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論領導的管理藝術

作者:kylelong  於 2008-12-27 13: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教育探討|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8評論

關鍵詞:

一、用人的藝術

古話說:「韓信善將兵,劉邦善將將」。對於將兵「多多益善」的韓信來說,劉邦比其更具管理上的制高點,所以,管理是一門藝術,一門關於如何用人的藝術。之所以說它是一門藝術,更由於這裡面包含了太多技巧,彷彿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一般。但是,與純粹的藝術創作所不同的是,管理是一門持續運作的藝術化流程,而這種藝術化流程無不體現著管理者的思維特徵。

人是非常複雜的動物,有地域的不同,有性別的差異,有年齡的懸殊,有職業的類別,還有信仰、思想、興趣、利害等種種的不同;人,雖然有這麼多的差別因緣,但是彼此息息相關,要「緣」互助。因此,一個管理者如果沒有容許異己存在的雅量,就不能體會因緣和合的道理,就不能認識互相依存的真理。

古語云:「有容乃大」,大海容納百川眾流,所以才能成為大海;虛空容納森羅萬象,所以才能成為虛空;做人要能包容異己,人格才能崇高,事業才能成就。因此,我們處事能多一分包容謙讓,就少一分傾軋障礙,甚至更要包容對方無心的錯誤,這也是處世乃至成就事業的一種尊重。

俗諺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包容別人,就是擴大自己。包容是促進人類和平的良方;再好的人也有短處,要彼此包容、諒解,「觀德莫觀失」才是人我相處之道。當我們嫌棄別人之時,相對的別人也會嫌棄我們,故能包容、化解,才能和平共事。一個人若沒有包容性,對看不慣的人事就會放不下,就會痛苦。所以,能有「容人的雅量」,才不會有「怨憎會苦」。

現在讓我們回到上面的問題,既然管理是一門用人的藝術,則須對人進行劃分,這樣才能在用人中做到「因人而異」——就好象炒菜時須知佐料是分「酸甜苦辣」的一般,對人的性格、才能、品德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把人用得恰倒好處。

「兵」與「將」的關係很好的說明了一個社會機構中的人員構成。一般來說,社會機構由「人手」(即兵)與「人才」(即將)構成,高級管理者的用人藝術更多情況是如何用「人才」的藝術。

由於社會中人才佔一成,人手佔九成,所以「物以稀為貴」,對人才,應有劉備「三顧」之情,蕭何「八百里」之義。也許有人會說,在管理進行的諸多因素中,一昧的「遷就」人才豈不是失去了身為管理者集權中的威信因素?其實不然,「三顧」是因為劉備有武而無文;「八百里」是因為劉邦有文而無武。這是回答剛才那個問題的人才的才能因素及用人者實際情況的合力答案。其實對人才的情與義,更多是一種管理者用人藝術中的標范作用而存在的,對人才有「三顧」之情,敵我忠義之才豈有不歸之理?

說到忠義之才,這又涉及到用人藝術中的品德考察因素。如何把品德考察因素與用人行為這一用人本身結合起來呢?那就是對人才要吃得虧。吃了忠義之才的虧,他(她)總會虧欠對方,並最終會報答;吃了小人的虧,那就如買保險的投資,避免以後吃更大的虧。也許有人要問,怎麼才能區分君子與小人呢?這就又觸及到用人藝術中的另一個問題:管理這一用人行為的如何藝術化,即在用人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品德對才能的影響導致的最終結果。

信用是維繫世情倫常的道德。守信用的人,必然會是個講義氣的人。信義為立業之本,也是中國傳統的美德;背信忘義則是人格操守的一大污點。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都可考驗一個人是否守信用,例如約會守時否?講話誠信否?承諾兌現否?古人云:「人無信不立」,「信」之一字,乃「人」「言」也。一個人如果講話沒有誠信,就如「九色鹿」故事中的「人中鹿」,既不成其為人也;反之,一個守信用的人必能贏得別的信賴,善名美譽也會隨之而來。因此,管理者考察和使用一個人才,還需要二者之間相互守信,才是管理者獲得人才的藝術。

