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那些年:那些"胳膊往外拐的"親蘇俄炮灰軍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7-25 10: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俄國的對外擴張史上,親俄武裝一直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其或為先鋒,或為內應,但無論其「功勞」多大,最終大都難免淪為俄羅斯沙文主義的犧牲品,而有關這一話題的最新例證,則是那些為一己私利和「虛無的母國」而拼殺不止的烏東部親俄民兵。

  

  沙俄在歷史上曾多次資助和組織親俄勢力在中國新疆地區實施分裂和叛亂活動。圖為清朝乾隆時期,清軍征討大小和卓叛亂圖。

  18世紀沙俄資助準噶爾在新疆叛亂

  俄國為謀奪一塊土地,可以耐心等上幾百年,而在當地扶植形形色色的親俄武裝,則是其最擅長的伎倆。但這些親俄炮灰們的下場,卻大多不怎麼美妙。

  以對華侵略為例,18世紀初,沙俄入侵中亞,進而開始插手中國邊疆事務。18世紀中葉準噶爾部首領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乾隆派滿、蒙、索倫兵數萬進剿。阿睦爾撒納走投無路之下,乞求沙俄女皇「請恩資助」。但在清軍連續打擊下,阿睦爾撒納於1757年逃入俄羅斯,並在當年患天花死於托布爾城。阿睦爾撒納叛軍或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親俄武裝。

  沙俄扶植大小和卓在新疆發動叛亂

  緊接著,清朝又於1759年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叛亂,後者雖裝備有大量據稱來自沙俄的西洋火器,卻沒能擋住清軍的騎兵和弓箭,自康熙時準噶爾東侵以來,持續70餘年的西北邊患暫告終結。

  儘管覬覦新疆的企圖暫時受挫,但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沙俄利用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割去中國西北超過150萬平方公里土地,並妄圖鯨吞整個新疆。當時,新疆被浩罕軍隊統帥阿古柏竊據,沙俄遂於1871年7月佔領重鎮伊犁,以震懾親英仇俄的阿古柏政權。大為驚懼的阿古柏雖對俄態度有所改善,但雙方仍貌合神離。1875年春,俄軍準備對阿古柏動武,只因中亞爆發起義打亂了部署,其陰謀才沒能得逞。同年,左宗棠率部西征,1877年5月,窮途末路的阿古巴死於庫爾勒,其叛亂被平定。

  沙俄收買外蒙王公 建立親俄武裝

  在奪取外蒙的過程中,俄國同樣表現出狼一般的隱忍。早在清軍入關時,沙俄先遣隊便已抵達外蒙北部邊境,雖然1727年的中俄《恰克圖條約》和 1756年的《布連斯奇界約》,暫時遏制了俄國的南下侵略勢頭,但其從未放棄控制蒙古的野心。20世紀初,沙俄趁清朝國力衰退之機,重又開始向外蒙滲透。

  1907年,日俄簽訂密約,互相承認對方在朝鮮和外蒙享有特權,從此,俄國對外蒙的侵略驟然加速。庫倫活佛哲布尊丹巴在外蒙具有崇高權威和很大號召力,他首先成為俄國收買的對象。當時來外蒙的俄國商人,都會先送活佛一份厚禮,以至於後者住所內有洋槍數十桿、奇珍異獸幾十種,俄國信使更是每天來往不斷。俄國還用饋贈金錢禮品、建造俄式住宅等方式,賄賂外蒙王公,並挑撥他們同清廷的關係。經過多年苦心經營,俄國在外蒙王公貴族中培植起一股親俄政治勢力,以此作為其侵蒙的內應。

  沙俄直接進軍外蒙 武裝親俄力量叛亂

  因對清廷新政不滿,1911年7月,外蒙部分上層王公喇嘛遵照哲布尊丹巴旨意,向沙俄政府祈求庇護。不久俄國派兵開進庫倫,並將1.5萬把軍刀、 1.5萬支步槍和750萬發子彈交給外蒙王公,當地親俄武裝遂於12月1日宣布「獨立」。此後,外蒙歷經自治、撤治、再次「獨立」(由沙俄白匪恩琴部扶植)、成立「人民政府」等階段,最終在1946年1月5日,通過「全民公投」,其獨立地位獲得國民政府承認。

  

  儘管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險些讓美蘇爆發核大戰,但實際上,蘇聯出於自身戰略需求,整個60年代對拉美的援助都很少,僅占其外援份額的6%。圖為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美軍驅逐艦攔截搭載有導彈的蘇聯貨船。

