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未來形勢 9. 軍備工業在維持戰爭壓力中的直接作用 10. 凡爾賽:災難的溫床

作者:change?  於 2024-9-25 10: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H. G. 威爾斯
未來形勢
9. 軍備工業在維持戰爭壓力中的直接作用

現在我們必須談談過度擴張的「軍備公司」在引發和維持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屠殺中的直接活動。如果要理解二十世紀中期的壓力和犧牲,就必須正確理解這種影響。

這些「軍備公司」是鋼鐵工業的產物,在 1700 年至 1850 年的幾十年間,鋼鐵工業從手工藝人的樸素活動發展成為相對巨大的生產潛力——沒有人反對。這個行業通過鐵路網路覆蓋了世界,並生產了鐵輪船和鋼輪船,以驅趕木製帆船駛離大海。在早期階段(盧克·齊默恩的《克魯普主義的發展與歷史》(1913 年;歷史文件 394112)中詳細記錄了這一切),它把注意力轉向了世界上的武器。

隨著大炮尺寸和射程的不斷進步,戰艦的大規模擴張,它們不斷被拆除,以換取更大或更精緻的型號,它找到了一個最重要的、取之不盡的利潤領域。世界各國政府措手不及,不久之後,該行業就通過合理和公認的推銷方法,將其創新強加給這些有著不可調和的相互對抗傳統的古老機構。人們很快意識到,愛國主義和忠誠的任何衰退都會對這種巨大的利潤體系產生不利影響,而工業銷售部門要麼直接購買,要麼設法控制當時的大多數大報,並對學校的好戰教學保持警惕。這些大型企業的董事們遵循營銷工業主義的既定規則和慣例,除了利潤之外幾乎不考慮任何後果,他們建立了新的戰爭,這種戰爭在 1914-18 年的大戰中首次暴露,並在 1940 年和隨後幾十年的波蘭戰爭中最後一次絕望而可怕的動蕩。

即使在 1914-18 年剛開始時,這種新的戰爭對人類來說也是極其不友好的。它甚至不能滿足人類正常的好鬥本能。一個憤怒的人想做的是毆打和毆打另一個生物,而不是被十英裡外的槍擊或在洞里下毒。人們沒有享受與同伴戰鬥的樂趣,而是嘗到了地震帶來的無差別的恐怖。我們已經提到過,儲存在阿塔卡馬的戰爭文獻充滿了對新戰術的恐怖、缺乏體育精神、隨意的骯髒和下流、機械地無視人類尊嚴的徒勞抗議。但這種抗議本身必然是徒勞的,因為它並沒有明確指控制造、維持和扭曲戰爭的力量。孩子嚎啕大哭,他們甚至沒有試圖看看是什麼折磨了他。

如今,在我們看來,允許營利的個人和公司製造武器並向所有人出售殺人工具似乎是瘋了。但對於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人來說,這似乎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它以一種完全合乎邏輯和必要的方式發展起來,不受和平時期商業正常營銷方法的任何限制,因為新的工業產品在戰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即使在世界大戰災難之後,在戰爭徒勞無功的完全證明之後,人們仍然允許自己像羊一樣被趕進軍營,接受訓練,消費仍然活躍的軍火貿易商生產和銷售的新型屠宰產品,並被消費。戰爭物資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也越來越危險。

在《印度》系列重印本中,有一篇由孟加拉諷刺作家(K. Chondra Sen 教授,1897-1942 年)撰寫的古怪的偽科學論文,聲稱是研究包括人類在內的較聰明動物的相對愚蠢程度。他對當時人類大眾愚蠢地看著自己走向毀滅感到擔憂。他思考了當時正在從世界上消失的各種企鵝物種的命運——二十世紀是數百種物種滅絕的時代——並推斷人類的命運也類似。他從對企鵝的屠殺開始;他提供了這些非凡生物成群結隊聚集在海洋島嶼海灘上,注視屠殺者前進的照片。人們看到它們散落在長長的斜坡海岸上,靜靜地站著,或蹣跚而行,或拍打著它們短小的翅膀,而屠殺仍在繼續。它們似乎對殺死同類有點興趣,但絲毫沒有逃跑或反抗的衝動。(我們可以注意到,從來沒有對企鵝的心理進行過徹底的科學觀察,實驗心理學的復興來得太晚了,我們現在只能猜測在這些襲擊中,它們這些奇怪的大腦里發生了什麼。有證據表明,這些生物有好奇心、善良、同情心和幽默感;它們非常容易被教導。它們在鳥類智力等級中處於相當高的水平。然而,它們卻允許自己滅絕。)森教授半認真半嘲諷地堅持認為,它們並不是精神錯亂,而是有缺陷和錯誤。它們能夠形成許多思想體系,但沒有社會保護的思想。他還暗示,海象也同樣如此,它們也很快被消滅了。(最後一批海象後來被一個渴望「不朽之名」的日本瘋子殺害,當時保護巡邏隊在公元 1985 年「海盜起義」期間撤回。)但在森教授權衡了所有可能的情況之後,他仍然認為人類是社會愚蠢的溫順之人。