其實,對於上述觀點,有兩句古話可說是人們犯疑的最好詮釋——「成大業者不拘小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看起來,這兩句話似乎是矛盾的,但需對其把握時進行藝術行為的思索。

舉兩個例子來說明。楚漢爭霸時的陳平與其嫂有姦情,這種亂倫在古代看來是大義不道的事,可是他有「三寸不爛」之舌,而這條「三寸不爛」之舌恰恰是劉邦所需要的。只要陳平的人格缺陷不危害到劉邦的大業,劉邦還是容納了他。這個例子說明了前一句話的含義,至於后一句話,則可用諸葛亮的事迹來說明。諸葛亮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最要命的是諸葛亮由此推己及人,凡事必親躬,導致「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所以劉邦最終建立了幾百年的漢朝,而蜀經無諸葛亮后的阿斗而速亡。

所以,在用人藝術中,眼裡容不下沙子的人則是魏徵那樣的諫臣,是唐太宗眼中的「銅鏡」。然而,人無完人,如果唐太宗眼裡也容不下沙子,那麼也許連魏徵這個歷史人物也不會存在了,因為在金鑾殿上被魏徵吼下來的是沙子,被唐太宗吼下來的則是瓦了——誰能說文武大臣中個個都是魏徵那樣的性格呢?

因此,在用人中,應「因人而異」,這樣才能達到用人的最大功效。正所謂「將遇良才、才盡其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那麼,在用人藝術中,特別是在用人才的藝術中,又怎麼處理好「用者盡其才」呢?其實,正是哭哭啼啼、懦弱無能的劉備的「無能」才彰顯了諸葛亮的成就,也正是軍事無敵的項羽的凡事親躬才逼走了韓信,最終被劉邦所敗。所以,高級管理者只要懂得用好人才就行了。

在用人藝術中,如何對待人手呢?

當一個人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現后,應對其施以仁德之心,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此時的道理。因為對於佔大多數的人手來說,教育程度、個人能力等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應在意他們過去的看法,只要以寬厚的態度去對待,敵我的人手始歸。

二、育人的藝術

何謂「育」?也就是培養、栽培的意思。「育人」就是培養、栽培人並使之成為人才。這麼一說,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教育,特別是如今的教育機構的育人模式。暫不對現今教育機構的育人模式做過多探討,只是從一個教育機構中受教育者的角度簡要的談談應如何育人,這一談論並不僅限於教育機構。

讓我們從古老的話題開始。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被廣為傳誦,原因是這個故事是特殊的,因為它特殊,所以才能從一般原則中脫穎而出,成為千古佳話。其實這也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樣的故事太少了,即「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為什麼伯樂不常有呢?這就觸及到了問題的實質。

原因有兩個:一是擁有伯樂那樣的「慧眼」的人太少了。二是雖然看出它是千里馬,可它究竟能否一日千里還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總要試試再說。

下面來詳細談談這兩個問題。

對第一個問題的看法是,千里馬可遇而不可求。對千里馬的關注應以「人」的思維方式出發進行「馬」的行為方式的參考。而常常的情況是,千里馬的特殊在靜態下隱於一般的共性當中,在人慣性思維的作用下也許是疏忽加大意而最終沒有「發現」千里馬。

至於第二個問題,則是會經常出現的情況了。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源不是伯樂對馬沒有信心,而是對自己沒有信心,老想著它萬一不是千里馬,那我伯樂的名聲豈不是毀了?所以才會出現「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情況。

