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美國夢」將成為一種回憶,並淪為當代的笑柄---當自殺成為國策

作者:change?  於 2025-5-15 01: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博你一笑



20世紀中葉,法國存在主義作家阿爾貝。加繆給人類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存在,還是不存在。用他的話來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哈姆雷特的問題:" 生存,還是毀滅。「 在加繆看來,人類已在一個充滿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了數千年,上帝創造了這個宇宙,並將意義和目的賦予人類生活。加繆寫道,但現在,我們通過科學和理性發現,宇宙毫無意義,只是有閃爍,旋轉的星球和天體構成的一個星群。 上帝並不存在於這個世界,換句話說,他並不為我們而存在。因此,人類不得不到別處尋找終極意義,但已無處可尋。所以,生命已變成莎士比亞所說的」一個愚人所講的故事,充滿喧嘩和騷動,卻毫無意義。「借用古老的神話傳說,加繆將人類的困境比喻為不停推動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石頭滾下山去。



在加繆看來,問題並不僅僅是宇宙缺乏意義,人類的慾望同樣毫無意義可言。因此我們的處境非常荒謬,」這種荒謬源自人類需求與這個世界毫無理性的沉默所發生的衝突「。 大多數人忽略了這一悲慘的現實,他們通過從事各種瑣碎的事情來逃避生命的無意義。但加繆提出,對正人君子而言,這種逃避不是辦法。他指出,人類必須認真對待生命中的荒謬,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必須考慮。是該活在悲慘的荒謬中,還是自願結束自己的生命?加繆認為,自殺是合乎道德的選擇。

當然,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考慮過,甚至實施過自殺。不過,通常情況下,他們這樣做是出於個人的絕望,因為生命對他們而言不再重要,或是因為他們的人生太痛苦。加繆最初提出存在主義,正是人類普遍層面上的絕望(我們都處在相同的困境中),他認為自殺不僅是人們該做的事,而且應該被我們視為一種符合道德的選擇,甚至是一種道義上的責任。儘管這個觀點似乎不可接受,但在某種程度上,最激進的環保主義者就把人類視為地球上的害蟲。


既然人類如此,那麼,國家也可以如此。當然,想自殺的國家十分罕見。我想不出有哪個國家曾試圖自我毀滅。這大概是因為國家和人類一樣,有一種求生的本能。國家的求生本能就是其國民求生本能的總和。 那麼,為何一個國家要試圖自我毀滅或自殺呢?有時候,一些國家被其他國家征服,或是其內部發生了崩潰,但他們從不尋求自我毀滅。一個半世紀以前,亞伯拉罕 林肯評論道,如果有一天美國倒下的話。那麼究其原因,不會是因為外部手段,也不會是因為內部的瓦解。確切的說,那將是美國人咎由自取。在一次演講中,林肯說:

會不會有一個大西洋彼岸的軍事強國遠涉重洋,一舉把我們毀滅呢?絕不會!所有歐洲,亞洲和非洲的軍隊聯合起來,把地球的全部財富(我們自己的除外)充當他們的軍費,由拿破崙率領著他們苦戰一千年,也休想依靠武力在俄亥俄河喝上一口水或是在藍嶺留下一個足跡。那麼,危險究竟從何而來呢?我的回答是,如果危險果真來臨,它必然是在我們內部產生,而不可能來自外部。如果我們命該遭殃,那麼,始作俑者肯定是我們自己,遭毒手的也是我們自己。作為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我們要麼永世長存,要麼死於自殺。(-At what point shall we expect the approach of danger? By what means shall we fortify against it?-- Shall we expect some transatlantic military giant, to step the Ocean, and crush us at a blow? Never!--All the armies of Europe, Asia and Africa combined, with all the treasure of the earth (our own excepted) in their military chest; with a Buonaparte for a commander, could not by force, take a drink from the Ohio, or make a track on the Blue Ridge, in a trial of a thousand years.

At what point then is the approach of danger to be expected? I answer, if it ever reach us, it must spring up amongst us. It cannot come from abroad. If destruction be our lot, we must ourselves be its author and finisher. As a nation of freemen, we must live through all time, or die by suicide.)

