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奇帆回憶浦東開發(下)

[複製鏈接]

2503

主題

3368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22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法道濟 發表於 2016-1-14 09: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90 年,在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在浦東開發一啟動時就給浦東五大政策,同時還把開發區的十大政策和特區的九大政策一股腦兒地給了上海,這個氣魄大得不得了。 因此,對於浦東新區而言,開發區、特區的十條、九條我都有,特區沒有的五條我還有,那麼,"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區還特"是恰如其分。 所以,浦東不叫特區叫新區,這個話就是這麼來的。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給浦東的五項獨有政策,是各國在 WTO 里約定必須開放的服務貿易條款。 20世紀 90 年代中後期,這些改革在中國沿海逐步推開擴大; 2001 年,中國進了 WTO ,這五項政策在整個中國全面推開。 浦東先於全國 5 — 10年打了前站,可以說為中國進入 WTO 進行了先行探索並取得了經驗。
  1990 年給浦東的特殊政策最突出的是外高橋保稅區,中文叫保稅區,英文叫自由貿易區。 當時,朱鎔基同志把外高橋保稅區翻譯為Free Trade Zone ,那是他自己直接用英文翻的。 朱鎔基同志說,我們對內中文名字叫保稅區,對外英文名字就叫自由貿易區,而不要把保稅區直譯為 Free Duty Zone 。 當時,保稅區裡面涵蓋的政策就是按 WTO框架下的自由貿易區來設定的。 如果具體展開的話,我 1991 年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就是講關於保稅區政策的,那裡面我把全世界 WTO 框架下的自由貿易區的東西歸納了以後,有用的拼在一起,報中央批准。那時候的人比較浪漫,沒什麼清規戒律。
  我到重慶十多年了,作為重慶市長,我認為上海有許多了不起的經濟成果、改革開放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外高橋保稅區。2010年的外高橋,10平方公里,一年做了1萬億人民幣的貿易額,進出口的貿易額是1000億美元,形成的稅收是1000億人民幣,有20萬人就業,有1萬個企業,裡面有500萬平方米的寫字樓,包括一些窗口。這堆數字孤零零地看,看不出什麼,橫向做個比較,整個上海一年5000多億美元進出口,那可是6000多平方公里的大上海的進出口。 但是外高橋10平方公里就有1000億美元。上海的稅收,如果證交所不算,上海全部正常稅收5000億元,而外高橋10平方公里有100億元。外高橋保稅區占整個上海五分之一的貿易,五分之一的稅收。再做個比較,全國有17個保稅區,16個保稅區的貿易量總和、稅收總和等於外高橋。
  今天,自由貿易區的時代已經到來。 中央提出要"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改革市場准入、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等管理體制,加快環境保護、投資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等新議題談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 過去,外高橋保稅區為上海在 WTO 框架下貨物貿易為主體的自貿區建設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礎。 現在,國家又賦予上海在以服務貿易為主體的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而形成的自由貿易協定( FTA )框架下先行探索,拓展自貿區的範圍,增添更多先行先試政策,將推動上海再次引領全國進入更加開放的境界,我由衷地為上海高興。

