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處於亞健康狀態?

作者:kylelong  於 2020-9-12 21: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養生保健|通用分類:健康生活

青春期是少年兒童轉變成成人的重要過渡期。

處於該階段的青少年一般是指自上初中到高中畢業的13 - 18歲,要經歷6年時間也有些組織機構將大學生(22歲以下)也划入青少年階段。

 

其生長發育特點是生理上的過渡期、發育期,心理上的波動期、反抗期和成長期。

由於發育過程各種激素分泌旺盛,他們不僅要應付由身高、體重、肌肉力量等身體機能的快速成長,而且性徵也在逐漸發育成熟所引起的身心靈各方面變化帶來的各種問題,以及相對增的心理壓力。

 

開始拋棄稚嫩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逐步建立起較成熟,更社會化的思想行為規範依賴於有效的引導。

青少年期這一過程是為成年期作出準備的階段,在這一時期會有若干重要發展體驗。除了身體和性方面變得成熟之外,這些體驗包括步入社會和經濟獨立以及個性發展,獲得用來建立成人關係併發揮成年人作用所需的技能,以及抽象推理能力。青少年期是生長很快並且具有很大潛力的時期,它也是面臨很大危險,社會環境對其造成強有力影響的時期。

 

基於21世紀現代化生活方式與多樣化的飲食結構,區別於成人的亞健康特點,青少年的亞健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心理問題(精神障礙)

這類問題包括抑鬱症、孤獨症、自閉症、多動症、強迫症、恐懼症、逃學逃課、吸煙喝酒、自殘自殺、流氓犯罪等等。因為心理問題而導致行為問題,也就是一種社交障礙。雖然這些問題與原生家庭環境學校和社會環境都有關,但從生理上來講,也與激素失衡、營養失衡有關,需要引起家長、老師、心理醫生和健康管理師的高度重視。

 

針對這類問題,除了藥物,需要一定有效的疏導課程。但逐漸成熟的青少年有逆反心理,大多數不理會心理醫生的疏導教育,以至於心理問題難以及時解決。這就需要健康管理師的參與協調從其它方面(比如營養、音樂等)入手幫助緩解病症。

 

2,慢性疲勞綜合征

這類問題包括發燒、喉嚨痛、淋巴結腫大、極度疲勞、失去食慾、複發性上呼吸道感染、小腸不適、黃疽、焦慮、抑鬱、煩躁及情緒不穩、睡眠中斷、對光及熱敏感、暫時失去記憶力、無法集中注意力、頭痛、痙攣、肌肉與關節痛等等。目前醫界認為慢性疲勞綜合症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免疫系統問題、神經系統問題、精神疾病等多重因子造成,因此,具體的癥狀就表現在心理與生理等多方面,尤其是心理、運動、消化、神經、感官等方面。

 

筆者認為,慢性疲勞綜合征也與當今的社會環境關係密切,比如網游、熬夜、垃圾食品、營養不良、學習壓力、信息量巨大、人際交往廣等。針對這類問題,醫生主要還是依靠藥物的方法來解決。在這方面,健康管理師仍然具有很多手段,是醫生不具備的,也是可以找到青少年容易接受的方法。

 

3,軀體化障礙

青少年的軀體化障礙,很容易與慢性疲勞綜合征相混淆。軀體化障礙主要問題是個體體驗到某些癥狀的身體健康問題,但這些問題是由心理而並非由身體的原因引起。軀體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的原因有:生物學因素,如遺傳因素、性格特徵、神經系統機能狀態和性別、年齡等因素的影響;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如家庭、經濟、工作、社會、環境等因素的作用;發病機理:心腦缺氧、腦血流量改變、電解質平衡失調、中間代謝產物的積蓄、微生物毒素、神經遞質改變、高熱、維生素缺乏等等。比如功能性運動障礙,也稱心因性運動障礙,就是一種生物-心理-社會性疾病,而並非僅僅是心理或精神疾病。

 

由此可見,慢性疲勞綜合征是生理上的癥狀多一些,也是有營養與健康因素導致,並影響了心理問題。而軀體化障礙雖然也是生理上的癥狀多一些,但導致的因素則是心理原因。因為與環境或社會的交流障礙,導致營養失衡,結果產生一系列生理問題。如果單單採用營養或藥物來解決問題,也只是暫時性的,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4,生長發育問題