(林肯總統《萊塞姆演說》1838年)
林肯 from artsandculture.google.com

當然,林肯並未暗示美國(或美國人)應該主動尋求毀滅。毫無疑問,他認為這種結果必然是災難性錯誤和愚蠢所引發的不可預見的後果。但我想在這本書中表述的是,美國時代正在結束,部分原因是有一群位高權重的美國人想讓它結束。美國夢正在破滅,因為某些美國領導者希望如此。換句話說,衰落,已成為一個政策目標。如果這種衰落繼續以目前的速度進行,我們所知道的美國將不復存在。實際上,這個國家正在自殺。

事實證明,美國的自殺是一項計劃的結果。這個計劃不僅僅是為了毀滅。也是為了重建--它試圖重建一個不同類型的國家,用奧巴馬總統的話來說就是」重塑美國的工作「。儘管奧巴馬承認該計劃的存在,但他並不負責這個計劃;更準確地說,是它對他負責。這項計劃在奧巴馬之前就已經出現,存在的時間也將比他更長久。對毀滅和重建美國的50年計劃來說,奧巴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等他卸任后。會有其他人接手這項工作。這項計劃最令人恐懼的是,大多數美國人對所發生事情一無所知。正如我們將看到的那樣,他們的懵然無知正是該計劃的一部分。

這裡有必要一開始就強調指出,美國國內擁護美國衰落的人並非叛徒或仇美者。他們致力於毀滅美國是因為他們真心相信,美國應該被毀滅。他們的行為是美國強大的道德批判的結果,這個問題從未被有效地駁斥過。它也很難被駁斥。大多數人面對這種批判都沉默以對。有些人咆哮回應,也有些人希望改變話題。這些無效的反駁使得獨立觀察人士認為,這種批判無從駁斥。

結果,我們的中學和大學里普遍傳授這種批判,並被華盛頓特區的執政者們欣然接受。這種批判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必須衰落,這樣才能讓其他國家崛起。目前,這一基本原則已被美國國內外政策所接受。國家自殺的計劃已然實行。如果讓它繼續實施,美國時代的終結只是個時間問題了—只需要數年,而不是數十年。美國人的生活將衰退,「美國夢」將成為一種回憶,並淪為當代的笑柄。在那些促成這一切的人看來,這是一件大好事,因為他們堅信,就像加繆所說的那樣,自殺是一種合乎道德的做法。

翻閱專家和學者的著作,美國衰落的說法隨處可見。「美國完蛋了嗎?」2011年12月出版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y)期刊的標題上這樣問道。賈科莫.基奧扎在《政治科學季刊》上警告說,曾經強大的美國,現在「正面臨著最終衰敗的前景」。 史蒂芬.科恩和布拉福德.德隆在新近出版的《影響力的終結》一書中設想了美國的悲慘命運。他們預測道:「美國人的生活水準將下降,美國將失去其統治地位和影響力。」 美國不再能主宰世界,因為「其他國家…..將擁有全部的金錢。」法里德.扎卡利亞曾是一位熱心的美國擁護者,現在也改變了論調。他的新書名是《后美國時代》(The Post-American World)。整個領域內,評論家們商討著如何防止衰落,或是如何應對衰落。幾乎沒有人說這種衰落純屬無稽之談,或是指出美國的前景將日新月異。

這種衰落似乎有三個明顯的指標。首先,與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快速增長的經濟相比,美國的經濟停滯不前、日益衰落。斯蒂芬.沃爾特在近期的文章《美國時代的終結》中寫道:「2025年前,中國經濟的總量很可能超過美國。」總部設在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測,最快在2016年(奧巴馬離任的那一年),中國(而不是美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這個看似不可避免的情況一旦發生,將是幾百年來第一次由一個非西方,非英語國家領導世界經濟。由於美國時代與美國經濟優勢時代相重疊,一旦經濟優勢不復存在,美國時代也將正式結束,這種說法似乎很公正。歷史證明,一個國家一旦失去其霸主地位,就再也無法恢復。

