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五年抗戰,國產大豆終於淪陷了:為何有利於國內大豆產業的政策始終出不來?

[複製鏈接]

1072

主題

3463

帖子

1873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4

積分
1873
愛華 發表於 2006-12-17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1世紀經濟報道


  就在中國正式成為WTO成員的前夜,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正在汶萊出席東盟-中日韓峰會,他對海內外媒體直言,「我最擔心的是農業」。朱鎔基說,國外農產品的成本和價格比國內低很多,如果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就會帶來農民收入的減少,「這對中國將是最大的問題」。

  經過五年曆練,關於中國農業以及其它弱勢行業的種種預言並沒有完全應驗,但是,預言究竟是被擊破了,還是僅僅延緩到來?

  面對入世后形成的新的產業格局和挑戰,弱勢產業轉型仍然是中國在WTO規則下參與全球競爭的首要問題。

  本報記者 滕曉萌 哈爾濱報道

  田仁禮曾經把自己稱為「孤獨的守望者」。作為惟一一家沒有外資背景,堅持使用國產大豆榨油的大企業總經理,田仁禮在2002年就預見到了大豆的淪陷。

  2006年春天,61歲的張洪福沒有在自己的地里播下大豆的種子,對於16歲就下地幹活的他來說,還是頭一次。

  張洪福是哈爾濱市郊永源村人。放棄種植大豆源於他2005年的慘痛經歷:大豆收購價格一路走低,每斤只有1.1元左右。張洪福算來算去,一年下來,哪怕把自己的人工勞動全部白搭進去,種大豆也賺不了一分錢。

  在佔全國大豆總??0%的黑龍江,同樣的事情在每個村莊發生著。從事大豆收購的業內人士說,凡是有條件種植其他農作物的地方,大多改為種植玉米,甚至全部「旱改水」種植水稻。而在黑龍江西部與內蒙古東部地區,由於氣候條件限制,難以改種其它作物,農民只能棄耕外出打工。

  按照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2006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比上年降低49萬公頃,下降5.1%,黑龍江省降幅尤大,一些統計說,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比2005年下降了25%。

  這一變化在黑龍江省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田仁禮早已預見到。九三油脂目前在中國大豆加工業排名第二,也是惟一一家沒有外資背景,堅持使用國產大豆榨油的大企業。

  早在2002年,大豆加工業的黃金時期,田仁禮就曾經預測,大豆行業將經歷「國際糧商進入加工業-國際糧商控制採購渠道-進口大豆佔據市場-國產大豆滯銷-國產大豆大幅減產-國際糧商壟斷大豆市場」的困境。

  四年過去了,中國的大豆業正如田仁禮所料,一步步走向這個宿命般的結局。

  2004:盛極而衰

  中國大豆業的發展,以2004年的一次大採購為分水嶺。

  在此之前,儘管從1996年開始已經向外資開放,並且取消進口配額,中國大豆業並未表現出任何受到衝擊的跡象。田仁禮說,當時做大豆加工簡直就是「暴利」,每噸豆油可以有四五千元的利潤。當時中國油脂加工企業多達1000多家,主要原料是國產大豆,進口大豆並非首選。

  2003年底至2004年初,由於美方單方面決定對中國紡織品設限,中美經貿關係一度緊張,甚至被認為到達貿易戰邊緣。2003年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美,中國政府宣布,將向美國派出大豆、棉花等農產品的採購團。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迅速流傳開了一個數據:中國這次可能採購的大豆達到150萬噸。同時,美國農業部發布消息,該年度美國大豆收成欠佳。這兩個消息令大豆期貨價格在短期內劇烈上升。在中國大豆代表團抵達之時,大豆期貨價格達到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6年以來新高:摺合人民幣4300元人民/噸。

  缺乏經驗的中國代表團不但在這一價位簽下訂單,而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處理。

  在中國採購團離開之後1個月中,國際大豆期貨價格回落至3100元人民幣/噸。事後證實,當年美國大豆並未出現大幅減產,而是創下了產量紀錄。這讓很多中國大豆業內人士懷疑,那年出現的「大豆高位買單」風波,根本就是國際幾大糧商,包括基金公司等炒家聯手為中國人做的一個「局」,但是傳言沒有任何證據。

