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鯽魚湯」這三個字,很多人都會立刻和「濃白」這兩個字聯想起來。
沒錯,像雞湯鴨湯排骨湯什麼的,就算再鮮美,也沒法煮成白色。但是魚湯就不同,之所以一端上來就能驚艷四座,令人食慾大開,靠的就是這樣一個法寶——「白」!
只是,要想把魚湯煮得濃濃白白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記得有次和同事們在外面餐館吃飯,其中有一鍋乳白色的鯽魚湯,有一位就堅信這裡面「一定加了牛奶」!自己當時還小聲嘀咕了一句「不用加牛奶也能白」,結果竟遭到了一致詬病——真真是沒有天理!不過這倒也無可厚非,估計很多朋友都有過「魚湯煮不白」的經歷,我也一樣。
然而,只要做法正確,誰說魚湯不加牛奶就不能煮得又濃又白呢?!
魚的種類雖然多,我本人還是挺偏好吃鯽魚的,因為煮湯很鮮。要做好這道魚湯,首先當然是要選擇「活魚」。死魚或是冰凍過的魚就煮不白了。上菜市場選兩條活鯽魚,當場宰好了,回來立刻就得開始做才行。魚越新鮮,煮出來的魚湯才能夠越鮮美。
收拾好魚之後,下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煎」。以前煎魚的時候經常失敗,魚一下鍋魚皮就掉,粘得一鍋底都是,真是能把人鬱悶死。有人的辦法是掛上雞蛋糊,那倒是不掉皮了,可我個人覺得掛了糊之後就煎不出魚的真正香味來。除非是做「酥炸小黃魚」,否則的話是從來不這麼做的。還有另外一種辦法是拍上干澱粉,這個我有時會用,那是做「干煎帶魚」的時候。拍點干澱粉可以煎出一種香香脆脆的口感,還是挺適合的。
但是,以上這兩種辦法都不適合「汆魚湯」。因為魚湯之所以會濃白,很大一部份原因都取決於魚本身的膠原蛋白,還有一些水油乳化混合。如果在魚皮上掛了澱粉雞蛋糊,就無法把魚皮里的膠質很好地煮出來了,所以還是得尋求別的出路。
至於說「怎樣煎魚才能不掉皮」,本人可是有不二法門的喲!其實也非常簡單,就是四個字——「把水擦乾」。
收拾好洗乾淨的鯽魚,渾身都是濕淋淋的。這樣子去煎魚是不可能煎好的,一定要翻來覆去地用小毛巾把魚身全都擦得乾乾淨淨才行,一遍不行就擦兩遍。我一般都會在擦完之後,把魚放在案板上再風乾一陣子,總之就是一定要「干」。
在油鍋里放上幾粒花椒去腥,把魚小心放進去煎就可以了。瞧,這不就是煎好的魚么,是不是真的一點都不掉皮呀?漂亮著呢!
因為是汆魚湯,用不著講究魚的完整性。所以可以把魚身切成兩半來做。若是想用大魚(如鯉魚,胖頭魚)做魚湯,建議一條魚切成四塊。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僅煎的時候好煎,煮的時候魚里的膠質也會出來得更充分一些,讓魚湯更濃稠更有營養。
把煎好的魚下到開水鍋里,再放進薑片和蔥段,就可以蓋上蓋去煮了。注意,汆魚湯一定要用正在滾開的水,不能用涼水,涼水煮容易使魚肉中的蛋白質收縮凝固不易分解。另外,煮的時候不要加鹽,要等到快出鍋的時候再放,因為鹽也會使膠原蛋白凝結,湯也就成不了奶白色。
待到魚下了鍋,就可以趁著汆魚湯的功夫把蘿蔔絲切出來了。做鯽魚湯一定要配「大白蘿蔔」,顏色白如玉,而且甜脆多汁。切半個白蘿蔔,去皮,仔細切成細絲備用。
如果喜歡的話,也可以把蘿蔔換成豆腐,做成「豆腐鯽魚湯」,那個也非常的鮮美。不過呢,我經常是在魚湯怎麼也煮不白的時候用豆腐來「救急」的。只要豆腐下了鍋,就算是魚湯再怎麼不白,都可以被豆腐巧妙地「挽救」回來,毫無痕迹地瞞天過海,出鍋的時候照樣漂漂亮亮!直到後來膽子越來越大,才慢慢地捨棄用豆腐了,畢竟蘿蔔還是比豆腐更「甜」啊!會令湯的味道更為鮮美的。
一般來說,魚湯煮到十五分鐘左右就已經變白。這個時候就可以把蘿蔔絲放進去了一起煮了。再煮上差不多二十分鐘左右,加鹽開蓋,就可以得到一鍋濃香四溢,乳白又鮮甜的湯啦!
嘿,沒說錯吧?瞧這魚湯煮得白不白?就是從剛才那些步驟一點一點過來的,絕對沒有放什麼牛奶,可是真的就煮出了一鍋像牛奶一樣白的濃湯!如果再多放一條鯽魚進去,湯色還會更加乳白而又醇厚的。
喝上一口燙燙的魚湯,滿嘴都充滿了鯽魚的鮮美和蘿蔔的鮮甜,美味,真是不得了的美味啊!太醇厚太好喝了!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秋冬的北方天氣乾燥,多吃點白蘿蔔,可以除痰潤肺,解毒生津。經常煮點蘿蔔蜂蜜水喝,還可以治咳嗽。所以說蘿蔔在北方是「當家菜」,這是沒有錯的。
現在,再和那鮮美又營養的鯽魚燉在一起,往餐桌上那麼一端,湯色濃白,香味四溢。魚肉鮮嫩,蘿蔔酥爛。。。還用說嗎?這麼白的魚湯,還有誰會不愛喝呢?
漂在外面,想家的時候,就給自己煮上這樣一鍋乳白醇濃的鯽魚湯。再濃的「鄉愁」,再深的孤寂,都會被一碗醇厚的魚湯,輕描淡寫地化解開了。
什麼是鄉愁? 其實不過就是藏在舌尖上的那麼一點點愁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