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談個人心路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乾坤。無限為有限,剎那即永恆。
感悟陰陽哲學與物理學的一致性。願張教授在天堂繼續冥想
能力越大,越不能上共產黨的賊船!此為例證
在MIT 談已經「戴上兩頂帽子」
斯坦福/清華雙教授在上海採訪諾獎得主探討「一個非常美麗的故事」,在知性的世界里,誰給人的感覺更純粹?
====
晚年只圖個安靜的環境,
對世事件件都不太關心。
自認沒有高策可以報國,
只好歸隱到這幽靜山林。
松風吹拂我且寬衣解帶,
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
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
請聽水邊深處漁歌聲音!
【簡析】:
歸隱者自稱對萬事已不關心,恬淡達觀,但又未完全超脫。用「漁歌入浦深」來勸慰張少府,也含有自慰。
這是一首贈友詩。題目冠以「酬」字,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
這首詩,一上來就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確實「只」好靜呢,還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呢?既雲「晚年」,那麼中年呢?早年呢?為什麼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底下三、四兩句,透露了箇中消息。
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願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裡隱含著牢騷。儘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並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對於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麼,王維接下來為什麼又肯定、讚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呢?聯繫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擺脫了現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麼令人舒心愜意啊!「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後,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後,「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呢!這裡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王逸《楚辭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的意思。王維避免對當世發表議論,隱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隱,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呢?而聯繫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麼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酬張少府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