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正在擴散!朝鮮也要發展AI與無人機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近日親自督導「錦松系列」戰術攻擊型與戰略偵察型無人機的性能測試,並宣稱人工智慧與無人機的發展是「現代化軍隊的首要任務」。 從現場展示的自殺式攻擊無人機到多用途偵察系統,朝鮮顯然正企圖以低成本、高衝擊力的科技手段,突破傳統軍力與經濟限制,建立新型非對稱作戰優勢。 這不僅是技術上的跨越,更是一種政治訊號,宣示平壤有能力在「新戰爭型態」中重新尋求存在感。
朝鮮的軍事現代化正在以無人化與智能化為核心。 金正恩多次公開視察AI與無人機研發基地,強調要自主執行任務、準確打擊目標並實現量產。 這意味著朝鮮正將AI軍用化,透過自動識別與自律攻擊技術,企圖建立可獨立運作的戰術攻擊體系。 外界推測,若這些AI技術能與蜂群戰術(swarm tactics)結合,朝鮮可能在短時間內部署大量自殺式攻擊無人機,以飽和攻擊方式突破韓國防線或干擾駐韓美軍防空網。 此舉不僅降低人力風險,也提高突襲效能。
更令人關注的是朝鮮與俄羅斯的技術合作。 據報道,俄方已向朝鮮分享Shahed無人機生產技術,作為對烏克蘭戰爭所需彈藥與兵力的交換。 朝鮮透過觀察俄烏戰場的無人機實戰運用,吸收戰術經驗與生產技術,迅速轉化為本地製造與部署能力。 這種戰場學習模式不僅加速了朝鮮的技術內化,也可能成為未來低端AI軍事科技在封閉政權中的擴散典範。 朝鮮藉此形成一種新的戰略槓桿:以有限資源發揮最大心理與戰術威懾。
儘管朝鮮積極發展AI與無人機,但這一行動在國際法上早已屬於明確的違規行為。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自2006年通過第1718號決議以來,已對朝鮮實施全面武器禁運,並禁止一切可強化軍事能力的科技轉移。 後續的第1874號、第2270號、第2321號與第2397號決議進一步擴大「catch-all」條款,將任何具軍事用途或雙重用途的技術(如AI演演算法、自主導航、感測器或通訊模塊)都納入禁令範圍。 換言之,無論是無人機整體系統還是AI軟體支持,只要有助於朝鮮軍事發展,皆屬禁止項目。
除了聯合國框架,美國、歐盟、韓國、日本與台灣等國也依據《瓦聖納安排》(Wassenaar Arrangement)及各自出口管制法規,全面禁止向朝鮮提供AI晶元、演演算法、伺服器或精密零件。 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BIS)更將AI擴散模型與無人機零部件列為「最高敏感項目」,全面封鎖技術出口。 歐盟則透過雙重用途物品管制法,限制任何可能用于軍事的高科技合作。 照理而言,這些措施應足以遏制朝鮮軍事科技的發展,然而現實卻顯示出制裁的邊界。
朝鮮仍能透過灰色地帶行動與外部盟友的支持繞過禁令。 俄羅斯與伊朗的合作提供了部分技術支持與實戰經驗,中國的商業供應鏈則可能間接成為零組件來源。 朝鮮長期以《民用掩護軍用》、《中介採購》及「數據離岸訓練」等手法規避監管,形成國際制裁難以完全封鎖的漏洞。 這也揭示了全球AI與無人機出口管制的一個核心困境——當技術門檻下降、商業開源平台普及時,非民主政權可以以極低成本取得可軍用化的人工智慧。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近日宣稱人工智慧與無人機的發展是現代化軍隊的首要任務。 (美聯社)
從區域安全的角度看,朝鮮AI化與無人化戰力的提升,意味著朝鮮半島戰爭型態正邁向新階段。 這不僅增加韓國防空與情報體系的壓力,也迫使美日韓重新檢討聯合防衛策略,強化反無人機與電子戰能力。 對台灣而言,這更是一個警訊。 若朝鮮模式被其他威權國家仿效,人工智慧可能成為低成本的威懾工具,削弱民主陣營的軍事優勢。
總體而言,朝鮮發展AI與無人機的行動不僅挑戰了國際法體系的約束力,也顯示出「科技軍事化」的全球風險正在擴散。 當制裁與出口管制無法完全阻止威權國家掌握自主AI軍事能力時,國際社會需要的不只是技術封鎖,更是建立共同規範與倫理邊界的新架構。 否則,AI無人戰爭將不再只是大國博弈的延伸,而會成為威權國家手中最具破壞力的新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