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無震動卡車和阿爾芒·戴維

作者:change?  於 2024-3-1 11: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博你一笑





無震動卡車加包機…為熊貓福寶而準備熊貓福寶將在4月3日回到中國

京畿龍仁愛寶樂園的大熊貓「福寶」在返回中國的過程中,將使用「無震動卡車」。而中方將為福寶派出包機。

福寶將於4月3日返回中國,下月3日之前對遊客公開后,在單獨空間接受一個月的健康和檢疫管理。回歸中國的當天無法實際看到福寶。但愛寶樂園相關人士表示,正在考慮為福寶粉絲安排歡送福寶的活動。

福寶的目的地是中國西部四川省的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為了在移送過程中盡量減少福寶的壓力,將製作「特製籠子」,這是一種帶有透氣孔的透明強化亞克力籠子。從愛寶樂園到仁川機場,用震動最小化的無震動卡車運送福寶。

福寶從仁川機場飛往成都雙流機場,飛行為3小時30多分鐘,飛行距離2400多公里。中方派來的包機將由被稱為熊貓「爺爺」的姜哲遠飼養員陪同。這是為了盡量減少陌生環境帶來的壓力。實時監測福寶健康狀況的獸醫和中國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專家也將一起參與飛行的過程。為了在整個飛行時間內營造舒適的環境,將保持機內溫度,還計劃配備急救藥品。

福寶將獨佔包機的貨艙。一些熊貓粉絲說:「可以把行為和人差不多的福寶帶到座位上嗎?」雖然熊貓是食草動物,但因為是猛獸,所以要裝入籠子里運輸。雖然有人說:「讓它坐船不好嗎?」但愛寶樂園相關人士表示:「盡量減少出行時間,會減輕福寶的壓力。」

在成都雙流機場下飛機的福寶,計劃前往新的家園——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目前還不確定福寶將前往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多個基地中的哪一個。福寶的父母愛寶和樂寶來韓國前,曾在「都江堰基地」生活過。

「雅安碧峰峽基地」里住著被稱為日本國民熊貓的「香香」。去年2月返回中國的香香2017年出生於東京上野動物園,深受日本人民的喜愛。為了給去年前往中國的香香送行,粉絲們一大早就擠滿了動物園。在東京成田國際機場,拿著熊貓帽子、玩偶等的熊貓粉絲們流著淚為離開的香香送行。

 具雅模 朝鮮日報記者 2024-02-28 


大熊貓古名研究

  140多年前人們才發現熊貓。

  有人認為,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記下了貘、貊、花熊、白豹、食鐵獸、貔貅、白狐等數十個命名,它們都是大熊貓在不同時期的名字。應當說,中國人早就發現了大熊貓,為什麼把發現的美譽給予戴維?

  2008年4月,在《動物分類學》雜誌上,發表了孫前和生物學家何芬奇等人的文章《大熊貓古名研究》,對中國古代「疑是大熊貓」的二十多個物種名條分縷析,作了細緻梳理。

  原來,早在半個世紀前,周建人先生就質疑兇猛的「貔貅」是大熊貓;此後,胡錦矗教授於1984年在《卧龍的大熊貓》一書中指出:「文字記載都是基於經傳的描述或註疏,而不是以實際觀察為根據。這就引起了名稱記載上的混淆,這些名稱和記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指的熊貓。」夏勒博士有句名言很直白:「熊貓沒有歷史,只有過去。」

  孫前等人的論文,從《詩經》、《尚書》追蹤到《華陽國志》、《北川縣誌》等,對數十部古代典籍刨根問底,對「貔貅說」、「貘說」、「騶虞說」進行了具體分析。

  他們的結論是:除清代的個別記載與熊貓沾點邊之外,從形態與行為、習性與食性看來,無法將貔貅、貘和騶虞定為大熊貓。《熊貓的古名研究》一文在動物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當然是「一家之言」。何芬奇認為,中國古代畫家畫了虎豹魚鳥,唯獨沒有熊貓。應當說,熊貓比較好畫。為什麼一張也沒有傳下來呢?古代的畫家可能根本沒見過。這說明,文字上的那些記載,很多是道聽途說來的。

  貘屏贊
  白居易的作品 《貘屏贊》(長慶三年,約莫公元八二三年,附錄全文如下)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寢其毗辟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因有所惑。遂為贊曰:
  邈哉其獸,生於南國。其名曰貘,非鐵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貞。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劍戟省用,銅鐵羨溢。貘當是時,飽食終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鑠鐵為兵,范銅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茲。何山不(音:產)?何谷不隳?銖銅寸鐵,罔有孓遺。悲哉彼貘,無乃餒爾。嗚呼!匪貘之悲,惟時之悲!

