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漢語敘事,中國文化的唯一出路

作者:尹勝  於 2014-12-6 21: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論|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3評論

 

【前言】

     中國至辛亥革命以來,無論是思想、文學、藝術、政治、教育、科技、經濟,以及現實中的衣食住行,等等一切皆以西方、西學馬首是瞻,而作為本國的漢語文化,對國家和社會不僅沒有任何貢獻,反而是昏蒙扭曲,一片混亂。國人從反傳統、反傳統文化,到反信仰、反種族、反語言,總之一反到底,原因就在於清末的落後貧窮對比西方先進文明的巨大差距所引發的革命性需求。雖然這種空前激烈的反叛對促進中國反思與改變窘迫現實有一定積極意義,但無疑也有著功利、短視與極其偏頗的一面。觀中國百年,舉國無創新,現實中體制依然陳舊、人性仍舊渾噩、信仰缺失、矛盾重重。處處充斥著迷茫與喧囂,社會矛盾日益加劇,人與人之間連思想基本的溝通都幾乎失去了。我在《信仰與文化,中國民主之路》一文中,對中國信仰和文化喪失扭曲做了大致的梳理,這裡我就針對語言的問題做一次系統梳理,語言是表達思想最根本的工具,也是社會群體、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基本工具,同時也是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希望能給人們帶來一些理性思考。

 

一、語言的產生與變革

文化的本質是人這種動物存在的自然屬性,也可以說是人性本身的需求,就社會構建必須依賴文化才能得以實現。文化不僅是社會產生的根本,也決定了社會的形態,同時也是維繫社會的根基。假設只有一個人,這是無法構成社會的,所以也不需要任何文化。只要有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就會形成社會,只要有社會就必須要有文化,否則連基本的溝通、交流都無法達成。「文化乃一個民族之基因,文化乃生髮社會一切之根本,而文化首先作用於人心、修性於社會。無論語言文字、思想思維、道德風尚、科技教育、經濟政體、習慣養成,盡因文化所生髮」【參見尹勝《漢語文化及天道信仰之於中國社會未來》】。所有的文化表現又都是靠語言來表達。人類語言發展至今大致分四類:首先是聲音,這是許多動物都具備的語言功能;其二是肢體語言,肢體語言甚至一些植物都具備,肢體語言和聲音語言幾乎同時存在,表情亦歸為肢體語言;其三是圖畫語言,這亦是文字的前生,也是人類可記載文明歷史的開始;其四是文字語言,文字語言是我們現在所用,比之其他語言形式更系統和精細的語言。(圖畫語言和文字是否可以歸為視覺語言,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一個課題)。正因為有這幾類語言存在,經過積累思辨和發展到現在,才形成現有的各個門類的學科學問。就是藝術形式而言,無論是音樂、舞蹈、繪畫、文學、影視,無一不是語言範疇的,同時也是文化的範疇。語言的發展是根據人類文明進程需要而發展的,也就是根據社會需求發展變化而變化的,其變化的根本動力皆來自於社會群體思想的改變,而思想的改變又來自於對信仰或真理的追問與求索之理性結果。所以文化的起源又是來自信仰的。信仰是人類形而上的精神存在,是人對生命價值的最高追求直接指向宇宙永恆與無限的真理。永恆和無限的真理,即是我們漢文化所說的「自然」。關於自然的解釋,參見尹勝《寫作動機與思想存在》一文。

 

     中國文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字體的演變,而文字字義在各代均有改變和重置。字體並非語言的本身,只是文字表現形式的載體,文字語言和其他語言的本質是一致的,那就是精神與思想。文字的本質是字義,因為字義承載了精神與思想。字體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字義是內在的思想精神意義。我們的簡化字由繁體字而簡寫,這只是外在形式的改變,其實並沒有內在思想精神意義的改變,嚴格來說簡化字完全是毛時代形式主義的結果。對於我們的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區別,是敘事方式的區別,敘事方式就是在表達思想精神意義擬用文字工具的方法和法則。