他巧妙地模仿了當時的社會研究方法,提供了他所謂的 20 世紀早期「人類企鵝」的各種照片,成千上萬隻光滑的企鵝蹣跚而行,觀看戰艦下水,為檢閱和遊行而歡呼,觀看他們的軍用飛機在天空中盤旋。他並排提供了企鵝集會的照片,這些照片要麼是偶然的,要麼是巧妙的重新排列,它們荒謬地平行排列。他列出了軍備公司的股東名單,包括現任赫里福德主教、現任自由教會委員會主席、眾多牧師、藝術家、法官和各種紳士。他大量引用了英國下議院各種辯論的漢薩德記錄(在 1914 年初關於海軍預算的辯論中,激進社會主義者菲利普·斯諾登(後來成為斯諾登子爵)特別直言不諱),表明危險的性質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是公開的。只是沒有感覺到。我們的興趣集中在事實憂慮和導致有效行動的憂慮之間的微小差異上。

為什麼人類對槍炮目瞪口呆,卻無所作為?為什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那一代人目睹了超過兩千萬人痛苦而過早地死去之後,它仍然繼續生活,沒有做任何適當的事情?在準備工作仍在進行中,戰爭的可怕可能性在它眼前不斷增加的情況下? 1929 年,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Cradle of Bethlehem Steel Corporation of America)在 1927 年日內瓦會議上被揭露積極反對海軍裁軍。無論如何,該公司與三家造船公司有關聯,這些公司被一位名叫 Shearer 的先生起訴,他聲稱自己被賦予了這項任務,並聲稱應該向他收取費用。他被這樣雇傭似乎沒有什麼爭議;案件的焦點是他的服務範圍和費用數額。企鵝沒有對相關公司或 Shearer 先生採取任何行動。少數人表示憤慨;僅此而已。就像偶爾會有一隻鳥對石油獵人嘎嘎叫一樣。有關詳細說明和參考資料,請參閱 C. A. Beard 於 1930 年撰寫的《海軍:防禦或預兆》,重印於 Hist. Doc. Series 4,270,112。

線索在於,當時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哲學教育,也沒有對概括和一般觀念進行明智的批評。根本沒有社會過程科學。人們沒有受過訓練來注意事物的相關性;他們大多不知道事物之間存在任何相關性;他們想象生活的這一面可能會改變,而那一面則保持不變。工業家和金融家製造了這些可怕的軍備,並將它們強加給當時的政府,完全不顧後果,這在現在看來絕對是愚蠢的。這些軍備宣傳者中的大多數人在私生活中都是令人欽佩的:溫柔的情人、優秀的丈夫、喜歡孩子和動物、善良的人、對下屬彬彬有禮等等。巴茲爾·扎哈羅夫爵士是最偉大的軍火銷售員,正如人們在最近在巴黎發現的一幅畫作(歸奧本所有)中看到的那樣,他戴著三角帽,留著整齊的小鬍子和小鬍子,脖子上掛著某種騎士勳章的綬帶,看上去是一位非常和藹的小紳士,儘管有點荒唐。那些持有股份的主教和神職人員可能有著迷人的個性,儘管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但他們想要分紅。為了支付這些紅利,必須讓公眾心中保持對戰爭的恐懼和對戰爭的需要。

最方便的辦法是通過新聞界。在那個年代,你可以花五百萬美元或一千萬美元買下一份大報紙,而一艘戰艦的利潤就超過了這個數字。當然,根據最好的商業傳統,報紙會雇傭或出售自己給戰爭銷售員。這有什麼不對呢?當時,報道新聞是一項職業,而不是一項公共職責。如果一份日報忠實地報道了這種日益嚴重的危險,那麼它的發行就會受到阻礙,並會發現自己被財力更雄厚的競爭對手徹底擊敗,這些競爭對手憑藉財富可以買下所有最吸引人的版塊,能夠在各個方面勝過它,贏得普通讀者。