其次,美國深陷債務危機之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而美國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17萬億的國家債務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換言之,這個數字比美國一年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額還要大。半數債務是奧巴馬執政時期累計下來的,平均一年一萬億美元。按照這個速度,奧巴馬在兩個任期內將使財政赤字增加一倍以上。美國的債主,大部分是外國,例如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因此,債務產生的財富從美國轉移,湧向其他國家。今天,不再是美國擁有世界,而是世界正在逐漸掌控美國。此外,如果美國繼續以奧巴馬的速度累計債務,要不了多久,這個國家將宣告破產。債務問題的嚴重性並不在於這個問題已極其嚴重,而在於總統似乎對此異常冷漠,好像穩坐釣魚台。我們知道的東西,他也知道。結果可以預料。富國就像富人,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承受不負責任的行為,但最終,債權人會出現,拿走你的房子和汽車。

最後,美國正喪失她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些國家忙著構建,更新他們的核武庫,而奧巴馬政府卻將核武器大力削減。根據《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美國已將數千枚核彈頭減少為1550枚。2013年,奧巴馬提出將把這個數字進一步削減至1000枚左右,他說他打算裁撤所有的核武器。美國削減核武器的做法能否促進世界和平,尚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將削弱美國的軍事優勢。


當自殺成為國策

書名《一個國家的自殺》2014年出版
作者 Dinesh D』Souza
迪奈什.德蘇薩


一個國家的自殺- 圖書- 豆瓣



(林肯總統《萊塞姆演說》1838年)

萊塞姆演說全文中譯

作為亞伯拉罕·林肯最早發表的演講之一,這篇演講受到了歷史學家的仔細研究和爭論,他們認為它對他後來的公共政策有著廣泛的影響。林肯發表這篇演講時28歲,剛剛從一個貧困的拓荒村搬到伊利諾伊州的斯普林菲爾德。

威廉·赫恩登(William Herndon)於1844年成為林肯的律師合伙人,他這樣描述此事:「我們在斯普林菲爾德有一個社團,它囊括並掌控著當地所有的文化和人才。與其他社團不同,它的會議是公開的,為社區帶來了巨大的榮譽……這篇演講的靈感源於幾周前聖路易斯發生的一起暴徒焚燒黑人的事件。林肯把這件事作為他演講的素材……這篇演講發表在《桑加蒙日報》(Sangamon Journal)上,為這位年輕的演說家贏得了聲譽,他的名聲很快便傳到了他所居住的地方之外。」

政治制度的永續:
1838年1月27日,伊利諾伊州斯普林菲爾德青年會堂演講

今晚演講的主題是政治制度的永續。

在太陽下發生的偉大事件的記錄中,我們,美國人民,發現我們的記錄以公元十九世紀為紀年。——我們和平地佔有著地球上最美麗的部分,就地域遼闊、土壤肥沃、氣候宜人而言。我們處在一套政治制度體系的治理之下,它比以往任何歷史記載都更有助於實現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當我們登上人生的舞台時,就發現自己是這些基本福祉的合法繼承者。我們並非辛勤勞作,去獲得或建立這些權利——它們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他們曾經堅韌、勇敢、愛國,如今卻已逝去,令人惋惜。他們的任務(他們也英勇地完成了這項任務)是自己擁有這片美好的土地,並通過他們自己,將這片土地賜予我們;並在這片土地的丘陵和山谷上,建立起一座自由與平等權利的政治大廈;而我們唯一的任務,就是將前者,不被侵略者褻瀆;後者,不被時間的流逝所腐朽,不被篡奪所撕裂,傳承給命運將賦予世界的最新一代。感恩先輩,公正對待自己,對子孫後代盡責,熱愛我們整個種族,這一切都迫切需要我們忠實地履行。