  中國古代,它的別名又叫「貘」。而文人雅士描繪的頗多(附註:太平御覽九百零八卷,獸部二十。有詳細資料),但最有趣與特殊的首推白居易的「貘屏贊」。文章的來由如下:白居易本來有頭痛的問題,延請畫工於屏風上,畫了貓熊的圖樣。為什麼呢?因為它「寢其毗辟瘟,圖其形辟邪」。皮毛保溫、而形象辟邪。果然自此以後,頭不再因吹風所苦,所以寫了這篇「貘屏贊」以滋紀念。

  至於內容的大意:貓熊吃鐵維生,自古君王有道,兵器不多、銅鐵的消耗亦少,貓熊飽食終日,不亦快哉!後來、大量的銅鐵被鑄成兵器與造成佛像。貓熊就只得挨餓了。白居易於此對這可愛的動物,報以同情。

  140多年前,建在雅安夾金山山麓的鄧池溝天主教堂,不僅讓阿爾芒·戴維有了一個合法的身份,而且為他在大山建立了一個發現物種的「根據地」,阿爾芒·戴維在這裡收穫頗豐。

  阿爾芒·戴維神甫第一次發現大熊貓,是在1869年的3月11日。《戴維日記》對此有詳細的記述。

  那天,一戶姓李的教徒邀請他去做客。在李家,他看到了一張「從來沒見過的黑白獸皮」,他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動物」。而獵人譏笑他少見多怪。不以為然地告訴他:「這種動物有兩個名字,一是黑白熊,因為它的身體只有黑白兩種顏色;還有一個名字叫貓熊,因為它看上去像貓一樣溫順。如果你需要,我們也會得到這種動物的,明天一早就去獵取。」

  阿爾芒·戴維神甫聽了非常高興,當晚,他在日記中寫道:「找到這種動物,一定是科學上的一個重大發現。」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預感並沒有欺騙自己。

  過了幾天,這位姓李的獵人派人請阿爾芒·戴維再到他家作客。阿爾芒·戴維大喜過望,果然那人從深山帶回了一隻幼體黑白熊。本來是一隻活的,「遺憾的是他為了便於攜帶,就把它活活地弄死了。他把這隻黑白熊幼體賣給了我。黑白熊的毛皮和我在李家看到的那隻成體相同,除四肢、耳朵和眼圈是黑色以外,其餘部分都呈白色。因此這一定是熊類中的一個新種。」

  4月1日,阿爾芒·戴維僱用的獵人又帶回一隻完全成年的大熊貓,「它的毛色同我已經得到的那隻幼體完全相同,這種動物的頭很大,嘴短圓,不像熊的嘴那麼尖長」。

  5月4日,阿爾芒·戴維終於捕捉到一隻活體「黑白熊」。他親自指揮工匠們在天主教堂內為「黑白熊」做了個大木籠,將「黑白熊」關在木籠里飼養起來,觀察、記錄它的生活習性。他根據「黑白熊」的體毛,腳底有毛等特徵,認定「黑白熊」是熊的一個新種,他滿懷希望要將「黑白熊」帶回法國,向世界推薦這種新動物。

  可惜的是,「黑白熊」離開了自由自在的野外生活,飼養人員對「黑白熊」的生活習性也不了解,在準備啟程運往法國時得病不治而亡。戴維只好把「黑白熊」的皮剝了下來製成標本,並寫下多篇「黑白熊」研究資料,交給了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米勒·愛德華茲。

  1869年的夏天,對於阿爾芒·戴維神甫和他的標本來說,是一段充滿懸念的日子。好在他收集的樣本,毀了還可以再次獲取,最終完好地運抵到了巴黎。




出生 阿爾芒·戴維德
1826年9月7日
 法國比利牛斯-大西洋省埃斯珀萊特
逝世 1900年11月10日(74歲)
 法國巴黎
宗教信仰 天主教
國籍 法國
民族 巴斯克人
專業 傳教士、植物學家、動物學家
聖秩 遣使會


