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第一夫人,「證明自己不是男性」怎麼這麼難?

京港台:2025-10-18 05:54|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評論( 4 )  | 我來說幾句

法國第一夫人,「證明自己不是男性」怎麼這麼難?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布麗吉特·馬克龍生來是一名男性。」在一位美國右翼網紅的推動下,這一話題僅在法語國家的瀏覽量就超過了十億次。馬克龍夫婦或許也沒有想到,自己要向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法庭證明自己的性別。

  起訴

  自從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和比他大24歲的妻子布麗吉特·馬克龍(Brigitte Macron)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圍繞他們之間的八卦和謠言也總是能夠吸人眼球的話題。今年7月,布里吉特和馬克龍不惜跨國對一位美國黑人右翼網紅坎迪斯·歐文斯(Candace Owens)提起誹謗訴訟,並在上個月計劃向美國法院提交照片和科學證據——只為證明法國第一夫人布麗吉特,是一名女性。

  

  歐文斯的播客節目截圖

  「布麗吉特其實是男性」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其實並不是歐文斯的原創。這一說法最早在法國流傳是在2021年12月,一位自稱是「靈媒」的女子阿曼丁·羅伊(Amandine Roy)在自己的油管頻道上發布了一段長達四小時的視頻。她在視頻中採訪了娜塔莎·雷(Natacha Rey),雷稱自己是一名「自學成才的獨立調查記者」 。

  雷在採訪中表示,因為她對布麗吉特在照片中的體型產生懷疑,她花了三年的時間調查了這位第一夫人。她認為布麗吉特的家庭照片中的小女孩不是布麗吉特本人,照片另一邊被認為是布麗吉特哥哥的讓-米歇爾·特羅涅(Jean-Michel Trogneux)才是她。而布里吉特在成長過程中留下的影像照片較少,留下了解釋的空白。通過分析各種與布麗吉特家族相關的照片,雷認為自己揭穿了一場「國家的騙局」,布麗吉特是接受了性別重置手術后與馬克龍結婚。

  

  布麗吉特1970年代家庭照

  羅伊和雷的採訪視頻播放在幾小時內達到了45萬,#JeanMichelTrogneux 的話題標籤登上了法國社交媒體熱搜,並在2022年馬克龍第二次競選總統前大量傳播。根據《解放報》(Libération)報道,當時發布相關內容的賬號大多來自反對馬克龍的群體。2022年初,布麗吉特與她的哥哥讓-米歇爾·特羅涅在法國對羅伊和雷提起誹謗訴訟。

  2024年9月,巴黎初審法院判定兩人有罪。然而,今年7月巴黎上訴法院又推翻了這一判決,認為這些關於性別指控是「出於善意」(bonne foi)提出的。在法國民法典中,「善意誠實」是一條重要的原則,善意必須滿足的四個條件是,措辭謹慎;沒有個人敵意;目的合法;合理調查(即便最終說法可能錯)。在對於公眾人物的誹謗案件中,要證明被告出於實際惡意並不容易,鑒於言論自由在民主社會中的重要性,法院判斷二人不構成誹謗,宣告無罪。此後,布麗吉特兄妹二人決定向法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今年7月的法媒報道,法院推翻原判決

  

  根據路透社報道,巴黎上訴法院的判決只是宣告兩名被告在誹謗案中無罪,並沒有裁定布麗吉特性別問題的真偽。但此後,依然有人斷章取義,稱誹謗案的敗訴更加證明了她的性別存疑。

  起訴誹謗進行的同時,2024年3月8日至11日,遠在美國的歐文斯開始在保守派媒體《每日連線》(Daily Wire)的節目中稱,布麗吉特出生時是一名男性,隨後她在推特上宣稱願意拿自己的「全部職業聲譽」來擔保。歐文斯的影響力顯然是更加巨大的,她在油管上擁有540萬訂閱,Instagram和X上分別擁有640萬和730萬粉絲,這個原本只在法國流行過的性別傳言被歐文斯推向了全世界。

  2025年2月起,歐文斯製作了11期播客,命名為《成為布麗吉特》(Becoming Brigitte),這一系列名稱源於格澤維耶·普薩爾(Xavier Poussard)的同名書籍。根據普薩爾的個人網站介紹,他曾工作於法國雜誌《事實與文件》(Faits & Document)。《事實與文件》被認為是一家法國極右翼雜誌,值得注意的是,據稱娜塔莎·雷也是這家雜誌的記者,最早就是在此發表了質疑布麗吉特性別的文章。