那麼,我們該如何履行呢?——危險何時會降臨?我們該用什麼方法來抵禦它呢?——難道我們指望某個跨大西洋的軍事巨人踏上海洋,一舉將我們碾壓嗎?絕不可能!——即使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所有軍隊聯合起來,把地球上所有的財富(除了我們自己的)都裝進他們的軍事寶庫里,在拿破崙的統帥下,用一千年的時間,也無法用武力從俄亥俄河汲取一口水,也無法在藍嶺山脈留下任何痕迹。

那麼,危險何時會降臨呢?我的答案是,如果它真的降臨到我們頭上,它必然會從我們身邊湧現。它不可能來自外部。如果我們註定要毀滅,那麼我們自己也必須是它的創造者和終結者。作為一個自由人的國家,我們必須永遠生存下去,否則就會自殺身亡。


我希望自己是過於謹慎了;但如果並非如此,那麼即使現在,我們中間也存在著某種不祥之兆。我指的是,全國各地普遍存在的對法律的日益漠視;人們越來越傾向於用狂野的激情取代法院的冷靜判決,用比野蠻暴徒更惡劣的暴徒取代司法行政官員。這種傾向在任何社會都極其可怕;而現在它就存在於我們這裡,雖然承認這一點會讓我們感到不快,但否認它的存在則是對真相的違背,也是對我們智商的侮辱。暴徒暴行的報道構成了當今時代的每日新聞。這些暴行遍布全國,從新英格蘭到路易斯安那——它們既不是前者永恆的積雪所特有的,也不是後者烈日炎炎所特有的——它們並非氣候的產物——也不限於蓄奴州和非蓄奴州。同樣,這些暴行也出現在南方那些尋歡作樂的奴隸主中間,也出現在這片生活規律、熱愛秩序的土地上。——因此,無論其原因是什麼,它們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共同的。

詳述所有這些暴行的恐怖行徑既冗長乏味,也毫無意義。密西西比州和聖路易斯發生的暴行或許是最危險的例子,也是最令人髮指的。在密西西比州,他們首先絞死了常客;這群人當然不是為了謀生,也不是一種非常有用或非常誠實的職業;但這種職業非但沒有被法律禁止,實際上還得到了僅僅一年前立法機關通過的一項法案的許可。接下來,涉嫌密謀發動叛亂的黑人在該州各地被抓獲並絞死;然後是被認為與黑人結盟的白人;最後,從鄰州來此辦事的陌生人,在許多情況下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就這樣,絞刑的過程不斷上演,從賭徒到黑人,從黑人到白人,再從白人到陌生人;直到每條路邊的樹枝上都懸掛著死人;其數量幾乎足以與當地原生的西班牙苔蘚媲美,成為森林的帷幕。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聖路易斯那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那裡只有一個受害者被獻祭。他的故事很短;或許,如果說有什麼比這更冗長的故事了,那麼它或許是現實生活中所見過的最悲慘的故事了。一個名叫麥金托什的混血男子在街上被抓住,拖到城郊,用鐵鏈拴在樹上,真的被燒死了;這一切都發生在他成為自由人、處理好自己的事務、與世無爭之後的一個小時內。

