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陳之遴 的 《高粱篇》

作者:change?  於 2025-10-19 01: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詩詞書畫





陳之遴這個人,一生跌宕浮沉,倒有些像文官中的彭德懷。他官做得很大,最後結局很慘,詩文也非常值得賞讀。
陳之遴(1605年—1666年),字彥升,號素菴,浙江海寧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禎十年榜眼,官翰林院編修。明亡仕清,官至弘文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因南北黨爭,全家流放盛京尚陽堡。

生平

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浙江鄉試三十一名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陳之遴中式丁丑科第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十二年其父順天巡撫陳祖苞因事下獄,仰藥死。陳之遴被牽連,革職問罪,永不敘用。十七年起補原官,本年升左中允,管理誥敕撰文。弘光元年(1645年)福建主考。

清順治二年(1645年)十二月降清,令赴京朝見。四年五月授秘書院侍讀學士,五年八月升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六年十月加都察院右都御史,照舊管事,八年三月升禮部尚書,八月加太子太保,順治九年(1652年)被授弘文院大學士,順治十年(1653年)被劾,調戶部尚書。順治十二年(1655年),復授弘文院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順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二十七日,順治帝獵於南苑,召集大臣,當眾指責之遴有黨;議革職永不敘用,以原官發送遼陽居住。不久召還。陳之遴常被言官所劾,順治帝念其效力多年,為其開脫:「既已擢用,位列大臣,不忍即行斥革……」。

順治十五年(1658年)身陷南北黨爭,因賄宦官吳良輔,「本當依擬正法,姑免死,著革職流徙,家產籍沒」,全家流放盛京,之遴病死盛京尚陽堡,次子、三子及幼子相繼離世。

順治十年(1653年)陳之遴購得蘇州拙政園,內有寶珠山茶花。夫人徐燦 (詞人)著有《拙政園詩集》、《拙政園詩餘》,親家詩人吳梅村(吳偉業)作《詠拙政園山茶花》詩。

家族

陳之遴出身海寧陳氏望族,伯祖陳與郊官吏科給事中。祖父陳與相明朝時官至貴州左布政使,其父陳祖苞官至順天巡撫,伯父陳玄暉官至山東左參政。繼室徐燦是明末清初才女,與詩人吳偉業是親家。

    正室:仁和沈氏。
    繼室:徐燦。光祿丞蘇州徐桴之女,累封一品夫人。
    側室:朱氏。
    側室:徐氏。
    長子:陳蒼永,沈氏出。
    次子:陳堅永(1636-1662),徐氏出。出嗣弟陳之邁。
    三子:陳容永(1637-1665),徐氏出。娶吳偉業次女。
    四子:陳奮永(1638-1691),徐氏出。
    五子:陳堪永(1639-1667),徐氏出。
    長女,沈出,適州同湖州吳啟思。
    次女,側室朱出,適兵馬司裘充琛。
    三女,側室徐出,適操江朱衣助子庠生朱土彥。

著作
陳之遴能詩,「其詩雄渾清壯」, 「七律才情飆舉,實過梅村」。


  海寧陳氏自明代就是江南望族。1900年前的四百年間,陳氏一門共出了31個進士,103個舉人,74個貢生及千餘名秀才,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之譽。陳氏家族靠經營鹽業積累了巨額財富,屢出要員則始自陳之遴降清。

  陳之遴,吳偉業的親家,名列明末「江南四公子」,蘇州拙政園第三代園主。清軍攻破北京后,陳之遴以「行年四十,乃知三十九年都錯」的詩句迎降,並向多爾袞建議挖掘朱元璋之墓,以泄明朝氣數。多爾袞攝政時期的典章制度多出自陳之手,他對清初社會的恢復與穩定,功不可沒。后因勾結內監吳良輔,流徙關外尚陽堡,客死謫所。

  陳之遴的詩詞作品僅存《浮雲集》十二卷,許多作品已散佚。在其自序中,他對自己的文學觀有一個較為深刻、全面的闡述。他年少時,服膺諸老先生之論,接受「古體必漢魏,律體必盛唐」的觀點。及至年長,文學觀念也趨成熟,認為「亦漢魏,亦六朝,亦唐,可也;非漢魏,非六朝,非唐,亦可也」,主張文學創作需要個性張揚,融會貫通。

