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慘不慘?韋莊學維穩 行不行?子儀敢保皇 學不學?秀全會號召

作者:change?  於 2025-4-10 03:1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韋莊敘事詩《秦婦吟》創作遺失及發現的過程


《秦婦吟》局部-P.3381-圖片來源:法國國家圖書館

公元836年,韋莊出生於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系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物四世孫。其家族至韋莊時已衰落。韋莊父母早亡,家庭貧困,本人努力讀書。

863年,為了掙錢撫養弟弟妹妹,韋莊在昭義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劉潼幕下就職。

880年,韋莊在長安應舉不第。

881年1月8日,黃巢軍攻入長安,韋莊陷於戰亂中的長安,與弟及妹失散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記載:黃巢軍隊大肆屠城、吃人的暴行。《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同樣記載了唐朝官軍的血腥暴行。

882年,韋莊逃離長安赴洛陽

883年,黃巢率領軍隊撤出長安,臨行前將長安皇宮、滿城屋室縱火焚燒

滯留長安期間,韋莊目睹了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時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唐朝官軍的腐敗和殘暴,創作《秦婦吟》。

《秦婦吟》是敘事長詩,最著名是如下幾句:

長安寂寂今何有,廢市荒街麥苗秀。

采樵斫盡杏園花,修寨誅殘御溝柳。

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秦婦吟》傳誦一時,被家家戶戶刻在屏風和幛子上。

詩中「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引起了公卿貴族的憤怒。韋莊迫於壓力,曾向各處取回收抄本。

韋莊非常恐懼,非常害怕別人知道這首詩是他的作品,甚至不許家人提起。

韋莊不希望人們記得《秦婦吟》,刻意沒有在自己的詩集里錄入這首詩。

894年,韋莊考取進士,任校書郎

901年,韋莊入蜀,在王建手下工作,自此終身仕蜀。

907年,韋莊勸王建稱帝,任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

910年,韋莊逝世於蜀。韋莊死後,《秦婦吟》在戰亂中失傳。

清末民初,另一個亂世再次開啟。

《安塞縣誌》:飢,人相食,餓斃者十室九空。」

《延川縣誌》:大飢,人相食,死人大半。從古未有之奇荒又至矣!兵燹摧殘之後,不啻十室九空,饑饉頻仍之際,幾乎十人九死。斯時之黎元,前既去十之三四,后又去其十之四五,所餘子遺,不過十之一二而已。」

《延長縣誌》:大旱,大飢,草木俱盡,人相食。」

《洛川縣誌》:大飢。草木俱盡,人相食,十亡八九。是后,連年旱災。」

《黃陵縣誌》:大飢,旱。草木樹皮,被食凈盡,人相食。」

《靖邊縣誌》:大旱。越明年,荒甚。民齒草根,繼食樹皮葉俱盡;又濟之以班白土,土柔無沙,掘地得之,老稚斃於脹,壯者苟免,黠者又往往割肌莩臂以延殘喘,甚有屠生人以供餐者。」

《清澗縣誌》:春至六月無雨,秋禾絕,饑民鬻男棄女,不計其數,人互食,道殣相望,死者大半,十有七八家破人亡。」

1899年,因戰爭、饑饉,王圓籙從陝南某山區人流落到敦煌,為了生活當道士,看守莫高窟

1900年,王圓籙、楊果偶然中發現了藏經洞。發現后,王圓籙向敦煌縣令,大到甘肅省學台報告了藏經洞之事,也為他們送去了藏經洞裡面的部分實物,政府部門未採取保護管理措施。

1907年-1908年,英國人斯坦因用七百兩白銀,法國的漢學家用五百兩白銀,換取了藏經洞里近二萬件文物。斯坦因盜運文物走後中國的官方竟毫不在意。官方的態度使王圓籙更加放心地可以隨意出售藏經洞的文物。

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敦煌,又從王道士手中買走經卷600多件,裝滿了5大箱。在此期間,日本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國的鄂登堡,美國的華爾納等人先後從莫高窟買走了不同數量的經卷。

