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蘇頲被貶興蜀詩 李白仗劍輸陳毅

作者:change?  於 2023-12-2 19: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詩詞書畫


開元九年(720年)春天,身為禮部尚書的蘇頲出任益州(今四川川西部分地區)大都督府長史,遠離宮廷,卻成就了蘇頲詩文的又一高峰。在蜀中,他創作的寫景詠懷詩,純凈、流利,煥發出渾融的氣息,展示出一種昂揚的姿態,體現了唐代詩歌由初及盛的氣度。在蜀中,蘇頲遇見了19歲的李白,成為其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導師。他的賞識、鼓勵和指導,促使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走出盆地,書寫大唐最華麗的篇章。

燕許大手筆

蘇頲一生經歷了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襲父爵為許國公,與聞名於時的燕國公張說齊名,並稱「燕許大手筆」。

蘇頲天資聰明,千餘字的文章讀過一遍,就能背誦。按《廣州人物誌》載,蘇年五歲,裴談過其父,試誦庾信《枯樹賦》,避「談」字,易其韻曰:「昔年移柳,依依漢陰。  從小失去了父親的歡心,常常與僕人生活在一起,晚上念書,沒有燈燭照明,他就到廄棚灶房,用爐膛里的火光照明。經歷苦學,他文才出眾,文章雄厚有力,宰相張九齡稱讚其膽識過人,可謂文壇「雄帥」。

永昌元年(689年),19歲的蘇頲進士及第,授烏程縣尉,后一路擢升,父子二人同在朝中掌管樞密,榮耀一時。唐玄宗登基后,蘇頲負責草擬詔書。他脫口而出,斟酌恰當,負責抄寫的書吏多次懇求:「請您口述稍慢一些,我們記不過來,恐怕會把手腕累壞。」宰相李嶠也說:「你文思泉湧,我趕不上。」開元四年(716年),蘇頲升任宰相,與博學多才、「唐朝四大賢相」之一的宋璟同知政事。宋璟為人剛直,遇事果敢裁決,往往不和蘇頲商議。但是蘇頲並不置氣,反而十分謙讓,宋璟感嘆其「盡公不顧私」,二人結下莫逆之交。

然而,這也導致了蘇頲罷相遷蜀。開元八年正月,宋璟和蘇頲一起奏疏朝廷嚴懲惡錢。所謂惡錢,即民間私人鑄錢,這種錢輕重分量不一,擾亂了正常的市場活動。這本是一件控制通貨膨脹的好事,但宋璟派到江淮區的監察御史蕭隱之操之過急,強行攤派,要老百姓挨家挨戶交納一定數量的惡錢,激起民憤,觸怒皇上,最終導致二人被罷相,蘇頲被貶益州。

離開長安之前,蘇頲和宋璟、鄭惟忠在自家小院飲酒話別。已到知天命之年的他把內心的感傷無奈化作院牆上的一首

《將赴益州題小園壁》:「歲窮惟益老,春至卻辭家。可惜東園樹,無人也作花。」

遭此打擊,忠心耿耿的蘇頲內心極為傷感,在汾河寫下

著名的詠史詩《汾上驚秋》:「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詩人內心的傷感和無奈無處訴說,就像這麼一個樹葉飄落、秋風蕭瑟的秋天。