 

二十世紀,1915年,胡適、陳獨秀、魯迅、黃遵憲等人,留學國外,在中西與中日社會現實強烈強留對比下,開始反思中國及中國文化問題。隨即大力倡導白話文,以期改變漢語文字的敘事方式來實現中國文化與思想改變,從而推動社會變革。這也是五四運動的肇始。就對推動白話文而言,這次文化運動無疑是成功的,而對於中國社會的變革無疑是不成功的。不成功亦並非是失敗的,但目前成效不大。當時很多文化人和語言學家均把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問題歸咎於漢語文字,這個文字本身其實是敘事方式問題,現在依然還有很多學者持有這種態。中共在1955年還專門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之後並提出了拼音化方案,而且還有創辦過拼音報紙。在我看來這種把思想和文化問題歸咎於文字完全是本末倒置的。中國思想和文化以及文字或許存在很多的問題,但這些的問題都是因為中國人的思想問題,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能改變,那麼文化和文字也不可能有正確的改變。中國社會的問題主要是信仰和思想層面的問題,前面說了文化是來源於信仰的。如果信仰與思想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和改變,僅僅只是想著去改變一個文字工具,這是極其顛倒的。

 

 

二、當下中國語言語境狀況

 語言直接表現了文化,文化又呈現了信仰。文言文之古老,桀曲拗口、歧義甚多、生僻、禁錮,繁體字筆劃多而難寫,這些的確可以稱作弊病,需要改進。但是文言文延續了三千多年,我們不能說其中全都是糟粕,而無精華。對於中國漢語文化也曾經如西方現代文明一樣,是具有普世價值創造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完全顛覆文言文,這是當時中國當時社會窘迫至深的極端反叛行徑,在我看來是非理性的,所以,我們現在還需要回到理性重新思考這個問題。白話文就是黃遵憲所說的「我手寫我口」,這其實也是敘事方式而無關文字本身,我手寫我口表面上雖然顧及了文化的大眾普及,容易理解,但是對於深刻的思想性和智性層面的消解,直接導致了漢語文化失去了創造力。這一點正是中國文化亟待改善的。打個比方,普通人是很難理解一些觀念,比如「象」、「陰陽」、「道」、「中庸」,因為這是理性思想層面的概念,這不僅僅需要知識積累和文化傳承,同時也需要有智慧。有系統性思維能力與訓練,並且有一定天賦才能夠達到的深刻理解。這恰恰是靈性與智性的,也是一個民族、一種文化創造力的來源,這好比是金字塔的塔尖,白話文恰恰就抹平了這個塔尖。就說西方,也不是人人都能讀懂費爾巴哈和蘇格拉底的,不是人人都能理解永恆和無限真理對於人類的精神意義的。我手寫我口,僅僅只是遵從了社會大眾的普遍敘事需要,而抹殺了思想文化金字塔頂層的部分,以及幾千年的文明積累。大家都讀書寫字,未必人人都能成為科學家和哲學家。白話文的提出其基礎是根據西方文字的線性邏輯構成方式,劃分主謂賓,被語法所限制,從而改變漢語原有的敘事方式。對於邏輯本身是為沒有問題,但線性的邏輯方式確是與中國漢語文化是完全相悖的。其原因在於中國與西方的思維方式的不同,也就是信仰、文化與思想的不同。西方人強調認知論,中國人強調存在論,打比方,中國人,姓在前,名在後,西方則相反。中國寫信是從大地方到小地方,西方人是從小地方到大地方。為什麼呢?這就是中國漢語文化的思想和西方文化的思想所決定的,我們講的是存在,先有宇宙之天,然後才會有地,有了地才會有父母、有了父母才會有我們。而西方人是這樣思考的,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知道,那我怎麼知道我的父母?我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又怎麼能認識地球,如果不能認識地球怎麼能認識天之宇宙?!所以西方人是從自我追問開始向外線性邏輯延伸的,而中國確實由空間立體思維由外向內的。一個是線性邏輯思維,一個是空間立體思維,一個是認知論,一個是存在論。我們中國講天地人,天地君親師,都是以存在先後時序來排列的,而西方則是以認知順序來排列的。兩種思維方式和文化並沒有孰優孰劣,而是陰陽相衡的,此消彼長的,相生相剋的,相互促進的。無論信仰和思想、文化都如同生物界,一定是多元並存的,如果信仰、思想和文化統一、一元化,對人類來說只會是災難。因為文化多元與多樣性正如地球所有生物多元與多樣性一樣,都是自然屬性的,反自然也就是反真理,違背天道,背道而馳,所以不會有好的結果。關於白話文推行以來的中國文藝界的一些現象,我大致羅列幾條:

 

1、學院教育

現在的大學和官方都是擬用白話文的敘事方式,百年中國來對世界思想和文化幾乎沒有絲毫的貢獻,甚至對自己本國與本民族亦無絲毫貢獻。中國的大學幾乎都是在翻譯和抄襲西方現代文明成果,根本談不上具有文明意義的任何創造。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最主要的還是信仰和思想的層面不及西方現代,對於白話文來說,其的確有了普及大眾的功能,但必須考慮和文言文的承接,充分尊重漢語文化立體和空間的多維思維方式,並傳承文言文智性與靈性的道統文化核心,否則就背離了我們自己的天道信仰,那麼文化就失去了精神的根本,完全就沒有了靈魂,最後剩下一個形式的軀殼。現在都說教育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很多人都把這個惡果歸咎於行政化,教育政治化、或黨統。教育肯定是不能作為政治統治工具的,但是我們的文化本身並非就沒有問題,就白話文來講就是極大的問題。字形是簡化漢字,字義又被新華字典所曲解歪曲的,而句式又是被西方的線性邏輯思維所束縛的。所以,我們現在文言文著作才全都需要白話翻譯。你哪有見過用英語翻譯英語,用法語法語翻譯法語的?我們現在就是在用漢語翻譯漢語,所以我說五四的白話文運動和建國后的文字改革是極端的行為,甚至也是野蠻的。之後又經過文化大革命,現在漢語文化全完斷層,這種斷層造成的就是信仰缺乏,文化迷失、思想駁雜和人心混亂。危險與機遇總是並存的,這個時候也是一個好的契機讓我們重回傳統漢語文化,或許我們會走出一條真正符合天道自然的信仰之路和真正的文明文化之路。

 

2、文學藝術

   拿繪畫來說,現在中國繪畫分兩個大類,一是油畫,二是水墨。研習油畫的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現成的西方,說白了,就是東施效顰,跟在人家屁股後面搞複製和山寨。而水墨呢,依舊還停留於唐宋的筆墨技法之中,同樣也是山寨和複製,美其名曰:臨摹傳承。都是沒有創造力的,都是傍人籬壁,拾人牙慧,只是對象不同而已。就這油畫和水墨,二者相互抵觸,根本無法溝通與交流,各說各話,自行其是,自以為是。事實上都是流於形式的玩意,哪來的思想和文化意義?所以也根本無法交流碰撞。無論是油畫還是水墨,都是藝術範疇,只要是藝術範疇,至少什麼是藝術,這是可以討論的吧?但是沒有。搞油畫的,多標榜近代西方文明,以西方美學史為參照,對本民族文化一無所知,僅知崇洋媚外,對傳統水墨嗤之以鼻,謂之老朽。而為水墨者,偽道虛妄,皆言上下五千年,竹菊梅蘭,沿襲宗法老套,含混於儒釋道,實則老朽。為水墨者同樣對為油畫者不削一顧,反嗤以鼻。

 