王圓籙違法出售的文物,無毀損,全部存放在國外博物館和科研單位。流失於國內的絕大部分已滅失。

藏經洞文獻中保存有《秦婦吟》的寫本,該文物原件保存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在《秦婦吟》消失的一千年裡,韋莊的聲名幾乎完全來自於他的花間艷詞。庾信的筆下還在不斷吐露自己的悲哀和恥辱,而韋莊留下的似乎始終是坦誠的風流,像春日青草雨後白沙一樣: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

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

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網友木遙介紹說,這些句子是伴著最深刻的哀痛畫成的。

結尾部分:

摘要: #韋莊不希望人們記得《秦婦吟》,刻意沒有在自己的詩集里錄入這首詩。




唐詩《秦婦吟》為何失傳千年?其細節太殘忍,杜甫都不敢這樣寫

2024-12-30 12:16 來源: 知識大賽場 
 
發佈於:山東省

唐朝從建立至鼎盛局面期間,產生的詩詞大多以抒情詩和言志詩為主,以敘事為目的的詩詞較少。

直至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和後來的唐朝叛亂讓昔日「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大唐王朝陷入混亂,敘事詩才出現多了起來,並且以揭露殘酷現實為主。

經歷過這一時期的人,詩詞風格都極具現實性,例如杜甫的《春望》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和杜甫的風格類似,韋莊也是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根據《北夢瑣言》,韋莊參加科舉考試時,恰巧遇到叛軍黃巢進攻唐朝

《秦婦吟》這首詩就創作於這一時期,主要內容為一個受戰爭之苦,準備逃脫的婦女被困在長安的經歷。

對於其中的內容主要呈現出兩種認知,有一部分人通過詩句中「秦婦」離開長安的時間,對比韋莊逃出長安的時間,推斷「秦婦「其實是韋莊本人的假託。

但更多人認為,「秦婦」的遭遇並非完全來源於韋莊的個人經歷,更多的是唐朝末期首都中現實狀況的真實寫照,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因為失蹤所表達的內容,而導致作品本身失傳千餘年。

關於「秦婦」離開長安的時間,從《秦婦吟》中第一部分首句「中和癸卯春三月」到「妾亦與君停玉趾」,詳細描述了韋莊和「秦婦」的相遇時間和經過。

這是全詩的起筆,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這一時間點的背後似乎也在預兆將來長安城中的經歷。

交代完基本要素之後,《秦婦吟》的核心內容開始出現,第二部分從前年庚子臘月,到六親至此無處尋一句。

主要講述「秦婦」被賊軍擄走之前在都城長安之中的所見所聞。這一部分是敘事詩的精髓,主要用於講述主人公所看到的最真實情況。

而接下來的第三部分是「一從陷賊經三載」到「天街踏盡公卿骨」,主要是在刻畫「秦婦」在叛軍中的經歷和所見所聞,重點描寫了其中悲慘的環境。

後續的第四部分主要描寫「秦婦」逃出黃巢叛軍后,一路顛沛流離的路程奔波經歷。

至此「秦婦」的故事算是結束,後續的第五部分,是作者韋莊在聽完「秦婦」的經歷后所形成的自我感慨。

僅從全詩的故事情節和大框架來看,《秦婦吟》這一作品不失為寫實的經典之作,但在後來卻失傳了。

作者自禁

這首詩的問世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不僅成為詩人韋莊的成名作,還引領了當時的社會風尚。

因為全篇長達1500餘字,《秦婦吟》曾一度成為大戶人家屏風上的必刻作品,但讓人遺憾的是,這首詩在後來失傳了。

從時間跨度上看,《秦婦吟》在宋朝到晚清期間從未於社會上露面,消失了近千年時間,直到20世紀初,《秦婦吟》殘卷被一個英國人在敦煌石窟中被意外發現,后又被一個法國人隨其他珍貴文獻一起掠走。

後來被王國維先生考證推斷,此殘卷便是失傳千年之流的《秦婦吟》手抄本,這首一度被禁的唐詩才終於重現於世。

讓人沒想到的是,最初抑制這首詩流傳的,其實是作者本人。

或許韋莊自己也沒有想到,這首詩會在當時社會引發如此巨大的反響,就像是《北夢瑣言》中所說的「公卿垂訝」,韋莊詩句中所反映的當時社會狀況和主旨思想,並不被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

