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始人
以東方的道德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來做參照,耶穌的人品與釋迦摩尼的人品不是一個檔次。耶穌的人格和思想也就是一個有各種魔法的凡人而已,而且如果別人不信他,他就可以懲罰別人,別說表示抗議了。而釋伽摩尼卻是一個令人看不透參不懂的「神」,他甚至願意割肉飼虎,而且你不信他,他也不會刻意加害;就算你信他,他都要你不要強求。
2,神教
基督教是有神論的宗教,上帝(天主)是神。南傳佛教多半不把釋迦當神看待,但是北傳和藏傳佛教都把釋迦摩尼和他的那些後繼者當神看,藏傳佛教神化得尤其厲害些。而大多數人認為,佛教是屬於無神論的宗教。
3,教義
佛學更接近於行而上的哲學範疇,而基督教派更接近於迷信(比如三位一體),因為佛教更多的是讓你理解什麼,基督教更多的是讓你相信什麼。
4,仁慈
從普世角度來看,佛教與基督教有相似性。東方受佛教影響較大,以至於在講基督教中的「善良」和「寬容」的時候,東方人往往是根據對佛教的理解來闡述這種「善良」。佛教對罪惡講以虎飼身,以善悟人。因為相信世間輪迴和因果報應,佛教對罪的一種寬容和善的感化,可能會讓社會處於一種消極的形態,但也可能使社會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而基督教略有差別,它對待罪,只講「不要仇恨」,但不是對罪不處罰;是上帝對人類的處罰,而不是基督徒之間的處罰。
5,平等
佛教不僅講人與人之間平等,而且講萬物平等。但是佛教講悟化等級,佛祖-菩薩-高深。用對宗教的悟化程度,依然把人分成不同等級。無神論信仰(比如共產主義)也是如此,把人分成超覺悟和覺悟低的所謂群眾。這種等級只是感悟教義的差別,而不是人們社會地位的差別。佛教劃分了宗教內的不同階層,只有參悟程度的加深才能接受更高程度的宗教儀式和信息,也就是潛意識中,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人與人之間對信息的鑒別能力和判斷能力和認知能力是不平等的,需要更高層次的人來予以教導,權威、大師或者高僧則此產生。
但基督教不同,如果上帝是1,那麼所有的人類都是2。1與2是不平等的,甚至是奴役被奴役的。但是2內部也就是人類內部是平等的。人人都是上帝子民,在道德上,一個人做出最大的善,也不過是對上帝的感恩,一個人受到他人最大的善,還是因為上帝的感恩。人與人之間通過上帝的傳遞,變成真正的平等。所以比爾·蓋茨即使把一生財富捐贈,也不表明他在道德上就比他人高那麼一等,因為從宗教角度來說,他在贖罪。如果他以慈善來索要別人的感恩和道德上的優越,那就是對上帝的褻瀆,因為只有上帝才有資格受到大眾的感恩。
基督教講人人都可以通過基督與上帝交流,人人都可以傾聽上帝的聲音和讓上帝傾聽他的聲音。這種教徒與上帝之間的溝通,不以對宗教領悟程度的多少來界分,從而在宗教上成為人與人平等的倫理基礎,人人對言論和信息自我平等的判斷和辨別能力,促使了言論自由的宗教倫理基礎。不過,也有一種不同的看法,就是認為即使在基督徒內部,也有一部分人對於基督教義理解不透徹,或者有誤解,導致了「言論自由」的結果違背了基督教義。另一方面,牧師或者神父本身的職位,也會導致人們對基督教「人人平等」思想的挑戰。
6,傳道
基督教在歷史上與其它宗教以及各個教派內部的爭鬥和分裂,導致了一些戰爭。他們傳教就是讓你信,你信了就能永生;如果不信,到審判末日的時候,就會下地獄。即使是罪犯,只要在審判末日時信了,也可以永生。而相比之下,佛教的傳道行為是比較溫和的;他們傳道也是粘花一笑,讓你自己感悟。
7,罪惡
基督教認為人來到世間就有罪,這個與東方「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這種教義是一種主動索求的方式:你不向他贖罪,你就會下地獄。而佛教認為人生下來就是苦,所有事都是苦。只有大徹大悟,才能脫離苦海,是一種被動給予的方式:你感到苦了就來找他,他給你無上的心法去擺脫;就算你十惡不赦,佛也說:「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以此來代你受報應之苦。
8,善良
兩種宗教信仰的共同點就是要人向善,不偷不搶,不奸不淫等等。這些都是維持一個社會正常運作的基本點。總的來講,佛教與基督教的本質都是善的!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