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對「無知」的心理學分析

作者:kylelong  於 2014-2-7 04: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學習探討|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關鍵詞:兩把刷子, 心理學, 當事人, 價值觀, 聰明人


所謂無知,那就是不知道、不了解。本來,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天生聰明,必定有這樣那樣的認知缺陷,這是客觀存在。我們的一切知識與經驗,都是來自學習和生活。即使是生命100年,也有學不完的知識。所以說,聰明人是不會說自己很聰明,更不會說別人無知。

在生活中,在網路上,我們時常遇到這樣的罵街:你很無知!無知得很!如此等等。撇開朋友之間的玩笑話不說,從當事人的說話口吻來分析,顯然是出自一類自認為高人一等、無所不知的人士。這個世上誰會無知?即使是乞丐,也有兩把刷子。如果沒有一定的乞討經驗,那乞丐早就死光光了。因此,喜歡說別人無知的人,其實是自己對事物的一知半解罷了。他們往往覺得自己知道的一面,認為他人不知道;而他人談及的一面,自認為他人是錯誤的。錯與對,在不同價值觀共存的社會裡,什麼才是標準?

維基百科:西方心理學中的認知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達克效應(D-K Effect,Dunning-Kruger Effect)。意思是:水平差的人反而自認為很牛叉,錯誤地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高。這個錯誤認知來源於這些低水平的人不能夠辨別自身的不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相反,越是聰明、有知識的人越容易自我懷疑。聰明人會更容易認識到每個人,包括自己在內,都是會犯錯誤的。他們明白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信息,想不到的情況。所以他們做決定更會留有餘地,更會聆聽別人的想法。一個開放的思維(open-mind)也正是聰明的標誌之一。

不過,有人拿出一句中國成語:無知者無畏;無知者無罪。這又如何解釋?

其實,這前半句也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意思。什麼都不知道的人也就什麼都不會害怕,果真如此?無知者無畏,似乎在中國文革期間比較流行。那時侯,社會上有一種不好的風氣,就是以「無知」為榮、以「大老粗」為榮,「知識越多越反動」。「無知」不僅光榮,而且還可以任意胡來,無所畏懼,甚至能使「有知者」斯文掃地。其實,這就是一種人性的悲哀。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有些人已經認識到文革的錯誤了,開始道歉了。道歉雖然遲了點 ,但也是一種從「無知」轉變成「有知」的過程,是明了事理的人。

後半句則是講的就是因為自己不知道,所以應該無罪。網友對於這樣的判斷分析指出:當我們不對「罪」這個概念作出明確清晰的界定之前,而拿來用,就一定會犯「用自己的價值判斷來代替自己的認知」的偏見,或只是在「表達自己的一個價值判斷或喜好」而已。這樣做,唯一有意義的只是,讓大家明白了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而已。 

世上還有一種無知,就是缺乏善心,不明事理。佛教講:無知就是不明。雖然講的是佛教,但對於凡夫俗子也是一樣道理。在生活中,人們對各自不同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執著,從而造成人們之間相互理解和相互溝通的障礙,缺乏尊重和理解,就喪失了對話的前提和基礎。這些都是無知的某些方面,但絕不是說某某人一無所知,沒有學歷或知識。

在當今虛擬的網路中,隨處可見「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情形,這種無所忌憚,其實就是一種語言暴力。具有心理陰影的人,往往使用語言暴力來發泄自己對社會或人性的不滿,讓自己扭曲的心態得以釋放。好在我們這個社會還是善良的人士、理性的人士居多。值得推崇的,應該如凈空法師所言:佛法無邊,善心永存。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 14:2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