這就是暴民暴政的後果;這樣的場景在這片不久前以熱愛法律和秩序而聞名的土地上越來越常見;而關於這些故事,即使到了現在,也已經變得耳熟能詳,除了閑聊之外,再無其他。

但你或許會問:「這與我們政治制度的延續有什麼關係?」我的回答是,關係很大。相對而言,它的直接後果不過是小災大禍;它的危險很大程度上在於,我們容易將其直接後果視為唯一的後果。抽象地來看,維克斯堡賭徒的絞刑並無大礙。他們構成了人口的一部分,在任何社會中都比無用更糟糕;他們的死亡,如果沒有樹立惡毒的先例,對任何人來說都絕不是值得惋惜的事情。如果他們每年都因瘟疫或天花而從生存的舞台上消失,那麼正直的人或許會從中受益匪淺。——關於聖路易斯焚燒黑人的正確推理也與此類似。他因殘忍地謀殺了城裡一位最值得尊敬的公民而失去了生命;如果他沒有那樣死去,那麼不久之後,他必定會依法而死。至於他本人,情況就是這樣,也可能是其他情況。——但無論哪種情況,其教訓都令人恐懼。——當人們今天想著絞死賭徒或燒死殺人犯時,他們應該記住,在這種行為通常伴隨的混亂中,他們絞死或燒死一個既不是賭徒也不是殺人犯的人,和絞死或燒死一個既不是賭徒也不是殺人犯的人,同樣有可能;而明天的暴徒們,如果效仿他們樹立的榜樣,可能,而且很可能會因為同樣的錯誤,絞死或燒死他們中的一些人。不僅如此,那些無辜的人,那些一直堅決反對各種違法行為的人,也和有罪的人一樣,成為暴徒暴行的犧牲品;就這樣一步步地發展下去,直到所有為保護個人人身和財產而築起的城牆都被踐踏和忽視。但這還不是罪惡的全部。——通過這些例子,通過實施此類行為卻逍遙法外的例子,那些精神上無法無天的人,在實踐中也變得無法無天;由於他們習慣了不受任何約束,只害怕懲罰,因此變得完全不受約束。——他們一直把政府視為最大的禍害,因此他們慶祝政府的停止運作;他們祈禱的無非是政府的徹底毀滅。而另一方面,善良的人,熱愛安寧、渴望遵守法律、享受法律福利的人,他們樂意為保衛自己的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財產被毀,家人受辱,生命受到威脅,人身受到傷害,卻看不到任何好轉的跡象;對一個不給他們提供任何保護的政府感到厭倦和厭惡;並且不太反對他們認為不會有任何損失的改變。因此,通過這種暴民統治精神的運作——所有人都必須承認,這種精神現在在國內廣泛傳播——任何政府,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組成的政府的最強大的堡壘,都可能被有效地摧毀和摧毀——我指的是人民的忠誠。每當這種影響在我們中間產生;每當邪惡的民眾被允許成百上千地聚集在一起,燒毀教堂,破壞和搶劫食品商店,將印刷機扔進河裡,槍殺編輯,隨意絞死和燒死令人討厭的人而不受懲罰;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政府無法持久。由於這些事情,最優秀的公民的感​​情會或多或少地與它疏遠;因此,它將沒有朋友,或者朋友太少,而這少數的幾個人又太弱,以至於他們之間的友誼無法有效。在這樣的時代和環境下,具有足夠才能和雄心的人們不會不想抓住機會,發起攻擊,推翻這美麗的結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這結構一直是全世界熱愛自由的人們最美好的希望。

我知道美國人民深愛著他們的政府;我知道他們會為之付出巨大的代價;我知道他們會長久地忍受苦難,而不會考慮換一個政府。然而,儘管如此,如果法律不斷被藐視和漠視,如果他們人身和財產安全的權利僅僅被一群反覆無常的暴徒所掌握,那麼他們對政府的感情疏遠便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而這遲早都會到來。

那麼,危險就可能降臨到這一點上。

問題又來了:「我們該如何抵禦它?」答案很簡單。讓每一個美國人,每一個熱愛自由的人,每一個祝福子孫後代的人,都以革命的鮮血發誓,絕不違反國家的任何法律;也絕不容忍他人違反這些法律。正如1976年的愛國者們為捍衛《獨立宣言》所做的那樣,為了捍衛憲法和法律,讓每一位美國人都獻出自己的生命、財產和神聖的榮譽;讓每個人都牢記,違反法律就是踐踏父輩的鮮血,就是在損害自己和子孫後代的自由。讓每一位美國母親都對在她懷裡咿呀學語的嬰兒灌輸對法律的敬畏之心;讓法律在學校、神學院和大學里被傳授;讓法律寫進啟蒙課本、拼寫課本和年鑒;讓法律在講壇上被宣揚,在立法機構中被宣布,在法庭上被執行。簡而言之,讓法律成為國家的政治宗教。讓老年人和年輕人、富人和窮人、嚴肅的人和快樂的人,無論性別、語言、膚色和身份,都在它的祭壇上不斷地獻祭。

