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為霜注:本篇博文受啟發於今年芝加哥大學申請作文的第三題(見「美國大學升學作文賞析」):
「小豬,法國母雞,熊的一家。瞎眼的老鼠,火槍手,命運。原子的部分,思維規律,寫作的準則。一切都很完美的?創建您自己的三人組,並說明它們是如何結合在一起。Little pigs, french hens, a family of bears. Blind mice, musketeers, the Fates. Parts of an atom, laws of thought, a guideline for composition. Omne trium perfectum? Create your own group of threes, and describe why and how they fit together.」
大米,洋秈米和費米
上海人把白米叫「大米」,把秈米叫做「洋秈米」。我們小時候每家一月只有20斤定量大米,如果不夠吃怎麼辦?那就只能摻著秈米。可以想象,這種混合米飯很難下咽。於是有了以下的兒歌:
「介許多大米夾牢一粒洋秈米,
叫我奈能吃得下去,
真惹氣。」
只要見到有男生同女生聚在一起,我們就會放開喉嚨齊聲叫喊 - 男生多半會抱頭鼠竄。回過頭來想,那時的學生同現在的一樣,主要任務是想方設法和其他人打成一片(fit in)。這當然不是件容易事,因為半大不小的孩子壞著呢。長得太高、太矮、太美或太丑,或者家裡成份不好,有海外關係等都有可能被打成「洋秈米」,被沒完沒了地嘲弄和孤立。
我當時在上海某中學的理科班,這個班是我們這個重點中學同年級八個班中的精英班,可想數理化也不會太差。不知怎地,我卻有種混雜在白米中的洋秈米的感覺,這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終於有一天,我做出了一個讓大多數同學吃驚的決定 - 轉去了文科班。這或許是我人生第一個「錯誤」的決定,第二個是出國留學,這是后話。從賺錢的角度來講,轉去學文科不是什麼好主意,如果文科還要出國,那是錯上加錯了。
但當時只有16歲,那裡知道這麼多?我很喜歡理科,特別是化學,可我更喜愛歷史。文科班終於給了我一種歸屬的感覺,同其他洋秈米在一起了,真的很爽。時隔多年,一直都在從事文科的工作,但相對厚實的理科功底卻一直讓我受益不淺,我也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大米同洋秈米混在一起雖然不好吃,卻對身體有益處。
這是我的大米和洋秈米的故事,那費米又是怎麼回事呢?費米不是一種最近流行起來的營養米,它實際上根本就不是「米」,如果你對科學史有所了解就會知道,費米是美國著名的原子物理學家,在芝加哥大學工作過的最出色的學者之一。
費米和他的芝加哥堆
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義大利人,早年在歐洲工作時就已經成果累累。1938年,費米發現在用慢中子轟擊釷和鈾後有新奇的東西產生出來。他得出結論這是一種新元素(後來人們才發現這所謂的新元素是核裂變產物)。為此費米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費米借著領獎的機會離開義大利,一去不復返。原來費米的太太是猶太人,納粹義大利的種族政策已經威脅到他一家的安全。
來到美國后,費米在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地工作。因其在原子物理上的專長,很快就被邀請加入美國最機密的「曼哈頓計劃」–製造原子彈。
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做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建立人類第一座核反應堆。這個被稱為芝加哥一號(Chicago Pile-1或CP-1)的反應堆原本應該在離城幾十英里的樹林里建造的,由於一個勞資糾紛,費米決定在芝加哥大學一個廢棄不用的美式足球場(Stagg Field)的看台下建設。
就在這個沒人想到的地方,一層核原料一層石墨塊,反應堆被建造起來。1942年12月2日,CP-1已經做好了演示的準備。在一群政要面前,反應堆的控制棒被慢慢抽出,費米仔細地觀察中子活動的情況。下午3點25分,反應堆的核反應跨越了臨界點,鏈式反應(chain reaction)達到自我維持的狀態。費米在28分鐘后關閉了反應堆。
費米的老闆康普敦(Arthur Compton)隨即通過電話向上峰報告:「義大利航海家剛剛到達了新世界」。
上峰問道:「當地人友好嗎?」
康普敦回答:「非常,所有人都平安登陸」。
同現代核反應堆相比芝加哥一號是相當原始粗糙的,顆粒狀核材料(鈾235)被石墨塊隔開,這樣可以減低中子的速度,有助於核反應的進行。控制棒是有由鎘,銦,銀等材料製成。鎘和銦可以吸收中子,起到減緩核反應的作用。反應堆的操作非常簡單,慢慢抽出控制棒,核反應就會加強,直到實現可持續鏈式反應,插入控制棒則起到煞車的作用,減緩反應堆的中子活動。
費米的設計讓這項人類的壯舉看上去挺容易的。芝加哥一號堆沒有任何冷卻系統,也沒有鋼殼等保護措施,可以想象,如果費米的計算錯誤,或者在操作過程中出現機械故障,核反應就可能進入無法控制的狀態 – 內核可能溶化或更糟,類似原子彈的爆炸。但那一天福星高照,費米的計算正確,進展一切順利,人類正式進入了原子時代。我早就說過物理學家是群瘋狂的傢伙,這又是一個例子,芝加哥大學在不知不覺中到死神邊上走了一圈。
萬物同源
說了半天費米,他同大米,洋秈米又有什麼關係呢?從表面上看,稻米,以及其較為原始的堂兄弟,秈米,同人類的代表 - 費米風馬牛不相及。我們沒有資料顯示費米喜歡吃大米或者洋秈米。他是義大利人,喜歡吃披薩比較合理。但如果你稍微挖得深一點,關聯就顯示出來。
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人猜想世上的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這一想法上個世紀被證實。到了後來人們又發現原子不是最小的,原子核由不同數量的質子與中子組成,外面還圍繞著一個或多個的電子。再往後,人們又發現質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基本粒子組成,它們有著奇怪的名字:夸克(quark),輕子(lepton),玻色子(boson)等。
1926年,費米剛出道不久就發現量子統計學的一個重要規律,後人把它稱為費米-狄拉克統計(Fermi–Dirac statistics),用來描述粒子處在不同量子態上的統計規律。人們發現有些基本粒子和複合粒子能滿足這一規律,它們被統稱為「費米子」(fermions) - 能夠有此殊榮,費米這輩子算是值了。
如今人們知道費米子包括所有的夸克、所有的輕子(電子是其中之一),還包括一些複合粒子,比如質子與中子。現在你可以看清楚了:這個世界所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不管是大米還是洋秈米,不管是果蠅還是費米自己,都是由「費米子」組成的。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變化莫測。可當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層面,卻是萬物同源、萬法歸一。
白露為霜注: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工作時培養提攜了許多優秀人才,包括中國人熟悉的揚振寧和李政道。
這不是一篇升學作文,更多的是一篇哲學隨筆。它有沒有把大米,洋秈米和費米的關係闡述清楚由你來做判斷。如果你能感受到其中冷幽默的成分,我也就算成功了。
相關閱讀:
比一千個太陽還亮
尋找勞倫斯

芝加哥一號堆

1940年代的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