至於為什麼當時統治者這麼難以接受《秦婦吟》,這就得深究《秦婦吟》中到底講了個什麼事兒。

其內容過於殘忍,全文翻譯下來都不一定能過審,這種文章流傳開來,會顯得朝廷很無能。畢竟連京城的良家百姓都保不住的朝廷,能保得住什麼呢?這個在後文會詳談。

另外,《秦婦吟》中塑造出了一種「官不如匪」的主流現象,此舉觸犯了入蜀朝廷之中的官僚。

韋莊為了避免或其自身或引發的尷尬,所以選擇「禁」了這首詩。

言下之意,韋莊對《秦婦吟》的態度是出於「避禍」,但從後世的態度看,這首詩之所以沒有被傳承,是因為殘忍的內容。

失傳的真正原因

《秦婦吟》第二部分,主要描寫主人公在長安所見到的情況,內容十分殘酷。

在黃巢叛軍攻入長安之後,「秦婦」親眼看到左鄰右舍的女子,有的被叛軍掠走,有的被玷污,有的引頸自殺,有的投井自盡,有的被活活燒死……

這等慘狀,說是人間煉獄也不為過。

詩句中寫道「家家流血如泉沸」,是指黃巢攻入長安之後進行了血腥的屠殺;后一句「處處冤聲聲動地」反映出了敵軍屠刀下無辜之人的哭嚎,但依然難免死亡的結局。

全詩從這裡走進了極端壓抑和殘忍血腥的氛圍。

那些不堪受辱的歌姬和舞姬,全都選擇了「暗捐」,她們用自盡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免遭賊寇欺辱之災;

那些不諳世事的嬰兒和幼年女子,則全都被叛軍殘忍傷害;

那些「牽衣不肯出」的貞潔烈女,則成為叛軍的刀下亡魂。

「南鄰」有一位昨日新婚燕爾的女子,前一刻聽見外部刀槍爭鳴,緊接著「俄頃」之間身首異處,當場被殺害。其餘家人見此狀況,只能「同入井」。後續焚毀城池之際,「樑上懸屍」全都化為灰燼,屍骨無存。

「天街盡踏公卿骨」是這一部分的收尾,言下之意,長安城中的王宮貴族全都被殘忍殺害,屍骨堆積,甚至影響街道正常通行。

除此之外,詩中「朝餐一味人肝膾」則是指百姓之間出現人竟相食的殘酷景象……

叛軍圍城,連一隻蒼蠅都難以進出,這種缺米少糧的情況下,樹皮等都成為食物,即使如此依然餓殍遍地,為活命,只能「人相食」。

這些殘忍地畫面,通過「秦婦」之口,講述給書生韋莊,他又將其編撰成文,流傳給世人攬閱,揭露黃巢軍的殘暴和百姓的苦難。

這便是《秦婦吟》中的大概故事基調。

總結

《秦婦吟》中關於長安城破之際的類似描寫還有很多,並且十分直白,令人感到強烈不適。

這樣的描寫方式透露出太過殘忍的細節,明晃晃在「打朝廷的臉」,會讓當時統治者認為,抹黑了朝廷聲譽。

不僅如此,其本身直白、黑暗的基調,也確實不太適合流傳於世,因此《秦婦吟》才會被封禁千年之久。

這麼一個作品,縱使杜甫這般現實主義詩人,也不敢如此描寫啊!


《秦婦吟》是中國長篇敘事樂府詩,是現存唐詩中最長的一首。作者是唐朝末年的韋莊,背景是黃巢之變。《秦婦吟》與漢代的《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詩》合稱「樂府三絕」。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軍攻入長安,僖宗出逃成都,韋莊因應試正留在城中,目睹黃巢之亂,兵中弟妹一度相失,又多日卧病;離開長安的第二年,中和三年(883年)在東都洛陽,他將當時耳聞目見的種種亂離情形,通過一位從長安逃難出來的女子——即秦婦的「自述」,寫成長篇敘事詩《秦婦吟》。

秦婦吟是一首「七言敘事詩」,全長238句,1666字,時跨三年,涉及地點有長安、三峰路、楊震關、新安東等,整首詩可分成兩大部份。前半部分146句,1022字,寫黃巢亂軍攻佔長安,後半部分92句,644字,寫秦婦逃出長安、東奔洛陽,目睹一切所見所聞。這首詩流行一時,許多人家都將詩句刺在屏風、幛子上,「流於人間,疏於屏壁」「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時人稱韋莊是「《秦婦吟》秀才」,與白居易的「長恨歌主」並稱佳話。

