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鶯脰湖文人盛會背後,一地雞毛?

作者:change?  於 2025-2-6 01: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詩詞書畫






《紅樓夢》中,大觀園的才女們成立「海棠詩社」,一起吟詩作賦,最是優雅風流。然而優雅背後,一定少不了世俗的吃喝,也躲不開各種無趣的算計。海棠詩社一共開了4次,探春和黛玉做東的詩社都是臨時起意,不過隨便準備了一點水果點心而已,應該花費不多。史湘雲一時興起要做東,過後才發現,做詩容易,準備吃喝的錢卻實在為難。是善解人意的寶釵主動幫她買單,為之準備了一場的豐富的螃蟹宴,才算將這場詩社辦得完美。到了「蘆雪庵聯詩」,本是李紈做東,不知道她是怎麼想的,卻收了寶玉等人每人一兩銀子。因為開詩社不僅是風雅浪漫,也需要花錢,才女們只好放下矜持,在李紈的帶領下,悉數上陣,去找有錢的王熙鳳要贊助……

所以,無論多麼優雅風流的詩會,吃喝都是少不了的,離開錢是萬萬不能的。優雅背後是躲不開的世俗算計,是種種拿不上檯面的一地雞毛。

《紅樓夢》如此,《儒林外史》當然也不例外。

作為描寫知識分子生活和生態的小說,《儒林外史》中的詩會雅集也很多。因為無論真名士還是假才子,都需要營造一種文化的氛圍,打造一種詩意的棲居,才像模像樣。其中最有名的鶯脰湖大宴和西湖詩會,相比紅樓才女們的詩社,這些男人們雖然詩寫得不怎麼樣,但背後的吃喝算計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眾文人們醜態百出,笑料頗多。

今天先說「鶯脰湖大會」。

鶯脰湖在湖州,不僅名字優美好聽,更是一個有歷史文化典故的地方。春秋時范蠡隱居后「蕩舟五湖」,鶯脰湖便是其中的一個湖。而歷代文人也時常來此吟詩作賦,自然風光與文化往事完美融合,讓鶯脰湖別具詩情畫意。

這場「鶯脰湖大會」,是婁三婁四兩位公子主辦的。

這兩位出身顯赫,父兄都是大官,家中有的是閑錢。他們自覺懷才不遇,總是憤世嫉俗。時值四月初春,天氣清和,鶯脰湖風景優美,兩公子閑著沒事決定辦一場文人雅會,邀請身邊的一干文人參加。

雖然詩會是婁家公子出資包辦,不用大家出錢,但衣服還得自己添,此時住在婁家的文人權勿用為此很有點發愁。

權勿用本是農家子弟,後來讀了書卻屢試不第,改弦易轍做起了「高人」。他沒什麼生活來源,「只在村坊上騙人過日子」。所以他的名言是「我和你至交相愛,分什麼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權勿用通過另一位「名士」楊執中的介紹來到婁府,已經混吃混喝了一個多月。他來時天氣尚涼,穿的是一身大粗布白衣服。此時眼看天氣漸暖,穿這厚衣服去參加風雅大會實在不適合。想來想去,他便用這大白衣服當了五百錢回來,打算做一件藍布衫。不料,藍布衫還沒來得及做,放在枕頭邊的錢就被楊執中的蠢兒子楊老六拿走賭錢了。權勿用問起楊老六,楊老六毫無愧色,用他的「名言」回答他說:

「老叔,你我原是一個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分什麼彼此?」

權勿用氣得差點背過氣去,從此跟楊執中翻臉。婁三公子得知此事後,便將一件淺藍綢衣送給了權勿用,總算是平息了這場爭端,給了他面子。

不久,「鶯脰湖大會」隆重召開,參與人有「名士」楊執中,「高人」權勿用,「俠客」張鐵臂,名門公子蘧公孫、落魄文人牛布衣,以及算命看相的陳和甫,再加上楊執中的蠢兒子楊老六,一共湊成九人,大宴之日,很是氣派:

「(婁三婁四公子)叫下兩隻大船,廚藝備辦酒席,和司茶酒的人另在一個船上;一班唱清曲打粗細十番的,又在一船。」

有錢好辦事,各種吃喝玩樂都不愁。一群人坐著大船,一邊看風景一邊吃喝飲酒,聽曲看燈,各展風采:

「牛布衣吟詩,張鐵臂擊劍,陳和甫打哄說笑,伴著兩公子的雍容爾雅,蘧公孫的俊俏風流,楊執中古貌古心,權勿用怪模怪樣,真乃一時盛會。」

婁家公子不差錢,所以這場大宴無比豐盛奢華,讓人羨慕嚮往:

「酒席齋備,十幾個闊衣高帽的管家在船頭上更番斟酒上菜。那食品之精潔,茶酒之清香,不消細說。」

這場大宴整整持續了一夜,雖然乏善可陳,但隨之而來的故事卻更加有趣。

幾天後的一個晚上,婁家兩公子正在書房聊天,剛剛參加完鶯脰湖大宴的、自稱俠客的張鐵臂忽然滿身血污地從房檐上掉下來。他說他剛殺了一個仇人,革囊中裝著人頭。現在自己要去報恩,缺500兩銀子,請兩位公子相助。富貴出身的兩公子哪裡見過這個,早已嚇得肝膽俱裂,連忙取了500兩銀子給了張鐵臂。張鐵臂接過銀子,建議婁三婁四公子明日再召開個「人頭大會」,準備宴席,他到時候來用神葯將之化為水。兩公子信以為真,第二天果然置辦酒席,又將鶯脰湖大會的參與者都請來。結果等啊等,一直等到了晚上,張鐵臂還未現身,而革囊已經有臭氣傳出,大著膽子打開一看,竟是個豬頭。兩公子受了愚弄,沒奈何,將豬頭賞給僕人們吃去了。正在鬱悶憋氣時,又有衙役前來,要捉拿權勿用,原來他本是犯案在逃…..

一場並不成功的鶯脰湖大會落幕了。時光過濾了種種算計和一地雞毛,只剩下優雅動人的傳說。到了小說快結束時,竟然有人還提起這場「鶯脰湖大會」,滿懷嚮往和羨慕。他們甚至還將鶯脰湖大會和後來「西湖詩會」混淆了,相比鶯脰湖大會的富麗堂皇,西湖詩會實在是有點寒酸了,卻也同樣笑料百出……且聽下回分解。


鶯脰湖其實勝西湖~

先看這首很有意境的《鶯脰湖》

(去縣南四十里,枕平望湖,以其形似鶯脰(頸)故名。又二鶯相鬥,故名鶯鬥湖。湖分納荻塘,全納爛、車、黃、穆、急五溪之水,瀦而為湖。)

鶯鬥傳訛,洪流納五溪。
湖光平野,雲氣壓天
澤國魚蝦,江鄉鷗鷺
一聲聞欸乃,去棹夕陽西

Image result for 鶯脰湖
鶯脰湖銀魚的傳奇

對比: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

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漁翁》
譯文漁翁晚上停船靠著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為柴做飯。
旭日初升,雲霧散盡四周悄然無聲,漁翁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
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岩頂上,只有無心白雲相互追逐。

註釋欸乃:象聲詞,一說指槳聲,一說是人長呼之聲。下中流:由中流而下。無心:一般是表示莊子所說的那種物我兩忘的心靈境界。
此句塑造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傳達出詩人那既孤高又不免寂寞的心境。


