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麻省理工之後,再有美高校「硬剛」特朗普政府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海洋
美國布朗大學校長克里斯蒂娜·帕克森15日拒絕接受白宮提出的以妥協換聯邦資金的「合約」,成為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之後,第二所「硬剛」特朗普政府的美國高校。
布朗大學7月已與特朗普政府達成一份整改協議。帕克森15日說,新「合約」與先前協議矛盾。
特朗普政府1日晚致函范德堡大學、達特茅斯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南加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首批9所美國大學,要求校方研究簽署所謂《高等教育學術卓越合約》,以獲得優先使用聯邦資金的機會。「合約」內容包括:要求大學在招聘員工和錄取學生時禁止考慮種族、性別等因素;將國際本科生入學率限制在不超過15%等10點內容。「合約」還禁止員工代表學校表達政治觀點,除非事態影響到學校。
據美聯社報道,特朗普政府要求上述高校本月20日前作出反饋,不晚於11月21日決定是否簽署「合約」。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合約」部分源於金融富豪馬克·羅恩的想法,申明高校如果選擇「放棄聯邦福利」,可自主追求「合約」所列條款之外的「模式與價值觀」;但如果接受「合約」,則可能收穫「可觀、有意義的聯邦資金」等「多項積極收益」。
10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薩莉·科恩布盧思率先拒絕接受「合約」,稱其中若干條款將限制大學言論自由和獨立性。麻省理工學院由此成為首所拒絕簽署協議、與特朗普政府「硬剛」的高校。
與麻省理工學院稍有不同的是,布朗大學今年7月已與特朗普政府達成協議,換取聯邦政府結束多項調查並解凍科研經費。據多家媒體報道,這所位於羅得島州普羅維登斯市的常春藤聯盟名校當時同意向該州多家勞工組織支付5000萬美元,並同意接受特朗普政府所提與以色列學術界合作等多項條款。
然而,布朗大學校長帕克森15日指出,7月的協議包含確認布朗大學學術自由條款,但本月「合約」缺乏類似保證,她擔心「合約」破壞布朗大學管理自主權,嚴重損害校方履行使命的能力。
按《紐約時報》說法,布朗大學校方先前遲遲未表態,校內出現反對和支持「合約」兩種聲音。反對「合約」的一家學生組織在帕克森15日宣布決定后在社交媒體上歡呼「重大勝利」,稱「布朗崛起了」,但針對「布朗乃至高等教育的攻擊未止」,呼籲繼續支持對特朗普政府「侵犯」校園予以反擊。
截至15日,除麻省理工學院、布朗大學選擇「硬剛」,得克薩斯大學公開支持「合約」外,9所高校中其餘6所高校並未過多表達觀點。特朗普上周末暗示,不排除進一步擴大「合約」所適用的高校範圍。
據美媒2日報道,為應對特朗普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導致的財務壓力,美國已有30多所大學宣布裁員、削減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