韋莊在詩中寫有「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這樣的詩句,引起了唐公卿世族的不滿,韋莊在發達之後,亦極力收回原本,在《家誡》內特別囑咐家人「不許垂《秦婦吟》幛子」。韋藹給他編定詩集,也沒有把這首詩編進去。這首詩到了宋朝一度失傳。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在甘肅省敦煌縣東南鳴沙山的石室內發現了大量的古代寫本,其中有《秦婦吟》寫本,最早的是唐天復五年(哀帝天祜二年,905年)張龜的寫本,另有貞明五年(919年)安友盛寫本。1936年陳寅恪曾發表《讀〈秦婦吟〉》。1940年發表《韋莊〈秦婦吟〉校箋》。1950年又寫有《〈秦婦吟〉校箋舊稿補正》。




叛軍有30萬精兵,皇帝不敢打,他:我自己來!結果單槍匹馬

2025-04-02 13:30 來源: 賢談文史 

發佈於:
天津市

自信,是骨子裡的不卑不亢,是胸中的正氣浩然,是心底的堅定坦蕩!但真正的自信是靠實力撐起來的,即使面對與自己旗鼓相當甚至比自己強大的敵人,也依然可以從容淡定;即使面對超出能力範圍甚至束手無策的事情,也依然能夠有條不紊。

實力支撐著自信,自信來源於實力,唐朝收復長安洛陽、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將軍就是這樣一位同時擁有自信和實力的名將,他曾多次憑藉一己之力挽回大唐命運,在30萬叛軍攻打中國時,他還曾單槍匹馬打贏了戰爭。


僕固懷恩起兵造反,郭子儀全力護駕

經過安史之亂后的唐朝可以說是一蹶不振,從此再也沒有了翻盤的機會,雖然郭子儀、李光弼平定了叛亂,但是朝廷君臣卻猜疑不止。''宦官擅權、藩鎮割據、朋黨爭鬥''這三大弊病越來越嚴重,最終將把唐朝一步步拖垮。

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崛起的藩鎮們一個個變得強大起來,每一個藩鎮都可能成為第二個''安祿山'',如果朝廷不是由郭子儀親自坐鎮把守,估計唐朝滅亡要提前很多年。朝廷經過安史之亂再也不敢信任任何武將,李光弼被奪了兵權,對郭子儀也是明升暗降的,這讓宦官和藩鎮們都蠢蠢欲動。

在唐朝眾多藩鎮中有一個大將名叫僕固懷恩,他為人驍勇善戰,曾跟隨郭子儀入關作戰,在平定叛亂中屢立戰功,但是他的家人卻因戰爭犧牲性命者高達46人,後來他被冊封為豐國公,可謂是聲名顯赫,但卻遭到了宦官的誣陷,所以他決定起兵造反。


公元763年,僕固懷恩聯合回紇以及吐蕃勢力起兵造反,多次想顛覆衰敗不堪的唐王朝,但由於郭子儀全力護駕,最終都使唐王朝和長安城化險為夷,避免了大規模戰爭,為唐朝爭取了繼續苟延殘喘的機會。

僕固懷恩憑藉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再加上外族的幫助,很快就奪下了并州等地,並且把佔領的州縣作為自己的大本營,打算長期和唐朝抗爭,但不久后就被忠心護主的郭子儀率兵趕走了。

僕固懷恩二次南下,郭子儀以守為攻

僕固懷恩有著北方蠻族驍勇好戰並且要強的特點,他不能忍受自己的失敗,更不會輕言放棄。他在自己的藩鎮重整旗鼓,準備二次進犯中原,不久之後便勾結吐蕃、黨項等少數民族政權,率領十萬大軍氣勢洶洶的再度南下進攻長安。

軟弱無能的皇帝被僕固懷恩的舉動給嚇壞了,生怕再次發生''安史之亂'',於是趕緊宣召郭子儀進宮商量對敵方案。

郭子儀曾是僕固懷恩的主公,深知僕固懷恩的作戰方略和性格,於是自信地安慰皇帝不要擔心,一切都由他來安排,如果不能抵擋僕固懷恩的進攻,他便提頭來見。皇帝聽了郭子儀這一番話后才安下心來。

