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走走聊聊旅遊識人:加拿大畫壇七人組的舊影足跡(下)

作者:stellashanon  於 2022-10-9 13: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旅遊歸來

預先閱讀:旅遊識人:加拿大畫壇七人組的舊影足跡(上)

1919年,這些風景畫家的畫風漸漸形成,畫作也漸漸有了影響。他們於是決定成立自己的藝術團體,以更有力地致力於以前從未有過,有創新的加拿大藝術形成。他們的口號非常明確,就是要在國際畫壇發出加拿大的聲音。他們自稱為Group of Seven七人組。至於是誰取的名號,已無從知曉,有人說是Harris。不過,只有七人是肯定的,他們是Franklin Carmichael (1890–1945),Lawren Harris (1885–1970),A. Y. Jackson (1882–1974),Frank Johnston (1888–1949),Arthur Lismer (1885–1969),J. E. H. MacDonald (1873–1932)和Frederick Varley (1881–1969)。七人組是加拿大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藝術運動,也被稱為Algonquin School阿岡昆流派。

七人組的成員組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Frank Johnston在1920年遷居Winnipeg而退出,A. J. Casson (1898–1992) 在1926年加入,Edwin Holgate (1892–1977) 則在1930加入,LeMoine FitzGerald (1890–1956) 是在1932。Thomson和Emily Carr (1871–1945) 均是七人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般也被認為是成員,儘管前者死於團體正式成立前,後者從未成為正式成員。尤其是Thomson,他的畫風對其他人影響深遠;其他人也從來沒有忘記這位情投意合,抱負相同的故友,在團體畫展中,總會給Thomson以一席之地。

1920年5月7日,躊躇滿志的藝術家們,第一次以七人組名義在多倫多美術館舉辦畫展,以感謝一直支持和鼓勵他們的Eric Brown。後者為當時National Gallery館長。多倫多美術館就是如今加拿大最大的美術館AGO的前身。對這次畫展,褒貶均有,但都不約而同地公認其為一個全新的加拿大藝術流派的開拓者。MacDonald為此說道:「無論是在自發,活力以及持續性方面,他們已樹立了鮮明的加拿大特徵。在一片從傳統上和先例上從未有人涉足的地方,他們開創了一條新路。」七人組早期的擁護者包括Canadian Forum magazine的共同創辦人Barker Fairley。

不過,一切並不是那麼平坦,先驅者的道路總是那麼曲折崎嶇。七人組才露尖尖角,歐洲人就冠以落後,晦暗,陰沉等詞,甚至給以尖酸刻薄的批評。在國內,皇家藝術學會及其它機構的藝術家和評論家們,也是竭力否認畫家們的努力和成果。尤其是在1926年,當國家美術館收藏Lismer的「September Gale九月狂風」時,竟引得他們大規模的抗議和嘲諷,說:「在我們這座美麗的城市還沒有這麼失敗和變態的藝術品」,「醜惡的,畸形的,繪畫作品」。但是,畫家們,以加拿大本土藝術的倡導者,開拓者,踐行者的角色,用自己的堅持,熱情和色彩,最後贏得了世界性的廣泛承認,成為加拿大國家精神的重要力量來源之一。

藝術來源於生活。他們繼續著旅行,寫生和創作的路數,足跡除了安大略北部外,還有魁北克,Nova Scotia,British Columbia和Arctic。同時,他們決定將團體面向整個加拿大,自稱為」national school of painters」 ,以鼓勵多倫多之外的藝術家加入。到1931年底,七人組風靡一時。

然而,在MacDonald於1932年離世后,他們覺得七人組再沒有延續的必要了,聲明解散了七人組,並籌組新的藝術家組織。The Canadian Group,一個由加拿大畫壇大部分領軍人物組成的畫家組織,在1933年舉辦第一次畫展,此後幾乎每年一次展覽,直至1967年,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團體。

但是,七人組的故事並沒有結束。多倫多郊區的McMichael Canadian Art Collection,是McMichael夫婦在自己的莊園創辦的一家私人美術館,其收藏的七人組畫作和安省美術館及加拿大國家美術館齊名。

這對夫婦和AY Jackson的情誼很深。1968年3月,85歲高齡的單身漢AY Jackson身體日漸虛弱,便寫信給McMichael,希望去莊園安度餘生。原來,這時魁北克的分離主義運動已非常暴力,讓這位蒙特利爾的老人非常不安。因為曾去McMichael家寫生過多次,對Humber河谷美麗的景色記憶猶新,所以老人便有了在莊園安息的念頭。

再說McMichael夫婦,雖然已經捐出全部房地產和藏品予以安省政府,但還可以在此居住到終老,也有死後葬於此的安排。他們便想到:既然早已把Jackson認作家中一員,何不死後就葬在一起呢?Jackson也欣然同意,並熱情提出,活著的七君子成員,死後也歸葬於此,並積極促成了這設想。這就是七人組墓園的緣起。如今,墓園裡安息著AY Jackson,EH Varley,Lawren Harris,Arthur Lismer, Frank Hans Johnston和AJ Casson。後面4人均有夫人相伴。生死都在一起,真可謂是七人組的最後精神家園。

緬懷七人組的最後一站,應該是風情德國小鎮漁人村。美麗的老街有一個人文景點:設在建於1840年代維多利亞老屋裡的McKay Art Center。女主人Kathleen McKay是七人組成員FH Varley的好朋友。畫家從1957年開始在這裡居住,直至1969年去世。毫無疑問,畫家自然也成了小鎮的驕傲。

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的美術館Varley Art Gallery of Markham也設在這小鎮,就在老街北端,有紅磚外飾,雖為後現代風格,但是和周邊環境和老房子非常協調。美術館於1977年開放,展覽品包括Varley的油畫水彩畫。

(原刊於 「北美時報」 2015-02-13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30 00: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