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亞伯拉罕(Abraham)諸教的聖餐聖事禮

作者:kylelong  於 2009-12-3 11:5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宗教信仰|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關鍵詞:

 

 

1)概論

 

亞伯拉罕(Abraham)諸教,包括基督新教Protestant、天主教Catholicism、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y、猶太教Judaism等各宗教。原則上統稱為基督教Christianity

 

聖餐(Holy Communion)是僅次於洗禮(Baptism)的,基督徒的重要禮儀。聖餐的主要材料是無酵餅(macot)和葡萄酒(wine)。無酵餅用麵粉加水製作而成,不加酵粉或其它的調味料,因為基督徒認為「酵」代表罪惡;無論人多人少,只作一個無酵餅,以此來代表會眾是一體。一些基督徒聲稱必須用葡萄制葡萄汁(《聖經·新約》原文是葡萄汁grape juice),而不可用葡萄酒,因酒是經過發酵製成的,且僅用一缽,代表同領一個杯。

 

基督徒認為,聖餐的直接根據來自《聖經·新約》。《聖經》中記載耶穌基督在被釘十字架上死的晚上,與十二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聖餐(無酵餅和葡萄酒)就是主耶穌的身體,是為了表明耶穌確實復活了:聖體聖血是光榮的基督的身體和血,而不是一個屍體;成聖體和聖祭以後,在聖體龕內,活的基督仍在龕內;這肉就是耶穌心的肉。

 

2世界聖餐Holy Communion主日。

 

每年的十月第一個主日,是世界聖餐主日,全球的新教基督徒都會在這一天舉行聖餐儀式,紀念主耶穌。

 

世界聖餐主日於1936年由長老會倡導設立,其後主流的新教教派紛紛加入。雖然東正教和天主教並沒有加入世界聖餐日的活動,但東正教和天主教在每個主日都有聖餐儀式,因此實際上,在十月的第一個周日全球的基督徒都在這一天,共同參加了聖餐儀式,這場全球性的聖餐儀式,象徵著普天教會的合一,和全球基督徒共同紀念主的恩典。

 

3)不同教派聖餐的差別

 

天主教將聖餐稱為聖體聖事(The Sacrement of the Holy Communion),為七件聖事之一,並相信無酵餅(《聖經·新約》裡面說的就是餅,而在西方很多教堂可以用麵包代替)和紅葡萄酒(有時候會加一點點白葡萄酒勾兌)在神父祝聖時化成基督的體血(神學術語中稱之為「變體」,Trans-substantiation)。基督新教徒一般不認同此觀點。

 

天主教的聖餐,是在每個主日的聖事中進行。天主教用特製的許多小圓薄無酵餅為聖體,一人分領一個。另有白或紅葡萄酒為聖血。首先,神職人員將聖餐(聖體)從祭台請出,神父自己接受(領用)聖體聖血,然後用聖缽分裝,神職人員再分發給普通教徒。但是,很多教堂只提供聖體給普通教徒(小圓薄無酵餅也是一小塊,而不是一整塊),而沒有聖血(也許只是有一種象徵性的聖血),這個估計與教堂的經費有關(一個教堂幾百人,不可能每個教徒在每個主日都喝酒、吃餅乾)。

 

基督教的聖餐,只是在世界聖餐主日以及基督教盛大節日時進行。紅葡萄酒代表耶穌的血液(用一個小小的塑料杯子,稱為聖餐杯chalice),無酵餅(或者花生米大小的麵包塊,聖餐麵包,Eucharist,即聖體)代表耶穌的肉身,由神職人員一一發放給全體教徒,無論你是否經受過洗禮,或者是否真正的教徒。基督徒認為,經祝聖后的餅和酒已經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液,稱之為聖體聖血。他們不再稱呼這些為餅和酒。牧師佈道之後,全體教徒一起接受聖體聖血(一般來講,聖體聖血要分開,即先吃,再喝)。

 

東正教:用有酵餅,紅色酒,水。謂此三者,乃紀念耶穌當日水血湧出之狀。

 

信義宗(路德會):用餅和酒,餅的材料不拘,不論是大麥、小麥或米做的,有酵的、無小酵的、甜的、鹹的均可,或是刀切或手擘均無所謂;酒的份量、性質、顏色等都沒有限制。近來通用者大抵是無酵薄餅與葡萄酒。

 