郭子儀作為唐朝後期第一大將,實力自然不容小覷,僕固懷恩見到他先是怯了三分。郭子儀命令部下加強防守,以守為攻,準備和僕固懷恩打持久戰。

因為僕固懷恩這次糧草甚少,想要速戰速決,並且郭子儀知道僕固懷恩有勇無謀,而且是個急性子,如果唐軍閉守城門堅決不出戰,待他糧草耗盡自會退兵。果然,沒過多久急躁的僕固懷恩便退兵了,自信的郭子儀沒費一兵一卒便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三十萬軍進犯中國,郭子儀單槍退敵

雖然僕固懷恩屢戰屢敗,但卻依舊沒有放棄推翻唐朝的決心,因為他知道,既然已經起兵造反,就沒有了退路,如果不推翻唐朝,自己就會被唐軍消滅。一步錯,步步錯,僕固懷恩只好繼續錯下去。

僕固懷恩為這次進攻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備足了大量糧草並派重兵保護,以保後方無憂,然後聯合周邊回紇、吐蕃等勢力,但是經過前兩次敗仗后,這些邊疆實力不再信任僕固懷恩,他們更害怕郭子儀將軍,所以不準備參戰。

為了說服回紇、吐蕃,僕固懷恩騙他們說郭子儀已經死了,現在的長安不過是一座空城,如果現在不去攻打唐朝,等唐朝恢復了實力也不會放過我們。在僕固懷恩的花言巧語下,回紇、吐蕃決定繼續派重兵參戰。

公元765年,僕固懷恩集結邊疆各民族勢力和綠林野寇共計三十萬叛軍向長安進攻。他們一路南下勢不可擋,很快就佔領了同州、奉天等重要城鎮,眼看就要到達長安城了,皇帝著急了,甚至不敢去對打,對方可是30萬的精兵啊,此刻長安城兵力空虛,如果硬戰必定失敗,皇帝急忙把郭子儀召來詢問對策。

郭子儀冷靜分析了敵我懸殊,又分析了兵力來源,然後自信的對皇帝說:''不就30萬叛軍嗎?我來!''皇帝大吃一驚,以為他在說大話,但是眼前又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只好對郭子儀百依百順,問他需要什麼輔助?郭子儀回答:''什麼都不需要,我單槍匹馬就能打贏這場戰爭。''

原來僕固懷恩所率領的三十萬叛軍組成部分都非常複雜,完全不能和經過嚴格訓練的正規軍相提並論,並且這三十萬叛軍中有很多都是郭子儀之前平定安史之亂的部下,所以只需他前往說服,基本上就能避免這場戰爭。

在這支軍隊中和郭子儀最為交好的就是回紇軍隊,他們在平定安史之亂中配合默契,並且很多回紇軍隊還曾由郭子儀來指揮,所以郭子儀把回紇軍作為突破口,他單槍匹馬來到回紇軍營,大家見到他都瞠目結舌,半天說不出話來,因為之前僕固懷恩騙他們說郭子儀已死。


回紇軍見到郭子儀滿懷誠意而來,並且對僕固懷恩騙他們出兵而懷恨不已,所以雙方很快達成共識共同守護長安,避免戰亂。談判之後,郭子儀走出回紇軍營,回紇軍們興奮不已,有的還長跪不起。

吐蕃軍得知這個消息后驚慌不已,並且害怕郭子儀的實力,所以落荒而逃,那些綠林野寇也不戰而退。僕固懷恩知道勝利無望,不久后便在行軍中暴斃身亡了,這場戰爭還未曾開戰便已經結束了。

郭子儀能以少勝多,不費一兵一卒連續打贏兩場戰爭,憑藉的是他的自信以及他自信背後所擁有的實力。

這也讓我們懂得,只有自信,才可以用緩解情緒焦慮,在遇到困難時保持樂觀的心態;只有自信,才可以用智慧應對冷嘲熱諷,在為人處世中表現的遊刃有餘;只有自信,才可以用勇氣面對生活的起伏,將人生之路走得更寬、更遠。