詩亦如此,我對翻譯過來的外國詩歌連看的興趣都沒有,那不是人家作者的問題,也不是翻譯和閱讀的問題,這恰恰是信仰和文化基因、思維方式、歷史背景等等形成的問題。打個比方,你穿上西裝、拿了綠卡,說著洋文吃著洋餐,但你還是黃種人、中國人,無論你幾十代也成不了白種人。至少詩歌是目前還不能正確翻譯的東西,由於白話文受線性邏輯方式的約束,所以現在中國詩歌基本完蛋了,全是翻譯體,除了幾個自稱詩人的人在那裡自我陶醉,對整個國家和民族沒有任何思想和文化上的貢獻。舊體詩和現代詩同水墨和油畫的情況完全一致,絕無二樣。白話文興起唯一就是小說多了起來,無論莫言獲幾個諾貝爾獎,那他也成不曹雪芹那樣偉大的小說家。原因是我們的小說目前也不能承載天道信仰和漢語文化,並不具備立體空間多維的思維方式,所以只能學外國人的皮毛,會講幾個段子罷了。

 

事實上,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都是只是語言工具,關鍵的核心還是你是什麼信仰,什麼樣的文化,要要表達什麼樣的思想。而這個思想與文化和信仰是否有生命力,有創造力,是否具有真正的精神和社會價值,對人類生命幸福是否有積極意義,這才是核心。但,事實上,中國現在無論是所謂傳統的,還是「國際」的,都是沒有文化根基的,皆流於表現形式,而絕無文明意義。至於不能溝通的鴻溝,就在於天道信仰和道統文化的共識已經消弭,找不到思維方式和表達的共同基礎。而在語言層面,確實又不在一個語境之中。如果語言語境相通,至少還是可以爭論辯駁的,現在語言語境的阻礙,連吵場架都無從說起。也難怪社會思想的撕裂如此劇烈。這樣的情況幾乎貫穿了社會方方面面:經濟、體制、文化、教育、音樂、舞蹈、習俗。整個社會,無一不是對立的,無一可以有效溝通的,無一有相互理解的,更不要說共識了。

 

3、現實

   現實中,我現在基本不喜歡和人聊天,更沒有興趣與人交流一個概念或觀念,由於文化斷層和敘事方式的不通所導致的對話基礎喪失。在現實中,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藝術,根本不存在討論的餘地。由於信仰的缺失和道統理性的喪失,人們已經失去了傾聽的耐心,都在急於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固執己見,甚至沒有任何道理的去壓制和排斥對方,最後要麼陷入專制式的權威暴力比拼,要麼陷入敵對爭吵、要門就是各自保留意見,永久封存。無論如何,絕對沒有理解,更沒有尊重。溝通的基礎不僅僅要語境相通,而且尊重是非常重要的,然後才有理解,才有碰撞和真正的討論,最後才能促進彼此的進步與豐富、完善。之所以缺乏尊重,在各種討論中都充滿了暴力與權力、權威、主觀情緒,究其原因是國人沒有自由和平等的理性思想,不具備正義精神,所以也就是失去了任何交流討論的可能。

 

 

 

三、漢語敘事,中國文化唯一的出路

 

 

