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世間所有的吵架,都是因為:「我沒錯」

[複製鏈接]

845

主題

1065

帖子

1953

積分

商務合作夥伴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19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地一笑 發表於 2016-6-7 23: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親密關係中,我們該如何吵架

  文|李松蔚

  事實上,「我們該如何吵架」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既然是吵架,哪裡會有應不應該一說。絕大多數人對這件事幾乎沒有控制的力量。倒不是說不想控制。吵架不好,對人造成傷害——對關係里的雙方都是如此。有誰不明白這個道理呢?可能的話,每個人都情願避免這樣的傷害。問題就在於,雖然一段關係里的雙方往往都有這份願望,他們中的很多人仍然一次次地捲入傷害中。

  詭異的是,常常沒有人說得清楚,誰才是主動的肇事方。

  妻子怪丈夫:「你從來不關心我的感受,你知道我對你有多失望嗎!」丈夫怪妻子:「你總是在表達對我的失望,我為什麼要關心你的感受!」

  雙方都身不由己陷入了戰局,不得不被迫應戰。於是既成為了受傷的一方,也成為傷人的一方。兩邊合到一起,像一條銜住自己尾巴的蛇。

  如果把親密關係看作是一個有機體,吵架就像身體上的發燒。發燒不舒服,沒有人願意主動發燒。用酒精擦,用冰敷,把體溫降下來,這是我們對發燒原始的應對。但是醫生告訴我們,「發燒」本身並不是病。它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身體別的地方出了問題,比如被細菌感染。體溫升高是身體在用自己的方式抵抗這些感染。明智的人不會忽略對感染的治療,而一味只求退燒。

  吵架也是同樣一回事。儘管嚴重的吵架會對關係造成破壞甚至毀滅,但適度的吵架就像「發燒」一樣——難受自然是很難受——是有機體對某個更深層問題的一種應對方式,具有積極的適應功能。從來不吵架的關係有時候就好像從來不發燒的人,要麼健康到了極致,但也有可能,是虛弱到了極致。

  我認識一個家庭,年輕的夫妻每天都會吵架。我問他們吵架的起因是什麼,他們說是各種各樣的瑣事。一起逛個街就能吵架,吃飯吵架,看電視劇也吵架,總之就是性格不合。在餐館點餐,丈夫說想吃牛肉,妻子說想吃魚。丈夫說那就點一份牛肉再點一份水煮魚好了。妻子說點太多了吧,到時候又吃不完。丈夫說吃不完打包唄。妻子說打包也沒意義,你看我們都懶得在家做飯。丈夫沉下臉,說想吃魚的是你,現在嫌多的也是你,你說怎麼辦。妻子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反正我不喜歡你說話的語氣。兩個人這麼說著說著,就吵起來了。

  我問他們,如果不吵架的話,那頓飯會怎麼樣。

  夫妻倆都說很好啊,不吵架的話就很好啊。我問怎麼個好法,他們說那我們就安安靜靜地吃頓飯,吃完一起回家,看看電影啊,刷刷微博,然後就睡覺了。我問,你們會聊天嗎?他們說可以聊一聊工作上發生的事。聊完了之後呢?他們想了想,說好像確實也沒有更多可聊的,畢竟在一起這麼久了。

  那種安安靜靜的,各玩各的狀態,也許就是這段夫妻通過吵架所迴避的。

  

  所以對他們來說,吵架有點像一種特殊的互動遊戲,填補了他們現實處境中的情感空白。通過兩個人看似無意的,心照不宣的相互碰撞,雙方都感應到關係當中某種緊繃的張力,另一方面,這種碰撞也疏泄了一部分張力,使得它不至於以更具有破壞性的某種方式積蓄或引爆,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丈夫說每當他在工作中遇到壓力,表現得很煩躁,妻子就會安慰他,這時候他們完全沒有爭吵的動力,「回到了最好的時光」。或者妻子在考研複習中遇到了挫折,丈夫也可以提供溫暖的支持:「沒問題,考不上明年重來」。那些不如意的時刻,反倒是結婚以來最寧定的瞬間。——所以,爭吵是用來替代生活中其它的挫折。