  陳之遴與繼室徐燦是當時文壇的一對耀眼明星,一個工於詩,一個善作詞(徐燦曾向錢謙益和柳如是學習詩文),二人的唱和之詞頗值得研究。兩人的文學情趣相投,人生順境、逆境都能相提相攜,始終不渝。

      但是兩人在政治態度上是有差別的,明亡后,陳之遴出仕新朝,徐燦頗有微詞,常作故國之思。例如徐燦《滿江紅·感事》雲

「斧鉞行邊遺恨在,樓船橫海隨波滅。到而今空有斷腸碑,英雄業。」

整首詞深沉悲憤,充滿了亡國之痛。她對丈夫青雲直上充滿了擔心,不時規勸。

      而陳之遴卻唱和道:

「興亡恨,終消歇……墜葉紛隨流水去,飛鴻只共孤雲滅。問手提三尺定中原,誰家業。」「萬紫千紅,自合有飄零時節。看世事,夢夢難問,不須悲切。」

一種淡然處之的心態,對故國之難倒是看得開。

  雖然陳之遴的詩詞創作有很大成就,甚至有人認為其「七律才情飆舉,實過梅村」,但無論作品質量還是在文壇的影響力,都遜於「江左三大家」。一方面是因他志不在此,一生專註仕途,在詩歌創作方面投入的精力相對有限,另一方面是因名聲已污,尤其在流放東北后,更是失去了在各方中的信譽,戴罪之人的作品連結集出版都不可能,何談影響力? 



