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威脅加重 四中全會前官媒再唱高調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中國9月份消費價格指數繼續下降,降幅超出預期,中國官方周三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家庭支出疲軟的背景下,通縮壓力預示著新的經濟困難。然而,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周三發文要求「提升輿論引導水平」,「全方位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面臨多重挑戰:自新冠疫情以來,年輕人就業困難,失業率居高不下,國內消費疲軟,這主要歸因於房地產行業的長期危機。在此背景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周二呼籲中國通過採取財政措施來實現消費增長的「再平衡」,因為中國經濟正在放緩,並面臨通縮威脅。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三公布的數據,消費者物價指數作為衡量通脹的關鍵指標,在9月份同比下降了0.3%,降幅超過彭博社調查預期的-0.2%。不過,這一降幅較8月份(-0.4%)有所收窄。還有一個微弱的但是積極的信號:從8月到9月,價格環比小幅上漲(+0.1%)。
經濟學人信息部分析師徐天增向法新社表示,這確實是「一線希望」,但「這種穩定仍然脆弱且不穩定,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尚未復甦、勞動力市場依然疲軟的情況下」。
通貨緊縮雖然受到一般消費者歡迎,但被認為是對經濟構成危險的現象,因為它促使家庭為等待更低的價格而推遲購買。另外,房地產行業的長期危機以及年輕人就業困難的問題,多年來一直影響著消費者信心。
而且雪上加霜的是,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1月重返白宮以來,中美貿易戰的爆發使中國的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雖然一場脆弱的休戰協議之前得以達成,但當北京上周決定加強對稀土出口的管控時,特朗普毫不猶豫地再次祭出關稅大棒。周五,他宣布從11月1日起「或更早」對中國商品加征100%的關稅。這些措施可能會使北京未來幾個月的經濟形勢更加複雜。
中方毫不示弱,周二,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大報復力度,將韓國航運企業韓華集團的五家美國子公司列入制裁名單,指控這些子公司「支持和協助」美國在造船業的相關行動。
中美貿易對抗升級,全球股市震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無法估量。華爾街日報分析稱,習近平認為特朗普在推出新關稅之前將會讓步。中方之所以堅守強硬立場是因為相信貿易戰將導致市場暴跌,而對股市的關注是特朗普的致命弱點。
另一個不利跡象是,9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仍處於負值區間:瑞士國家銀行周三宣布,該指數同比下降2.3%。該指數衡量的是工廠出廠商品的成本。不過,此次降幅較8月份(-2.9%)有所收窄,且為2025年2月以來最輕微的一次。
生產者價格指數的回落意味著中國企業利潤率縮減,這些企業正陷入激烈的價格戰,而當局正試圖遏制這種局面。
資本經濟公司經濟學家黃子春在一份報告中指出,9月份消費者物價通縮確實有所緩解,部分原因是「燃油價格跌勢放緩」。但她強調「短期內我們尚未看到顯著改善」。「我們預計今年和明年的消費者價格與生產者價格仍將處於負增長區間。」
中國共產黨將於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四中全會,討論未來五年國家的發展方向,特別是經濟發展方向。會議結束后也許會宣布相關措施。官媒高調宣傳經濟向好被認為與為四中全會營造氣氛有關。
除了人民日報連續發表八篇評論鼓吹中國經濟始終保持「強大韌性和活力」,『求是』周三發文稱,有的經營主體對發展前景信心不足,還有不少人因社會保障等因素不敢消費。要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提升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水平,要全方位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提振社會發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