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南海島礁建設與海洋環保

作者:kylelong  於 2016-5-12 04: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學習探討|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22評論

 

中國南海島礁建設與海洋環保

 

 

最近幾年,中國政府在中國南海展開了較為迅速的島礁建設。暫且不談政治與軍事因素,單單就從海洋環保的角度來看,中國政府是保護海洋資源與環境還是破壞海洋資源與環境,這個問題一直是個爭論焦點。筆者收集了一些資料信息,在這裡提供給大家參考。

 

 

    從政府網站和媒體的消息,我們得知:

 

1、工程建設堅持生態環保理念:南沙島礁擴建工程堅持「綠色工程、生態島礁」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同步進行,在保證波及範圍最小、持續時間最短、影響程度最輕、生態恢復最快的前提下,經過深入研究、嚴謹論證,採取了全程動態保護措施,努力把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使工程與生態環境保護兩者兼顧,實現南沙島礁可持續發展目標。

 

    2、工程建設採用「自然模擬」的技術思路: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採用「自然模擬」的總體技術思路,模仿海洋中暴風浪吹移、搬運珊瑚砂礫等生物碎屑,在淺水礁坪的綜合動力平衡點上持續堆積,形成穩定的潮上堆積體,並逐漸進化為海上綠洲的自然過程,利用大型絞吸式挖泥船絞吸、泵送瀉湖中鬆散的珊瑚砂礫,在內礁坪上吹填堆積,形成潮上陸域基礎平台,建造部分設施,並通過大氣、雨水、陽光的淋溶澱積等自然力作用,輔之以人工加速措施,吹填區域將產生淡化——固化——風化——綠化的生態效應,逐漸形成珊瑚礁綠色生態環境。

 

3、工程建設採用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在珊瑚基本死亡的內礁坪上規劃工程建設項目,在不適宜珊瑚生長的平坦瀉湖盆中,絞吸鬆散的珊瑚沙礫吹填陸域;應用了新型的「絞吸開挖與吹填造陸工法」,形成了「挖--填」施工一體化,對珊瑚礁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最輕;在吹填造陸工程同時,及時在陸域周邊利用斜坡模袋混凝土建造永久護岸與擋浪牆,邊圍、邊填、邊護,控制懸浮物漂浮擴散;工程採取控制規模、提高效率、連續作業等方式,使得每個島礁的陸域擴建工期僅為幾個月時間。

 

所以,整個南沙島礁工程都貫徹了「生態島礁」的環保建設理念。在規劃、設計、施工中同步採取多項保護措施,並取得了良好效果,對珊瑚礁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局部的、暫時的、可控的,也是可恢復的。

 

 

南沙島礁南海海區遠離大陸,航線密集,海難事故頻發。這種條件下,島礁建設的作用大了去了——完善島礁功能,改善條件,能更好地履行海上搜尋與救助、防災減災、海洋科研、氣象觀察、環境保護、航行安全等方面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實際上,島礁的功能是綜合性的,滿足各類民事需求的功能更加突出。比如,建設避風、助航、搜救、漁業服務等功能和設施,不僅為中國、也能為周邊國家以及航行於南海的各國船隻提供服務,實在是大國風範。

 

    我們再從生物學角度來分析島礁建設的環保問題。

 

珊瑚礁(cay; kay; key; coral reef)或珊瑚島(reef island)是海中的珊瑚蟲遺骸堆築的島嶼,經過地質年代的作用積累形成的。一般分佈在熱帶海洋中,一般與大陸的構造、岩性、地質演化歷史沒有關係,因此珊瑚島和火山島一起被統稱為大洋島。

 

我們把形成珊瑚礁的珊瑚統稱為造礁珊瑚,而湖內的水域由於含鹽量異常,而幾乎成為死水一潭。大多數造礁珊瑚是群體生活的,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很小,一般直徑為13毫米,單個個體的結構與海葵相似。它們的骨骼成分均為碳酸鈣,由個體的基盤及體柱下端表皮細胞向外分泌鈣質,共同構成一個杯狀骨骼,杯狀骨骼形成時,個體基盤部分分泌鈣質形成基板,體柱下端分泌的鈣質形成杯槽的四周,群體之間珊瑚與珊瑚杯底相連,杯壁共同擁有,又以出芽的方式繁殖向上生長,一般在相同條件下,塊狀珊瑚每年增長僅0.52毫米厚度,枝狀珊瑚能長1020厘米,這樣無數的小珊瑚蟲不斷地生長、繁殖,經過許多年就長成了我們看到的一塊塊、一束束珊瑚的模樣。它們再與形成鈣質骨骼的其它動植物的屍體,如軟體動物、腕足動物、棘皮動物、石灰藻等,一起經過地質年代的堆積作用,才能在海洋中形成礁石、島嶼。