  歐文斯和普薩爾在這個議題上相互搭台。歐文斯其中一期播客專門採訪了普薩爾,據她介紹,此時普薩爾「為了躲避法國極權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舉家搬到義大利」。而普薩爾則直接將歐文斯的名字寫在了自己作品的封面上,《成為布麗吉特》一書的標題上方寫道:「坎迪斯·歐文斯展現一項來自格澤維耶·普薩爾的調查」。

  

  歐文斯的播客節目《成為布麗吉特》

  《成為布麗吉特》系列播客僅在油管的總播放量就超過三千萬,除性別質疑外,歐文斯還認為布里吉特曾性侵、操縱馬克龍,而馬克龍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用「精神控制計劃」(MKUltra)培養的傀儡。在此期間,馬克龍夫婦曾三次向歐文斯發函,要求其撤回言論。但歐文斯更像是將這種回應當作彰顯自己影響力的勳章,她會在更新播客的同時把律師函展示在視頻中,一邊閱讀一邊進行反駁,並反覆強調她就是認為布麗吉特是男性,是馬克龍和布麗吉特利用強權壓制新聞媒體,向大眾掩飾真相。

  陰謀論與假新聞專家托馬斯·於雄(Thomas Huchon)向法國國際廣播電台(France Inter)表示,2025年3月到5月,歐文斯的系列言論僅法語國家的觀看量就超過了十億次,傳播速度和範圍前所未有。7月23日,馬克龍夫婦正式在美國特拉華州對歐文斯提起訴訟。據報道,訴狀有200多頁,列出了包括誹謗在內的22項訴因。

  馬克龍律師團隊主張,歐文斯在明知說法為假或嚴重缺乏證據的情況下,出於關注度和商業利益的動機依然持續傳播虛假消息。馬克龍夫婦在起訴書中寫道,歐文斯「發起了一場全球性的羞辱運動」,「她將事實扭曲成一種怪誕的敘事,進行煽動和貶低,造成在全球範圍內持續的霸凌。」這種謊言給他們夫婦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讓他們在現實中出門也要面對這些相信污衊言論的人。

  

  當地時間2025年10月8日,法國巴黎,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和夫人布麗吉特·馬克龍在愛麗舍宮迎接約旦王儲海珊·本·阿卜杜拉和王妃拉傑瓦·阿勒賽義夫,並舉行會晤。(視覺中國)

  負責馬克龍夫婦的律師湯姆·克萊爾(Tom Clare)9月在接受BBC播客採訪時表示,他們將會提交「有科學性質的專家證詞」,以及布里吉特懷孕及撫養孩子的照片。「如果她必須以這種不舒服的方式暴露自己,才能澄清事實、制止這種行為,她百分百準備承擔這一責任。」

  但根據《泰晤士報》的報道,法律專家分析,在誹謗案鮮有勝訴的美國,布麗吉特的贏面並不大。和法國類似,在美國針對公眾人物的誹謗案件中,原告需證明「實際惡意」,這是一個極高的法律門檻,需要證明歐文斯的做法是在明知信息虛假的情況下進行。

  歐文斯對於訴訟的回應也非常強硬,她在播客中繼續稱布麗吉特是「誘騙者」和「戀童癖」,認為這起訴訟是「災難性的公關策略」,是「外國政府攻擊美國獨立記者的第一修正案權利」。她還表示唯一可能讓她敗訴的情況,是自由派精英的腐敗,比如「拜登家族控制了特拉華法院。」

  「全部職業聲譽」

  歐文斯曾多次強調拿自己的「全部職業聲譽」來擔保自己說的話都是事實,但她的「職業聲譽」本身就充滿爭議。美國主流媒體一般稱她為保守派或極右翼評論員,她是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派的支持者,也是川普的黑人年輕女性支持者的代表,為他呼籲更多來自黑人群體的選票。《華盛頓郵報》評價她的政治風格:「一切都是推特上的戰場,』懟翻自由派』不僅是電視節目的賣點,更是白宮的議程。」