戴維德出生於法國與西班牙交界處的比利牛斯-大西洋省巴約訥區的埃斯珀萊特村。1848年他被祝聖為神父之前,已經顯示了對自然科學的熱愛。

1862年加入了遣使會,不久之後派遣到了中國北京,他開始為一個自然歷史博物館收集材料,主要收藏動物學的資料,在植物學、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方面的收藏也很豐富。 後來應法國政府請求,他收集到的重要標本被送到巴黎,並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興趣。巴黎植物園委任他再出來到中國進一步收集標本。他成功獲得當時未知的動物和植物許多標本,並且他的全面收藏對系統動物學的發展和特別是為動物地理學的推進所做出的貢獻獲得了科學界的普遍認同。

大衛神父在1888年4月在巴黎舉行的天主教國際科學大會的致辭裡面之後總結了他的研究工作。他在中國發現了200多個種類的動物,其中63個種當時不為動物學家所知,並且發現了807種鳥,其中65種以前未被描述過。他做了大收藏量爬行動物、無尾兩棲動物和魚類的工作,並把它們送給物種學家進行進一步研究。他還大數量地收集飛蛾和昆蟲標本,大多數在當時都不為人所知。大衛神父的科學旅途對植物學的貢獻,大致可以從以下事實推知:在他收集的杜鵑花之中有不少於五十二個新種類,在他收集的報春花之中大約四十種是當時未知的,當中國西部山區蘊藏了數目更加可觀的未知植物。這些標本大都送給了巴黎植物園的博物館。大葉醉魚草的學名Buddleja davidii中的Davidii就是紀念他發現此品種此外還有青榨槭Acer davidii、刺榆Hemiptelea davidii、西北薔薇Rosa davidii、白刺花Sophora davidii以及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醉魚草能毒多大的魚?這種植物毒性又有多大?嘗試之後會哭笑不得_手機搜狐網

醉魚草其實是一種有名的中草藥,鄉下土方以活血居多,所以一般藥店也有收購。但是作為鄉下孩子來講,對於醉魚草是不是中藥並不看重,因為孩童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拿醉魚草來葯魚,運氣好就可以有不少的收穫呢!

青榨槭(學名:Acer davidii)為無患子科槭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佈於中國大陸的西南、中南、華北、華東等地,生長於海拔500米至1,5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西北薔薇學名Rosa davidii),為薔薇科薔薇屬下的一個植物變種

刺榆學名Hemiptelea)是榆科下的一個屬,為落葉喬木植物。該屬僅有刺榆Hemiptelea davidii)一種,分佈於中國中部和北部

David Pagoda Tree (Sophora davidii) in Drums Mountaintop Wilkes-Barre  Hazleton Whitehaven Pennsylvania PA at Beechwood Gardens
白刺花(Sophora davidii Kom. ex Pavol.)是豆科苦參屬植物,高可達2米,枝多開展,羽狀複葉;托葉鑽狀,宿存;小葉片形態多變,一般為橢圓狀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上面幾無毛,下面中脈隆起,總狀花序著生於小枝頂端;花小,花萼鍾狀,藍紫色,萼齒圓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狀長圓形,柄與瓣片近等長,翼瓣與旗瓣等長,倒卵狀長圓形,龍骨瓣比翼瓣稍短,鐮狀倒卵形,子房比花絲長,莢果非典型串珠狀,種子卵球形,深褐色。3-8月開花,6-10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華北、陝西、甘肅、河南、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生長在海拔2500米以下河谷沙丘和山坡路邊的灌木叢中。白刺花屬陽性樹種,喜光、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土石山地的陽坡半陽坡均可造林。
白刺花耐旱性強,是水土保持樹種之一,白刺花也可作為觀賞樹種。

珙桐(學名:Davidia involucrata),又稱鴿子樹、鴿子花樹、水梨子,是一種孑遺植物,野生種只生長在中國中部湖北省和雲貴高原北緣秦巴山地等地區。本屬植物只有一種兩品種,兩種相似,只是一品種葉面有毛;另一品種光葉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var. vilmoriniana (Dode) Wanger.)則葉面無毛。
珙桐是被法國傳教士譚衛道神父作為西方人首次發現並命拉丁種名,大衛神父也是為麋鹿命拉丁種名的人。1904年珙桐被引入歐洲和北美洲,成為有名的觀賞樹。 根據2009年APG III珙桐科現已被併入山茱萸科

大衛神父對於歐洲來說的最大發現,是1866年在北京皇家獵苑發現「大衛神父鹿」,即麋鹿,和1869年在四川寶興縣鄧池溝發現大熊貓。前者很早便從自然界消失了,只有少量被保存在御用的圍場里,但大衛成功的保護了這一物種,並且把活的麋鹿帶回了歐洲。今天中國的麋鹿就是從歐洲重新引進的。

