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白煮肉,從宮廷傳到民間

作者:mobbn  於 2016-8-26 14:2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私房小菜|已有2評論

關鍵詞:白煮肉, 民間

白片肉,又稱白煮肉、白肉,袁枚說:乃滿洲「跳神肉」。最早是滿人習俗,宮廷、王府祭祀攛盤、擺件子,民間時興的燒燎白煮席等都與 「吃白肉」相關。此菜起源於清代,從宮中傳到民間。什麼是跳神肉呢?滿人信奉薩滿教,清朝入關后定都北京,也帶來了滿族的薩滿文化。清朝皇族有這一套嚴格的祭天祭祖的制度,祭祀天、地、日、月、各路神佛,行朝祭,夕祭,日祭,月祭儀式。不論宮廷、王府祭祀時要「省牲」(即殺豬)、「擺件子」(即將屠宰后的豬各部位的肉與內臟擺放在樺木大槽中呈一整豬形)上祭。

白肉也叫白肉片,即用大沙鍋白水煮肉,白肉出鍋,晾涼后,切片,而後碼盤上,蘸調料吃。後來白煮肉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把煮好的白肉、下貨再加工成特色菜肴,稱為「小燒」。因菜盛裝在六寸的淺盤中因此叫「燒碟」。 在砂鍋居的菜肴中有 「64燒碟」的說法。「碟」,按行業內人的說法,7寸(23厘米)以下的盤子為碟,其菜式豐富堪稱一絕。說是燒實則為炸,將煮制后的原料再用油炸製成菜肴。如鳳眼肝、炸鹿尾、炸肥腸、芝麻丸子等,炸成后,蘸以椒鹽食之,外焦里嫩,香脆可口。當然也製成的與水果相似的甜菜----小燒碟,如木樨棗、蜜煎海棠、蜜煎棗,大紅杏干、棗乾等,上桌時用小碟盛放,名字叫得可蒙人了,您可記住了,這些可都是葷菜,是標準的以葷托素,您可別上當呀。最早的燒碟僅有8種,有炸排骨、炸腰花、炸脂油卷、炸裡脊、炸肥腸、炸肝尖、燒子蓋、燒臉子等。后經發展到24、 32、48、64個燒碟。全盛時期,燒碟品種多達130個之多。賣法有整桌,砂鍋半桌、砂鍋一角,「64燒碟」也叫「砂鍋全桌」,16個燒碟叫「砂鍋一角」(即1/4桌)。每桌的小燒碟隨撤隨上可多至72色、48色,因全部菜肴皆以豬肉為原料,因材施藝,一口豬從皮到肉從頭至尾,乃至心、肝、肺、肚、腸等,廚師們用燒、燎、白煮等技法烹制,因此謂之:「全豬席」亦稱「全虎席」。

燒、燎、白煮是滿族祭肉的正宗吃法,說完燒,再說燎和白煮,燎原是滿族人進關前,祭祀時所用的生燒火燎豬羊肉的做法。將帶皮的五花豬肉、肘、蹄、頭等,用旺而不烈的火來回翻烤,待皮上起一層小泡后,經溫水浸泡,颳去糊皮,放入清水沙鍋中煮熟。成品具濃郁糊香味,外皮金黃,肉質白嫩,蘸上配好的調料食用,滋味絕佳,以「糊肘」最為盛名; 「白煮」是砂鍋居最富特色的烹飪技法,將上等原料洗凈後放入砂鍋中,用旺火燒開微火慢煮,湯味濃厚,煮好的肉嫩香、酥爛,去骨去皮切片后蘸特製味汁食之。這種席面是典型的滿式餚饌,最終形成白肉席。清代詩人袁枚與京師成親王交情甚厚,估什是從王爺那得到此菜。


袁枚稱白煮肉此是北人擅長之菜,南人效之終不能。煮白肉很講火候,選當年的豬,將豬洗滌分檔, 將豬身上行動之處的肉,就是腿肉,以前腿為好,碼入大鍋,一次放足清水,燒開改文火再煮兩小時,中途不能加水,這樣煮出來的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肉晾涼后,切成寬不足兩寸,長不過四寸的薄片,整齊地碼在盤內,成菜片薄如紙,粉白相間,蘸上用醬油,腐乳汁,蒜泥,韭菜花,辣椒油,香油等佐料調製的味汁兒,吃上一口,鮮嫩異常,風味獨特,嘿,那叫一個美。白肉也可以配以香菇,海米,雞胸,粉絲,豆腐等做成砂鍋白肉熱吃,吃白肉關建在片,切白肉最見工夫的,片越大越薄越好,以肥瘦相參,橫斜碎雜為佳,此肉粉白相間,片薄如紙,放在報紙上都能透過字來,您就說有多薄了。此菜肉片薄如紙,粉白相間,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鮮嫩異常,湯味濃厚,肉質酥嫩香爛,美味無窮。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7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秋收冬藏 2016-8-27 00:58
鮮香四溢   
回復 mobbn 2016-9-26 15:40
滿口留香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15: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