青少年有三個方面發育相當快:性徵、思維、骨骼

性徵指從性器官開始發育、第二性徵出現至生殖功能完全成熟的一段時期。由於卵巢比睾丸發育早,所以女孩的身體發育要比男孩早1-2年。再就是自我意識,進入青春期,由於生理髮育的加速和性發育走向成熟,使他們感到不適應,出現不平衡不協調的感受及種種矛盾和困惑。面對這些矛盾和困惑,青少年體驗著危機感,這促使他們要關注自我的發展和變化,也會容易出現性格問題, 叛逆等情緒波動變化。

 

在思維方面,首先是記憶的發展,一個重要表現,是在記憶中可儲存信息量的大大增加。其次是青少年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高二年級后,學生的推理能力已基本達到成熟,各種推理能力都達到了比較完善的水平。同時,由於個體的興趣愛好偏差,如果過度偏少關注營養與健康問題,可能會導致生理髮育上的相關營養障礙疾病,比如腸漏、近視、骨折等問題。

 

青少年骨骼生長發育快速,以骨構建為主,骨轉換加快,且骨形成佔優勢,因此骨量穩定增長。青少年時期尤其是青春期,以骨量累積為主,成人骨量約40% - 60%在青少年時期達成,到18歲時峰值骨量的90%已累積完成。同時,骨骼的生長發育具有性別差異,9 - 13歲女孩線性生長速度稍快於男孩,於12歲左右達線性生長速率高峰;男孩線性生長高峰則在15歲左右,且較女孩具有更長的骨骼生長期、更高的骨生長速率,同時性激素存在差異,因此男性骨皮質更厚、峰值骨量更高。

 

多項研究表明:運動對骨骼健康有益。一項Meta分析嚴格篩選了27項研究,顯示在成長階段,鍛煉能夠提高骨密度。青少年運動員中,高強度體育項目較非高強度項目的運動員骨密度更高,還有研究顯示運動對骨健康的影響呈劑量相關性,不同運動方式對骨生長發育的影響不同,跳躍較跑步或行走等運動,更能刺激骨的合成代謝。全面而充足的營養對骨骼生長發育發揮重要作用,蛋白質、脂肪、鈣、鎂、維生素CKD等營養元素值得關注。

 

5,營養失衡問題與藥物濫用

營養失衡與藥物濫用,是對處於骨骼、大腦和身體其它器官發育的重要時期的青少年的重大失誤,很可能影響孩子一生,某些問題甚至還會導致孩子的終生遺憾。

 

多數人以為青少年精力旺盛,消化能力強,什麼都能吃,代謝能力也強,不應該有營養失衡的問題。而實際生活中,還有社會因素的制約和醫學界的不協調之音,比如中國的城鄉差別,農村孩子營養不良現象很普遍;單親家庭有時忙給錢讓他們自己選擇食物孩子大多挑選自己喜歡而不是身體健康需要的食物;市面上越來越多誘人的精加工食品對青少年和成人的健康都非常不利,導致更多肥胖病人比如洋快餐、街邊夜宵等;學校的的食品營養以及健康常識等教育課程不足

 

多種遺傳性或代謝性疾病會影響青少年的發育,包括成骨不全症、佝僂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

多種獲得性疾病(包括感染、外傷等)也會影響青少年的發育,包括內分泌疾病、炎性疾病、營養障礙、腫瘤、藥物等;內分泌疾病包括生長激素缺乏、庫欣綜合征、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及骨纖維異樣增殖症等。

 

很多藥物由於使用不當或藥物質量欠佳(比如含有不健康的添加劑等),也會影響青少年的發育,最常見的是轉基因成分、糖皮質激素等。糖皮質激素抑製成骨細胞活性的同時增加破骨細胞活性,並間接抑制腸鈣吸收,改變維生素D代謝,從而引起骨量減少。

 

綜上所述,青少年的亞健康問題具有較強的特點,心理問題為主,生理和營養健康也很關鍵。醫生、營養師、心理治療師、健康管理師等,都可從不同角度,針對青少年的亞健康癥狀,給出更符合各自特性的綜合改善與解決方案。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1 03:3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