再看明史家談遷在其名著《北游錄》提及並介紹鶯脰湖,
Image result for 談遷
癸酉。枕上聞榜人云欲雨。方為旱農幸。起視仍杲杲也。三十里平望鎮。吳江縣吳浙分界有驛。門榜入浙第一程。市多壁立。西南鶯脰湖。以形似名。唐張志和釣魚處。源自天目。至荻塘會爛溪水。並出平望、安德橋。匯於此。其東南汾湖。一曰分湖。界吳江、嘉善。二十里八尺鎮。廛無完室。相傳明憲廟妃姚氏家貧。習絣䌟貿市。目不忤視。應選入宮。發素種種不盈尺。登舟過平望。一夕髮長委地。今地名八尺。見馮夢禎嘉興志中。按宋陸遊入蜀記。過平望二十里曰八尺。則前說妄也。地產銀魚。土人暴之為䐹。貴纖白。二十里泊吳江縣北馬頭。宋天聖初。平江府通判建安徐奭自嘉興市涇至吳江赤門石橋。九十餘里築堤繕橋。今嘉興之橋道侵削。挽人至沒脛。入吳江完整。昔丙戌北兵大至。役杭嘉人治馳道。可並五騎。凡宅墓稍礙。俱徹之。岸水版築尤苦。曾幾何時茀廢。惜哉。又崇禎戊辰秋。游虎丘。經吳江城西門。晚走東門之長橋。袤千餘尺。登垂虹亭。詰朝。渡太湖。浩瀚無際。辛巳后婁涉吳江。直城之東折行。從運河焉。又吳江城南方塔。其巔雲與吾縣之長安壩等。水勢窪隆迥別如此。故吳易潦杭易涸。蘇州舊名平江。謂地下與江水平也。宋慶曆二年築堤便運。截江流五十里。致太湖水。溢而不泄。僅於寶帶橋分勢。下通吳江。

Image result for 談遷

談遷

(1594年-1658年1月14日 ,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明亡后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談遷博鑒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創作了史書《國榷》。他的作品還有《棗林雜俎》《北游錄》《棗林集》。

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簡介 談遷生平都經歷了什麼事情-文史百科-國學夢

談遷立志編撰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從明天啟元年(1621)開始,歷時20餘年,前後「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完成一部編年體明史,共500萬字,取名《國榷》。

順治四年(1647),《國榷》手稿被竊。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矢志不撓,終於完成新稿。

順治十年(1653),攜稿隨人北上,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后,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

順治十四年,去山西平陽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旅舍。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1]

他與張岱、查繼佐、萬斯同合稱為「浙東四大史家」。

中文名談遷

別    名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

民    族漢族

出生日期1593年

逝世日期1658年1月14日

職    業史學家

主要成就歷經艱險完成明朝編年史《國榷》

出生地浙江海寧棗林

信    仰佛教

代表作品《國榷》、《棗林雜俎》、《北游錄》

所處時代中國(明朝、清朝)

人物生平

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后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所注心。天啟元年(1621)始,以明實錄為本,遍查群籍,考訂偽誤,按實編年,序以月日,歷時六年,完成《國榷》初稿。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為內閣大學士高弘圖幕僚,為高弘圖和張慎言所器重,薦為中書舍人、禮部司務,參與修史,但不願「以國之不幸博一官」,力辭未就。清順治二年(1645)回原籍,增補《國榷》中崇禎、弘光兩朝史事。四年,全稿被竊,憤而重寫。十年,應弘文院編修朱之錫聘,攜稿赴京,探求公私著述,訪詢故明遺老,尤重邸報和公文等政府檔案才料,校補釐訂《國榷》。對清初賦役制度混亂繁重,曾上書戶部,建議「立法定製」、「輕徭薄賦」。十三年夏,南歸海寧。次年夏又應沈貞亨聘,去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作幕,是年冬病死於幕所。其他著述有《棗林雜俎》、《棗林外索》六卷、《棗林集》十二卷、《棗林詩集》三卷、《北游錄》、《西遊錄》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論》二卷等。當是時,人士身經喪亂,多欲追敘緣因,以顯來世,而見聞窄狹,無所憑藉。聞遷有是書,思欲竊之為己有。遷家貧,不見可欲者,夜有盜入其室,盡發藏橐以去。遷喟然曰:「吾手尚在,寧遂已乎?」從嘉善錢氏借書復成之。陽城張慎言目為奇士,折節下之。慎言卒,遷方北走昌平,哭思陵,復欲赴陽城哭慎言,未至而卒,順治十二年冬十一月也。黃宗羲為表其墓。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維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秘書)來維護生活。用我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不計報酬,不慕虛名,貧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氣、很有節氣、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史家。