1、語言文化的立場

   「一個人不能同時踏進兩條河流」,作為社會屬性的人,無時不刻都存在立場選擇。也就說,人必須要有立場,如果沒有立場那無法形成秩序和理性思想。目前人類皆是以國家形式存在的社會模式,所謂「世界公民」還是一個虛擬的概念,全球70億人,都受到國家疆域、行政的約束,這就是現實。國家形式的社會模式,究其原因有歷史、信仰、文化、疆域、行政等等因素而形成。國家不是任何人和任何政黨可以締造的,而是社會發展自然形成的。比如中國,這個國家概念古已有之,疆域和行政制度每個朝代皆有變化,但都通稱中國。所以國家是一個信仰、文化、種族、疆域、行政、歷史的複合體。國家現在世界有兩百多個,而文化也是多元的,雖然我們說多元並儲,但總還有主次之分。作為中國人,我們的文化立場自然是漢語文化。現在很多人無時不刻都在言西方如何如何,但實質是希望中國能變好,這種說西方好的,但立場還是中國的。作為語言文化,包括敘事方式,那一定也要站在漢語文化的立場。很簡單,比如具有文明意義的民主和現代科學無疑都是好東西,你想告訴中國人,那你說外語中國聽不懂,或聽得不完全,那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再打個比方,你回老家,想告訴老家的人外面的一些事,你必須和他們講家鄉話,他們連普通話都不懂,如果你講外語或普通話哪怕再好,也是毫無意義的。所以,語言和語言敘事方式都是為了思想表達而服務的,根據實際情況,能夠完整準確表達,達成交流溝通,最後能夠改善現實,為多數人的生命謀得幸福,這才是文化的核心意義。無論任何信仰、思想、文化、藝術、制度,其核心都是歸屬生命幸福這個終極意義作為價值存在的,否則都是膚淺和形式主義的。總之,作為中國人,無論中國多落後,無論漢語是否存在諸多問題,無論西方有多好,也無論你是想告訴這裡的人什麼或想改變這個社會,那麼,你必須要和這裡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必須使用漢語和掌握漢語的敘述方式。否則,就不可能實現我們的初衷。

 

 

2、信仰和文化同一

   文化來源於信仰,敘事方式來源於文化。現在中國經歷文化大革命之後,漢語文化幾乎斷代,存在著巨大的斷層。目前大陸的漢語文化,被黨文化和西方線性邏輯變化而來異質文化,所完全掩蓋。比之香港、澳門、台灣,大陸幾乎是沒有什麼文化可言。包括台灣、香港、澳門和大陸,我們現在的漢語文化連日本都不如。辛亥革命以來,我們很多語義都是來自日本轉移的,這的確是一件讓人非常沮喪的現實。【參看尹勝《國學之亂》】。現在社會等等不可逆轉的矛盾,我們通常都將其歸咎於體制,然而體制問題又確實是中國人的問題,中國的人的問題又是文化的問題,文化問題又在於天道信仰的迷失。要改變這樣的狀況,我想只有文化界先覺醒,大家從漢語敘事開始,共同去尋找漢語文化共識的基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追溯到共同的信仰,只有回溯到天道信仰才能改變國人的思想和人性,只有國人的思想和人性得到真正的改變,才有中國社會體制和現實的改善。從這個問題序列里看,那些急於要求民主的人,都可以說是急功近利的機會主義者。

 

3、漢語敘事方式

漢語敘事方式,就是以中國存獨有的立體和空間的思維方式,運用漢字來作為表達形式。這個表達形式的前提首先你得弄清漢字字義,熟讀熟知漢語文化和歷史,具備「道」的立體空間多維度的思維模式,然後才有可能自由的運用漢字來表達你的思想。表達思想的核心又是尋道問天,認識天道自然,回歸宇宙真理,而最終其目的,還是要回到人的生命幸福這個永恆主題。這也是漢語文化「天人合一」的主旨。天人合一,不僅僅只是信仰與文化的同一,也是漢語空間立體思維方式的敘事方法,天是本來就存在的宇宙規則,也就是客觀宇宙空間,因為那裡有道存在,有主宰萬物的陰陽之規律和法則存在,所以我們只有去信奉、去追問、去探索了天,才會靠近、感知並最終獲得道,有了道的理性思辨智慧能力和信仰天的精神意志,我們才能抵達生命幸福的自然之境。這正是漢語敘事的意義。就繪畫語言界法國三劍客來說,吳冠中的水墨就是以漢語敘事的方式告訴了國人什麼是自由的精神。「筆墨等於零」,這對中國禁錮的思想解放無疑是重大的,所以他也獲得了空前的成就;而趙無極和朱德群在國際上雖然聲名鼎沸,而在國內卻寥落無聲。這正是語言敘述方式導致的結果。堅持漢語敘事方式,就等於要認同天道信仰和陰陽思辨哲學觀、以及要了解整個漢語文化體系,熟知字義,養成空間立體的多維思維方式,只有才能進行真正的漢語敘事。