 

 

那麼,什麼是珊瑚礁或珊瑚島的自然演化規律?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212日-1882419日)首先提出珊瑚礁與海底沉降的關係。珊瑚礁首先依託於海島周圍生長,隨著海平面的逐漸相對上升,海島被淹沒,珊瑚礁繼續發展。遠海發育的珊瑚礁往往依託沉入水下的火山發育。火山深部的熱能活動傾向於加熱深部水體,從而使富含營養物質的深水得以上升,刺激靠近深水一側的珊瑚礁更快的發育,形成典型環礁。

 

任何珊瑚礁或珊瑚島都有一種自己作死的天賦:珊瑚會在合適的環境里瘋狂生長,直至非常貼近海平面。然後在一次海平面下降過程里暴露出來變成海島,死在沙灘上。一場地震就能抬升一片珊瑚礁,一點也不是誇張。

 

當然,珊瑚礁變成島還有一種過程:海浪的破碎和堆積作用。這也是遠海珊瑚島礁的主要形成原因。熱帶海域的一場颱風過境,就能留下遍布海底的碎珊瑚。這些珊瑚碎塊將在海浪的作用下被打得更碎,然後被堆到海灘上。死亡珊瑚的鈣質(骨骼)成分被(海浪打碎后)堆積在海灘上,形成環繞沉沒火山的環形島嶼。

 

總之,在穩定的構造背景下,在兩次海平面上升過程的間歇期內,珊瑚礁演化成島嶼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現象:無論是海底的相對抬升導致一大片珊瑚死在空氣里,還是海浪逐漸把死亡珊瑚的屍骸變成白色的鈣質海砂,堆成小島。這還沒談海平面下降時期更快的演化成島嶼,這就是冰河期。

 

我們回頭來看看南海島礁建設:這個工程,就相當於現在的雜交育種技術(Hybrid breeding technology),原來需要千百萬年才可以實現的雜交優勢新品種,現在可以在短期內找到新的作物品種(但不是轉基因transgenosis),也就是說:相當於「按了一下快進」,或者說「拉了一下進度條」,但結果會更加符合現代人的要求。

 

 

    道理很簡單:環礁自身會在相對穩定的構造沉降背景下,在海平面較穩定的時期被海浪自然破碎、堆積成海島。這一自然屬性不會因人為干預而有任何變化。即使不去造島,那些環礁、暗礁也會在時間的魔力下,在第四紀末次冰期結束后的間冰期氣候背景下,在相對穩定的海平面波動背景下形成島嶼。不過人類的工業化似乎使海平面的波動變得劇烈了起來,而且有扭頭向上的可能。海平面如果逐漸上升,當然環礁會繼續向上發育,並不傾向於變成島嶼。但海平面不可能一直上升,在米蘭科維奇旋迴(Milankovitch cycles)面前,什麼碳排放、全球變暖都是戰鬥力 0.5 的渣渣。中國政府只不過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把進度條拖到下一個米蘭科維奇旋迴的冷周期而已。

 

大家所擔心的對珊瑚礁的破壞,主要基於兩點:破壞淺水珊瑚、填海材料污染海水。然而,環礁本身並不是都生長了珊瑚。在偌大的一個礁盤裡,內部瀉湖只有部分區域適合珊瑚生長,更多的其實是海底堆積的碎珊瑚砂。若是與外海失去溝通水道的封閉瀉湖,熱帶的劇烈蒸發會很快使瀉湖鹽度變高,殺死裡面的大部分生物后變成半鹽湖。只不過是把自然界千萬年裡自然堆積的碎珊瑚砂換了個地方堆起來,在這個過程里可能不小心絞碎了一點礁盤內的零星珊瑚,請問除此以外還有什麼破壞呢?

