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一文「自以為是」。原文: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已誠是也,人誠非也,則是已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下以忘其身,內以忘其親,上以忘其君,豈不過甚矣哉!是人也,所謂以狐父之戈矚牛矢也。譯文:大凡愛爭鬥的人,一定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而對方是不正確的。如果自己的卻是正確的,對方的確是錯誤的,那麼自己就是君子,對方就是小人了。憑著君子的德行去跟小人互相傷害,而不考慮自己的名譽,也不考慮親友們所受的傷害,更不考慮國君,這不是太過分了嗎?這種人就像人們說的是在用狐父的戈去刺牛糞一樣不值得呀!
「自以為是」一向是個貶義詞,正如上文所說,而意味相對輕得多的「自我感覺良好」也往往被用作貶義,儘管最近人們好像多少改變了看法,證據是「自戀」已經被很多人當作自豪地修飾自己的辭彙。現代人的「自以為是」有兩種,第一種是自己覺得別人也會與自己想的一樣,其實別人和你想得根本就不一樣,主觀臆斷;第二種是自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毫不謙虛。
儘管「自以為是」確實在很多情況下幾乎只起著負面作用,但卻是有一些時候沒有它還真不行。比如總統選舉,那些候選人必須要有「自以為是」的風格;毛遂自薦,自己也必須要有「自以為是」的風格。中國有一句俗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當一個新事物在戰勝舊事物的過程中,開始肯定是少數,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舊有的事物而形成了一種慣性和常識;當舊有的習俗或傳統或習慣已經在阻礙自然和社會的發展時,真理的力量就逐步顯示出她偉大的力量,雖然開始只是少數。這也說明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往往只有少數人擁有敏銳的政治、科學、文化、藝術嗅覺,他們往往能先於常人而做出正確的歷史判斷。同時也表明,領導者或管理者在決策之初,也應鼓勵大家充分發表意見,注意聽取不同意見,尤其是少數人的意見,說不定少數人的意見才是正確的。
所以說,無論是誰,都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需要一種或多或少的「自以為是」。哪怕那些「最終改變了世界」的英雄也是如此,儘管最終他們「成功」了,但在其奮鬥過程中,每時每刻的行動和決定都或多或少有著「自以為是」的因素。很多人「自以為是」,實則是TA對這個事情有熾烈的慾望和熱情,因為自己喜歡或自信才會自以為是;那些靈感的偶然的自以為是的閃光,是理性的連貫的取得公認的知識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