高梁篇

陳之遴〔明代〕

高梁橋下春波綠,朱城叆叆銜朝旭。大道東連紫禁開,晴巒西映金堤曲。

榆燧千家火乍收,柳絲萬縷春初足。龍馬銀鞍車似水,貂蟬寶蓋人如玉。

玉人調笑倚餘酲,紅粉青娥擁出城。新聲瑤瑟惟愁和,高揖金鞭不問名。

俱攢翠幰紅塵喑,共指芳園畫閣明。芳園畫閣春常羨,繡戶璇窗人不見。

經年花草任榮凋,一日笙歌恣游宴。桃李枝頭日欲斜,雲𫚒今夜宿誰家。

十三學舞矜回雪,二八憐春嘆落花。落花轉眼飄芳甸,且喜芬菲舒未遍。

寶帶難輸松下心,輕紈先送花前面。北地脂開笑靨嬌,南都黛發修蛾倩。

子夫未入合歡宮,昭儀猶給陽阿院。陽阿車騎日優遊,錦障經過盡徹侯。

此日鶯花嬌紫陌,此時弦管滿皇州。皇州自昔多豪族,燕台爭擊荊高築。

任俠宵排紫闥通,冶遊朝擁朱輪簇。劉生紫劍劍千金,石氏綠珠珠一斛。

中涓駿馬大堤頭,玉勒雕弓翡翠裘。秦官舊領中車府,漢宮官新拜大長秋。

亂拋金彈垂楊外,列坐瓊筵綠水周。垂楊綠水淹留久,鳴珂倏忽雷霆吼。

聲勢能移北斗杓,威靈欲喝西山走。張孔紛紛競拜塵,誰人白眼惟呼酒。

呼酒狂揮換賦金,蘋香花霧滿高吟。君王已嘆凌雲氣,樂府爭傳郢雪音。

別有傷心春草碧,彩筆紅顏兩相惜。不見當時墮珥人,難逢前度援琴客。

可憐今歲春光早,可惜明年春更好。幾度歌鐘丹鳳城,千回裘馬青樓道。

歌鐘裘馬日逡巡,寒食東風萬古塵。惟有溶溶橋下水,年年流送御溝春。



秋日偶成 其八

陳之遴 陳之遴〔明代〕

巑岏古戍倚層丘,冰雪長凝萬古愁。天接燕台勞北望,水趨遼海羨西流。

三更夢破孤城笛,六月寒生久客裘。醉攬短衣隨羽獵,呼鷹馳馬一銷憂。

白狼河上望京師,皎月清霜共此時。七萃旌旗長繚繞,三朝劍佩自委蛇。

伏波銅柱成功易,橫海戈船獻捷疑。南國余黎供上切,輸將爭恨役車遲。

秋日偶成 其七

陳之遴 陳之遴〔明代〕

白狼河上望京師,皎月清霜共此時。七萃旌旗長繚繞,三朝劍佩自委蛇。

伏波銅柱成功易,橫海戈船獻捷疑。南國余黎供上切,輸將爭恨役車遲。

擾攘東南戰伐余,櫜弓歸馬竟何如。鬥牛一夜纏兵氣,吳楚同時急羽書。

江黑怒鯨噓浪立,月黃驚雁墮雲疏。五湖釣艇今安否,猶自蒓鱸興未虛。

秋日偶成 其六

陳之遴 陳之遴〔明代〕

擾攘東南戰伐余,櫜弓歸馬竟何如。鬥牛一夜纏兵氣,吳楚同時急羽書。

江黑怒鯨噓浪立,月黃驚雁墮雲疏。五湖釣艇今安否,猶自蒓鱸興未虛。

人物江東故不群,劍花詩草日紛紛。淺深秋水扁舟月,遠近寒山兩屐雲。《越絕書》探瓊笈古,《吳趨歌》送玉杯醺。臥遊此際看丘壑,似有松聲靜夜聞。

秋日偶成 其五

、陳之遴〔明代〕

人物江東故不群,劍花詩草日紛紛。淺深秋水扁舟月,遠近寒山兩屐雲。

《越絕書》探瓊笈古,《吳趨歌》送玉杯醺。臥遊此際看丘壑,似有松聲靜夜聞。

三山遙對鳳凰台,台下寒江去不回。霜老白門秋寂寞,月明青蓋夜歸來。金蓮麴院誰人見,玉樹穠花異日開。猶憶烏衣諸貴客,艱難非乏濟川才。

秋日偶成 其四

陳之遴 陳之遴〔明代〕

三山遙對鳳凰台,台下寒江去不回。霜老白門秋寂寞,月明青蓋夜歸來。

金蓮麴院誰人見,玉樹穠花異日開。猶憶烏衣諸貴客,艱難非乏濟川才。

白露初零玉漵葭,商聲蕭颯動京華。紉蘭佩冷三秋客,宴菊杯喧七貴家。深殿鳳笙留素月,芳湖龍舸盪明霞。只今紫塞金風裡,才熟東陵五色瓜

秋日偶成 其三

陳之遴 陳之遴〔明代〕

白露初零玉漵葭,商聲蕭颯動京華。紉蘭佩冷三秋客,宴菊杯喧七貴家。

深殿鳳笙留素月,芳湖龍舸盪明霞。只今紫塞金風裡,才熟東陵五色瓜。

度遼車騎幾縱橫,虎帳龍旂上將營。草木千年含殺氣,鼓笳終夜作邊聲。

猩紅嶺外要荒盡,鴨綠江邊障戍平。聞道公孫曾據險,一時海外自威行。

秋日偶成 其二

陳之遴 陳之遴〔明代〕

度遼車騎幾縱橫,虎帳龍旂上將營。草木千年含殺氣,鼓笳終夜作邊聲。

猩紅嶺外要荒盡,鴨綠江邊障戍平。聞道公孫曾據險,一時海外自威行。

幽燕東北古營州,亂磧驚沙起客愁。萬里關山重出塞,一天風雨漫登樓。

吟詩每共哀簫咽,伴老空憐短劍留。昨上荒原醉萸菊,蕭森滿目故園秋。

秋日偶成 其一

陳之遴〔明代〕

幽燕東北古營州,亂磧驚沙起客愁。萬里關山重出塞,一天風雨漫登樓。

吟詩每共哀簫咽,伴老空憐短劍留。昨上荒原醉萸菊,蕭森滿目故園秋。

陳之遴(1605年-1666年),字彥升,號素庵,浙江海寧鹽官人。

崇禎十年(1637年),中進士,授翰林編修,遷太子中允。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父坐失事入獄,被牽連革職,永不敘用。
弘光元年(1645年),陳之遴降清,授侍讀學士,歷遷至弘文院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順治十三年(1656年),因涉黨爭,以原官發往盛京居住,旋即召還。順治十五年(1658年),因以賄勾結內監罪,免死革職籍沒,全家流徙尚陽堡。康熙五年(1666年),死於戍所。 