 

有人擔心填海所用泥土砂石影響環礁水質,進而影響珊瑚發育。然而,中國在南海的造島行動壓根不從陸地運輸泥土砂石,除了一些護邊的混凝土,一律就地取材。何來泥土污染?這些海砂本來就在礁盤裡,造島過程里會不可避免揚起來一些,但過一陣子就自然沉澱恢復清澈了,一場暴風雨、颱風、海嘯過境一樣會揚起這些海底的珊瑚砂。如果這樣那些珊瑚就掛了,簡直是笑話。更何況,為了將水體變渾的影響減少到最小,已經在加班加點快速完成工程。珊瑚島上連泥土也沒有,只有珊瑚砂。人工綠化帶會從陸地運來少量泥土,但這些規劃出來的綠化帶會不做任何保護措施防止雨水沖刷?運點泥巴多貴,你們忘了,出於成本也會防止水土流失呀。

 

 

不過,島上人員生活污水排放,其實才是一個最需要關心的問題。然而,建設污水處理站要不了幾個錢。在這麼巨大的國際輿論雜音的干擾下,污水處理站必然會被列入建設列表。隨著造島越來越多,島嶼的用途肯定不僅僅是軍事。科研機構必然會進駐這些人工島,針對珊瑚礁退化(如白化)的問題展開研究,人工珊瑚繁育基地也可以建設起來,更可以有效制止非法盜漁和盜採珊瑚。通過旅遊業開發,可以增強國民保護珊瑚的意識,達到減少購買使用珊瑚製品和飾品的目的。

 

說起生態保護和海洋環保,我們來看看南海的油氣生產現狀吧。請你們記住這樣一個數據:在廣袤的南海深海區和南海南部及九段線以南的區域內,石油鑽井有上千口,這裡面沒有一口井是中國的。「我們在南沙海域沒有打一個洞,鑽一口井,采一滴油。」——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南海問題專家,李寶田先生。到現在都沒有嗎?是的,沒有。海洋石油 981 打的井也不在那邊。是我們不去采、沒價值嗎?不是,是有阻撓。

 

 

由此看來,中國政府的南海島礁建設,除了政治與軍事目的,實則是一次海洋環保行為,是符合國際法與海洋法,完全是一個可以與海上絲綢之路相媲美的、滿足南海安全與環保的一項造福人類的巨大工程。

 

(編輯整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2 個評論)

回復 泥馬 2016-5-12 05:14
到過太平洋深處的島礁atoll,原來的面積不到0.5平方公里,人工造島到N個平方公里,可以起降737噴氣機,瀉湖碼頭可以進貨運駁船。填海造島的其實不是沙子,而是粉碎的珊瑚,可能是你文中所說的海底「碎珊瑚砂」。但瀉湖一般是有入口的,而且長滿珊瑚。為了駁船入瀉湖碼頭,開闢了一條吃水深些的航道和吃水較深的碼頭區。那些施工中挖掘粉碎的珊瑚也用於填島。看來,在礁盤上填島和建造碼頭航道和吃水較深的港區一點不破壞珊瑚怕是難辦到。比如,永暑礁港區寬闊,碼頭停泊了兩萬多噸的兩棲艦,比我去過的那個太平洋島礁碼頭大多了,吃水也深多了,推測不可避免會破壞一些珊瑚礁才能建成。只不過是權衡建島和破壞那部分珊瑚那個更重要的利益權衡。
回復 kylelong 2016-5-12 05:25
泥馬: 到過太平洋深處的島礁atoll,原來的面積不到0.5平方公里,人工造島到N個平方公里,可以起降737噴氣機,瀉湖碼頭可以進貨運駁船。填海造島的其實不是沙子,而是粉
贊同你的觀點。沒有絕對的事物。兩害相較取其輕。
回復 Lawler 2016-5-12 05:51
造島,沒有政治軍事目的,就沒有意義;任何地方,只要人類以不管什麼形式的介入,就是破壞自然環境。。。
回復 舌尖上的世界 2016-5-12 07:03
中國生態環境學,將會與納粹物理學、蘇維埃生物學並駕齊驅!
回復 十路 2016-5-12 07:17
」但海平面不可能一直上升,在米蘭科維奇旋迴(Milankovitch cycles)面前,什麼碳排放、全球變暖都是戰鬥力 0.5 的渣渣。中國政府只不過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把進度條拖到下一個米蘭科維奇旋迴的冷周期而已。「