  中國科學院的一份相關報告說,中國在這一次採購中多支付了15億美元。2004年當年,中國農產品貿易從延續20年的順差,突轉為46.4億美元的逆差,這至今仍是中國歷史上最高農產品逆差紀錄。

  在此後一年內,參與採購的中國企業因無力消化高額成本或者無力清償貸款而紛紛陷入經營困境。一方面,中國大豆加工行業全面虧損達80億元以上,另一方面,中國國產大豆收購價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中國豆農和加工廠的蜜月結束了。

  2005:國際糧商的盛宴

  在中國大豆加工企業陷入危機時,國際幾大糧商遞出了「橄欖枝」:願意入股企業或者購買加工廠。

  趁機大舉進入中國的是國際上威名赫赫的「ABCD」四大糧商: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這四家公司控制了全球90%的大豆貿易。

  巨虧中的中國大豆企業無法拒絕新資金的誘惑。到了2006年,在中國排名靠前的大豆企業中,只剩下九三油脂一家沒有外資背景。九三油脂並沒有參加2004年的那次大採購。

  國際糧商在和中國企業商談合作時,普遍要求掌握採購權,要求相關企業從自己手裡購買大豆;還有一些國際糧商,開始收購加工廠或直接在中國建廠。至2006年,四大糧商控制了中國85%的大豆加工能力。

  2005年,中國進口大豆創下新高,進口2658萬噸,逆差超過76億美元,成為中國農產品逆差最大來源。

  儘管田仁禮頑強地聲稱,自己不願意將股份賣給外資,也不願意用進口大豆取代國產大豆,但他必須面對的現實是:被外資控制的加工企業大量使用成本相對更低的進口大豆,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按照田仁禮的計算,由於國產大豆需要一次性收購,企業大量資金必須要投入到收購、倉儲等費用中。另外,中國大豆加工廠集中於沿海地區,離黑龍江等主要原料來源地有一定距離,運輸的受到限制。

  同時,國產大豆也並非如一些研究人員所說,在「物美價廉」上輸給了進口大豆。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介紹,國產大豆都是非轉基因大豆,而進口大豆大多是轉基因大豆,根據東京期貨交易所的價格比對,非轉基因大豆應該要比轉基因大豆高出15%的價格,然而國內由於管理機制不到位,無法識別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大豆,導致應有的價格差無法體現出來。

  由此造成的現實情況是,國產大豆必須要做到每噸價格比進口大豆低200元左右,才會有人購買。

  與此同時,由於外資大舉進入,中國大豆加工能力迅速增長。2005年,中國大豆行業加工能力排名靠前的21家企業,其年加工能力就達到3000萬噸,而中國國內需求僅有2500萬噸。

  田仁禮不得不對市場做出了讓步,他在大連和天津建立了兩個新廠,使用進口大豆,而黑龍江廠仍然使用國產大豆。2005年,沿海兩個廠賺了8000萬元,而黑龍江廠虧了6000萬元。

  這一年,由於國產大豆市場縮小,收購價格被壓低,大量產區出現滯銷或者農民惜售的情況。一位黑龍江省的大豆收購人員說,有的豆農家中,至今仍然保存著2004年的大豆還沒有賣出去。在小小的永源村,105戶農戶中,只剩下13家繼續種植大豆。

  2006:最後的堅持

  一種呼聲開始出現,如果中國大豆市場被外資全面攻佔,那麼中國將徹底失去在國際市場上的議價權。2006年中,發改委表示了對此問題的關注。

  田仁禮說,他能想象為什麼國際糧商會對中國的大豆加工能力這麼興緻勃勃。「他們現在首先是一個圈地的過程,加工廠賺不賺錢無所謂,開不開得了工無所謂,最重要的是先佔領足夠多的資源。以後如果中國的市場好起來,他們可以瓜分巨大的市場;如果不好,他們至少還可以通過一系列資本運營賺錢。誰都知道,在中國建廠房、土地等都是升值的。」