報紙所有者和軍火商並不想傷害任何人。他們只想賣掉設備,然後看著它被用完。報紙也不希望大規模地屠殺和殺害人類。他們想要的是銷售和廣告。順便說一句,屠殺是合法業務的一個不幸的附帶問題。目光短淺並不可怕,即使它會產生可怕的結果。

甚至那些士兵呢?弗洛伊德海姆在分析士兵的心理時,展示了我們前面提到的亨利·威爾遜爵士的形象,他退休后穿著襯衫,謙遜地在別墅的花園裡挖土,而他作為軍事行動主管,則帶著他所有的榮耀、紐扣、皮帶和「勳章」得意洋洋。從一位退休職員的郊區小人物到神一般的重要人物,這是一個驚人的飛躍。在和平時期,根據他自己的日記,這個威爾遜是一個令人厭煩的無名小卒,一個固執己見的無聊人物;在戰爭中,他超越了批評,成為了神。人們立刻明白,就業和晉陞對他來說是多麼重要。但據我們所知,他不想殺人,因為殺人是殺戮。如果給他喝血,他可能會生病。然而,他靠血罐生存。

這些職業士兵儘可能少地想到屠殺。說他們渴望屠殺是荒謬的,更不用說他們幸災樂禍了。如果她們能多考慮一下,她們的士兵們可能會過得更好。她們對祖國懷有古老的情感,對服務有著莊嚴的個人價值感,對戰鬥有著狂歡般的喜悅。她們看不到,也不想看到她們職業之外的東西。她們的宗教導師們隨時準備向她們保證,她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

那個時代衰老的基督教會確實對戰爭有著非常直接的興趣。人們明顯傾向於忽視或嘲笑當前的宗教儀式,但在失去和死亡的壓力下,人們又轉向了祭壇。這在當時的小說中很容易找到。茶杯和槌球草坪上被鄙視的牧師成為了感傷戰爭故事中隱含的英雄「神父」。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越來越多的少數人開始意識到人類面臨的危險和可能性,他們面臨的問題是:首先,如何讓人們的思想集中到這種分散和分散的狀態中,如何讓他們面對眼前的殘酷現實,然後如何組織巨大的努力,以擺脫間歇性、越來越危險的戰爭狂熱和長期存在的貧困化,這些都威脅著整個世界的社會解體。

對於那些焦慮的人們來說,沒有主要的對手,沒有統治性的魔鬼可以與之抗爭。這本來會是一場直接的、可以理解的戰役。但媒體帶著某種虔誠的意圖實際上是反對他們的。舊的社會和政治傳統,無論他們擺出什麼姿態,都是在暗中反對他們的。歷史是反對他們的,因為它只能見證戰爭自有記錄以來一直在進行。不僅現任赫里福德主教和現任自由教會理事會主席因分紅而受到追捧,他們的教會和天主教會,甚至所有基督教會,儘管效忠和平之王,卻都在暗中與世俗世界控制競爭或對抗,而只有世俗世界控制才能實現健康的世界和平。承認自己的信條不足以安慰或指導人們,將是新的道德努力的必要前奏。

戰爭的自然性和必然性不僅在世界各地那些有遠見卓識、更了解情況的人周圍存在,而且已經融入到他們的血液和習慣中。他們尋求的不是要塞,而是似乎永遠在恢復的叢林,裡面有複雜的動機、錯綜複雜的利益和相互矛盾的目的,無論是在他們自己內部還是外部。



H. G. Wells
未來事物的形態
10. 凡爾賽:災難的溫床


與同盟國的正式戰爭,即「世界大戰」,於公元 1918 年 11 月 11 日以同盟國的失敗和投降而結束。在凡爾賽舉行了一次會議,就在 1870-71 年的上一次戰爭之後,勝利的德國人曾在同一座宮殿里向法國宣告和平。兩國角色的逆轉帶有不必要的戲劇性色彩。現在是法國及其盟友發號施令,自然而然,浪漫復辟和嚴厲公正審判的思想主導了局勢。聚集在一起的列強坐下來糾正錯誤並懲罰他們祖父母的罪行。即使在當時,這似乎有點遲了。但縱觀他們的進程,我們確實清楚地發現歷史傳統與人類在世界上日益增強的團結意識之間正在形成的衝突。如果世界國家沒有出席會議,它的聲音至少是「被外界聽到的」。

到那時(公元 1919 年),世界上確實有相當多的聰明人意識到了世界政府的必要性,還有更多的人,比如我們所描述的亨利·福特,本能地、感性地理解了這一點,但還沒有人有足夠的智力去認真解決用世界體系取代現有政府的問題。人們的思想和心靈在這項事業面前畏縮不前。然而,正如我們現在清楚地知道的那樣,這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這是避免一系列不斷擴大和加深的災難的唯一選擇。但它的新穎性和浩瀚性阻礙了他們。非理性的習慣讓他們留在了歷史的古老潮流中。