洪秀全在南京定都后,糟蹋了多少天王府的美女?說出來你可別懷疑 
2025-04-09 13:30 來源: 譚靜 

發佈於:
天津市

引言

《原道醒世訓 》中有這麼一句話:「天下一家,共享太平。」這是洪秀全親自寫下的一首詩,他所發起的太平天國運動聲勢浩大,不僅和當時的清政府對峙,甚至還直接毀掉了清政府。雖然當時的清政府拼進全力將太平天國給消滅了,但他們所使用的力量已經完全消耗了清政府的根基,也就是說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是不堪一擊的存在。

不過,如果清政府不選擇不遺餘力地去消滅太平天國,洪秀全能不能徹底成為當時的主人呢?這其實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洪秀全絕對不會成為中國的主人,即便他起義的時候所代表的確實是農民階級,但在他成功之後,就把這些初衷完全拋在腦後,過上了自己的逍遙日子。尤其是在他定都南京之後,所糟蹋的美女的數量說出來可能大家都不敢相信。

單從洪秀全發動的起義來說,他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即便在此之前,他是一個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上榜的人。洪秀全的優勢在於他的思想非常活躍,能夠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思考問題,也是這個原因,他才能召集這麼多人參加起義。

而對於他所宣導的民主、平等的思想大家也非常認可,所以洪秀全的行為幾乎就是人們心坎上所想的東西,這樣的言論一說出來,自然就有很多人產生共鳴。如果只說他在起義上的貢獻,就連後來的孫中山都十分佩服他。但可惜的是,洪秀全並沒有從一至終的堅持為下面的百姓考慮,在成為國家的領導人之後,他便不再是從前那個一心為農民階級著想的人。

定都南京之後,太平天國的隊伍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又尤其是洪秀全本人。起義的時候他所宣導的民主、平等幾乎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和清政府如出一轍的中央集權,一味地強調等級觀念。他自己也是以統治者的姿態面對那些曾經支持他的人,原本這些人跟著他是因為他會為大家謀福利,但沒想到最終洪秀全又變成了和清朝沒什麼兩樣的國家,底下的人自然也會生出不滿的心思。

最可笑的是洪秀全的後宮,用後宮三千佳麗來形容別的皇帝的後宮那可能是有些誇張的手法,但若是洪秀全的後宮,這裡面絲毫沒有誇張的手法,甚至有一點兒難以形容的意味兒。毫不誇張的說,洪秀全的後宮幾乎都是女人,除開那些妃子不說,洪秀全的後宮的婢女以及所有服侍的人都用的是女官,在洪秀全的後宮,除了洪秀全,幾乎看不到男人。

關於後宮的妃子,洪秀全也做得十分可笑,別人後宮的妃嬪都有一個稱號,但洪秀全的妃子幾乎都只有一個編號,從1開始,看到最終編號達到了兩千多,也看得出洪秀全到底糟蹋了多少南京的女孩兒。

實際上,如果洪秀全只是沉迷於溫柔鄉,倒也就罷了,但他在國事上也開始變得昏庸無能。尤其是在用人上,他從來不用有用之人,高官基本上都是他的親戚、朋友,只有和他有關係的人才會被他重用,但這些人往往又沒什麼作為,太平天國一開始建立起來的威信也漸漸落了下去。

更可怕的是,洪秀全本人並沒有意識到這種變化,他還以為自己的太平天國多麼的堅不可摧,而實際上這個組織已經被他自己的荒淫無度給消耗的差不多了。

洪秀全算得上是一個人物,因為他憑藉自己的力量將偌大的清政府給拖垮了,一般人肯定做不到這一點。而他當初所提出的民主平等也確實是當時的人們所需要的,這也算他為百姓著想過,他錯就錯在沒有自控力。

成為太平天國的領導人之後竟然就開始變得不像最初的他,滿眼都是權力、利益,將支持他上位的百姓也置之不顧。倘若洪秀全真能一如既往地堅持初衷,建立一個長久的勢力和清政府分庭抗禮也未嘗不可。得到這樣的結果只能說他只有匹夫之勇,他並不具備成為一個合格的領導人的條件。

結語

雖然洪秀全有一身的毛病,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所帶領的太平天國運動確實聲勢浩大,這也足以讓他載入史冊,不過後世應當學習的是他強大的號召力,而不是他功成名就之後的貪圖享樂,慾望會毀滅一個人的一切,這並不是玩笑話。

參考資料:《原道醒世訓》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19 17: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