  歐文斯1989年出生於康涅狄格州,據她在演講活動說,父母離異后她由祖父母撫養。她經常提及祖父是一個黑人美國人典範,出生在種族隔離的北卡羅來納州,4歲起在佃農農場采棉、晾曬煙草,後來創業、養家,退休后買下了曾經耕作的土地。

  

  坎迪斯·歐文斯(圖源:播客《成為布麗吉特》截圖)

  高中畢業后,歐文斯進入羅德島大學學習新聞專業,在大三時退學,她自稱是因為學生貸款被拒。據NBC報道,歐文斯在退學后在紐約生活,和同事一起創辦了一個名為Degree180的營銷公司,偶爾撰寫政治評論。

  歐文斯確認自己的保守派身份時,油管已經成為了新一代保守派評論員的主要陣地,她隨後創建了一系列社交媒體賬號,宣講自己的政治理念。在吸引關注和表達情緒方面,歐文斯無疑是一個佼佼者。

  身為一名年輕的黑人女性,歐文斯的政治理念與自己的身份反差極大。她反對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否認系統性種族主義的存在,認為非裔美國人一直被「民主黨」利用,反對讓黑人成為永久受害者的敘事。相反,她認為黑人在社會和法律層面沒有受到阻礙。歐文斯還曾公開抨擊#MeToo運動,認為這個運動建立的前提是「女人愚蠢、軟弱、無關緊要」。

  

  歐文斯發起「黑人退出」運動

  在視頻中,歐文斯的發言風格也與川普非常相似,語言犀利、直接,盯著鏡頭滔滔不絕後,常以一句反問的「OK?」結尾。上個月遭遇槍殺的青年保守組織「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創始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曾不吝嗇地表揚她,「這六年來我從沒見過這樣的天賦。」2017年,歐文斯成為了「美國轉折點」的傳播總監,她擁有了更大的舞台。

  由於她激進的言論姿態,媒體曾報道她在美國轉折點組織內部也頗具爭議,有負責人在推特上公布內部群聊記錄顯示,柯克不得不提示其他人不要在歐文斯演講時起鬨或者退場。2019年5月,歐文斯在Instagram發布一篇告別貼,宣布辭去美國轉折點的職務,但她表示自己仍會出席會議。2021年,歐文斯加入美國保守派媒體《每日連線》,主持以她名字命名的政治脫口秀。在發表布麗吉特是男性的論斷不久,她就因被認為發布一系列反猶言論而被辭退。此後,她的主要宣傳陣地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視頻和社交媒體平台。

  對於川普來說,歐文斯是個不太穩定的盟友。歐文斯曾在白宮與川普會面, 2018年,川普曾專門發推特稱「坎迪斯·歐文斯正在美國政治產生巨大影響,她代表了一群正在急速擴張的『非常聰明的思考者』……這對我們的國家非常有好處!」然而最近,歐文斯對川普在愛潑斯坦案的處理並不滿意,公開發言認為「川普背叛了MAGA」。

  在針對馬克龍的訴訟中,歐文斯把川普也卷了進來。她在節目中表示自己接到了一通來自「高級、傲慢的政府官員」的電話,對方暗示,如果她不閉嘴,俄烏和談可能會因此受阻。歐文斯還說,自己在2月26日接到了川普打來的電話,稱馬克龍總統訪問華盛頓時,拜託川普幫忙讓歐文斯別再討論關於他妻子的事。她說川普還告訴她,自己近距離看過布里吉特,「她看起來像個女人」。但歐文斯堅持自己的立場,「尊敬的總統先生,那不是我的錯。是他自己娶了一個帶有男性生理特徵的人。」

  「神秘勢力」

  如今,馬克龍夫婦的困境看起來甚至有些荒唐。證明自己是女性聽起來簡單,但歐文斯的支持者拒絕承認任何文件形式的自證,他們認為照片和文件信息都是可以偽造的,這些都是政府強權下巨大的陰謀。諷刺的是,即便第一夫人成功證明自己為女性,也難以證明歐文斯言論的主觀惡意。

