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到下)三個不同星球的表面裂縫模式:火星、木衛二和地球,揭示了裂縫在截然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是如何形成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地球物理學家道格拉斯·傑羅馬克和長期合作者加博爾·多莫科斯利用他們為理解地球裂縫模式而開發的數學框架,調查了整個太陽系的二維裂縫網路。他們的發現可以為探測其他行星上潛在的宜居環境提供參考。
當地球上的泥灘崩塌、木星衛星(木衛二)上的冰蓋碎裂、火星上古老的湖床破裂時,這些裂縫是否遵循著隱藏的幾何圖案?另一顆星球上的類似圖案是否暗示那裡曾經存在過水——並且可能維持著生命?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問題只是無聊的好奇,但對賓夕法尼亞大學地球物理學家道格拉斯·傑羅馬克和布達佩斯技術與經濟大學的數學家加博爾·多莫科斯來說,這些問題是解讀太陽系遙遠行星表面的關鍵。
他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最新研究表明,行星體斷裂的方式並非隨機事故,他們的發現可以為探測其他星球上潛在的宜居環境提供參考。
「奇怪的是,大自然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中一直偏愛相同的模式,」地球與環境科學 Edmund J. 和 Louise W. Kahn 特聘教授 Jerolmack 說道。「我們預計會有一些一致性,但行星表面組織成可預測的裂縫幾何形狀的程度——無論是冰、岩石還是泥土——令人驚訝。這表明這些模式是基本的,而不僅僅是特定行星的怪癖。」
他們的見解建立在之前的研究基礎上,該團隊證實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預言,柏拉圖曾宣稱地球本身是由立方體單元組成的。在那篇論文中,他們證明了,「令人驚訝的是,如果你拿出產生的數千個碎片,測量它們的數量,計算面、角和邊的數量,然後取平均值,」Jerolmack 說,「那麼你最終會得到面的平均數為 6,頂點的平均數為 8,邊的數量為 12。」
然而,他們最近的研究重點是行星表面的二維裂縫網路,研究行星體薄殼上的裂縫模式,而不是單個碎片的形狀。
「我們想解釋現在其他行星上的模式,因為問題是,我們無法看到它們是如何演變的,」多莫科斯說。「我們不在那裡。我們無法回到過去。」
他解釋說,挑戰在於他們正在處理一張動態圖片的單幀——行星表面裂縫模式當前狀態的凍結快照。創造這些網路的力量不再可直接觀察到,而裂縫可能仍在向某個未知的未來狀態演變。
「但如果從這張快照中,你可以推斷齣電影的整個情節呢?」多莫科斯問道。
破解裂縫的密碼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博士生索菲·西爾弗 (Sophie Silver) Jerolmack 實驗室的候選人首先研究了整個太陽系的行星圖像,以了解大自然是否偏愛某些幾何圖案。
「我查看了一系列行星表面的衛星圖像,將它們與實驗室實驗和地球上的地質構造進行了比較,並試圖找出它們裂縫網路中獨特的『指紋』或幾何特徵,」Silver 說。
他們的方法包含一個簡單的分類系統,可以分析三種類型的裂紋連接點的相對比例:T 型、X 型和 Y 型。
這些圖片重點展示了火星表面的裂縫(上排)、木星衛星木衛二的冰殼(左下)以及地球上的類似裂縫(中下和右下)。雖然每種環境在溫度、物質成分和規模上都大不相同,但裂縫模式卻相似,為塑造這些行星表面的地質力量提供了線索。
(圖片:由 Sophie Silver 和 Krisztina Regős 提供)
「T 形結構類似於磚牆。它們是最常見的,也是最無趣的——我們在地球上和太空中隨處可見——它們與反覆斷裂形成的分層裂縫網路有關,」Silver 說。
然而,以 X 形結構為主的網路很少見——而且它們只出現在冰中。「到目前為止,除了地球,我們只在木衛二上發現了 X 形結構,木衛二是木星四顆最大衛星中最小的一顆,」她指出。這些圖案表明裂縫癒合和重疊——當裂縫被密封(通常是通過重新凍結水)時,新的裂縫會通過癒合區域傳播,與舊裂縫相交形成 X 形。
另一方面,形成蜂窩狀圖案的 Y 形連接開始是 T 形連接,然後通過反覆的膨脹和收縮——例如在泥漿中的乾濕循環和冰中的冷熱溫度變化中看到的情況——扭曲成 Y 形。
模擬行星表面的演變
數學家 Krisztina Regős 是布達佩斯技術與經濟大學的博士候選人,她與導師 Domokos 和數學家 Péter Bálint 一起完善了數學框架,將斷裂網路視為不斷發展的馬賽克,其圖案由其自身特定的物理約束形成。
彌合物理過程與其形成的圖案之間的差距有助於數學家所謂的動態系統理論的發展。
「如果我們了解控制裂縫形成和變化的規則,我們就可以『倒帶』並重建電影中缺失的幀,」Domokos 說。「如果我們有行星表面在數千年內變化的實際延時鏡頭,我們就可以觀看和學習。但由於我們沒有,我們必須創建一個數學模型,讓我們從空間中提取時間。」
Regős 的模型將裂縫模式映射到一個符號平面上——一個抽象的數學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可以追蹤裂縫網路隨時間的變化。通過分析裂縫馬賽克的平均幾何特性,特別是 T、X 和 Y 連接的比例,並觀察它們在符號平面內的聚集情況,研究人員可以推斷出這些網路是如何形成的,即使在沒有直接觀察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在左上圖中,這些圖根據「細胞度」(垂直軸)和「節點度」(水平軸)對來自多個行星和一顆衛星的裂縫網路進行分類——火星(紅色數字 1-9)、金星(綠色數字 10-13)、木衛二(藍色數字 14-15)和地球(黑色數字 16-18)。在右上圖中,行星的網路按 T 形、X 形和 Y 形裂縫連接點的相對比例繪製。每個編號數據點下方的圖像顯示了裂縫的實際示例,揭示了在截然不同的行星條件下如何出現相似的裂縫模式。