在我們看來,他們就像溺水者,他們願意通過游泳、漂浮、抓住稻草和泡沫來嘗試自救,但儘管梯子就在附近,他們卻堅決拒絕永遠爬出水面。

在他們對世界體系的設想中,幾乎沒有人敢於超越純粹的政治協議以避免戰爭。人類還需要經歷五十年的苦難,才能廣泛認識到好戰只是人類分裂的一個癥狀,而且絕不是最嚴重的癥狀。

在所有參加和會的代表中,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最容易受到未來暗示的影響。他對這一解決方案的貢獻的缺陷和局限性讓我們可以衡量當時的政治想象力。他把創造了美國共和國的個人自由主義的殘餘帶到了解決世界問題中。參加這些引人注目的討論的其他人員——克列孟梭(法國)、勞合喬治(英國)、桑尼諾(義大利)、西園寺(日本)、海門斯(比利時)、帕德雷夫斯基(波蘭)、布拉蒂亞努(羅馬尼亞)、貝奈斯(波西米亞)、韋內澤洛斯(希臘)、費薩爾(赫賈茲)等等,名單已經模糊不清,但他們似乎都沒有意識到,除了考慮國家利益之外,整個人類都可能對這項解決方案抱有利益要求。他們是硬殼「代表」,是國家倡導者。在短暫的時間內,威爾遜獨自代表著人類。或者至少他看起來是代表著人類。而在那短暫的時間內,全球對他響應異常強烈。形勢如此急切,以至於全人類都紛紛接受和讚美威爾遜——只為一句話,只為一個手勢。人類抓住他作為自己的象徵。他在人們眼中煥然一新。他不再是一個普通的政治家;他成為了救世主。數以百萬計的人相信他是無盡祝福的使者;成千上萬的人願意為他而死。這一反應是二十世紀初最具啟發性的事件之一。顯然,世界國家當時已經孕育,現在它在子宮中萌芽。它活著。

然後,在焦慮的幾十年裡,它停止了活動。

在不同場景和不同服裝中,威爾遜的故事重複了福特的故事,一個男人被一個他無法想象的偉大想法所鼓舞,短暫地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然後又被拋下,就像一片落葉在狂風前被一陣風吹起又被拋下一樣。世人很快就會知道,本質上的威爾遜是虛榮和誇張的,沒有思想深度,也沒有寬容大度。他遠非代表全人類,實際上只代表美國民主黨——以及他自己。他為了黨派利益犧牲了美國人民的普遍支持,為了渴望社會掌聲犧牲了自己在歐洲的威望。在短暫的時期里,他是世上最偉大的人。然後,在短暫的一段時間裡,他仍然是最引人注目的。他訪問了歐洲所有倖存的宮廷,在每個歐洲首都都受到歡迎和貶低。我們不必再在這裡談論這種徒勞的勝利遊行了。我們關心的是他的想法。

顯然,他想要某種形式的世界和平。但令人懷疑的是,他是否曾經意識到,世界和平意味著對人類所有重大共同利益進行世界控制。他似乎從未考慮過他如此自信地著手的這項工作。他不想要,或者,如果他想要,他也不敢要求,我們現在擁有的任何這種集中的世界控制。它們可能超出了他的閱讀和理解範圍。他的計劃從始至終純粹是一個政治家的計劃。

他設想的模式是歐洲和美國的議會政府對更廣泛聯盟的天真改編。他的聯盟,正如凡爾賽會議所出現的那樣,是一個典型的十九世紀政府,擴大到行星規模,並在這一過程中大大衰落;它有一個上議院,即理事會,和一個下議院,即大會,但是,為了尊重各國的敏感性,它沒有行政權力,沒有一定的收入,沒有軍隊,沒有警察,實際上也沒有權力做任何事情。即使作為一個政治機構,它也遙不可及,沒有效率;它與地球上的政府沒有任何區別,絲毫不能代表地球上的人民。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措施讓世界普通民眾感到國際聯盟是他們的。它的代表是由它唯一可以想象的角色就是取代的政府的外交部任命的。他們是國家政治家,他們被期望前往日內瓦清算國家政治。國際聯盟終於成立了,這是一個莊嚴的模擬,用來嘲笑、欺騙和驅散人類曾經背叛過的最初的統一願望。