  布里吉特也不是第一個遭遇性別質疑的公眾人物。在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和前副總統卡瑪拉·哈里斯都曾被指為秘密變性,包括泰勒·斯威夫特,Lady Gaga在內的名人也曾被分析為跨性別女性。這些說法的證明方式都非常類似,通過照片和視頻分析一個人的骨骼,來判斷這個人出生時的性別,這種行為一般流行於社交媒體,有學者將之稱為跨性別調查(Transvestigation)。

  

  美國媒體:《塔克·卡爾森只是暗示米歇爾奧巴馬是一個男人嗎?》

  與性相關的話題總是能夠天然吸引更多的眼球。跨性別與女性主義本身就是極具爭議的話題,跨性別調查的出現也源於更深遠的政治環境。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高級講師湯普森(Dr. Jay Daniel Thompson)認為,除了謠言之外,跨性別調查出於道德恐慌,將性別的反轉視為與兒童販賣、戀童癖等並列的社會文化崩壞現象。因此無論是基於反跨性別的立場還是對跨性別人士的負面認知,跨性別調查都是非常適合右翼的政治工具。對於這些說法,有些人是出於八卦,而也有人真的相信,這是某個精英跨性別秘密集團試圖掌控某一行業的陰謀。

  但無論陰謀論的內部解釋鏈條有多曲折離奇,他們的基本邏輯卻都簡單粗暴,預設某個事件背後一定有「隱秘勢力」操控,然後有選擇性地拼湊證據來印證這一「真相」。歐文斯主張的其他觀念包括,認為科學是一種異教信仰,不相信美國登月,反對新冠疫情期間的疫苗和防控措施。她曾表示自己閱讀「地平說」理論並不是因為相信地球是平的,而是出於對權威的質疑。根據英國皮爾斯基金會去年的研究,地平說、美國登月和新冠疫苗是在英國青少年最常見的陰謀論話題。

  以歐文斯為代表的美國右翼網紅之所以受到追捧,一方面原因是人們渴望聽到另一種反精英、反政治正確的聲音。由於主流媒體、文化圈和大學體系常年被自由派佔據,而自己的生活並沒有如他們所說一樣變好,這部分群體對主流話語深度不信任,認為政府和媒體沒有告訴自己真相。皮爾斯的研究結果顯示,11至18歲的青少年對政府的信任度甚至低於對社交媒體網紅的信任度。

  另一方面,歐文斯們對複雜問題的解釋邏輯又足夠簡單,直截了當地告訴人們這就是政治集團在掩蓋的真相。對於堅持披露布麗吉特性別問題,歐文斯的解釋是,她相信激進的信息透明,「我不認為我的追隨者是我的粉絲,我將他們視為和我一樣的人,我們關心公民有權知道到底是誰在管理我們的國家。」社交媒體演演算法會放大這些情緒,吸引人轉發、評論,為他們帶來更多曝光和關注度。

  華盛頓大學信息公眾中心研究認為,這些虛假信息的傳播並不完全與「保守主義」相關,而與右翼民粹主義密切相關。因為他們更善於利用數字平台的「參與式傳播」和「注意力經濟」。這也部分解釋了川普在2024年選舉中的成功,當民主黨仍在依賴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邏輯,共和黨支持的年輕網紅們已經用更公開化的姿態,鼓勵觀眾參與,搶奪人們的注意力。

  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法國,也有發酵這些言論類似的土壤。2021年針對布麗吉特的性別傳言第一次興起時,正值法國民眾對政治人物信任的低谷,「黃背心」運動與新冠疫情的影響,加劇了不信任的氛圍。而這次謠言捲土重來背後,是馬克龍面臨的更糟糕的政治局面。為了控制政府財政赤字,馬克龍近來提出退休制度改革、推出削減支出的2026年預算草案,但都引發了更激烈的反抗。2024年解散議會重新選舉后,馬克龍所在的中間陣營沒能佔領多數席位,反而陷入了「走馬燈式」兩年五次換總理的政治僵局。

  在對這個年輕的法國總統寄予希望時,人們尊重這段年齡相差24歲的愛情故事,甚至願意相信更浪漫化的敘事。但截至今年9月,馬克龍的支持率已經跌至17%,是他就任總統以來的歷史新低。馬克龍夫妻的關係也成了常見的攻擊對象,人們開始質疑,二人初識於學校的戲劇項目時,39歲的布里吉特與15歲馬克龍是不是恰當的關係。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9 10: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