 

漢語敘事並非就是要排斥西學,而是平等和尊重西學,僅是從漢語文化立場出發吸納西方文明和進步的元素,來補充完善漢語漢文。這一點與辛亥革命以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旨近似。因為這種方式是理性的,平等的,充分自信和坦誠的,並是非極端反叛和顛覆。正如18世紀伏爾泰等人拿中國作為他們的鏡子一樣,去反思。我們現在也同樣要把西學現代文明拿來當作鏡子和參照,來反思我們自己的文化、信仰、思想、歷史、現實,來完善漢語文化,補充漢語文化,最終走向自然真理之途,實現中國的自由與平等、公平與公正的民主現實。

 

關於中國的語境問題,我將我去年的以篇短文《語境之亂》,附在文後,供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由於天氣冷,暫時就寫到這裡。中國文化系統龐大,加之現在文化斷層,想表述得更平實淺顯非常之難,這的確也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事業,實在需要很多人參與才可能實現。

2014/12/5

 

附文:

藝話:語境之亂

 

我在《中國文化亂象之根本》一文中已經闡明中國文化亂象之種種,我亦認為中國文化亂象其根源在文化本身。就中國目前語境而言,其亂堪比菜市。無論是詩歌、散文、哲論、繪畫,其語境幾乎一樣,整體可以分為四種語境:

 

語境一,乃純西方語境,就是英文為主流、美名國際之語境,特別是當代藝術、油畫、裝置、雕塑類,包括創新科技,以及先鋒文學,海歸人群,諸多以純西方語境為其根本。西方語境是對中國宗法傳統語境之直接反叛與對立。此語境有納新吐濁之功,但畢竟種族、國別、歷史等等因素,我族習西語者絕無超越西人之可能。我們學到者多為皮毛與形式。

 

語境二,就是與西方語境直接對立之宗法傳統語境,也就是文言語境。如我們舊體詩之不死,文言畫論、文賦、傳統繪畫、書法等等形式呈現,其構式為「之乎者也」。此語境已被歷史證明,其僵化腐朽,桀曲拗酸,已無法承載時代發展之需要。

 

語境三,乃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官方之學院語境,乃目前主流語境。學院語境為白話文,字字雖為漢字,卻筆筆無漢魂,百年來幾乎沒有創造,其本質恰是用漢字包裹著西方之邏輯思維,所有學說皆為翻譯體為主,學院幾乎亦為翻譯西方創造所設,其語境構式為「的么啦呀」。我們新詩之窘迫,思想之混亂,舉國無創新,便可證明白話語境之失敗。

 

語境四,為亦文亦白,半文半白之語境,此語境盛行於民國,爾後被政治革命徹底革命。此語境按理最適合中國現代。承上啟下,血脈有承。誰見過一個國家讀自己的典籍還需要翻譯的?誰發明的唐詩、宋詞的現代註解?極其可笑而無奈。事實半白半文之語境實為新漢語語境,直接承襲漢語之龍脈,貫古通今,暢達千年。

 

語境乃人思維思想之本,語境之混亂就是思維思想混亂之根本。這樣混亂的語境之下何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如何得以聚國魂,舉國力,昌盛國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寂禪 2014-12-6 22:55
西方「文明」體系中除了文化人(狹義些,就是文科生 )理解的「文化」外,其實,其「文化」組成部分中極其重要的一面即「科學」往往被中國文人所忽視。「科學思維」貫徹於整個西方文明發展體系。而「科學文化」則是中國文化中最缺乏的一面,離開科學求真知這種「文化傳統」來對比中西文明的差異,不能不說是中西文明研究中非常遺憾的缺失,忽略這一點是無法對中西文明的差異有本質的理解的。

一點胡侃
回復 秋收冬藏 2014-12-7 02:47
點點頭又搖搖頭,搖搖頭又點點頭。   
回復 劉小雨 2014-12-7 07:08
先送花,能夠在這裡看到這樣一篇博文~~~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2 20: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