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與清華緣分貫穿一生:81歲落葉歸根回到清華

京港台:2025-10-18 14:28| 來源:極目新聞 | 評論( 3 )  | 我來說幾句

楊振寧與清華緣分貫穿一生:81歲落葉歸根回到清華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據新華社消息,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於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上世紀40年代赴美留學任教,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與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是20世紀物理學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回國20多年來,楊振寧在清華大學任教,在培養和延攬人才、促進中外學術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回顧楊振寧的童年,他在清華園度過了少年時光。在12歲那年,楊振寧就被神秘宇宙吸引,說出了「我要拿諾貝爾獎」的豪言。

  

  楊振寧在2019年求是獎頒獎典禮現場(圖源:網路)

  紅磚青瓦,春風、楊柳,水波上浮蕩的黃咀雛鴨。

  這是楊振寧記憶中上世紀30年代清華園最熟悉的模樣。在這裡,他度過了難忘的8年少年時光,奠定了日後全方面發展的文理基礎,並展現出在數學方面「異稟」的天賦與興趣。

  1929年,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受熊慶來邀請來到清華參與籌建數學系,只有7歲的楊振寧跟隨父母住進了位於清華園西端的西院11號。彼時的清華剛「升格」為大學不久,賢才皆至、群英聚集。與楊振寧家緊鄰的是中國現代美學奠基者之一的鄧以蟄一家,其子、「兩彈元勛」鄧稼先是他畢生摯愛的好友。王國維住在16號院,毗鄰的還有中國現代數學的先驅者,數學系教授鄭之蕃、熊慶來。

  在這樣一個名師雲集、學術氛圍單純熱烈的環境里,楊振寧盡情吮吸著知識的甘霖,饒有興趣地探索有關科學之美與奧秘的故事。

  

  楊振寧辦公室所在地清華大學科學館(圖源:網路)

  受父親的熏陶,楊振寧很早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於兒子的天賦,楊武之早有察覺,也經常自豪地與朋友談起。但相比於「拔苗助長」,他更看重楊振寧的全面發展。在楊武之看來,作為中國人,學好傳統文化,培養健全的人格,比成為天才兒童更重要。初中一年級暑假,楊武之請了清華大學歷史系高材生丁澤良每天早上給楊振寧講授《孟子》,講課地點就在科學館里他的辦公室。

  寧靜的科學館內,屋牆上的窗欞縱橫交錯,窗外是滿眼生機的綠色。每天兩小時,楊振寧跟隨丁澤良沉浸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之中,為日後取得輝煌的科學成就奠定了紮實的人文基礎。

  而在當時,圍牆外的世界早已動蕩不安、內憂外患,清華園就像是一個避風港,為楊振寧創造了無憂無慮的氛圍。「在我的記憶裡頭,清華園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學同學們在園裡到處遊玩。幾乎每一棵樹我們都曾經爬過,每一棵草我們都曾經研究過。」對清華園中的童年生活,楊振寧記憶猶新。

  12歲那年的一天,偶然間楊振寧在圖書館看到一本名為《神秘的宇宙》的書,他被書中所講的奇妙宇宙深深吸引,回家對父母說:「將來有一天我要拿諾貝爾獎!」

  1945年,剛滿23歲的楊振寧坐上了從昆明飛往加爾各答的飛機。與他一起的,還有其他20多名赴美留學的學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已經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科學的中心,這裡是年輕人追求學術的聖地。來到享譽世界的芝加哥大學的楊振寧,迅速成為物理系同代研究生中的佼佼者。

  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定律。1957年,兩人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人。一句童真的「狂言」由此成為了現實。

  1971年,凍結了20多年的中美關係以「乒乓外交」的民間交往形式走出了關鍵的一步。在這樣的背景下,楊振寧回到了闊別26年的祖國,完成了多年來未盡的心愿。

  

  楊振寧(圖源:網路)

  對於科學界來說,楊振寧的這次新中國之訪可謂一次「破冰之旅」。此後,他一直致力於幫助架設起中美科學家之間友誼和交流的橋樑。在20世紀70年代,楊振寧先後回國6次,數次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曾向周恩來建議:「中國在教育科研中重視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這是很好的,也是必須的,但是目前中國不重視基礎數學和理論研究,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應引起重視。」

  在楊振寧關於童年老家的零碎記憶中,正廳門口貼著的一副對聯令他印象深刻,上聯「忠厚傳家」,下聯「詩書繼世」。「父親一生確實貫徹了『忠』與『厚』兩字。」而對於生於傳統中國書香門第、長於孔孟之道家教環境的楊振寧,「忠」字成為了始終壓在他心上的一塊石頭。「我的身體里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2003年,81歲的他重歸故土,落葉歸根、回到清華。

  2004年9月13日,清華第六教學樓。82歲的楊振寧身著藍色襯衫走上講台,面對130餘位大一新生的稚嫩面孔,將最基礎的物理概念娓娓道來。此後的整整一學期,楊振寧每周都準時出現在這間教室,用一個半小時帶領學生體驗物理的奧妙。

  「回到清華來,我又開始了新的旅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幫助清華訓練一些年輕人……如果我能夠幫助他們走到正確的學習、研究的道路上去,這當然是一個很值得做的事業。」楊振寧說。

  (文字來源:清華大學微信公眾號)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9 17: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