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大腦分左腦和右腦,大腦的左右半球各有分工。左腦負責推理、邏輯、語言、文字、數字、分析、次序、數列等活動,比較偏向理性思考,被稱為「知性腦」。而右腦則掌管顏色、圖像、幾何形狀、空間距離、感覺、想象、創造力、鑒賞繪畫、音樂、舞蹈等功能,負擔較多情緒處理,接對視覺信號進行判斷,又稱為「藝術腦」。當我們的左手、左腳碰觸到東西后,會將感覺傳回右腦,而右手、右腳碰到東西的感覺會傳回左腦。左右腦會把所有的訊息統整后,再發出命令,執行動作,因此,左手和腳的動作命令是來自右腦,而右手和腳的動作命令則是來自左腦,所以不論是左手或右手,都會刺激大腦發育,同時幫助左右腦的發展。因此,從「看東西」的大腦到進行動作,右撇子走的是「大腦右半球—大腦左半球—右手」的神經反應路線。而左撇子走的是「大腦右半球—左手」的路線,左撇子比右撇子在動作敏捷性方面佔有優勢。據此觀點,左撇子又是生活中的強者。
人的大腦從中間的一條縫隙分成左右兩半。從外表看,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的外形幾乎看不到有什麼明顯的區別,但是如果用科學的方法去觀察,可以發現兩個大腦半球的微細結構並不完全相同。凡是慣用右手的人,左邊的大腦半球比較發達;相反,慣用左手的人則暈右大腦半球比較發達。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對軀體、四肢肌肉的支配,是交叉性的。雖然左半球控制人的右側,右半球控制人的左側。從解剖結構的表現看,左右半球是不均衡的,最明顯的是顳平面,65%的人左顳平面較大,11%的人右顳平面較大,24%的人兩側等大。
左撇子成因眾所紛紜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用左手呢?科學家發現,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后的一段時間裡,是沒有左手和右手這個概念的,但在7到9個月後,則明顯地偏用一隻手。印弟安納大學動物行為綜合研究中心的賀德教授說,雖然人類研究用手傾向已經160多年,但始終沒有找到確切答案。據科學界的粗略估計,現在世界人口中有10%到15%的人使用左手,80%的人用右手,而兩隻手都用的只有5%。
科學界對左撇子現象有下列一些說法:1、教養和習慣。嬰兒出生后受環境影響,逐漸產生用手傾向;2、遺傳基因。據統計顯示,如果父母都用左手,那子女用左手的可能性是26%;如果母親是左撇子,而父親用右手,那子女用左手的可能性是19%;如果父母都用右手,那子女用左手的可能性只有9%;3、胚胎分裂。雙胞胎左撇子是一般單胞出生者的兩倍;左撇子生雙胞胎的概率是右手人兄弟姐妹的兩倍;左手人的兒女也是左手人的可能性是右手人的兩倍;4、大腦發育的結果。腦神經學家認為,人的用手傾向同他的哪一半的腦主導性更強有關,右手人的左腦機能強,主要管理語言和分析推理能力。左撇子的右腦發達,主要負責空間認知感覺、音樂天賦和感性思考。腦神經界有人認為,右手人主要依靠左腦思考,左撇子卻能充分利用左腦和右腦,因為除了右腦強之外,左腦的語言要靠右腦說出來,非用左腦不可,所以左手人佔優勢;5、男性荷爾蒙。男孩子中大約有11%是左撇子,而女孩只有9%。有人又懷疑左撇子的形成與胎兒在子宮時泡在過多的睾固酮(男性荷爾蒙)有關。
形成大腦兩半球機能專門化的概念來自失語症的研究。1836年達克斯(Dax)曾指出失語與左半球病變有關,之後,Broca根據其臨床失語病人的研究,認為左半球具有言語機能的優勢。後來發現一些複雜的高級機能如說話、閱讀、書寫、計算、左右辨認等都由一側半球-左半球主管,所以稱它為優勢半球。這一概念是從「利手」的概念類比而來的。人在長期勞動和使用工具的過程中,一些日常必須的活動常習慣用一隻手來進行。於是就有了人手的優勢-「利手」的概念。世上大約有80%的人是用右手執行高度技巧性勞動操作,稱之為「右利手」或「右撇子」。研究發現右利人中絕大部分的語言優熱半球是在左側。