然而,那時還有什麼可能呢?如果威爾遜似乎體現了人類無形的抱負,那麼毫無疑問,他給與他打交道的政客們留下了一個極其虛偽的幻想家的印象。他們就是這樣對待他的,也就是這樣打敗他的。要想比這個徒勞無功的聯盟更真實,唯一的辦法就是向世界上厭戰的人民發出反對政府的革命號召,向全世界宣布世界國家的時代已經到來,就像他在 1918 年所說的那樣。那將回蕩到天涯海角。

他不是那種人。他沒有那種想象力。他對政府沒有那種膽量。他有普通政客的做事方式,把偉大的主張視為實現小目標的手段。如果他更大膽、更偉大,他可能會失敗,可能會滅亡;但他還是失敗了,滅亡了;而更大膽地爭取世界統一,可能會讓真正的問題永遠擺在人類面前,並縮短挫折時代幾十年。

他所做的是立即收穫了民眾的掌聲,向人類展示了一張白皙而僵硬的自我認可的臉,從遊行的馬車和裝飾精美的陽台上鞠躬,嚴肅地退出與舊秩序的外交家和政客的秘密會議,最終出現了這個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在幾十年內就從歷史中消失的國際聯盟。

這個聯盟不是要結束主權,而是要保護主權。 它規定,它所包含的條約所規定的極其不合理的邊界應由聯盟永遠保證。除其他友好安排外,還包括對德國及其盟友的懲罰條款,就像羅馬在扎米亞災難后對迦太基的懲罰一樣——懲罰力度如此之大,以至於違約不可避免,並為繼續屈辱提供永久的借口。這不是一個解決方案,而是一個永久的懲罰。德國人將成為征服者的懺悔奴隸;整整一代人都將負債纍纍地出生和死亡,為了確保這一安排的安全,德國必須有效地解除武裝並保持解除武裝的狀態。

「Delenda est Germanic」是法國人(參見莫里斯·亨班恩 1939 年的《佩蒂納克斯研究》)和其他盟國代表的唯一想法,他們聚集在巴黎的氛圍中,在凡爾賽的報復性記憶中工作,他們非常願意接受這種懲罰性的任務概念。這是最簡單的概念;它把一百個困難的問題放在了次要位置。對於缺乏想象力的人來說,恢復原狀總是比繼續下去容易得多。如果法國人擔心德國軍隊復活,那麼英國人擔心德國艦隊和德國工業競爭的復活。日本和義大利在別處尋求補償,他們樂於看到構成歐洲大陸支柱的德語民族被分裂並淪為附庸。

威爾遜思想的過時形式產生了更為惡劣的後果,導致本已擁擠不堪的歐洲地區主權政府的增多。威爾遜被聯盟所體現的統一的模糊暗示所迷惑,欣然按照嚴格的民族主義路線重建歐洲地圖。波蘭民族得以復辟。我們的歷史已經研究過這個國家在十八世紀的連續分裂。它是中部平原的一個大地區,隨著歐洲貿易和商業的發展,它的獨立存在變得越來越不方便。地理環境與它作對。它是一個鬆散的聯盟,由個人主義的騎士貴族統治著農民。但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對波蘭的瓜分卻是極其殘酷的,拿破崙戰爭后,關於這個失落的波蘭王國的浪漫傳說俘獲了法國、英國和美國的感情。這些粗魯的貴族和他們的農奴被鄰近的國家粗暴地吞併,變成了一個溫柔、勇敢、完全奇妙的民族,一個靈魂被撕裂、被穿著過多靴子的壓迫者踐踏的民族。波蘭的復辟——波蘭的過度復辟——是威爾遜總統最光明的抱負之一。

波蘭復辟了。但是,波蘭人民並沒有擺脫一百二十年的奴役,成為一個精神抖擻、慷慨大方的民族,也沒有為全世界自由主義的同情和希望提供正當理由,相反,波蘭出現了一個狹隘的愛國主義政府,不久后,它發展成為一個咄咄逼人、報復心強、冷酷無情的獨裁政權,並立即開始對陷入其過於寬廣的邊界網中的不幸少數民族(約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進行狂熱的迫害。過去真正的波蘭是一個侵略性極強的國家,它曾騎著馬、衝到莫斯科城下。它的本性沒有改變。立陶宛城市維爾納現在被突然襲擊佔領,東南邊界被推進到加利西亞。在對待參與解放的烏克蘭人和魯塞尼亞人方面,波蘭的暴行不亞於它在殉難歲月中歌頌的任何暴行。 1932 年,這個新興軍事強國的預算有三分之一用于軍備。