只要這種情緒在全國普遍,甚至非常普遍地盛行,一切破壞我們民族自由的努力都將是徒勞的,一切企圖都將是徒勞的。

當我如此迫切地敦促嚴格遵守所有法律時,請不要理解為說沒有惡法,也不要理解為說不會出現任何尚未制定法律來解決的不滿。——我的意思並非如此。但我的意思是,儘管惡法(如果存在)應儘快廢除,但在它們仍然有效時,為了樹立榜樣,仍應虔誠地遵守。在未制定法律的情況下也應如此。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應儘快為其制定適當的法律規定;但在此之前,如果不是太過難以忍受,就讓它們忍受吧。

沒有任何冤屈適合用暴民法來救濟。在任何情況下,例如廢奴主義的頒布,必然有兩種情況之一是正確的:要麼是這件事本身是正確的,因此值得所有法律和所有善良公民的保護;要麼是錯誤的,因此應該被法律禁止;在這兩種情況下,暴民法的介入都既沒有必要,又不正當,也無可厚非。

但是,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假設我們的政治制度會受到威脅呢?我們難道沒有維護它們五十多年嗎?為什麼我們不能再維護五十倍之久呢?

我們希望沒有充分的理由。我們希望所有危險都能被克服;但斷定任何危險都不會發生,本身就極其危險。現在和將來都存在著許多危險的因素,這些因素以前從未存在過;而且並非微不足道,不值得關注。我們的政府自成立至今一直保持其原有的形態,這並不足為奇。在那段時期,它曾有許多支柱支撐著它,而這些支柱如今已腐朽不堪,支離破碎。在那段時期,所有人都覺得它是一場懸而未決的實驗;而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它是一次成功的實驗。——當時,所有追求名望、聲望和卓越成就的人,都期望在那場實驗的成功中找到它們。他們的一切都押注於此:——他們的命運與之密不可分。他們的雄心壯志,渴望在世人欽佩之時,用實際行動證明一個命題的真理。迄今為止,這個命題充其量不過是些問題,毫無意義。他們若成功,將永垂不朽;他們的名字將流傳於郡縣、城市、河流和山脈;他們將永遠受到崇敬、歌頌和敬仰。若失敗,他們將被短暫地稱為惡棍、傻瓜和狂熱分子,然後沉淪被遺忘。他們成功了。這項實驗是成功的;成千上萬的人因此贏得了不朽的名聲。但獵物已被捕獲;我相信,隨著獵物的捕獲,追逐的樂趣也隨之終結。這片榮耀的田野已被收割,莊稼已被佔有。但新的收割者將會出現,他們也將尋找新的田野。認為雄心勃勃、才華橫溢之人不會繼續湧現,就等於否認世界歷史告訴我們的真理。即便他們真的出現了,他們也會像前人一樣,自然而然地尋求滿足自己統治慾望。那麼,問題在於,支持和維護他人建立的大廈,能否帶來這種滿足感?答案是肯定的。許多偉人足以勝任他們應該承擔的任何任務,但他們的野心除了國會席位、州長職位或總統職位之外,別無所求;但這些人並非雄獅家族或雄鷹部落的成員。你以為這些位置能讓亞歷山大、凱撒或拿破崙滿意嗎?——絕不!傑出的天才不屑於走人跡罕至的道路。他們探索的是前人未曾探索過的領域。——他們覺得在為紀念他人而建的紀念碑上,再添新篇章,毫無意義。它否認在任何首領手下效力已足夠光榮。它不屑於追隨任何前任的腳步,無論他們多麼傑出。它渴望並渴望獲得榮譽;只要可能,它就會得償所願,無論是解放奴隸,還是奴役自由民。那麼,期待某個擁有無上天賦,並擁有足以將其推向極致的野心的人,在我們之中出現,這難道不合理嗎?而當這樣的人出現時,需要人民團結一致,擁護政府和法律,並且普遍具備智慧,才能成功地挫敗他的陰謀。