慧眼識李白

入蜀途經廣元昭化,蘇頲作詩

《經三泉路作詩》:「三月松作花,春行日漸賒。竹障山鳥路,藤蔓野人家。透石飛梁下,尋雲絕磴斜。此中誰與樂,揮涕語年華。」

在興州作

《興州出行》:「危途曉未分,驅馬傍江濆。滴滴泣花露,微微出岫雲。松梢半吐月,蘿翳漸移曛。旅客腸應斷,吟猿更使聞。」

危」既是對路途險狀的客觀描述,也對應詩人去京離家,忐忑不安的微妙心境;「泣」不僅是對自然現象的形象描寫,更是詩人途中鬱結愁苦心境的巧妙宣洩。

夜發三泉即事》云:「重纊濡莫解,懸旌凍猶揭。下奔泥棧榰,上覯雲梯設。搏頰羸馬頓,回眸惴人跌。憧憧往複還,心注思逾切。冉冉年將病,力困衰怠竭。」

這些句子通過對外部環境的描寫來折射詩人內心的愁苦。

蘇頲為人寬厚,不濫用武力。當時,青海的一個部落酋長苴院勾結吐蕃,想入侵唐朝,派間諜到益州探查,被蘇頲抓住。按慣例,先殺姦細,再上報朝廷請求出兵,但蘇頲放了姦細,讓其帶回一封信:毋得爾!僅僅3個字,卻讓苴院羞悔不已,再也沒有動過入侵念頭。


益州民生凋敝,百姓流亡,財政困難。蘇頲重新興起勞役,招募守邊士兵,開鹽井設冶爐,拿出盈餘的錢購買穀物,以充實糧庫。前司馬皇甫恂出使蜀地,征取庫錢購買織錦半臂、琵琶捍撥、玲瓏鞭,蘇頲不肯。有人對他說:「您身在遠地,不能違背皇上旨意。」蘇頲說:「聖明的皇上不會因為個人的愛好而侵奪公家的利益,我可以因為距離遠而丟掉忠臣的節操嗎?」

蘇頲善於發現人才,樂於獎掖後進。李白謁見蘇頲並得其獎掖和指點,是「詩仙」早年文學道路上的重要事件。當時弱冠之年的李白正在蜀中遊歷。他自幼就十分羨慕司馬相如,立志作賦超過司馬相如。《大獵賦》序云:「而相如子云競誇辭賦,歷代以為文雄,莫敢詆訐。臣謂語其略,竊或褊其用心。」超然凌越之慨顯然可見。李白將此賦和即興詩《春感》自薦給蘇頲。蘇頲看了李白的詩文後,當即設宴,親自款待,誇獎他「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預言「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這樣一位聲名顯赫的長輩的賞識和鼓勵,極大地激勵了李白在文學創作上本有的雄心,而且對他選擇以文學侍從而經綸王言的人生道路也有直接的影響。著名唐詩專家詹鍈認為:「設太白不經蘇頲之賞識,或將終其身不出夔門,蟄居蜀地,度其豪奢生活而未必能以詩鳴。經頲之鼓勵,太白方自覺為可造之才,而志氣益加恢廓。」


當年秋,蘇頲隨駕北巡,祭汾陰後土。開元十一年(723年)初夏,蘇頲再次入蜀,

《題禮部尚書廳后鵲》:「懷印喜將歸,窺巢戀且依。自知棲不定,還欲向南飛。」

他感慨雖然依戀朝廷和家室,但身不由己,還得向南入蜀。

詩耀盛唐氣

蘇頲兩次入蜀,共作詩17首。這些詩歌沒有了宮廷應制詩的模式化限制,在創作上更加自由,情之所致,景之所至,情感上得到了解放,更多地體現了愁苦的心緒和愛國的情懷,同時大量展現蜀地山水風光的壯美,語言清新、風格剛健,顯露出盛唐詩歌的端倪。

蘇頲第二次入蜀途經興州(今陝西漢中)時寫有

《曉發興州入陳平路》:「旌節指巴岷,年年行且巡。暮來青嶂宿,朝去綠江春。魚貫梁緣馬,猿奔樹息人。邑祠猶是漢,溪道即名陳。舊史饒遷謫,恆情厭苦辛。寧知報恩者,天子一忠臣。」

在成都,蘇頲登望蜀台寫有

《九月九日望蜀台》:「蜀王望蜀舊台前,九日分明見一川。北料鄉關方自此,南辭城郭復依然。青松系馬攢岩畔,黃菊留人籍道邊。自昔登臨湮滅盡,獨聞忠孝兩能傳。」

前一首詩通過對路途艱辛的描寫,委婉表達被貶益州的不滿,而用「寧知報恩者,天子一忠臣」作為詩歌的完結,使整首詩歌的基調為之一轉,凸現出一種政治理性精神支配下的剛健風格。后一首詩提出「獨聞忠孝兩能傳」,詩人不再以「謁天子」作為唯一的精神寄託,而以更博大的政治情懷明確自己的身份職責和價值定位,他所理解的「忠」已不再是鞍前馬後、娛賓遣興的「謁」忠,而是負恩聽命、忠於職守的「踐」忠,體現出了詩人獨立的政治人格和健康的政治追求。

