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人體的五道天然的生物屏障
生物屏障(biological barrier),是在生物長期的進化中發展起來的一整套維持機體正常活動、阻止或抵禦外來異物的機制。它在保護生物的生存和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的作用。隨著生物由低級向高級不斷地進化,生物屏障也由簡單到複雜不斷地完善。下面簡要談談人體的五道天然的生物屏障。
1,皮膚屏障(skin barrier),是由皮脂膜、角質層角蛋白、脂質、「三明治」結構、磚牆結構、真皮粘多糖類、粘多糖類等共同構成,抵禦外界有害、刺激物、日光進入,同時具有保濕及調節抗炎作用。皮膚(物理)屏障受損將引起皮膚乾燥、皮膚老化、色素沉著異位性皮炎、濕疹、銀屑病、魚鱗病、日光性皮炎等皮膚敏感、刺激性皮炎、激素依賴性皮炎等皮膚油膩,皮脂溢出性疾病,如座瘡、酒糟鼻、脂溢性皮炎等。皮膚屏障的外用營養素護理,除了蘆薈膠(富含粘多糖、礦物質、維生素等),還可以採用純天然的護膚品,比如水溶性黏多糖、Beta葡萄糖複合物、膠原蛋白、果酸、脂質遊離子、單氧遊離子、積雪草提取物、抗壞血酸、角鯊烯、補骨脂酚、海藻精華、泛醇、生育酚(維生素E)、乙醯葡萄糖胺、玻尿酸、雷公根萃取物等。
2,血腦屏障(BBB;blood brain barrier;brain barrier),是指腦毛細血管阻止某些物質(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進入腦組織的結構。血液中多種溶質從腦毛細血管進入腦組織,有難有易;有些很快通過,有些較慢,有些則完全不能通過,這種有選擇性的通透現象使人們設想可能有限制溶質透過的某種結構存在,這種結構可使腦組織少受甚至不受循環血液中有害物質的損害,從而保持腦組織內環境的基本穩定,對維持中樞神經系統正常生理狀態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可以穿越血腦屏障的抗氧化劑包括:OPC-3、薑黃素、白藜蘆醇以及蝦青素。
3,胎盤屏障(placental barrier),是胎盤絨毛組織與子宮血竇間的屏障,胎盤是由母體和胎兒雙方的組織構成的,由絨毛膜、絨毛間隙和基蛻膜構成。絨毛膜內含有臍血管分支,從絨毛膜發出很多大小不同的絨毛,這些絨毛分散在母體血之中,並吸收母血中的氧和營養成分,排泄代謝產物。胎盤中有子體與母體各自獨立的兩個循環系統(即使發展到血竇內皮型,例如兔胚晚期,仍有一層內皮細胞把兩方分隔開來)。絨毛可視作半透膜,全部絨毛與母體血液接觸的面積達7-14平方米;當母血在絨毛間隙以及子血在絨毛內流動的同時,即能進行物質交換。由於母親的營養素可以進入胎兒體內,依據目前全世界有限的人體臨床試驗結果,某些特定益生菌雖然可能預防有家族過敏史的高危險群新生兒得到異位性皮膚炎,但罹患其它過敏病如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的機會可能增加。在醫學界徹底釐清其確實角色之前,是否值得冒險嘗試仍有待父母親三思而後行。按照實證醫學觀點,目前並不建議孕婦或新生兒服用益生菌來預防過敏疾病的產生。
4,腸道屏障(intestinal barrier),是指腸道能夠防止腸內的有害物質如細菌和毒素穿過腸粘膜進入人體內其他組織、器官和血液循環的結構和功能的總和。它包括:腸粘膜上皮、腸粘液、腸道菌群、分泌性免疫球蛋白、腸道相關淋巴組織、膽鹽、激素和胃酸等。腸道上皮具有分隔腸腔內物質,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正常情況下,腸道具有屏障作用,可有效地阻擋腸道內500多種、濃度高達10>12個/g的腸道內寄生菌及其毒素向腸腔外組織、器官移位,防止機體受內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在正常情況下,腸道內存在著很多細菌,各類細菌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構成一個巨大而複雜的生態系統。而腸道除消化吸收功能外,其功能完整的粘膜屏障可防止細菌入侵,也防止吸收毒素。益生菌以及含有益生菌的消化酶或纖維粉,可以有效幫助腸道屏障發揮功能。
5,心臟屏障(heart barrier),是指心臟外面的心包膜及其附屬組織。由於心包裹護心臟,為心之屏障,所以中醫學認為邪氣傷心時,必首先傷害心包。心包實際上就是心的保衛,它的作用就是保護和聯絡。更主要的是,心臟微血管的內皮屏障,它是氧、養分和代謝產物進行選擇性交換的場所,對於維持心肌微環境穩態起核心作用。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可促進白細胞跨內皮遷移、組織水腫和炎症反應。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與心肌再灌注損傷程度不僅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還有生物學機制上的密切關聯。雖然現有的再灌注治療和公認的輔助治療措施能夠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但該部分患者仍存在再灌注損傷的剩餘風險,調節微血管通透性的轉化醫學研究成果有望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現代營養學採用高品質的魚油、輔酶Q10、蝦青素、白藜蘆醇、OPC-3、維生素B、維生素KD,以及鈣、鎂等微量元素,都有助於對心肌的保護以及心血管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