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獲諾獎,他就放話:歐洲不能讓中美贏了

京港台:2025-10-14 10:23| 來源:觀察者網 | 評論( 9 )  | 我來說幾句

剛獲諾獎,他就放話:歐洲不能讓中美贏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當地時間10月13日,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法國學者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在新聞發布會上警示歐洲:絕不能讓美國和中國在技術創新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他還對媒體表示,歐洲要向中國和美國學習,找到協調「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的辦法。

  另一名獲獎的美籍以色列學者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接受採訪時,猛烈抨擊特朗普政府的科研政策,稱其為「歷史上最大的自擺烏龍」事件,至少是自中國明朝以來最嚴重的自傷行為。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於13日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這一獎項授予喬爾·莫基爾、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們「對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闡釋」。

  據法國24電視台報道,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獲獎者公布新聞發布會上,阿吉翁以連線形式向記者表示,「我認為歐洲各國必須意識到,我們不應再讓中美成為技術領導者,更不能在這一領域輸給他們。」

  他說,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與歐元區之間的貧富差距已顯著擴大。

  阿吉翁表示,「二戰後至80年代中期,歐洲曾在人均GDP 層面追趕美國」,但此後雙方差距再次拉大。

  「核心原因在於,我們未能實現高科技領域的突破性創新,」他說,「我們始終局限於中端技術的漸進式發展,這一問題與《德拉吉報告》所指出的情況高度相關。我們缺乏支持高科技突破性創新的合理政策與機構。」

  歐洲央行前行長、義大利前總理馬里奧·德拉吉去年發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其中提出一系列提振歐盟經濟的建議,包括每年至少投入7500億至8000億歐元資金。

  阿吉翁說:「我們尚未形成支持創新的完善金融生態系統。」

  路透社報道指出,此次獎項頒發之際,全球經濟正處於潛在轉折點,許多人預計人工智慧將引發新一輪增長熱潮。同時,該獎項也凸顯了歐洲的戰略風險:在未來技術領域,歐洲可能進一步落後於中美。

  阿吉翁對路透社表示,「去全球化」與關稅壁壘是「經濟增長的障礙」。他認為,市場規模越大,思想交流、技術轉移及良性競爭的可能性就越高。

  「任何阻礙開放的因素,都是增長的障礙。因此,我看到目前烏雲正在積聚,加劇貿易與開放的阻力。」

  阿吉翁還呼籲歐洲向中美學習,稱中美已找到協調「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的方法。

  「在歐洲,我們曾以『競爭政策』之名,對任何形式的產業政策持強烈反對態度。我認為我們需要在這方面做出改變,找到在國防、氣候、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領域協調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方法。」

  接受媒體採訪時,莫基爾和豪伊特對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表達了強烈不滿。

  莫基爾說,自己的研究聚焦於「為何我們比曾祖父輩富裕得多、生活好得多」。同時他擔憂,在特朗普政府執政期間,美國可能失去在科研與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

  「本屆政府對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攻擊,或許是歷史上最大的『自擺烏龍』,至少是自中國明朝實質禁止科研探索以來最嚴重的一記自我傷害,」他對路透社說,「這種行為具有自我破壞性,且完全由無關的政治因素驅動。」

  豪伊特表示,自己對獲獎「完全感到意外」,他同樣批評了特朗普的貿易政策。

  「很明顯,這些政策會通過削弱規模效應來抑制創新,」他對路透社說,「發動關稅戰只會縮小所有人的市場規模。」

  他指出,「試圖將製造業崗位遷回美國」或許具有一定政治意義,但並非合理的經濟政策。

  「我們擅長設計跑鞋,但最好讓其他國家來生產跑鞋。」他說。

  根據諾獎官方介紹,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世界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持續的經濟增長。這一進程使無數人擺脫了貧困,並奠定了人類繁榮的基礎。今年的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解釋了「創新如何為進一步的發展提供動力」。

  諾獎官方表示,獲獎者以不同的方式展現了創造性破壞如何引發衝突,而這些衝突必須以建設性方式處理。否則,創新將會被那些因利益受損而抗拒變革的既有企業和利益集團所阻礙。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5 02:1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