左手優勢(Left handedness),即「左利手」或「左撇子」,是關於動物特別是人體機能表現側面優勢(L-ateral dominance)的一種用語,一般是指身體各器官的運動和感覺機能其左側比右側佔優勢而言。最普通的例子是上肢的運動。在人類,不論人種或民族,一般都是右手優勢(Right handedness),約5%為左手優勢。但是判斷右手優勢或左手優勢,並不像想像的那樣簡單。聾啞人中左手優勢多,另外口吃和斜眼者左手優勢也比較多。
雖然一些國家有專門的「左撇子」用品商店,但左撇子的人在生活中有許多不便,他們比起習慣用右手的人要承受更多的健康問題,而且也會處在更大的嚴重事故危險中。左撇子其他的遺傳天性與右撇子的人差不多。可是,既然左撇子的人有著這麼多不利的因素,按理說他們在史前就「滅絕」了,可是他們不僅沒有「滅絕」,一直保留到現在,而且活得挺好。那麼,左撇子肯定有一種隱藏著的優勢來抵消他們所承受的危險,比如駕駛、使用工具、道路交通等,對於生物學家來說,問題的關鍵是找到這種優勢到底是什麼。
一種觀點認為,在以前,有些爭論或者矛盾是用徒手格鬥的方法解決,而左撇子的人在這種戰鬥中佔有優勢,他們給習慣使用右手的人以出其不意的突然襲擊,從而取得勝利。不過,這種優勢只有當左撇子是少數時才會保存下來,否則,右撇子的人就會習慣了左撇子的這種優勢,那麼,這種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在前工業社會裡,暴力越多,左撇子的優勢就越大。暴力程度與左撇子的數量之間有著直接的相互關係;體育競技需要對抗雙方面對面直接接觸的,左撇子的優勢往往較明顯; 左撇子好鬥的特點多存在於男人中。
大腦皮質運動區對軀體運動的調節為交叉進行,一側運動皮質支配另一側軀體肌肉的活動;皮質一定區域支配一定部位的肌肉,具有精細的機能定位。身體不同部位在大腦皮質上的代表區所佔面積的大小與運動的精細複雜程度有關。如大拇指所佔區域的大小,幾乎是整個大腿所佔區域的10倍,這是因為大拇指的功能比大腿的複雜所致。語言中樞開始時在兩半球上都有基礎,以後在一側半球上逐漸發展起來,即為語言中樞的優勢半球。優勢半球的產生和勞動分不開。以右手勞動為主的人,其語言中樞在左側大腦半球;以左手勞動為主的人,在左右兩半球均可形成語言中樞。兒童時期如在大腦優勢半球尚未建立時,左側大腦半球受損傷,有可能在右側大腦半球皮質區再建立其優勢,而使語言機能得到恢復。因此,腦血栓或腦出血的病人,如果左側腦部患病,則右側肢體運動障礙,並有語言障礙,否則反之,而且沒有語言障礙。而面部運動則是與腦同側。
孩子因左手比右手靈活,所以就養成了用左手的習慣。大腦優勢學說對此是這樣論述的:習慣於使用左手的人,其大腦佔優勢地位的是右半球,習慣於使用右手的人,其佔優勢的大腦是左半球。這種優勢一旦受到干擾,就會造成語言混亂、閱讀困難等現象。既然左撇子的大腦優勢在右半球,所以右手就難於運用自如。再加上父母經常強制性地破壞孩子的習慣,這就使他靈巧的左手失去許多鍛煉的機會,結果造成左右手發育遲緩。其實左撇子並沒有什麼不好。有些乒乓球、網球、擊劍等運動員就是利用左手的優勢大顯身手,取得輝煌的成績。左撇子存在下來,肯定有身體上的優勢。只不過人類右撇子為多數,就出現以右為準的習慣,特別是寫字的筆順也是以右撇子定的左撇子寫字就不順手。我們主張左右手同等受訓,既發揮長處,又彌補短處,使大腦兩個半球都得到發展。
最後的話:
人類社會總是在不斷走向文明、走向進步。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能夠拋棄一切迷信與狂想,無論是左派右派,還是左翼右翼,也無論是左行右行,還是左旋右旋,更無論是左腦右腦,還是左撇子右撇子,都需要相互協調,相互容納,這個世界才能和平,萬事萬物才能和諧。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普遍規律,不可改變。任何消極的、偏激的思想,都將會被歷史淘汰,唯一的出路在於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找到合適的路,人類社會才得以發展與進步。
(全文結束,本系列均為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