他將以聲望為最高目標,儘管他樂意通過行善而非行惡來獲得聲望,甚至可能更樂意;然而,機會已逝,建設之路已無可建樹,他便會大膽地著手推倒重建。

因此,這是一個可能出現的情況,極其危險,而且是以前不可能存在的。

另一個曾經存在,但現在同樣程度上已不復存在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我們的制度。我指的是革命的精彩場面對人民的激情(不同於他們的判斷)產生的強大影響。在這種影響下,我們天性中固有的、在和平、繁榮和自覺力量狀態下也如此常見的嫉妒、羨慕和貪婪,在當時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和抑制了;而根深蒂固的仇恨原則和強烈的復仇動機,非但沒有互相攻擊,反而專門針對英國民族。就這樣,迫於形勢的壓力,我們本性中最卑劣的原則,要麼被沉寂,要麼化為推進最崇高事業——建立和維護公民及宗教自由——的積極推動力。

但這種情感狀態必然會隨著產生它的環境而消退,正在消退,已經消退。

我的意思並非說革命的場景現在或將來會被完全遺忘;而是說,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樣,它們必然會淡出世人的記憶,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模糊。我們希望,只要人們還在閱讀聖經,它們就會在歷史上被閱讀和講述;——但即使它們會,它們的影響力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即便如此,它們也不如剛剛逝去的那代人那樣廣為人知,感受也更加深刻。在那場鬥爭結束時,幾乎每個成年男性都曾參與過其中的一些場景。其結果是,這些場景,以丈夫、父親、兒子或兄弟的形式,在每個家庭中都能找到一部活生生的歷史——一部不容置疑的真實見證,在殘缺的肢體中,在所受的傷疤中,在所講述的場景中——也是一部所有人都能讀懂、理解的歷史,無論智者和無知者,有學問的人還是無學問的人。——但那些歷史已經不復存在。它們永遠無法被閱讀。它們曾是一座力量的堡壘;但是,入侵的敵人所無法做到的事情,時間的無聲炮火已經做到了;夷平了它的城牆。它們不復存在了。——它們曾是一片參天橡樹林;但不可阻擋的颶風席捲了它們,只留下零星的樹榦,失去了翠綠,落葉紛紛,沒有遮蔭,在微風中嗚咽,用殘缺的枝幹與更猛烈的風暴搏鬥,然後沉沒,不復存在。

它們曾是自由神殿的棟樑;如今,它們已崩塌,這座神殿也必將倒塌,除非我們,它們的後代,用冷靜理性的堅實石料鑿成新的棟樑來取代它們。激情曾經幫助過我們;但現在已無能為力。將來,它將成為我們的敵人。理性,冷靜、精於算計、不帶任何感情的理性,必須為我們未來的支持和防禦提供一切素材。——讓這些素材鑄就普遍的智慧、健全的道德,尤其是對憲法和法律的崇敬:讓我們始終改進;讓我們始終保持自由;讓我們始終尊崇他的名號;讓他長眠期間,不許任何敵對的腳步踏過或褻瀆他的安息之地;這些都將是最終的號角將喚醒我們的華盛頓的基石。

讓自由的驕傲之基石安放在這些之上,如同其基石一樣;正如人們關於唯一更偉大的機構所說,「地獄之門不能戰勝它」。

來源:《亞伯拉罕·林肯全集》,羅伊·P·巴斯勒等人編輯。
評論
斯普林菲爾德演說廳與林肯1838年的演講 (IHJ)
理解林肯:1838年在演說廳的演講 (GLI)




