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技術革命,全球化,社會變遷,貧富不均,都對人們的生活和行為產生了困擾,然而這些挑戰似乎對男孩和男人影響更大。如果你覺得現在有能力、有擔當、銳意進取、又有情有義的「好」男人越來越難找了,你肯定不是唯一有這樣印象的人。
「好男人都死哪兒去啦死哪兒去拉?好女人問天問地無人回答。。。」
崔子格是新一代大陸歌手中我很喜歡的一個,她的嗓音讓我想起了當年的鄧麗君。2012年崔子格的一首與本文同名的歌曲紅遍大江南北。當然這裡「好男人」是指婚姻市場上定義的好男人,並不是一個道德的概念。英文有個短語marriable materials (能結婚的材料)同這裡好男人的意思接近。歌詞是以一種俏皮調侃的口吻寫的,但提出的社會問題卻是真實的,現象的起因和影響也很值得探討。
相親角
每逢周末和節假日,上海人民公園的北角總是人山人海。一群中老年人三三兩兩、有站的有坐的,以挑選商品的目光相互仔細打量,或小聲議論。地上還放著些雨傘,上面貼滿傳單,這是在幹什麼呢?這就是有名的人民公園相親角。
相親角出現於上世紀末。最早是人民公園內鍛煉身體的老年人互相交換子女的信息,為他們的戀愛婚事搭橋,隨後發展為全市老人集中在人民公園進行交流。形式上很像早年上海換房子:一張傳單,寫明在哪裡有多大,想換哪個區的房子,有興趣再談。上海人覺得這種形式用在相親上也很好。相親角的現象後來被許多新聞媒體報道,也吸引了一眾外地的遊客甚至外國人來一探究竟。
漫步在相親角是一個相當獨特的體驗。首先,這裡雖說是相親,事情的主角通常卻不在場。女孩子有時會在現場露個臉,但太頻繁的出現會給人「急吼吼」的感覺。同樣,男孩自己也不宜露面,怕丟了身份。在現場忙碌的是當事人的代理人,通常是父母。這是場代理人之間的博弈,他們相互交流,相互觀察,相互惦量,如果雙方都覺得合適才會有下一步
– 讓主角出場。通常的結果是,父母間談的很好,兒女出場見面,卻不來電。
因為父母代表著孩子,所以舉止得體非常重要,最要緊的是不能坍了孩子的台。別人的問話也不是隨便聊天,句句都需要斟酌。有經驗的老手幾句話就可以搞清你的家底。比如有人問「你這件衣服很好,哪裡買的?」正確的回答是「上次我去巴黎旅行,在老佛爺買的。」還有像「你住哪裡?」這種極有分量的問題,正確的回答:「我家離靜安寺很近,幾步路」其實開車還要40分鐘。有次我問過在場的一位老父親,現在不是有很多約會網站,為啥還要用這種老派低效的方法?他回答「這種網站怎麼能相信?」他的說法也有道理,但在相親角這樣的地方同樣有誇大不實之詞。看來父母們很相信自己去偽存真給兒女把關的本領。
相親角的另一個特點是女多男少。假如你有兒子,這是揚眉吐氣的時候 – 這麼多高品質、高學歷的女孩子可以選擇,差點挑花了眼。假如你家是女兒,這是非常壓抑和讓人焦慮的經歷,因為貼的傳單70-80%是女孩子。這些女孩子不乏復旦交大同濟畢業,工作於國企外企,銀行機關等單位的白領階層,收入可觀,條件優越。是不是她們的要求太高了呢?其實也不一定。有些女孩對男方有明確的要求,另外一些也沒有。一路看過去,經常冒出的問題是「這樣的女孩子怎麼會沒有男朋友呢?」
中國當然不缺男人。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適齡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男性多出了3000萬以上。根據這個數據,相親角應該貼滿男人的廣告才對。這個現象其實不難理解。相親角並不是整個社會的準確代表,參與的人多是上海的中產階級。雖然並沒有明文規定入圍的門檻,但實際上有一定的潛規則,家境條件不好的不敢往這裡拿。人民公園相親角體現的是上海中產、上中產階層的適齡婚戀人群的微生態,而在這個生態環境中女多男少的問題的確很突出。
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女性是被自己的成功所困。這個趨勢其實是全球性的,不僅中國是這樣,美國也是這樣[2]。孩子數量的減少,男女平等觀念的流行使得歷史上阻礙女性進步的種種障礙被逐漸清除,女性在教育,就業,收入上已經追上甚至超過男性。我並不是說男性最近幾十年沒有進步,但相比之下進步較小。女性自身條件提高了當然會對伴侶有更高的要求,而能滿足這樣要求的「可以結婚的材料」卻數量不足。相親角女性的困境實際上折射出現代男性的危機。準確地說,中國不缺男人,缺的是好男人。最後又回博文的主題:好男人都死哪兒去啦?
白露為霜註:好男人的消失是社會學家們研究的好題目,在這裡我也只能做些猜測。好男人在相親角數目嚴重不足是因為:1)好男人沒有錢;2)好男人還沒長大;3)好男人正忙著打遊戲;4)好男人不願意擔責任;5)
好男人見了出色的女人很害怕。你們說呢?
相關閱讀:
[1] 美國也有」男孩危機「嗎?
[2] 為什麼說美國男人不行了

相親角里的母女

人民公園北門







相親角也有中介混跡其中

外國人也來看熱鬧

土豪啊~

孩子在美國,父母在國內干著急


聽歌:好男人死哪兒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