在他作為博物學家的工作中間,大衛神父沒有忽略他的傳教士工作,他同時也也留下堅守宗教紀律和獻身精神的事迹,期望這些能為世人所景仰。


麋鹿,屬於鹿科,又名大衛神父鹿,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麋鹿是中國國家瀕危物種、國家Ⅰ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

單從麋鹿的樣子看來,就很討喜,在很多人的眼裡,麋鹿屬於傳說中的吉祥獸,實際上,它也確實在很多故事中充當著正面的神獸角色,也因此被賦予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麋鹿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僅雄鹿有角,且各枝角向後,是在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適宜在沼澤地中行走。更為奇特的是,每年到冬至,麋鹿角即自行脫落,而其他鹿科動物都是在夏季脫角的。這奇特的現象竟引起乾隆皇帝極大的好奇,為此乾隆皇帝還寫過兩篇研究麋鹿角的文章。

麋鹿的群體生活很和諧,集體的力量很強大。麋鹿的求偶發情大多在春夏季節。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出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將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榦上,以吸引異性。除此之外,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斗的現象。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衝撞和大範圍的移動,角斗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斗,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

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產仔。初生的幼仔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后白斑消失,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歲。在發情期,鹿王享受著皇室嬪妃的宮廷生活。我國歷代皇帝都把麋鹿看成是自己身份的象徵,權力的象徵。每年皇帝帶領著皇子、大臣出朝,去皇家獵苑狩獵,都喜歡圍獵麋鹿展示自己的力量和神武。

從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朝,古人對麋鹿的記述不絕於書。它不僅是先人狩獵的對象,也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記述,「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這證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園囿中已有了馴養的麋鹿。

古人把《封神榜》中姜太公的坐騎指為麋鹿,絕非憑空想象,它象徵著麋鹿與中華民族的悠遠情結。麋鹿的形象和精神,自古融入中國文化。從屈原、班固、杜甫、柳宗元、蘇軾等文學大師,至沈括、李時珍等科學名人,直至周文王、乾隆等帝王,一部中國文化史,留下無數對麋鹿記述和讚美的篇章。在民間,麋鹿更是神奇之物、吉祥之物。它不僅是先民狩獵的對象,是崇拜的圖騰和儀式中的重要祭品,還成為生命力旺盛(鹿角年年落而復生)的標誌和升官發財的象徵。

麋鹿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在3000年以前數量相當龐大。主要分佈在中國的中、東部,日本也有,東海、黃海及其附近海域也曾發現麋鹿的化石。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大,麋鹿的生活環境和種群發展受到極大威脅。多數麋鹿專家認為,麋鹿絕跡的重要原因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大量獵捕,造成了麋鹿種群災難性的減少。同時,各地許多沼澤或近海低洼荒地被開墾成為農田,致使適於在沼澤地帶棲息的麋鹿沒有了容身之所,成為平原地區生態災難最早的犧牲者。

一個多世紀以來,麋鹿經歷的也是中華民族經歷的曲折的前進歷程。1865年秋季,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現了南海子皇家獵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大衛以20兩紋銀為代價,買通獵苑守卒弄到了兩隻麋鹿,製作成標本。1866年,他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確認為從未發現的新種,而且是鹿科動物中獨立的一個屬。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從此,麋鹿被稱為「大衛鹿」。1866年之後,英、法、德、比等國的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手段,從北京南海子獵苑弄走幾十頭麋鹿,飼養在各國動物園中。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濫,洪水衝垮了獵苑的圍牆,許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饑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殺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

隨著時間的流逝,圈養於歐洲一些動物園中的麋鹿紛紛死去,種群規模逐漸縮小,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只剩不到1320頭。

為了找回絕跡的麋鹿,幫助他們重歸故里,我國在江蘇沿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也是迄今最的大麋鹿野生放養地——大豐麋鹿保護區。39頭麋鹿返回故鄉。這裡的沿海灘涂廣闊,氣候溫暖,森林茂密,水草豐盛,是麋鹿野生放養天然的理想場所。回到故土的麋鹿如魚得水,如鳥歸林,與獐同戲,與鶴共舞,種群得到迅速恢復。

麋鹿是一度在中國滅絕,又經中外保護人士共同努力得以拯救的野生動物,它們的失而復得,是人類「亡羊補牢」「迷途知返」,生態保護意識覺醒的具體體現。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希望,麋鹿的自然種群更快地發展壯大,麋鹿可以摘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的帽子,在長江流域長長久久地繁衍下去。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3 15: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