地球自轉公轉偏角,軌道形狀(即距離變化),章動的綜合影響不足以解釋現在的大氣變暖和氣候極端的現象,這段話是哄外行的。            中國有的是錢,老百姓也管不了怎麼用,起碼可以交待一下萬一被淹的損失或者措施。用這些科學辭藻找理由就看給誰看了。 如果這樣說那就連減排CO2和其它 greenhouse gases 也是多餘的了。科學結論不能想為什麼目的就怎麼變。
回復 kylelong 2016-5-12 09:20
Lawler: 造島,沒有政治軍事目的,就沒有意義;任何地方,只要人類以不管什麼形式的介入,就是破壞自然環境。。。
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也會破壞自然環境;人類植樹,是不是保護環境?
回復 kylelong 2016-5-12 09:23
舌尖上的世界: 中國生態環境學,將會與納粹物理學、蘇維埃生物學並駕齊驅!
世界各國的核試驗,核爆炸,應該不屬於這個範圍?
回復 kylelong 2016-5-12 09:27
十路: 」但海平面不可能一直上升,在米蘭科維奇旋迴(Milankovitch cycles)面前,什麼碳排放、全球變暖都是戰鬥力 0.5 的渣渣。中國政府只不過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把
正如每一件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或者多個角度一樣,在不同場合,搜集不同資料,目的性是非常明顯的,只需要自圓其說。
回復 十路 2016-5-12 09:39
kylelong: 正如每一件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或者多個角度一樣,在不同場合,搜集不同資料,目的性是非常明顯的,只需要自圓其說。
這不屬於事物的兩面,而是事物的同一面可以黑白兩說。Bend the rule to fit the need,也可能原文者不知在說什麼。

如果不是為政治和軍事而是談科學,可以把這個 米 cycle 的科學概念和引用這段話的意義說清楚,解釋0.5 的渣渣量值表示什麼,周期是什麼,作者是認同還是完全否定 global warming,如果否定,理由是什麼, 是否在任何場合都否定;如果認同,後果是什麼,海平面是否升高,估計升多少,是否會淹,對地面和建築物高度的要求,與 米 cycle 的周期關係是什麼,為什麼要提及等等。如果這些論點出自於中國科學家,那麼與被政治家已作為了依據的科學觀點是否一致。否則,這些 inconsistency 遲早在國內國際引起很多麻煩。
回復 舌尖上的世界 2016-5-12 10:05
kylelong: 世界各國的核試驗,核爆炸,應該不屬於這個範圍?
您的這個問題和您的文章一樣怪誕。
回復 南沙2 2016-5-12 10:14
支持造島。日,韓沖之鳥,蘇岩礁不是一回事嗎?日還要200海里經濟區呢。
回復 泥馬 2016-5-12 14:12
kylelong: 贊同你的觀點。沒有絕對的事物。兩害相較取其輕。
南海建島涉及的是戰略性問題,包括領土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南海的管轄與控制,海權和自由航行,資源開發和捕魚權,氣象導航和海難空難搜救,等等。環境或珊瑚保護大概是排序很低的一個因子。它的提出或突出實際上是搶佔海洋環保高地來詮釋贊同或反對南海建島的理由。無論如何,它的權重砝碼與上述利害攸關的重大戰略利益相比還是分量不足, 但可以作為海洋環保意識與減少和修復對珊瑚礁破壞的學術性探討。謝謝信息分享,長知識。
回復 泥馬 2016-5-12 15:54
kylelong: 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也會破壞自然環境;人類植樹,是不是保護環境?
文中介紹的方法涉及瀉湖裡絞吸泵送珊瑚沙礫和在礁坪上堆積固化。瀉湖裡如沒有珊瑚何來珊瑚沙礫,絞吸作業和礁坪堆積固化會影響到瀉湖和礁盤局部珊瑚。所以,建島對局部珊瑚具有破壞性大概是確定的,但建島后對自然環境和珊瑚生長採取保護和培養措施,海洋生態和珊瑚會恢復。與浩瀚無際的大海相比,島礁就是大洋中的一塊石頭(a piece of rock in the ocean), 相對於浩瀚無際海洋的自然修復能力和對污染的自然載荷微不足道。大海嘯捲入海洋天文巨量的污染物和垃圾以及日本核電站事故排放到海洋的高度放射性廢水都能被大海稀釋承受是自然載荷光譜高端的例子。
回復 十路 2016-5-12 21:24
泥馬: 文中介紹的方法涉及瀉湖裡絞吸泵送珊瑚沙礫和在礁坪上堆積固化。瀉湖裡如沒有珊瑚何來珊瑚沙礫,絞吸作業和礁坪堆積固化會影響到瀉湖和礁盤局部珊瑚。所以,建島
這就要看中國科學家給政府的建議以及在世界科學領域中產生的影響了。大概不會都同意這樣的基本哲學觀和態度,一個國家的政策,策略是否基於 act in a responsible way :

「與浩瀚無際的大海相比,島礁就是大洋中的一塊石頭(a piece of rock in the ocean), 相對於浩瀚無際海洋的自然修復能力和對污染的自然載荷微不足道。」

下面是科學家的批評:

【Professor Hughes has previously published research with Chinese scientists on the health of South China Sea coral.