史學生涯

談遷博覽群書,家境貧寒,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其是明代典故。他立志撰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約400萬字,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發奮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搜集明朝逸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后,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后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游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志》等。

歷史典故

關於《國榷》的故事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他長年背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後陸續改訂,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多萬字的巨著《國榷》。豈料書稿即將付印前(清順治四年1647年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每日以淚洗面,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可是,他卻沒有放棄,並決定重新撰(zhuàn)寫。當時談遷已經是個體弱多病的老人了。經4年不懈努力,日夜奔波,終於完成新稿。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后,里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談遷重編《國榷》的事迹也被蘇教國標版語文第九冊(五年級上冊)列入課文,作者蔣光宇,題目為《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內容為: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學家談遷。談遷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愛歷史,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但由於他家境貧寒,只得四處借書抄寫。有一次,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著乾糧走了一百多里路。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談遷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

面對這部可以流傳千古的巨著,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可是,就在書稿即將付印前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裡,小偷溜進他家,見到家徒四壁,無物可偷,以為鎖在竹箱里的《國榷》原稿是值錢的財物,就把整個竹箱偷走了。從此,這些珍貴的書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為烏有,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更何況此時的談遷已經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的流淌。很多人以為他再也站不起來了,但厄運並沒有打垮談遷,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

經過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書的初稿。為了使這部書更加完備、準確,59歲的談遷攜帶著書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時間,他四處尋訪,廣泛搜集前朝的逸聞,並親自到郊外去考察歷史的遺跡。他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在撲面而來的風沙中。面對孤燈,他不顧年老體弱,奮筆疾書,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又經過了幾年的奮鬥,一部新的《國榷》誕生了。新寫的《國榷》共104卷,428萬4千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談遷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

為人操守

談遷一直是靠給別人抄寫謀生的,這是很艱苦的。儘管艱苦,他也從不為錢財和骨氣而放棄了自己的原則。

崇禎十五年冬,有商船從日本走私人蔘,價值十萬金。在海寧登陸,前往嘉興。邑令劉憲模抓了私販,但不上報,企圖侵吞這批人蔘,肯托談遷寫信給浙江巡撫,買通關節。談遷認為此事重大,隱瞞不住,拒絕寫信,後果然事情敗露,劉憲模被罷官。

順治十二年,談遷在北京。自己的同鄉,新科的進士楊雍建托談遷的老友沈仲嘉,轉求談遷代擬兩份信稿。談遷很不情願的答應了。後來楊雍建又派人來找他,談遷一口拒絕了。在日記中寫道:我年紀老了,不受年輕人的侮辱。姓楊的雖然是海寧同鄉,卻讓我干這干哪。無非是仗著自己的進士頭銜,你做你的高官,我當我的窮書生,我們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卻肯為一些人寫東西,不計報酬。史可法在揚州督師的時候,那篇《史相國誓師文》就出自談遷之手。此外,還為史可法擬過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后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家庭成員

父:談於庭(1548年—1626年),字揚甫,號存一。

母:俞氏,為談於庭的繼室,談遷生母。

妻:俞氏,有一女三子。

子女:長女,三子名:談朴、談祺、談祉。

出版圖書

北游錄

作者名稱 談遷

《北游錄》是「清代史料筆記叢刊」中的一種,作者談遷是我國17世紀的愛國歷史家,《北游錄》是記述他1653年到1656年去北京期間的經歷見聞,和他寫的一些詩文。《北游錄》共九卷,內紀程、紀郵、紀泳、紀聞各二卷、紀文一卷。

國榷(共25冊)

作者名稱 談遷

《國榷(共25冊)》是2012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談遷。本書是一部著名的明代編年史,以編年史體例,記敘了從元溫總天曆元年朱元璋出生至南明弘光元年南明弘光帝被擒(一三二八-一六四五)共三百多年的歷史

國榷(全六冊)