  他們不允許自己停留在一切安好的狀態里,必須要滋生一點衝突。他們在恐懼什麼呢?如果一切順順噹噹,他們又無架可吵的話,這對夫妻究竟會怎樣?繼續問下去,如果丈夫工作平穩,如果妻子考上了研究生,如果兩人安安靜靜,沒有別的事情可發愁,按照計劃,他們就會要一個孩子。那也許是他們共同迴避的生活走向。也許他們會害怕這個孩子;他們會請老人過來幫忙,也許他們還沒準備好過三代同堂的生活;丈夫會有很大的經濟壓力,也許他不願意承認家庭給自己帶來的負擔感;妻子會從職場人變成一個莫名其妙的研究生媽媽(反正辭職帶孩子,不如順便拿個文憑),也許她根本不想念這個研究生。

  如果不去正面處理這些可能的壓力,僅僅是讓他們不吵架,問題不會解決。也許會通過更嚴重的心理癥狀,甚至婚外情來表達。也許他們會變成一對空洞的,無話可說的伴侶——相安無事,各自心如死灰。在那個時候,回想起當初一起在餐館吃飯,熱熱鬧鬧吵架的日子,也許會意識到吵架有多可貴。

  當然,這種說法本身過於討巧了,好像把吵架當成了一種策略,一種無意識的挽救關係的努力。事實上沒有人會希望有意發起一場吵架。「我跟她最近關係太緊張了,我想邀請她吵一個架。」吵架不可能是這樣開始的。我們通常能看到關係中的問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也試圖選擇用更心平氣和的方式處理問題:「親愛的,我不想跟你吵,我只是想提一個建議……」對方冷笑一聲:「你每回都不跟我吵,你正確!你他媽最正確了!」梆!吵架開始了。

  不管你對於吵架有怎樣的偏好,習慣於講道理也好,拼嗓門也好,尖酸刻薄也好,綿里藏針也好,暴跳如雷也好,置之不理也好,辱罵摔東西甚至大打出手也好(不,最好還是不要大打出手)……大多數人表達的其實都是自己的委屈,所有委屈的感覺無非三個字:「我沒錯。」為什麼我們拚命攻擊對方呢?就像一場拳擊賽,只能留一個人站著。如果我沒錯,那錯的只能是你。

  「知道我為什麼生氣嗎?因為你說了那句話 / 做了那種事!」

  但是事實上,對方想表達的感受也是同樣的三個字:「我沒錯。」換句話說,對方也在努力證明,錯的那個人是你。——這怎麼可能呢?但是雙方的委屈都是真實的。如果兩個人都委屈,那我們關係中的問題到底應該怪誰?

  

  我想講一點諮詢的經驗(照例是加工后的)。一位年輕的男性來訪者,因為受不了妻子的脾氣前來諮詢。他們吵架倒不頻繁,但總能吵到離家出走,兩個人都悲憤到要離婚的程度,吵完之後元氣大傷,而且——在他看來——每一次吵架都是妻子主動挑起的。他想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到底還有沒有救。

  從他的敘述來看,他在努力證明問題不出在自己這裡。

  我告訴他,這段婚姻可能已經沒救了。他大出意外,問我為什麼。

  我說:「因為我覺得問題不出在你這裡。」

  他張大了嘴,說:「啊……」我相信那一刻他的感覺有點複雜。我說的是他一直以來想聽到的話,也正是這句話剝奪了他的權力——改善一段關係的權力。既然破壞關係的責任不在他這裡,那就等於,一切聽任對方安排,自己想什麼或做什麼完全無意義。所以他很快就說:「我就沒有任何辦法了嗎?」

  「你想要什麼樣的辦法?」

  「我想讓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正錯誤。」

  所以他還想挽回這段婚姻,但是他把改善關係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妻子身上。「如果她改正錯誤,我的生活就會好;如果她一意孤行,我就完蛋了。」我問他,這是他理想中的關係嗎。他說當然不是。我又問,這是他妻子理想中的關係嗎。他說也不是。我說為什麼呢,看起來她擁有那麼大那麼大的權力。

  他低下頭,說:「她並不想要我這樣的丈夫。」

  他說妻子每次離家出走回來,都責問自己為什麼不出門找她,甚至連電話也不打一個。妻子通宵不歸,他第二天就若無其事地出門上班。「我就是故意的。為什麼要出門找她?她願意作是她自己的事,我不能鼓勵這種行為。」