蘇頲入蜀詩,「興」的語言已經出現並得到自覺地運用。

《曉發方騫驛》:「片陰常作雨,微照已生霓,鬢髮愁氛換,心情險路迷。」

蜀地奇特的自然氣候使詩人感到陌生、隔膜,詩人從外表到內心都產生了很大的反應,加重了詩人彷徨迷茫的心情。「方知向蜀者, 偏識子規啼」表達了詩人子規血啼般思念長安的心情。結構層層推進,情緒層層深入,物的描寫為情的流露做了很好的鋪墊。其次,蘇頲入蜀詩言辭簡約、意向集中、意蘊含蓄,透露出盛唐氣息。

《山驛閑卧即事》:「息燕歸檐靜,飛花落院閑。不愁愁自著,誰道憶鄉關。」

以「息燕」 「飛花」等物象為依託,引出自身的悵然之情,簡約含蓄的對比手法表達了深婉的思鄉之情。

武擔山位於成都北較場,相傳是古蜀王開明王妃的墓冢。與以往同題材詩作不一樣,蘇頲的《武擔山寺》運用佛教語彙,通過吟詠武擔山歌頌愛情的永恆不滅:

「武擔獨蒼然,墳山下玉泉。鱉靈時共盡,龍女事同遷。松柏銜哀處,幡花種福田。詎知留鏡石,長與法輪圓。」

《贈彭州權別駕》:「雙流脈脈錦城開,追餞年年往複回。只道歌謠迎半刺,徒聞禮數揖中台。黃鶯急囀春風盡,斑馬長嘶落景催。莫愴分飛岐路別,還當奏最掖垣來。」

首句中疊詞「脈脈」,既是兩江繞錦城,又是詩人綿遠深摯的送別之情。頷聯「只道」與「徒聞」對舉,一迎一揖,本以為受到人們的夾道歡迎,卻只聽說友人拜見中書省的消息。黃鶯急切的鳴叫,斑馬的長嘶,以動寫靜,情景交融,以擬人化寫落日,離別似乎是落日催促的,烘托出不舍之情。

開元十二年(724年),蘇頲離開成都返回長安,跟隨皇帝到泰山封禪,奉命撰寫了世人讚歎的頌文《朝覲壇頌》。三年後,蘇頲病逝於長安,終年五十八歲。唐玄宗在洛陽南門舉哀,廢朝兩日,追贈尚書右丞相,賜謚文憲。

許永強/文 

中元祭后感書 

再看看將軍詩人陳毅的這幾首感懷詩,是否更提氣,道破紅塵天機, 更深沉老辣犀利?

中元祭后感書 其一
(近現代)陳毅

客病存秋祭,精誠豁此襟。

兒孫經亂長,詩禮澤吾深。

猿鶴誰家子,雞犧自憚心。

終當際明盛,幸活儻思今。


中元祭后感書 其二
(近現代)陳毅

居亂曾聞訓,艱難竟及身。

禱深思更雜,心苦語多真。

脈脈馨香徹,飄飄氣志伸。

微茫如有觸,隨地見君親。


中元祭后感書 其三
(近現代)陳毅

忠孝都資盜,方知信史難。

逃名寧得已,吞淚幾曾乾。

鼠殉終無覺,鴝跦且未安。

臨筵愧先志,雖暑亦生寒。


中元祭后感書 其四
(近現代)陳毅

鄉味兵戈阻,僑居祖禰憑。

蓼莪終與廢,薦芰亦難能。

莫靜風前樹,差傳暗裡鐙。

民生惟菽水,識此足飛騰。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7-27 07: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