波蘭不僅因此重新回到了地圖上。經過對歷史情感、傳統、方言和當地情感的刻苦研究,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弱化的匈牙利和擴大的羅馬尼亞等一大群新的主權國家被召集起來,通過他們的主權自由、野心、敵對、聯盟、諒解、誤解、公開和秘密的條約、關稅、貿易戰等,使人類事務變得擁擠和複雜化。俄羅斯被排除在第一次世界議會的嘗試之外,因為它拒絕償還巨額戰爭債務——西方債權人對此一直深感憂慮,而且——在這個奇怪的故事中最奇怪的是——作為國家仲裁者和重建者,美國在國際聯盟中脫穎而出,因為威爾遜總統執意要獨佔世界拯救的不朽榮耀,並疏遠了他的大多數參議員。

參議院在幾次妥協嘗試之後,完全拒絕了國際聯盟的盟約,放棄了對世界事務的干涉,而總統並沒有永遠成為永恆和平與時代奇迹的王子,而是迅速萎縮到人形,以一個破碎而失望的人的身份死去。像福特一樣,美國恢復了正常的商業和損益表,歐洲人只剩下威爾遜的名字寫在了整個世界。像福特一樣,美國恢復了正常的商業和損益表,歐洲人只能看到威爾遜的名字寫在他們的城鎮、街道、大道、空地、火車站、公園和廣場上,他們想方設法地利用威爾遜留在他們事務中的這個被閹割的聯盟。

如果俄羅斯和德國以壞民族的身份被排除在聯盟之外,那麼像中國和日本這樣的遙遠民族理所當然地被包括在內。顯然,人們認為他們是普遍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模式的「同伴」。歐洲世界幾乎不知道這些遙遠而古老的社區的心理過程,而談判的政治家們似乎幾乎沒有意識到政治過程完全依賴於心理事實。經過許多困難和幾年的拖延,聯盟確實成立了一個知識合作委員會,但就其活動目前可以追溯到的而言,它只與業餘的知識分子有關;沒有跡象表明它曾經對國際聯盟這一想法感興趣。

從後來發生的事件來看,如果國際聯盟在美國參議院拒絕參與時就立即自殺,如果歐洲列強意識到他們無法一下子穩定世界,立即著手在歐洲地區組織一個和解與合作聯盟,那就好了。國際聯盟完全無法控制甚至改變日本的外交政策(模仿了 19 世紀最好的歐洲模式),這是它衰落為一個僅僅對時事發表評論的組織的決定性因素。

隨著其權威的下降,其報告的勇氣和辛辣程度有所提高。其中一些後來的報告是相當令人欽佩的歷史文獻。成員國政府逐漸停止了補貼,秘書處逐漸消失。像海牙法庭一樣,國際聯盟在飢荒五十年代之前或期間逐漸消失。第一次波蘭戰爭后,它不再出現在歷史中,但它的官方建築在 1965 年、1968 年以及之後的幾年裡都完好無損,被運輸聯盟西支用作輔助辦公室。

凡爾賽條約中,對德國徵收巨額貨幣支付是唯一涉及我們種族的金融和經濟生活的部分。儘管這在今天看來令人震驚,但對凡爾賽政客來說,這是最自然的疏忽。政治生活仍然深深植根於純粹的戰鬥傳統,仍然專註於邊界和戰略優勢;面對經濟現實,它顯得格外無知。要求經濟統一的強大力量,儘管正如我們所表明的那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正原因,但在凡爾賽條約中卻被完全忽視,就像它們從未存在過一樣。

當時,只有一位傑出的人士發出了抗議和警告,即英國經濟學家 J. M. 凱恩斯(《和平的經濟後果》,1919 年),他抗議並警告賠償支付所造成的荒謬的信貸和貿易混亂。沒有任何安排來清算盟國相互積累的債務(!),也沒有與政治國際聯盟相對應的經濟安排。甚至沒有提出控制經濟戰爭的建議。包括威爾遜在內的美國人仍處於金融個人主義階段;他們認為賺錢是法律範圍內個人智慧的產物,而美國人對法律的觀念是對開明的利己主義提出有趣的障礙而不是有效的障礙。當代美國的互助娛樂形式是撲克派對,因此,偉大的人們認為戰後坐下來玩撲克牌,以法國和英國為主要對手,爭奪世界黃金和信貸,並沒有什麼不妥。