  儘管有人認為,目前「南美生產大豆,美國經營大豆,中國加工大豆」只不過是一條跨國糧商的產業鏈。但田仁禮說,據他了解,那些進口大豆加工出來的豆油大部分都在中國銷售,中國已經是這一跨國產業鏈的最後一站。

  另外一種至今得不到國際糧商證實的分析是,國際糧商通過在維爾京群島等免稅地註冊貿易公司,從自己控制的南美公司中低價購買大豆,再高價賣給中國的加工企業,這樣兩頭避稅,將利潤最大程度地留在了貿易環節。至於在中國的加工廠賺不賺錢,他們並不在乎。

  曾經有一些國際糧商回應表示,國際糧商給中國帶來了資金、技術、先進管理理念、就業、稅收,中國大豆企業的淪陷,只是因為自己「技不如人」。

  但田仁禮並不認同。他說,一個日產5000噸的加工廠,投資並不大,而工人更不會超過250人。中國企業的技術和管理,並不遜於外資企業。

  田仁禮認為真正的差距在於:外資企業繳納15%所得稅時,九三油脂作為內資企業繳納的所得稅為33%。而外資企業在加工區更是享有一系列的稅收減免。

  田仁禮只希望政府能夠提供公平的環境,而不是單純的反對外資進入,「我們面對的不僅是外資,而是國際糧商」。

  時刻面臨虧損危險的九三油脂也吸引了不少糧商接洽,從2005年一直談到2006年,田仁禮說,他的三原則是,九三油脂必須控股;不得要求使用進口大豆;不能出現國內同行業競爭。他說,如果九三再放棄,進口大豆就會全面佔領市場,到時候不但上游的豆農受到損失,下游的豆粕等行業也不得不仰人鼻息。為此,田仁禮曾經把自己稱為「孤獨的守望者」。

  但在2006年冬天的哈爾濱,奔走兩年的田仁禮顯得有些疲憊,他說,如果國家遲遲不提出有利於大豆產業的政策,那麼他也堅持不住了,只能徹底放棄黑龍江大豆,全面使用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同時,讓外資進入企業。

  同樣再也無法繼續堅持還有黑龍江的豆農,張洪福說,他們村明年不會再有人種大豆了。

[ 本帖最後由 愛華 於 2006-12-17 15:41 編輯 ]
一個需要謠言作為論據的論點是沒有說服力的。 一個經常被謠言攻擊的人應該是偉人。 一個經常散布謠言的人絕對是道德低下的人。

47

主題

780

帖子

20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8
damao(501) 發表於 2006-12-17 15:35 | 顯示全部樓層
無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Hanxin 發表於 2006-12-17 18:19 | 顯示全部樓層
看了這篇報道,氣不打一處來!
原帖由 愛華 於 2006-12-17 15:07 發表
  按照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2006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比上年降低49萬公頃,下降5.1%,黑龍江省降幅尤大,一些統計說,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比2005年下降了25%。

  這一變化在黑龍江省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田仁禮早已預見到。九三油脂目前在中國大豆加工業排名第二,也是惟一一家沒有外資背景,堅持使用國產大豆榨油的大企業。

  早在2002年,大豆加工業的黃金時期,田仁禮就曾經預測,大豆行業將經歷「國際糧商進入加工業-國際糧商控制採購渠道-進口大豆佔據市場-國產大豆滯銷-國產大豆大幅減產-國際糧商壟斷大豆市場」的困境。

  四年過去了,中國的大豆業正如田仁禮所料,一步步走向這個宿命般的結局。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局?
難道中國入世,就是外國勢力不用一槍一炮,就把中國打個落花流水嗎?

原帖由 愛華
  2004:盛極而衰

  中國大豆業的發展,以2004年的一次大採購為分水嶺。

  在此之前,儘管從1996年開始已經向外資開放,並且取消進口配額,中國大豆業並未表現出任何受到衝擊的跡象。田仁禮說,當時做大豆加工簡直就是「暴利」,每噸豆油可以有四五千元的利潤。當時中國油脂加工企業多達1000多家,主要原料是國產大豆,進口大豆並非首選。

  2003年底至2004年初,由於美方單方面決定對中國紡織品設限,中美經貿關係一度緊張,甚至被認為到達貿易戰邊緣。2003年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美,中國政府宣布,將向美國派出大豆、棉花等農產品的採購團。
商業機密怎能提前透露給對方?這不是明擺著告所對方,我要來買你的東西啦,你開個高價吧!愚蠢透頂!