身為美國人還是那麼值得驕傲的事嗎?或者像進步人士所宣稱的,是一種恥辱?美國人的生活是否建立在一個充斥著盜竊、征服、鎮壓和謀殺的國家計劃基礎上?作者為美國的生死存亡深感擔憂,除非進步人士的反美呼聲得到扼殺,否則美國將不再是象徵自由的燈塔。針對持反美觀點的左派人士提出的控訴,作者在本書中一一給予尖銳、激昂且不乏邏輯的反駁。
本書全景式解剖當代美國社會的思想紛爭,你將了解到:進步主義人士是如何散播謠言,指控美國政府的勢力正在進行不公擴張並將「魔爪」伸向納稅人之手的?為什麼他們必須警惕進步主義人士所謂的「改革」主張,而那實際上恰是集權主義抬頭的契機?美國政局右派當道,但是他們萬萬想不到,在他們當中隱藏著兩位即將顛覆美國的左派領袖——奧巴馬和希拉里!奧巴馬政府竟然一直縮減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並將權力重新分配給其他國家?為什麼說美國是在主動選擇衰落?
作者迪內希·德·索薩(Dinesh D'Souza),一位有著25年研究經驗的學者和公共知識分子,曾在里根時代任白宮政策分析師。索薩曾先後於美國企業研究院和斯坦福大學的胡佛研究院出任研究員,並於2010~2012年擔任紐約國王學院的校長。索薩通過多本著作成為公共政策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亞裔美國人,被《紐約時報》評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保守派思想家之一。

目錄

第1章 永世長存,或死於自殺:奧巴馬的選擇
當自殺成為國家政策
放棄中東、裁撤核武,為哪般?
「帝國之基:竊取與掠奪」
種族賠償:奧巴馬的道德顛倒
第2章 保守主義的天堂,進步主義的地獄
美國最大的內部分歧
「令狗屎都蒙羞的哲學家」
奧巴馬醫改:縱容懶惰
追求下半身自由的進步主義者
第3章 1776 年精神:創建時代新秩序
選舉出來的專制政府
「利維坦國家」
肯尼迪基調:官場美國夢
專利權:為天才之火澆上利益之油
第4章 1968 年意識形態 解散權力結構
襲擊五角大樓:罪有應得?
奧巴馬的彌天大謊
自我放縱的20 世紀60 年代
「創造性破壞風暴」愈演愈烈
第5章 毀滅美國,然後重建:激進策略的推進
「迷幻藥、大赦和墮胎」黨
希拉里:領導美國的接力者
分化、妖魔化、組織和欺騙
「盡你所能,披上道德的外衣」
第6章 「高尚野蠻人」:命運多舛的種族
哥倫布:「令種族滅絕成為政策」
歐洲人與原住民,誰更嗜血?
征服倫理:非理性偏見
賤賣曼哈頓,並非搶劫?
第7章 巨大的新國家:征服欲和普世統治精神
阿茲特蘭國:「隱喻」的事實
門羅主義和「昭昭天命」論
政府批准的腐敗
不如將整個墨西哥據為己有
第8章 生而平等的悖論:奴隸制原罪
「寄居」在祖國
死灰復燃的奴隸制
所有政治錯誤中最大的虛偽和危機
「感謝上帝,我的祖父上了那艘船」
第9章 全系統歧視:種族主義
警犬和高壓水槍
種族優待舉措:以偏糾偏
馬丁·路德·金的期票:《獨立宣言》
人種競爭的烏托邦框架
第10章 膨脹的美國夢:沒有更多邊疆
粗暴、精明、好奇心強
強制性慈善
亞當·斯密悖論
盛田昭夫的「供給面」經濟學
第11章 貧富分化的罪魁禍首:技術資本主義
「公平份額」的始作俑者
系統性盜竊:知識分子的臆斷
連窮人都能吃得肥頭大耳
向上分裂的中產階級
第12章 全球化的乳酪:東西方雙重受益
反殖民魔咒
新興市場的「落後優勢」
中國的頓悟
資本主義的鐵律
第13章 「溫和」的超級大國:橫行全球
轟然坍塌的蘇聯帝國
五角大樓的「核戰推演」
作為國際圖騰的奧巴馬
「越戰」:一場愚蠢的戰爭
第14章 一群人慘遭勒索,一群人不勞而獲
溫文爾雅的流氓
聯邦政府:小偷機構
征服財富創造者
被道德綁架的公平
第15章 全民監控:便於搶劫的踩點
大號「圓形監獄」
毛骨悚然的監視
喬治·奧威爾式專制
沒有誰是安全的
第16章 慢性自殺的美國時代:美國的未來
目睹美國時代的終結
東方的崛起:另一個美國故事
非西化的現代化
美國的未來懸而未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28 02: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