改革宗(此宗派以慈運理和加爾文的神學為主,其中有長老會、浸信會、安息日會、五旬節派及其它教派):一些改革宗派主張,用一般的餅和酒。

 

無論那一種神學觀點,所有的基督徒都認為聖餐是與主相遇,與眾聖徒相交的重要活動,都是象徵著教會合一和教會與主的合一。最後說明一點,紅葡萄酒是真的,只是很普通的那種;無酵餅或麵包,沒有什麼味道,不過,慢慢咀嚼,可能會有一點點甜味。

 

4)聖餐領取的步驟

 

天主教:主要是在彌撒儀式當中進行的。天主教認為,信徒可以選擇只領餅,不領酒,因在天主教神學觀念上,餅(聖體)已含有聖血了。過去只有神職人員領受酒,但後來普通信徒在一些節期中也能領受酒,到了現在,普通信徒都是可以領酒的,但是要符合所屬教區的慣例及堂區的習慣。

 

手領:(必須在主教團獲宗座認可才准予手領聖體)信徒以十字座寶型,用手領餅,侍立在旁的司鐸或執事或送聖體員說「基督聖體」,信徒回答「阿門(亞孟)Amen」;信徒自行蘸上酒,司鐸或執事或送聖體員說「基督聖血」,信徒回答「阿門(亞孟)Amen」。

 

口領:由神父先將用餅蘸酒,再放在信徒的口中,司鐸或執事說「基督聖體聖血」,信徒回答「阿門(亞孟)Amen」。現在天主教會已允許信徒可以用牙齒咬餅,而過去是不準咬的,當然現在仍也有些天主教信徒遵守這一舊傳統,也有些為了避免餅留在牙隙中而不去咬。

 

若司鐸或執事或送聖體員兼送餅和酒時,不能把蘸了酒的餅放在信徒手上。而應放在其口中。領餅和酒後,信徒回位先作個人祈禱「感謝聖體」,然後由主禮神父帶領祈禱「領聖體后經」。在舊式教堂祭台前,有一排欄桿,信眾跪在欄前領受聖體。這是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以前的規定。

 

基督教:牧師將分裝好的無酵餅或者花生米大小的麵包塊(聖餐麵包,Eucharist,即聖體)用幾個很大的金屬盤子裝好,分給幾個神職人員(一排座椅有2人,如果教堂有4排座椅,就有8人),而神職人員再分發給普通教徒。當神職人員回到前台,牧師才把聖體一一分發給這些神職人員,還有鋼琴師等。而中間的那個神職人員最後才反過來給牧師分發聖體。

 

第二步,牧師再將分裝好的紅葡萄酒(聖血,裝在小的塑料杯子里,稱為聖餐杯chalice)用幾個很大的金屬盤子(稱為聖餐碟paten)裝好,分給幾個神職人員,而神職人員再分發給普通教徒;神職人員回到前台後,牧師才把聖血一一分發給這些神職人員,還有鋼琴師等。而中間的那個神職人員最後才反過來給牧師分發聖血。在分發聖體和聖血過程中,神職人員會說「基督聖體」或「基督聖血」,教徒回答「阿門Amen」。

 

東正教:「當領聖餐,將三物(餅,酒,水)混合后,攪之一匙。」從這一句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領餅的時候總是同時領酒。

 

信義宗:路德會信徒認為聖餐的效力是永恆的,與洗禮相同,所以必須虔敬跪在聖台前領受。

 

改革宗:在領聖餐之前,主領者會講述耶穌的經歷;先祝謝餅,后祝謝杯。有些教會聲稱餅要擘開領受,但也有教會以普通餅乾代替。

 

5)聖餐領取的限制

 

天主教:《救贖聖事訓令》:每位信友常有權利選擇用口恭領聖體。在主教團獲宗座認可准予手領聖體的地區,如領聖體者欲以手領方式領受,則必須為他送聖體。不過應格外留意的是,領聖體者應即時在送聖體員面前領下聖體,以免有人用手把聖體帶走。假若有褻瀆聖體的危險,則不應以手領方式分送聖體。

 

已經受過洗禮的天主教小孩,要先上初領聖體班畢業,做修和聖事後才可以初領聖餐,在此之前他們可以參與聖餐禮,由神父為他們祝福。犯重罪的信徒,要先辦妥告解(修和)聖事才可領受聖餐。《天主教法典》8443項規定,東正教徒如果自動請求,並有相稱的準備,天主教神職人員可以合法地為他們施行懺悔、聖體和病人傅油聖事,所以東正教徒是可以領受天主教的聖餐的。這項規定也適用於其它教會的人士,但該教會的聖事情況,須依教宗的判斷。