原帖由 愛華 於 2006-12-17 15:07 發表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迅速流傳開了一個數據:中國這次可能採購的大豆達到150萬噸。同時,美國農業部發布消息,該年度美國大豆收成欠佳。這兩個消息令大豆期貨價格在短期內劇烈上升。在中國大豆代表團抵達之時,大豆期貨價格達到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6年以來新高:摺合人民幣4300元人民/噸。

  缺乏經驗的中國代表團不但在這一價位簽下訂單,而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處理。

  在中國採購團離開之後1個月中,國際大豆期貨價格回落至3100元人民幣/噸。事後證實,當年美國大豆並未出現大幅減產,而是創下了產量紀錄。這讓很多中國大豆業內人士懷疑,那年出現的「大豆高位買單」風波,根本就是國際幾大糧商,包括基金公司等炒家聯手為中國人做的一個「局」,但是傳言沒有任何證據。

  中國科學院的一份相關報告說,中國在這一次採購中多支付了15億美元。2004年當年,中國農產品貿易從延續20年的順差,突轉為46.4億美元的逆差,這至今仍是中國歷史上最高農產品逆差紀錄。

  在此後一年內,參與採購的中國企業因無力消化高額成本或者無力清償貸款而紛紛陷入經營困境。一方面,中國大豆加工行業全面虧損達80億元以上,另一方面,中國國產大豆收購價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中國豆農和加工廠的蜜月結束了。
腐敗的政府政策、無能的官僚機構應該承擔責任!

原帖由 愛華 於 2006-12-17 15:07 發表
    2005:國際糧商的盛宴

   儘管田仁禮頑強地聲稱,自己不願意將股份賣給外資,也不願意用進口大豆取代國產大豆,但他必須面對的現實是:被外資控制的加工企業大量使用成本相對更低的進口大豆,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按照田仁禮的計算,由於國產大豆需要一次性收購,企業大量資金必須要投入到收購、倉儲等費用中。另外,中國大豆加工廠集中於沿海地區,離黑龍江等主要原料來源地有一定距離,運輸的受到限制。
政府為何不出錢出力、出政策保護本國的農業,保護農民的利益?
看看小日本:日本的物價(包括農產品)是全世界最貴的,政府為了保護本國農業與農民的利益,大幅提高進口蔬菜、水產品的檢疫標準,使中國的許多物品不能進入日本,市場上一個蘋果幾百日元,一個西瓜幾千日元。一個農民年收也能達到500萬日元以上。


原帖由 愛華 於 2006-12-17 15:07 發表
  同時,國產大豆也並非如一些研究人員所說,在「物美價廉」上輸給了進口大豆。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介紹,國產大豆都是非轉基因大豆,而進口大豆大多是轉基因大豆,根據東京期貨交易所的價格比對,非轉基因大豆應該要比轉基因大豆高出15%的價格,然而國內由於管理機制不到位,無法識別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大豆,導致應有的價格差無法體現出來。

  由此造成的現實情況是,國產大豆必須要做到每噸價格比進口大豆低200元左右,才會有人購買。
進口大豆大多是轉基因大豆,因為可能存在著對人體難以預測的危害,在日本是禁止銷售的,
老百姓買的時候,特別要看食品原料說明。美國大豆在日本根本就沒有市場:政府是頭一關,限制進口;
科學家是第二關,提出對人體有潛在的危害;消費者是第三關,不購買有害、不明產品;生產者是第四關,
示威、遊行,抗議政府的損害生產者利益的行為,選舉保護生產者利益的政黨執政。

政府想認美國佬做乾爹,消費者、生產者這兩大關,他就要掂量掂量了。敢認罪作父,自己就得下台!

中國的農民沒有保護自己利益的協會組織、政黨,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最終的結果,只有滅亡!

[ 本帖最後由 Hanxin 於 2006-12-17 18:20 編輯 ]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16: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