陳之遴的詩多取材於明清之際的重大的政治事件,有較豐富的社會內容,也有一些感慨仕途坎坷的作品,如得罪后寫的《感懷》二十首、《雜詩》十首、《秋日偶成》等。這些詩篇皆寫得辭婉意深,頗有義山風韻。有《浮霎集》十二卷,為其親自編集,所錄詩作只佔其作品十之一二。

陳之遴出身於浙東的名門望族。早年就與錢謙益、陳名夏等結識,經常參加東林黨和復社的活動。不料,在他高中榜眼的第二年,擔任順天巡撫的父親陳祖苞,因在清軍入侵時失職,被革職逮捕。后因內心冤抑喝毒酒自殺。「帝怒祖苞漏刑」 ,遷怒於他的兒子陳之遴,罷了他的官職,永不任用。

順治四年(1647)陳之遴被任命為秘書院侍讀學士。第二年,又升為禮部右侍郎,靠著阿諛奉承之術,巴結多爾袞的親信,並尊稱多爾袞為恩主。他的善於見風使船,頗受順治帝好感,使他巧妙地避開多爾袞一案。順治八年,升禮部尚書。不久,又加太子太保。第二年,又被授與弘文院大學士。

順治十年(1653),「北黨」首領、原魏忠賢餘黨馮銓受到重用,與陳名夏為首的南黨爭鬥日趨激烈。陳之遴被劾與陳名夏營私結黨,不宜重用。但順治帝卻認為他是個人才,並不治他的罪,只是調任戶部尚書。后又受到陳名夏的牽連,以「巧飾欺矇」罪論死。又是順治帝下詔從寬處理,只削官銜二級,罰俸一年,仍供原職。順治十二年(1655)又官復弘文院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陳之遴曾上疏三策:一、修舉農功;二、寬恤兵力;三、節省財用。對發展農業生產,節省開支,充盈國庫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順治十三年(1656),順治帝復諭陳之遴:「朕沒有計較你以前的過錯,而且依然重用,且多次告誡你,你也曾向朕表白要謹慎反思自己的言行,最近是否有所改進?」陳之遴急忙上奏:「皇上教訓為臣,為臣安敢不改。只是我才疏學淺,罪過多端,不能仰報聖恩。」左都御史魏裔介聽說后立刻劾奏陳之遴:「當皇上詰問時,不自言其結黨之私,力圖洗滌,以成善類,而但云才疏學淺不能報,可見其良心已昧。」給事中王楨也上疏彈劾:「陳之遴系前朝被革職,永不敘用的詞臣,其報大清不幾年,竟被提升為尚書,又進政府,但他不圖報效,面對皇上的呵斥,不思反省,反而於次日遨遊靈佑宮,逍遙恣肆,罪不容誅,請皇上加重處分。」疏入,皇上命陳之遴據實回奏,而且命下部察議,準備革職,永不敘用。但順治帝考慮到陳之遴已被重用,位至大臣,不忍即行革斥。令他以原官發往遼陽。這年冬,順治帝又念陳之遴為大清效力多年,不忍終棄,遂又令其回京入旗。順治十五年(1658年),又有人彈劾陳之遴向內監吳良輔收賄,按律本當正法。順治帝再次免去了他的死罪,但下詔革了他的職,抄沒了他的家產,並將其全家流放遼東。1666年,陳之遴死於遼東的尚陽堡。 [2]其詩作大多為謫居盛京、尚陽堡時所作,著有《浮雲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9 02: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