  沙俄資助東蒙叛亂 造武裝介入口實

  為防「養虎成患」,俄國對於親俄武裝既利用,又防範,甚至挑唆小嘍啰內鬥,避免前者做大。

  1912年,札薩克圖旗郡王烏泰發動叛亂,其準備歸附外蒙,並請求沙俄提供武器。但沙俄一面反對烏泰歸附哲布尊丹巴,避免「出現新軍事強國」威脅自身霸權,另一面又將約3000支連珠槍、手槍、來福槍和125萬發子彈送給叛軍。幸虧叛亂很快被中方平定,否則一旦給了俄國製造事端的口實,東蒙恐難免外蒙之禍。

  而在遙遠的非洲,俄國人也曾上演「腳踏兩條船」的活報劇。1963年,蘇聯把3000萬美元「無條件援助」送給索馬利亞,這筆錢幫索軍從4000人迅速擴充至2萬人。實力的急劇膨脹,讓索領導層有了與鄰國衣索比亞一較高下的本錢。次年2月,因領土糾紛,索埃在歐加登爆發了長達十餘年的武裝衝突。與此同時,蘇聯又玩起「兩面下注」的把戲,用1億美元武器協議拉攏埃塞實權派人物門格斯圖,並在其1977年政變上台後,提供了價值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蘇聯既利用親俄武裝 也反對其做大

  但蘇聯的騎牆政策很快被證明是「自討苦吃」,1977年11月,索馬利亞西亞德政權與蘇聯斷交。惱羞成怒的蘇聯於是完全站到埃塞一邊,短短4個月內,蘇聯就給埃塞送來6.2萬噸、價值10億美元的武器,以及4名蘇聯將軍、數百名東歐技術人員、750名南葉門軍人和3個機械化旅的1.7萬古巴士兵。最繁忙時,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機場每20分鐘就有一架蘇聯運輸機降落,而為確保空運聯絡順暢,蘇聯還專門發射了一顆衛星。1978年1月22日至3月5日,埃古聯軍迅速擊破索軍防線。3月14日,索軍撤出歐加登地區,戰爭結束。據估計,索埃共陣亡15萬人,經濟損失高達550億美元,兩國成了美蘇爭奪的犧牲品。

  1978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后,蘇聯為擴大在柬影響力,故意扶植韓桑林政權中的賓索萬一派。雖然越南以「健康原因」把賓索萬搞下台,但因其有求於蘇聯,對蘇在柬擴張勢力也只能敢怒不敢言。此後,蘇聯派出大量「代表團」,滲透到韓桑林政權的各個領域,繼續削弱後者對越南的依賴。

  而在染指拉美的早期,蘇聯出於自身戰略需求,整個60年代對拉美的援助都很少,僅占其外援份額的6%。很長一段時間裡,主要是古巴在拉美「鬧革命」。但蘇聯高層不想讓古巴做得太過火,從而導致美蘇關係更加緊張。古巴導彈危機結束后,赫魯曉夫告訴卡斯特羅,蘇方不支持古巴在拉美搞武裝暴動。結果,拉美第一波游擊運動很快跌入低潮,格瓦拉也身死異鄉。

  對於不聽話者 蘇軍直接親自出馬

  對於不聽話者,俄國乾脆親自出馬,糾集各親俄武裝「群毆」異己分子。1968年9月20日深夜,蘇軍突襲布拉克機場得手,進而迅速控制了全市各戰略要地。與此同時,50萬蘇軍及大批波蘭、東德、保加利亞和匈牙利部隊,從東南西北各方向越過邊界。不到24小時,捷全境即被外國軍隊佔領,「布拉格之春」 被扼殺。而對於忠誠投效的親俄武裝(政權),俄國也不惜出兵相救,如2008年通過戰爭,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從喬治亞版圖中「肢解」出來。2014年 3月,俄羅斯更直接軍事介入烏克蘭內亂,將克里米亞收入自家囊中。

  

  二戰後,蘇聯把沙俄傳下來的「經驗」加以繼承、改造,創立了以軍事政治同盟操控親俄武裝(政權)的新手段,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華沙條約組織。圖為華約組織標誌。

  蘇聯把經驗發揮到極致 建立華約

  為控制親俄武裝,俄國的另一法寶則是派遣軍事顧問、情報人員、技術專家,以「培訓」或「軍售」「援助」之名控制僕從軍。

  19世紀90年代以後,沙俄加緊對伊朗的殖民侵略,其勢力首先打入伊朗軍隊。1897年,沙俄派軍官仿照俄國哥薩克部隊的編製,在伊朗建立哥薩克騎兵團(后擴大為騎兵師,約8000人)。該部裝備精良,是伊朗當時最精銳的部隊,直到俄國十月革命后才解散。這支勁旅的指揮權完全掌握在沙俄軍官手中,軍火和經費也都由沙俄提供。1908年,哥薩克騎兵部隊指揮官、俄國上校利亞霍夫甚至當上德黑蘭軍事長官,成了伊朗的太上皇。