因此,回到現實中來,重要的是培養人才而不是接受被別人培養的人才,這樣才能體現出育人的目的與意義。也才符合「伯樂」這一名之為「伯樂」的含義。

上面是從能力的角度進行考慮,育人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養。孔子倡導「禮樂教化」,先不說通過禮、樂教化後人是否能「成聖」,但是只要努力總是好的,做了總比沒做好。「亞聖」孟子的成功離不開他母親「孟母三遷」的功勞。談到這裡,也許有人要說,某人無可救藥了,任你怎麼努力都只是徒勞。實際上,這又討論到了人性的善惡問題。持「性善論」的孟子知道,其母的「三遷」成就了一個亞聖,這顯然是怕周圍的環境使「性善」的孟子最終「性惡」的緣故。至於「性惡論」,則更須育人的藝術使其「向善」。比如,西方法制的健全是因為西方的人相信「人性惡」,人從一出生就是個壞傢伙,所以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規來規範人的行為。那麼,如果連法律法規的基本常識都不教給受教育的人,那還妄想人們怎麼「性善」呢?所以不管人性是善是惡,教育了再說。

育人的藝術有一種互動關係。

春秋時代,楚莊王不因部將調戲愛妃而予處罪,終獲該將以殺敵回報寬恕之恩;齊桓公不念一箭之仇而義恕管仲,終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一代霸業。歷史上,許多宗教的聖者,如佛陀寬恕十惡不赦的提婆達多,耶穌寬恕出賣自己的猶太;不是他們善惡不分,好壞不明,此乃聖者的心腸,讓我們看出「寬恕之美」。

管理者不能嫉妒人才,人才也不能嫉妒管理者,二者合二為一,才是事業成功的保障。人,一旦有了計較、比較之心,有了人我的利害得失之心,即使親蜜如家人、恩愛如夫妻,也不能避免互相鬥爭。世間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偉大,因為有勝負之心,爭執也就層出不窮;如果管理者能懷著尊重人才在某一方面的偉大,而人才有擁護管理者、成就管理者的心態,自然能化戾氣為祥和。人,所以會有紛爭、不平,就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因此,想要獲得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唯有把「你」當作「我」,你我一體,你我不二,能夠將心比心,彼此互換立場,才是解決痛苦的究竟之道。

人,不要強迫別人一定要跟自己相同,須知「方便有多門,根機有多種」;人,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順從我的意思,眼耳鼻舌各司其職,才能成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鐵路,再建一條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發揮更高的功效。

因此,育人的藝術就是對人才的發現和培養,這屬於「精英育人」模式;由於教育所面臨的大眾性,因此育人藝術更重要的作用在於對大眾品德的培育,這屬於「大眾育人」模式。而所謂「精英」無不是從「大眾」而來,所以,品德與能力的培養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

「要怎麼收穫,必先怎麼栽。」佛教講:「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沒有經過春耕夏耘,如何能有秋收冬藏呢?有一支歌唱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仇敵,自己遭殃。」因此,凡事之所以成功,必有成功的原因;之所以失敗,必然也有失敗的理由,「成敗之間」,操之在我,能不慎乎!

古人云:「心包太虛」,只要心能包容,就可以擁有大千世界;反之,排斥愈多,失去的也愈多。一個人的心能包容一個家庭,就能成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個城市,就能成為一市之長;能包容一個國家,就能成為一國領袖。

最後只想說明一點,用人也好,育人也好,如果以藝術創作的態度去對待,終歸是好的。

(收集)

3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08-12-27 13:54
有興趣就能做好事情。
回復 comptcity2002 2008-12-27 13:57
一個人的心能包容一個家庭,就能成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個城市,就能成為一市之長;能包容一個國家,就能成為一國領袖。
喜歡
回復 kylelong 2008-12-27 14:12
comptcity2002: 一個人的心能包容一個家庭,就能成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個城市,就能成為一市之長;能包容一個國家,就能成為一國領袖。 喜歡
謝謝閱讀。
回復 kylelong 2008-12-27 14:12
人間的盒子: 有興趣就能做好事情。
是這個理。
回復 普通一丁 2008-12-27 17:27
「能包容一個國家,就能成為一國領袖。」
希望老兄能把這句話獻給兩岸領袖,則國家之福、民族之福。
回復 金歌兒 2008-12-28 00:40
是一篇頗具教育意義的好文。
回復 baby_____ 2008-12-28 01:47
我倒是更喜歡強勢些的人,
回復 四合院的閑人 2008-12-28 11:27
說和當往往差距很大,呵呵!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05: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