「It's not scientifically credible to claim that massive dredging projects in the SCS have no environmental impact,」; he said.】

http://www.abc.net.au/news/2016-01-25/south-china-sea-coral-reef-destruction-recoverable/7110878

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多半牽涉到與他國他人和整體利益,主要是國際問題,對海平面升高造成的潛在問題多半牽涉到本國自身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害,也有國際問題。對這些科學問題及由此引起的政治軍事問題先得分開談科學才易於分析後果產生的政治軍事影響。21世紀的問題越來越國際化了,globalization。
回復 Lawler 2016-5-12 21:40
kylelong: 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也會破壞自然環境;人類植樹,是不是保護環境?
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人類無法防禦;人類植樹,是保護環境。但是,植的樹遠不能與人破壞的森林、砍伐的園林、毀滅的草原植被相比。。。
回復 泥馬 2016-5-12 21:50
十路: 這就要看中國科學家給政府的建議以及在世界科學領域中產生的影響了。大概不會都同意這樣的基本哲學觀和態度,一個國家的政策,策略是否基於 act in a responsibl
珊瑚或環保是一個因子,需要權衡利弊得失。美國30年代至50年代在太平洋諸島礁進行過大規模挖掘珊瑚造島,因為那時飛越太平洋的螺旋槳飛機航程必須依賴大洋中人工島礁機場作為中繼飛行加油站。50年代那些島礁作為飛行中繼站的功能已經被遠程噴氣機所取代,但又成為核試驗場的必需場地。所以,這些國家戰略利益遠遠大於局部破壞珊瑚的利益。當這些完結后,既不需要飛行中繼也停止了核試驗。珊瑚恢復和海洋環保就上升到重要位置。所以,環保或珊瑚保護科學是放在國家戰略利益大局中考慮的,不是孤立地存在。
回復 十路 2016-5-12 21:52
泥馬: 珊瑚或環保是一個因子,需要權衡利弊得失。美國30年代至50年代在太平洋諸島礁進行過大規模挖掘珊瑚造島,因為那時飛越太平洋的螺旋槳飛機航程必須依賴大洋中人工
國家利益包括國際關係。如果以30年代為標準,現在可以大量排放CO2,應該增加而不需要加入減排的隊伍,為什麼要改成核能?牽涉到與自己之外的關係,就得考慮自身利益與影響他人利益的問題,因為本身就是相互影響的。就拿這個簡單的例子,國家政策戰略中牽涉到科學問題就靠科學精英給出專業性的建議,牽涉到倫理問題就應由學術中哲學精英給出建議,如果有錯誤就在國際上遭到批評,那就看以政治左右科學還是科學引導政治了,同時產生相應的對這個領域中自身信譽的影響。
回復 泥馬 2016-5-12 22:05
十路: 國家利益包括國際關係。如果以30年代為標準,現在可以大量排放CO2,應該增加而不需要加入減排的隊伍,為什麼要改成核能?牽涉到與自己之外的關係,就得考慮自身
這個例子內容從珊瑚變成碳排放有區別,但也能說明問題,在減排的同時,中國作為窮國(發展中國家)碳排放總量仍然繼續增加,預計到2030年達到峰值。在發達國家大幅降低絕對碳排放量的同時,中國仍在增加碳排放就是因為國家必須發展的戰略利益大於碳排放減排利益,因此在採取減排措施的同時,碳排放絕對值仍然繼續增長。
回復 十路 2016-5-12 22:06
泥馬: 這個例子內容從珊瑚變成碳排放有區別,但也能說明問題,在減排的同時,中國作為窮國(發展中國家)碳排放總量仍然繼續增加,預計到2030年達到峰值。在發達國家大
在增長不等於不接受科學結論,也不等於不參與減排。

總之,考慮國家利益時不要排除國際關係,考慮國際關係時不僅僅是單純的政治,軍事和商業。
回復 泥馬 2016-5-12 22:11
十路: 在增長不等於不接受科學結論,也不等於不參與減排。

總之,考慮國家利益時不要排除國際關係,考慮國際關係時不僅僅是政治和軍事。
贊同這些結論。您是很博學雄辯的。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6 11: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