  二戰後,蘇聯把沙俄傳下來的「經驗」加以繼承、改造,創立了以軍事政治同盟操控親俄武裝(政權)的新手段,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華沙條約組織。

  蘇聯不信任親俄勢力 派監軍監控

  1955年5月14日,華約組織成立,參加的東歐國家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上億,軍隊110餘萬人,工業發達,機器製造業生產能力相當於蘇聯的70%,這些都是蘇聯對外擴張中可以直接或間接使用的力量。華約成立后,蘇聯不僅把該組織的領導權和指揮權掌握在自己手裡,還以聯合司令部「代表」 「觀察員」和「顧問」等名義,向東歐各國的軍事領導機關和戰鬥部隊派駐大批將領和軍事人員,實際上扮演的「監軍」角色。

  蘇聯還通過協調成員國軍事建設計劃、軍工生產專業化協作、舉行聯合軍演、統一各國軍事理論和戰略思想、為成員國培養軍事幹部等措施,將東歐國家武裝力量納入蘇聯戰略軌道。蘇聯明確要求在「未來聯合作戰」中,各成員國組成的戰役兵團要「由蘇聯統帥部指揮」。進入70年代后,在聯合部隊之外,蘇聯又要求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東德、捷克斯洛伐克抽出一部分武裝力量,同蘇軍組成所謂一體化的空降部隊、特種部隊、殲擊部隊和聯合艦隊。1974年又成立了華約組織的南、北、中3個指揮部。

  而對於柬埔寨韓桑林政權,蘇聯也幫助前者培訓了一批軍官,並以這些人為骨幹組建了第1步兵旅。不久,該部又升格為第196步兵師,由蘇聯培訓的米斯洪任師長。蘇聯還派出專家和技術人員,修建號稱「第二金蘭灣」的磅遜港和雲址港,這些港口設施建成后,全部由蘇方管理。

  

  在安哥拉內戰期間,蘇聯採用了利用古巴派兵援助,自身只負責提供武器裝備的方式援助MPLA,最終擊敗了美國支持的FNLA。圖為MPLA宣傳海報,標語意為「勝利指日可待。」。

  利用古巴打安哥拉內戰 自己不露面

  俄國利用親俄武裝的最後一招,則是直接派僕從軍去衝鋒陷陣。

  1975年2月,安哥拉內戰爆發,蘇聯決定支持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MPLA),而美國則支持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FNLA)。由於美國支持、默許南非和扎伊爾介入安哥拉內戰,FNLA一度佔據上風。為扭轉不利局面,從當年9月底開始,古巴開始向安哥拉大規模派兵。從1975年11月之1977年4 月,古巴先後抽掉了全國武裝力量的10%,約2.5萬官兵派往安哥拉輪番參戰,蘇聯則在短短3個月內向安哥拉提供了19億美元的武器裝備。最終,美國吃不消了,減少了對南非的支持,後者只好於1975年底撤軍。

  蘇聯利用越南古巴在第三世界擴張

  而在拉美,隨著60年代末蘇聯在全球轉守為攻,其迅速調整因古巴導彈危機而僵化的蘇古關係,開始在經濟和軍事上給予古巴大量援助,以此鼓動古巴向美國「柔軟的下腹部」——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區「輸出革命」。從1974至1976年,蘇聯對古巴的援助從338億美元迅速增至1569億美元,而古巴則承擔起向中美洲「輸出革命」的任務。美蘇在中美洲的爭奪給當地帶來深重災難,長期的「低烈度戰爭」導致該地區13萬人喪生,200萬人逃離家園,經濟損失達上百億美元。

  70年代,除古巴、越南為蘇聯在第三世界的擴張打頭陣外,東德每年也向中東、非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價值5億馬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在南葉門、衣索比亞、安哥拉和莫三比克,東德的軍事教官、顧問和從事保安工作的人員達9000人。

  俄國的擴張政策具有連貫性,其與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無關,而是傳承數百年、刻在骨子裡的基因。從沙俄到蘇聯,再到今天的普京政府,人們都可以看到 「雙頭鷹」逼視四方、兇猛捕食的身影,而其通過扶植親俄武裝,為帝國大業充當「敢死隊」「墊腳石」和「替罪羊」的行動,也註定會一直持續下去。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8 20: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