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醫學基礎理論系列之三:傳統營養學的理論基礎

作者:kylelong  於 2021-7-23 08:5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飲食健康|通用分類:健康生活

醫學基礎理論系列之三:傳統營養學的理論基礎

 


營養學,從字面上解釋,是研究食物與機體的相互作用,以及食物營養成分在機體里分佈、運輸、消化、代謝等方面的一門學科。其實,古代中國也有營養學,我們稱之為膳食營養學。傳統的中西方營養學各有優勢與特點,都屬於替代醫學範疇,二者的理論基礎有一定差別。

 

1,傳統西方營養學的理論基礎

 

營養學的英語單詞是:Nutrition,被解釋為:(1)一個生物體吸收,使用食物和液體來保持正常的功能、生長,以及自我維護的有機過程;(2)食物對健康和疾病的關係的研究。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是傳統西方營養學奠基人之一)三大名言:(1)要讓食物變成你的藥物,不要讓藥物變成你的食物;(2)營養才是萬能葯,最好的醫生是自己;(3)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始於腸道。所以,傳統西醫的根基也是營養學。

 

傳統西方營養學的理論基礎有兩個:

 

(1)七大營養素平衡理論:西方營養學將所有食物分為七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水、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等,注重營養平衡;對於具體的某種食物,又分為營養素、非營養素、抗營養素等組分;食物的營養價值能提供身體的恆定、生長與發育所必須的營養素與大分子;因為定量,強調比例,可以稱之為精準營養學;這也是免疫學和臨床營養學的基礎之一;

 

(2)食物營養的能量平衡理論:七大基礎營養素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是宏量營養素(Macronutrients),並提供能量(準確講是ATP);水和膳食纖維是常量營養素(Constantnutrients),但不提供能量(ATP);礦物質和維生素是微量營養素(Micronutrients),它們也不提供能量(ATP),但卻是維持生命的基礎營養素,大多數屬於輔酶,參與細胞的新陳代謝;食物能量的具體數值(熱量、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等),著重於卡路里攝取量與身體所需能量達到平衡。這也是運動醫學的基礎之一。

 

2,傳統中國膳食營養學的理論基礎

 

中國傳統營養學,是基於幾千年的中醫養生理念。在7000多年前,古老的中國就開始營養學研究了。最初的研究是從食物是否有毒開始的,如神農嘗百草,目的是確定是否有毒;3000多年前,社會安定,黃帝誕生,將食物與健康的研究推進了;《黃帝內經》有記載食物要點: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傳統中國膳食營養學的理論基礎也有兩個:

 

(1)九大膳食營養平衡理論:人類的膳食來源分為九大類:穀物、堅果、蔬果、根莖、豆類、肉食、蛋類、奶類、水產品。傳統中國膳食營養學,在講求食療與葯膳的基礎上,重在營養與調理,關注的主要是人的整體;民以食為天,天人合一,是在介乎「宏觀」與「微觀」之間的「常觀」層次;因為劃分地區菜系,強調色香味,可以稱之為模糊營養學;

 

(2)食物的寒涼溫熱平衡理論:基於人體九大體質的分類與判定,在陰陽理論基礎上,將食物劃分為寒涼溫熱平五類,與人體體質對應;同時,又依據食物的藥性或偏性,將食物劃分為補益類食物、理氣理血類食物、溫里清熱解表類食物、化痰止咳平喘類食物、食療葯膳中藥材等五類;傳統中國膳食營養學更多依賴的是食用后的效果反饋,屬於典型的經驗累積,是反覆食用後效果的歸納、總結與調整;主張辨質、辨證施食,強調每個個體有著諸多的生理差異,須藉助「因人制宜」的針對性方法加以解決。

 

最後的結論:傳統中西方的營養學理論基礎仍需要不斷發現、提取、合併、發展。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2 01:2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