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引海外華裔人才回祖國就業安居應一卡通
矯海濤
最近,國內一線、二線城市紛紛放寬落戶限制,形成人才爭奪潮。逐步破除畫地為牢作繭自縛的戶籍,讓一部分人才先自由遷徙流動起來,是改革開放的重大進步,值得點贊。
在國際人才流動方面,美國、加拿大等現代文明國家,不但沒有戶籍限制,而且基本上也沒有對國家民族歸屬即中文所謂國籍的歧視。只要符合移民法律規定的條件,各國人才都可以合法移民到該國就業安居,進而獲得永久居民和公民身份。由於秉承開放的民無異地、民無異城、民無異國理念,美國、加拿大等國,成為國際人才流動的最大受益國。而堅守戶籍、國籍制度的中國,連自己的海外大陸移民回國就業安居,都國門緊鎖,自然成為國際人才流動的最大受損國。
幾天前,本人曾撰文呼籲祖國政府高層實行海外華裔人才一卡通,吸引四百萬海二代回祖國發展。海外民間輿論最主要的反饋,就是出生成長在中國的海一代,都不能自由回國就業安居,海二代就更可能只是望洋興嘆了。這種憂慮,其實更大程度上是一種無奈。
上千萬海外大陸移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和中國國民,認同中國是自己的祖國,是符合現代文明的國家歸屬理念的。進入現代文明時代,國家歸屬基本上有兩種關係:一種是來自於父母的先天的自然的血緣的國家民族歸屬關係,即國民身份,與生俱來,終生不變;另一種是來自於後天的社會的行政的隸屬關係,即公民身份。公民身份不分出生國家民族血緣,類似於個人與公司之間的關係。由於國情不同,民族國家的國家歸屬關係,以國民身份為主。移民國家的國家歸屬關係,則淡化來自於不同國家移民的國民身份和族裔背景,只看行政上隸屬於本國的公民身份。搞不懂兩種國家歸屬關係,一味跟在移民國家後面,只把公民身份當國籍,數千萬海外炎黃子孫取得外國公民身份,就被自動放棄中國國民身份,實際上是東施效顰,本末倒置,自食苦果,也是中國在國際人才流動中只輸不贏的根本原因。
讓海外華社感到欣慰的是,上海公安最近終於認識到,戶口不是國籍。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人正在走出戶籍、國籍的觀念誤區。在現代文明國家,不存在中文所說的戶籍、國籍觀念和制度,各種身份就是身份而已,與籍無關。中國是民族國家,不同於移民國家,國民身份比移民國家的公民身份更為重要。按照現代文明理念和國際共識,本國出生的國民及本國國民所生子女,任何時候回祖國都應當是自由的。不論是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規定的基本人權,還是國家至上,民族第一,善待骨肉同胞的大仁大義,祖國任何時候都應當是溫暖如春的,是根和家之所在。耆老有所歸,落葉歸根回祖國安居老屋;少壯有所用,有回祖國就業發展的自由選擇權利,理應成為民族國家海內外和諧之常態,亦是祖國情中國夢的應有之義。
家和萬事興。海納百川,海內外同心同德,國運則必興。把人才爭奪的眼界,從城市之間放大到國際,避開戶籍、國籍,頒發具有永久居民身份功能的海外華裔人才身份證,給予海外華裔人才包括海二代回祖國就業安居的自由和國民待遇,實行就業安居一卡通,成千上萬的海外華裔人才,必將如三文魚洄遊祖地一樣,不僅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畢生積累的經驗、財富帶回祖國,成為拉動創新發展和消費的巨大能量,而且從根本上扭轉自斷民族臂膀、一代二代海外移民與祖國漸行漸遠之勢。一舉多得,利國利民,有何難哉,時不我待,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