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湛江的吳川市的飄色、泥塑、花橋被譽為"吳川三絕",飄色乃「三絕」之首。吳川飄色由來已久,在明末清初時由廣東番禺沙灣傳入吳川。「飄色」一詞在辭海中沒有,是廣東白話的稱謂,意指在元宵節以裝扮艷麗的彩旗隊、彩車隊、儺戲造型隊和嗩吶、歌舞、舞獅隊、舞龍隊等不同民間藝術形式組成的遊街活動的統稱。其中儺戲造型是其不可缺少的內容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形式。飄色活動在吳川據可考的時間至少也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它的影響不僅在粵西,就在整個東南亞都名聲在外。另外,廣東信宜市的信宜飄色藝術也有三百多年歷史,據信也是源自番禺一帶。
始於清代的吳川飄色,堪稱南國民間藝術的一株絢麗的奇葩。所謂「飄色」,即是由若干人推著一座色板,色板上裝飾著固定姿勢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見的色梗支撐著,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飄然欲飛故而叫「飄色」。特別奇妙的是,在空中飄動的人物的立足點只是踩著一根纓槍或劍尾上;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還踏著活生生的動物(如公雞、白鴿、鯉魚、金魚等)在行進間手舞足蹈,給予人們一種神秘感。飄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戲劇人物的藝術造型設計、打扮的。其內容有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或現代題材。
在香港,「飄色」又叫「飄色巡遊」,又稱「會景巡遊」,或簡稱飄色,是中國一項民間表演,同時也是香港每年舉行的長洲太平清醮中的一個重點表演項目。此外,每年的筲箕灣譚公誕及部份天後誕活動均有飄色巡遊活動。在這個表演項目中,由身高不高於42英寸(106.6厘米)和體重少於35磅(15.9公斤)的小孩被支架撐著,扮演中國歷史人物、經典小說中的人物,以及新聞、政治名人等,在街上巡遊演出。 因為小孩要在支架上遊行很久,飄色的小孩都是包著尿片的。
傳說,飄色巡遊起源於1860年代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后,清政府一度禁止粵劇,於是廣東省廣州沙灣的居民便以戲曲人物的造型巡遊而不唱戲,當時又被稱為賽色。其後這個活動傳到佛山,於每年秋收之後舉行慶祝。之後,活動再傳到香港長洲,併入長洲太平清醮成為表演項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