(圖片:由 Sophie Silver 和 Krisztina Regős 提供)
「我們沒有行星表面在漫長歲月中開裂和移動的影像,」Donokos 說,「但這個模型讓我們能夠創建類似的東西。通過使用結合斷裂和變化規則的動態模型,我們可以非常接近地展示演化過程,預測裂縫網路如何開始以及可能如何結束。」
為了驗證他們的方法,該團隊將他們的模型的預測與地球、火星、金星和木衛二上現有的斷裂模式地質觀測進行了比較。該模型的預測與每種情況下與斷裂網路形成相關的地質信息相一致,這使得研究人員將他們的模型描述為「非常好的猜測」。
展望未來
「這個項目始於對裂縫網路極其簡單的幾何分類,」Jerolmack 指出。「然後,動態系統理論將不同的開裂機制提煉為極其簡單的幾何規則。我們創建了一個由斷裂模式和過程組成的玩具宇宙;令人震驚的是,實際宇宙似乎很樂意遵循這個模型。但我們需要對此進行更多測試。」
Silver 目前正在開展實驗,旨在在受控條件下重現行星開裂過程——特別是模擬火星上的泥裂和木衛二上的冰裂。這些實驗將使研究人員能夠真正觀看裂縫網路演變的電影,使團隊能夠對動態裂縫模型進行強有力的測試。
「我希望展示這些實驗結果以及它們如何證實該模型將影響更多人在行星表面、地球表面甚至實驗室環境中實施這種方法,」Silver 說。
「我理想情況下希望看到這種方法被廣泛複製並被多個不同領域的多個人使用……可能確定發射探測器的好地方;例如,如果有人想到『哦,這個地方有很多六邊形——也許這意味著它被弄濕了又幹了』,並想到發射探測器,那就太酷了。」
雖然他們在未來 20 到 30 年內不會有來自其他星球的實際電影,但他們計劃使用來自太空任務的靜態圖像繼續構建工具和框架,以推斷每個星球可能發生的事情和未來會發生什麼。
「這是一個從事這個行星際項目的絕佳機會,」Regős 說,「因為即使你現在還不能製作這些電影,我認為它也會對我們如何進行太空旅行產生影響。」
該團隊熱切期待美國宇航局的木衛二快船(定於 2030 年抵達木星)和歐空局的木星冰衛星探測器(Juice)的到來,這兩艘飛船已在前往木星衛星的途中,因為它們將提供冰雪覆蓋世界的高解析度圖像,為測試其框架提供新的機會。
「我們已經建立了這個理論結構,但真正的考驗將在我們獲得這些行星表面的最新高解析度圖像時到來,」Jerolmack 說。「有了來自即將執行的任務的更詳細數據,我們可以改進我們的模型,測試其預測能力,甚至確定我們應該尋找過去水活動證據的地方。」
該團隊還希望與研究火星古老湖床和木衛二冰殼的行星地質學家合作,利用他們的方法對這些景觀的環境條件做出更精確的推斷。
Douglas Jerolmack 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和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機械工程與應用力學系的教授。
Gábor Domokos 是布達佩斯技術與經濟大學 HUN-REN-BME 形態動力學研究小組的教授兼主任。
Sophie Silver 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博士候選人。
Krisztina Regős 是布達佩斯技術與經濟大學的博士候選人。
這項研究得到了 NASA PSTAR(撥款 80NSSC22K1313)、匈牙利研究基金(撥款 149429)、匈牙利創新與技術部(通過布達佩斯技術與經濟大學)、本傑明·富蘭克林獎學金(通過賓夕法尼亞大學)和阿爾布雷希特科學獎學金的支持。
通過觀察和模擬地表過程了解地質變化 (B. Boatwright)
標題:通過觀察和建模行星表面過程了解地質變化
演講者:Benjamin Boatwright(申請人)
摘要:
我將回顧過去幾年我在火星和月球行星表面過程方面所做的工作。我對早期火星氣候歷史的研究涉及對可能通過冰川融化形成的冰前古湖和坑底隕石坑的描述,這與預測周圍「寒冷和冰冷」條件的早期火星氣候模型一致。我在火星上的工作已經擴展到地形擴散建模,其中我描述了大氣過濾和隕石坑大小頻率分佈對撞擊引起的擴散過程的影響。最後,我將回顧我發布的開源數據存儲庫,其中包含火星和月球的數字高程模型,包括月球南極候選阿爾忒彌斯著陸點的 DEM。我將展示這些數據集可能用於 3-D 可視化的一些應用示例。
------------------------------------------------------------------------------------------------------------------------------------------------
行星科學研究所是一家私營非營利性 501(c)(3) 公司,致力於太陽系探索。其總部位於亞利桑那州圖森,成立於 1972 年。2016 年,PSI 在科羅拉多州萊克伍德(丹佛附近)設立了第二個辦事處。
PSI 的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參與了眾多 NASA 和國際任務,研究了火星、地球和其他行星、月球、小行星、彗星、行星際塵埃、撞擊物理學、太陽系的起源、太陽系外行星的形成、動力學、生命的興起和其他研究領域。他們在地球各大洲進行實地考察,以了解我們的星球和其他星球。他們還通過學校項目、兒童讀物、科普讀物、播客和藝術等方式積极參与世界各地的科學教育和公眾宣傳。
如需支持我們的教育和宣傳活動,請在此處捐款:https://psi.edu/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