  「所以,如果你願意出門找她,她是可以早一點回來。」

  所以你不是什麼都做不了。我的來訪者很不情願地「嗯」了一聲,算是默認了這件事。這讓他對婚姻的掌控感增加了一些。「我知道,很多時候我哄一哄她就會好,平時我可以這樣做。但是脾氣上來的時候,我就不想哄。」

  「你其實控制不住,對吧。」

  「對,明明是她先激怒我的。」我的來訪者實在委屈。

  「那我們假設一下,如果你妻子來做諮詢,她問我跟你一樣的問題,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丈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正錯誤,我該怎麼回答她?」

  我的來訪者瞪大了眼睛:「你讓她少作一點就可以了!」

  我說:「好,那我告訴她,她沒法強迫丈夫承認錯誤。這段婚姻沒救了。」

  我的來訪者剛在若有所思地點頭,被後半句猛地一噎:「為什麼沒救了?」

  「因為她也認為自己控制不住地要作。」

  「她怎麼可能控制不住?」

  可是這並不難理解。如果設身處地地思考,一個人離家出走,最親密的伴侶卻視如不見,這種恐懼難道是可以無視的嗎?難道是輕輕一句「你少作一點」就足以控制嗎?我的來訪者不是真的不懂,但這反而讓他更加茫然。

  「那怎麼辦?她控制不住,我也控制不住,就沒有辦法控制了嗎?」

  我的來訪者整個人泄了氣一樣地靠在沙發上。過了很久,眼角有眼淚流出。我想他的感受一定很複雜,有悲傷,有氣,有悔恨,但是可能也有愛。我問他,如果真的還會吵下去,他有沒有想過結束這段關係。「想是想過,可是,可是,」他吭哧了半天,拿紙巾遮住了臉,「她怎麼就不能對我好一點啊!」

  在那一刻他成了一個無助的孩子。

  

  那就是我諮詢的經驗。很多吵架愈演愈烈的原因,是因為雙方都相信這件事是對方能夠「控制」的。他們把權力交給對方,也把責任踢給了對方(「你一定是故意的,你怎麼就不能控制一點!」)。而藏在「我沒錯」背後的,其實是一種「我無力掌控」的深層恐懼:如果這段關係我無力掌控,那它是不是就完蛋了?如果直面這種恐懼,而不是以別的任何方式退縮的話,我們會發現內心深處真實的聲音並不是逼著對方認錯,而在委屈地表達:「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我那麼需要你,像無助的孩子一樣需要你。不管我多強硬,或者多麼激烈地證明我沒做錯任何事情,多麼想通過傷害你的方式保護我們的關係,本質上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無力,在你面前我根本沒辦法保護自己。

  就像發燒。我們對疾病充滿恐懼,但我們其實對身體做不了主。沒人能保證不發燒。而如果不是因為發燒,我們就意識不到身體深層的需要。

  外人會出很多主意:「你哄一哄她不就好了嗎?為什麼不哄一哄?」

  如果你真的在乎這段關係,你會知道為什麼。也許你最後會哄一哄,但也許不會。無論哄還是不哄,你都會在心裡堅持:「我沒錯」。——這恰恰不是強硬,而是軟弱。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軟弱,不管你事實上有多強。除非從一開始就決定不依賴任何人,那樣的話你更容易從關係里脫身,但也許會更孤獨。

  軟弱沒什麼不好,它恰好是我們當初走到一起的理由。因為軟弱,我們相互依賴,我們從內心深處需要對方,希冀對方對自己好一點,同時我們又知道自己對這一切無能為力,隨時朝不保夕。我們還知道,同樣的感覺對方也有,與自己一模一樣。——對親密的恐懼和依賴讓我們彼此靠攏,彼此傷害,又彼此珍惜。有時候,關係里的雙方通過吵架,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這一點。

  本文首發於鏡相(wechatID: hereandnow_jx),一個積極探索我們內心世界的新媒體實驗;

  李松蔚:心理諮詢師、鏡相實驗室聯合主創,鏡相出品系列視頻《來都來了》(騰訊視頻熱播中)主持人

  編輯:朝歌
說的好啊!我在倍可親論壇打滾這麼多年,所謂閱人無數,就算沒有見過豬走路,也總明白豬肉是啥味道的。一看到樓主的氣勢,我就覺得樓主同在社區里灌水的那幫小混蛋有著本質的差別,那憂鬱的語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06: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