 

非天主教的新教徒(主要指改革宗)、慕道者、教外人不能在儀式中領聖餐。當天已領過聖體的教友,可於同一天內,在他們所參與的另一次感恩祭中再領聖體。在領受聖體前一小時不準吃固體或流質食物,但可喝清水及藥物,稱為「聖體齋」。老年人、病人及照顅其者,可以不守「聖體齋」。所有已經過初領聖體的教友,每年必須至少領一次聖體。領聖體一般在感恩祭之中,但信徒也可以在感恩祭之外要求領聖體,這需要有合理的理由並遵照有關的禮儀。

 

《天主教法典》8442項規定:「如有需要,或有真實神益的要求,只要能避免錯誤和信仰無差別論的危險,天主教徒在實際找不到或難以找到天主教聖職人員的情形下,可合法地由非天主教的聖職人員領受懺悔、聖體和病人傅油聖事,但上述聖事須在該教會內有效。」離婚再婚的教友及與離婚者結婚而尚未獲教會解取前一段婚約及補禮的教友,不稱領受聖體聖事。未得教會批准,而自行不在聖堂結婚的教友(即使只是一方是教友),在未補禮及未辦妥有關手續時不可領受聖體聖事。

 

基督教:似乎沒有任何限制,普通信徒(包括小孩)都可以同領聖餐,非基督教的信徒、慕道者、教外人也能在儀式中領取。

 

東正教:普通信徒可以同領聖餐,受洗后的東正教小孩子也可以領受。非東正教的基督徒、慕道者、教外人不能在儀式中領取。

 

聖公會:曾規定未領堅振,但已領洗的聖公會信徒不得領聖餐,但現在已廢除。允許其它宗派的基督徒在儀式中領聖餐。非信徒不得領受。

 

信義宗:非信徒不得領受,小孩子不得領受。

 

改革宗:非信徒不得領受,未接受洗禮不得領受。允許不同來宗派的基督徒來領聖餐,甚至舉行聯合聖餐禮。

 

6)猶太逾越節(Passover

 

逾越節是猶太人的傳統節日,相當於中國的新年,是猶太民族的四大節日(角節—贖罪日—住棚節、獻殿節、普爾節)之一。

 

逾越節的起源記載於《聖經·出埃及記》第十二章,節期是由尼散月十四日黃昏的時候開始,為期七或八日,在這段日子中不能吃帶酵的任何食品,而以無酵餅或是特製為逾越節作的餅。逾越節與五旬節和住棚節共同是猶太人每年三次最重要的朝聖節日,許多住在外地的猶太人均回到以色列過節。

 

逾越節通常在陽曆的四月,希伯來文的動詞的意思是「越過」,就是上帝在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前,給埃及人第十個災難時,滅命的使者在擊殺頭生的孩子和牲畜時「越過」了門框、門楣上塗了羊血的希伯來人的家庭。因此,每年在逾越節的時候,在每家猶太人都要重述這段的歷史,在過節的時候有許多規矩,除了吃無酵的食物之外,另外也要吃一些其它具有特別象徵的食物,以紀念先祖由埃及為奴之家被救贖出來。

 

在逾越節的晚餐,必須吃以下的食物:

一、烤羊骨紀念在逾越節被殺的羔羊(即逾越節羔羊,paschal lamb)。

二、蛋紀念他們帶去獻祭被殺的祭牲、紀念聖殿被毀。

三、Charoset是碎泥狀物,由蘋果、乾果、肉桂、紅酒和姜製成。也可以用棗子、乾果和蘋果。紀念他們的先祖在埃及製造磚瓦。

四、苦菜按照各地傳統使用苣蕒菜、小紅蘿蔔、黑蘿蔔、辣根等合併色拉菜,紀念他們的先祖在埃及吃苦,精神和肉體受壓迫,他們先祖的孩子也被殺死。

五、Karpas是一種傘形花序的植物(如歐芹、芹菜),紀念在埃及當年先祖用以把羊血塗在門楣上的牛膝草。

六、鹽水紀念在埃及為奴的先祖所留的眼淚和汗水。

七、無酵餅:三塊無酵餅象徵亞伯拉罕、艾薩克、雅各布三位族長。

 

(收集)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1 11: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