  收支平衡、投融資健康的開發模式

  第三件事情,是浦東開發時的一整套沒有留下巨額債務的資本積累方式。 這個開發是絕對的市場化,但又絕對的政府導向化,是政府的平台,但政府不舉債。 整個中國的投資平台可能都和浦東的模式有點淵源,但在別人那邊可能就變大數額負債平台了。 浦東沒有成為政府負債平台,而且最後市場化了,幾大公司上千億的債務裡面沒有政府負債,都是上市公司債務。 浦東開發沒有說花了1000億就借了1000億,最後財政要破產。 浦東的財政從1990年到2000年,直到現在,始終能夠良性循環。 浦東的開發不是泡沫性的開發、債務透支的開發,而是收支平衡、投融資健康的開發。
  這件事是被逼出來的,也是成功的。1990年6月,朱鎔基同志去了我國香港、新加坡,考察了新加坡的裕廊開發區,回來當天住到上海石化在青浦的招待所,把黃菊同志叫去,他當時是常務副市長、浦東開發領導小組組長,也把我、楊昌基、沙麟、李佳能幾個人一起找去了。那時候浦東開發剛啟動,掛了牌,什麼事還沒幹起來。 朱鎔基同志說,浦東開發,沒有政府主導的幾百億的基礎設施的起步投入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我沒這麼多錢,我只能給你們一個億。 在1990年的上海,一個億算是巨款了。 他還說,裕廊總投資100億美元,基礎開發就花了10多億美元。 裕廊才10平方公里,浦東很大,有幾百平方公里,開發的話至少要搞三個開發公司,每個開發公司都是上百億元的開發,但是我沒有多少錢,我只能給你們一個億,每個開發公司3000萬元作為開辦費,還有1000萬元是浦東開發辦自己運作的成本。 然後他跟我說,黃奇帆,你負責把這三個開發公司組建起來,組建的開發公司不能是皮包公司,一啟動就要有幾十億的資金,有資本的能量,才能把開發區搞起來。
  我回來后想了一個星期,把三大公司的規劃、方案做好,同時把三大公司掌門人推薦名單想好,報給黃菊同志,他同意了。 朱鎔基同志說要成立外高橋、金橋、陸家嘴三個公司,一個公司里有哪些部門,多大範圍,怎麼個體制,都要想清楚。 公司誰來開發? 當時掌門人有五個人選,除阮延華、王安德、朱曉明三個外,還要兩個。 我們那時候的工作效率高,三天內把人頭、公司等就這樣定了。 這些方案我們都寫得出來,我們文字能力、思路都還可以,當時說弄就弄起來了。 之後跟著就調人,王安德是房地產系統的,朱曉明是紡織系統的,阮延華是閔行開發區的。 當時我報給黃菊同志五個人,他讓我把五個人都找來跟他面試。 面試的時候我在旁邊。 黃菊同志問一些問題,他們聊一聊,感覺怎麼樣,回頭就定了這三個人,跟著就投資。 那時候物色三大公司負責人說簡單也簡單,說認真也認真,市委副書記直接面試,還真不多見,真有一種火線上臨陣點將的感覺。
  做這件事我當時要考慮三方面,一個是三個公司的結構,第二是三個公司的人選,第三是三個公司的註冊資本,註冊資本朱鎔基同志只給3000萬元,如果我光開公司,一個公司3000萬元也是可以運轉的,3000萬元在1990年說起來也不少,但是這個地方需要100億元的資金運轉,拿3000萬元,那變皮包公司了;一個公司資本金加融資資金形成的現金資金至少該30億元。 為解決公司註冊資本的問題,我想了一個星期。 當時想到了土地資本與現金資本相結合,推動土地滾動良性開發,把土地資本轉換為資金資本。
  首先,政府向金橋出口加工區開發公司、外高橋保稅區開發公司、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公司成片出讓土地,採取了財政投入到位、土地批租出讓到位、批租收入上繳財政到位,形成土地批租實打實運轉,財政資金支出又收入,形成支票背書"空轉"循環的方式。 這樣,土地使用權發生轉移,公司獲得了土地,但是市財政並沒有發生多支的問題,這也是浦東新區基礎地產開發上的一大特色。 其次採用股權多元化方式,吸引中國銀行、招商局等一批金融、外資企業入股三大土地開發公司,形成50∶50的合資企業。 最後再以這三個擁有土地資本、現金資本的合資企業向銀行借貸的方式融資貸款。
  當時在上海,對成片批租的土地進行開發的投資是巨大的。 一平方公里的征地動遷費約需1.5億元,三個開發區涉及幾十平方公里就需要上百億元。 要財政拿出這筆撥款是不可能的,向銀行貸款也是不現實的。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以土地資本形成了三個公司15億元註冊資本,又通過吸引外資形成了30億的合資企業資本,再以存一貸三的原則借貸了60億—70億資金。 這樣就解決了實現第一批土地滾動開發良性循環的資金問題。 幾年以後,隨著浦東開發的深入推進,三大開發區發展得如火如荼,公司相繼上市,每個公司的資產資金總量都超過了200億元,成為中國股市重要的開發概念股,完全實現了朱鎔基同志當年的要求。
  當時之所以敢這麼做,是因為我們已經意識到,浦東新區的各類開發投入,將迅速改變浦東新區的投資環境和企業營運環境,從而使浦東新區土地不斷升值。 這就要求政府把土地資源管理與土地資產管理緊密結合起來,科學度量土地的增值量,合理分配土地的級差收益,確保開發投入與開發產出之間的平衡協調。 由土地開發公司代表市政府統籌和調控新區的土地,管好由於三大投入提升地價的地塊,適時出讓,回收投入。 同時確保政府土地股權升值的合理分配,以形成"開發投入— —土地增值— —開發產出— —再投入"的循環圈,實現浦東開發投入與產出的總平衡。
(節選自《口述上海:浦東開發開放》)
那個虎山寨主多管閑事,嫌我罵趙婷了。你終於跳出來了!你標榜小人物,自稱不過問政治,可是一有人罵貪官,你就不高興!我罵趙玉吉,我樂意,礙你蛋疼了?她是你乾媽?還是你干爺爺?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你沒事做你的窩窩頭,管這麼多幹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00: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