直到戰後十年,人類智慧才慢慢開始意識到,《凡爾賽條約》根本沒有結束戰爭。它為流血事件停戰,但這樣做只會開啟主權國家傳統鬥爭中一個更微妙、最終更具破壞性的階段。獨立主權國家的存在就是戰爭,無論是白戰還是紅戰,只有精心設計的誤導教育才讓世界對這一基本事實視而不見。戰敗國的人民遭受了這一條約中真實的(即使不是很容易定義的)不公正感,該條約只是為了讓他們簽署,並以違法者的身份受到懲罰。他們很自然地受到一種不加掩飾的決心的鼓舞,要儘早修改、規避或無視條約的規定。另一方面,征服國意識到,他們不僅羞辱了戰敗的敵人,而且使他們陷入了極為不利的境地。因此,勝利者同樣有復仇的念頭,他們沒有像德國人那樣被迫解除武裝,而是違反了條約的義務,保留並增加了軍事設施。

軍火公司及其報紙自然竭盡所能,加強對武裝「安全」的堅持。例如,法國公眾任何放下武器的傾向,都因德國秘密軍火庫和偷偷摸摸的演習的傳聞而迅速得到遏制。而引導法國的狹隘愛國力量不僅保持了對戰敗敵人的過度武裝,而且還進行了一場微妙但無情的金融戰爭,與美國的博弈並駕齊驅,擊敗了德國為社會或經濟復甦所做的一切努力。

此外,征服國在認為其前敵手已被徹底解決后,便完全按照主權國家制度的傳統,坦率地開始在分贓過程中互相佔上風。他們的「聯盟」並沒有帶來任何共同體意識。在簽署《凡爾賽和約》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希臘人和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地區就發生了激烈的戰鬥。希臘人得到了英國的支持;法國人和義大利人支持土耳其人。這是一場權術之戰。這場戰爭以希臘人慘敗和士麥那城被焚毀而告終。這是一場相當可怕的大屠殺;大量婦女和兒童受到侮辱,男人和男孩被挖出、閹割或殺害;除了土耳其區以外,其他地方都被洗劫一空並焚毀。火海燃燒的城鎮前的碼頭上擠滿了驚恐萬分的人群,他們絕望地希望在遭到襲擊、搶劫、屠殺或被扔進海里之前逃上船。

不久前,土耳其人將法國人趕出了古老的西里西亞省,並徹底消滅了赫梯人或亞美尼亞人。戰爭期間或戰後對亞美尼亞人來說並不重要,因為火與劍仍在追趕他們。超過兩百萬人死亡——大部分是暴力死亡。

大和平之後,俄羅斯北部和南部以及西伯利亞東部的戰鬥仍在繼續;中國成為劫掠者軍隊的獵物。波蘭佔領了維爾納,入侵了加利西亞東部,並在烏克蘭與俄羅斯交戰,愛國的義大利人突襲驅逐了阜姆的混合盟軍駐軍。

當時,俄羅斯東南部發生了可怕的飢荒,美國和歐洲都無力緩解。戰前,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飢荒都激發了盎格魯-撒克遜社會的慈善精神。但慈善精神已經喪失了鬥志。在美國,舊習慣的動搖微弱但不夠,而在英國卻沒有。

這就是凡爾賽會議立即實現的世界和平與統一。

為了糾正條約中最明顯的缺陷和遺漏,很快就需要製作一些不令人滿意的附錄和補丁。君士坦丁堡從土耳其人手中奪下並由盟軍混合部隊控制,在士麥那大屠殺和他們與英國之間的一些好戰姿態之後,於 1923 年歸還給他們。

在劃定歐洲拼湊的新國家和修訂國家的邊界時,完全無視經濟常識;農民會發現自己與冬季或夏季牧場或因需要而開發的集鎮隔絕。大型鑄造廠、化學和冶金廠與他們所依賴的礦石和礦藏分離。維也納曾經是整個東南中歐的金融和商業中心,現在卻被摧毀了。凡爾賽條約最荒唐、最災難性的是建立自由城市但澤和所謂的波蘭走廊。

讓我們注意一下后一種糾結的幾點,以說明會議最糟糕的精神品質。在這裡,比在其他地方,德國人是壞人,任何反對德國人的人都是無條件的好人,這種簡單的浪漫主義思想主導著局勢。波蘭人是好人,他們是盟軍的選民,是來自美國的感傷歷史學家的特別門徒。他來這裡是為了把強者從他們的寶座上拉下來,把卑微的人和溫順的人抬高。飢餓和渴望的人將得到好東西,而富人,曾經的富人,將空手而歸。德國就像地獄里的戴夫斯,抬頭看到波蘭就像伍德羅·威爾遜懷裡的拉撒路。5,000 / 5,000
善良的波蘭人不僅要統治魯塞尼亞人、烏克蘭人、猶太人(他們特別討厭猶太人)、立陶宛人、白俄羅斯人和德國人,還要擁有具有深遠經濟意義的東西——「出海口」。