作者名稱 談遷

《國榷(全六冊)》是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一部教育作品,作者是談遷。記敘從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間的歷史。

海昌外志

作者名稱 談遷

《海昌外志(點校本)》內容簡介:不腆之邑,於海鹽共幅,異時者或人海鹽,或人錢塘,其以鹽官自見,則唐宋以也。唐宋之文獻秩然,如劉覽史氏或至不可解。口清臣大父昌終鹽官州判,因家焉。夫鹽官自唐以前未嘗州也。不寧惟是,鹽官始於吳王濞,濞初鹺淮,淮近海,故類言之,吾寧實未嘗設官也。漢至武帝榷鹽鐵,舉郡國...


人物傳記

《清史稿·談遷傳》

談遷,字孺木,原名以訓,海寧人。初立,以中書薦,召入史館,皆辭,曰:「余豈以國家之不幸博一官耶?」未幾,歸里。遷肆力經史百家言,尤注心於明朝典故。嘗謂:「史之所憑者,實錄耳。實錄見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見。況革除之事,楊文貞未免失實;泰陵之盛,焦泌陽又多醜正;神、熹之載筆者,皆逆奄之舍人。至於思陵十七年之憂勤惕厲,而太史遯荒,皇宬烈焰,國滅而史亦隨滅,普天心痛,莫甚於此!」乃汰十五朝實錄,正其是非。訪崇禎。

十七年邸報,補其缺文,成書,名曰國榷。當是時,人士身經喪亂,多欲追敘緣因,以顯來世,而見聞窄狹,無所憑藉。

聞遷有是書,思欲竊之為己有。遷家貧,不見可欲者,夜有盜入其室,盡發藏橐以去。遷喟然曰:「吾手尚在,寧遂已乎?」從嘉善錢氏借書復成之。陽城張慎言目為奇士,折節下之。慎言卒,遷方北走昌平,哭思陵,復欲赴陽城哭慎言,

未至而卒,順治十二年冬十一月也。黃宗羲為表其墓。

詩選

渡江

大江駭浪限東南,當日降帆有舊慚。擊楫空聞多慷慨,投戈畢竟為沉酣。

龍天浩劫餘孤塔,海岳書生別舊庵。聞道佛狸曾駐馬,豈因佳味有黃柑?

廣陵

南朝舊事一蕪城,故國飄零百感生。柳影天涯隨去輦,楊花江上變浮萍。

遠山依舊橫新黛,斷岸還看散冷螢。今日廣陵思往事,十年(前)亦號承平。


明朝年史

簡介:

《國榷》,記載明代重要史實的編年體史書。談遷撰。談遷專長於史,鑒於明代歷朝實錄經史官壠斷,曲筆聚訟,多忌諱失實,而各家編年史書又多偽陋膚冗,艱辛尋訪各種資料,廣徵博採,力求徵信。天啟元年(1621)始編著,先後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順治四年(1647)全稿被竊,又發奮重寫,以4年多編成《國榷》一書。

史學價值

該書記敘從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間的歷史。書中敢於直書《明實錄》避而不談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實﹔對一些重要事件,常以個人和諸家的評論並列於後。其史實注意考訂精審,材料有相當的可靠性或參考價值。萬曆以後七十多年的歷史,以及建州女真的發展和后金同明的關係的記載,尤為他書所少見。根據邸報、方誌和官吏遺民口述材料編補的崇禎朝十七年的史實,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書中敘事有的過於簡略,有的事件前後記敘重複且說法不一。另外,封建正統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等迷信思想,在書中也有濃重反映。《國榷》原稿稱百卷,談遷死後僅有抄本傳世,后經浙江海寧張宗祥據蔣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抄本,及崇禎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補,加以標點,分為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別作四卷,共一百零八卷。1985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冊出版。

成書經過

天啟元年(1621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用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撰成了百卷400多萬字的巨著《國榷》。豈料兩年後,1647年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1653年,為了使新書更加翔實,59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搜集明朝逸聞、逸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跡,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后,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20 11: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