威爾遜總統對此非常堅持。瑞士在沒有出海口的情況下在戰前的歐洲發展得很好,但那是另一回事。困難在於,無論用什麼民族地圖著色法,都無法顯示波蘭與海接壤。波美拉尼亞人和德國人的地帶橫跨維斯瓦河河口,而波蘭需要這樣一個合理的出海口——因為波蘭的大部分貿易都與其近鄰——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與這一帶人達成諒解。這本來很容易安排。維斯瓦河河口坐落著一座完全德國化的城市但澤。它主要作為波蘭貿易的出口而存在,沒有其他方式它就無法繁榮。沒有理由認為它會給波蘭的進出口帶來任何困難。它是一個古老、誠實、乾淨和繁榮的德國城市。百分之九十六的居民都是德國人。

凡爾賽會議正是在「出海口」這個神奇短語的啟發下,將注意力轉向了這種情況。即使征服者深信沒有德國人,只有壞德國人,也不能證明他們將但澤本身交給波蘭統治是正當的。但他們把它從德國分離出來,把它變成了一個「自由城市」,並在它的西部,通過將一大片波美拉尼亞領土吞併到波蘭,實現了威爾遜所說的「出海口」。(這是爭議的實際「走廊」。)它沒有可以與但澤相比的港口,但波蘭人卻在格丁尼亞建立了一個競爭對手,這個對手應該是純粹的波蘭人,最終會讓貿易德國人餓死在但澤。

為了使維斯瓦河的水質儘可能純凈、甘甜,只要但澤位於河口,和平締造者就將維斯瓦河的邊界劃在波蘭和東普魯士之間,而不是像通常那樣劃在河的中間,而是劃在東普魯士一側稍遠的地方。(雅克·凱瑟,《和平與危險》,1931 年;歷史文件,711-711。)這樣,東德人口、農民、昔日的漁民、帶著羊群去喝水的牧羊人,就被一排邊境哨所和一支波蘭步槍攔在了河邊。此外,東部地區地勢平坦、低洼,迄今為止,一排堤壩保護著波蘭,防止了洪水和沼澤的再次出現。邊界五次切斷了這條線,由於波蘭人對這些防禦工事毫無興趣,這些防禦工事很快就失修了。沿著邊界,加恩塞和比紹夫斯韋爾德這兩個大城市與火車站被切斷了。

但是,我們不能沉迷於這個令人惱火的解決方案的細節。最令人惱火的地方就是荒謬的走廊本身。迄今為止,交通流一直在東西之間來回穿梭,鐵路的走向就是那樣;南北方向的交通沿著大河來到但澤。現在波蘭人開始阻斷這兩股潮流,把所有的交通都轉向南北方向,避開但澤。每一個去往東方或西方的德國人都發現自己要接受一系列邊境檢查、關稅支付、精心安排的延誤,以及一些瑣碎但令人難忘的煩惱,比如穿過走廊的特快列車的所有窗戶都要關閉等等,而但澤市與德國的貿易被切斷,其波蘭業務逐漸轉移到格丁尼亞。法國資本大量湧入格丁尼亞,並投入到南部的新鐵路中,因此法國的金融利益迅速捲入了這場爭端。

但澤的恥辱和威脅深深地刻在了德國人的腦海中。這條走廊令德國人感到不安,而和平協議中的其他任何事情都沒有令他們感到不安。它成為了一個主要的政治問題。上西里西亞也有類似的傷口;薩爾河谷也有傷口;被迫脫離奧地利也有傷口;還有許多其他痛苦的回憶和不滿,但這些都如此親密,如此接近柏林,以至於困擾著所有德國人的生活。

在《凡爾賽條約》簽署后的十幾年裡,波蘭走廊顯然是歐洲局勢中最危險的因素。它嘲笑了所有裁軍計劃。它讓歐洲被催眠和無能為力的治國方略直接走向了戰爭的重啟。 1914 年之前歐洲政界就已存在一種宿命論態度,認為戰爭是一件可怕但不可避免的事情,如今這種態度再次出現並蔓延開來。

歷史似乎總是在重演。沒有人對這些公開的傷口提出任何明確的建議,但當時幾乎沒有一位政治家不能聲稱自己在各種場合都非常雄辯地反對戰爭——當然,他們巧妙地避免了任何可能被認為是具體的、有爭議的、不愛國的或可能傷害直接相關大國感情的言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7 08: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