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再現「最短命」總理,馬克龍時代難以為繼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10月6日,上台不足一個月的法國總理勒科爾尼宣布辭職。
不到一個月,法國又一位總理宣布辭職。
當地時間10月6日,39歲的法國總理塞巴斯蒂安·勒科爾尼宣布已向總統馬克龍遞交辭呈並獲得批准,此時距離他走馬上任僅過了27天。勒科爾尼就此成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任期最短的總理。
作為馬克龍的「嫡系」,勒科爾尼可謂總統治下的又一個犧牲品。儘管受馬克龍之命,勒科爾尼與各政黨展開了為期兩天的「最後談判」,可外界已不期待此舉能實質性改善當前局勢。
◆39歲的勒科爾尼被視為馬克龍的心腹。
法國總統府10月8日宣布,馬克龍將在未來48小時內任命新總理。總統府同時指出,多數議員反對舉行提前議會選舉。
當前的法國正處於第五共和國最嚴峻的政治危機之中,根本原因在於政壇與公眾對馬克龍施政能力的不信任以及不認可。無論下一步作何抉擇,馬克龍時代註定難以為繼。
「幸運兒」成最快犧牲品
勒科爾尼於9月9日被任命為該國總理,10月5日晚,他剛剛公布了新一屆政府首批18名成員名單。但才過了14小時,他便向馬克龍遞交辭呈,由此成為第五共和國(1958年至今)史上「最短命」的總理。他就此成為馬克龍總統任內下台的第七位總理,也是過去兩年內下台的第五位總理。
◆馬克龍總統任內已經換了7位總理。圖源:The Connexion
一夜之間從準備組閣到甩手不幹,勒科爾尼給出的理由是「擔任總理的條件並不成熟」。他列舉了三大原因:第一,政府已表態放棄行使可繞過議會投票、直接通過法案的憲法權力(憲法第49條第3款,即「責任條款」),為政黨協商創造良好環境,但部分政黨對此不買賬;第二,部分政黨之間黨爭不斷、互不妥協;第三,新內閣名單在支持政府的陣營內部引發爭議。
誠然,當前法國政壇的結構性困境無人能解。馬克龍去年冒險舉行提前議會選舉以試圖鞏固權力,結果催生出極左、中間派(執政黨)、極右翼陣營三分天下的懸浮議會,理論上反對黨只要拒不妥協,就能扳倒任何一任總理。
隨著被推上總理寶座,勒科爾尼要承擔爭取反對黨支持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結果他比幾位前任失敗得更快。從他披露的原因來看,圍繞新內閣名單的爭議不僅是直接導火索,更傳遞出各陣營「拒絕馬克龍路線」的明確信號。
◆勒科爾尼上任第一天就遇上「封鎖法國」抗議運動。
歷經兩年五任總理的政府動蕩,各黨派希望新內閣能展現實質性的新面貌,組建更具代表性的聯合政府,並以此推動2026年預算草案和政策革新。
但從10月5日公布的首批內閣名單來看,幾乎都是忠於馬克龍的老面孔,大部分關鍵崗位部長全數留任,僅國防部長、經濟與財政部長等職位換人。
其中最大的爭議源於防長人選。勒科爾尼選擇的接替人選是前財長布魯諾·勒梅爾,後者自馬克龍2017年上台以來便擔任此要職,直至去年巴尼耶組建內閣時卸任,可謂馬克龍經濟政策的重要操盤手。新任財長羅蘭·萊斯屈爾同樣出自馬克龍陣營,外界據此認定馬克龍要堅持既定的親商業經濟政策,且不容置喙。
上述任命激起幾乎所有政黨的批評。極左翼「不屈法國」領導人梅朗雄和極右翼國民聯盟主席巴爾代拉均認定新一屆內閣團隊不過是前任政府的延續,並無實質區別,揚言要在即將召開的國民議會會議上彈劾新政府。
留任內政部長的共和黨主席布魯諾·勒塔約稱,自己事先未被告知關於勒梅爾的任命,此舉導致了「信任問題」。執政聯盟內的民主派與無黨派聯盟亦認為,內閣名單意在加強馬克龍陣營的實力,這將犧牲盟友的利益,因此紛紛表態要退出執政聯盟。
眼看新內閣名單招致「眾叛親離」,處於爭議旋渦中的勒梅爾10月6日下午宣布退出內閣,稱自己不想「阻礙國家的適當運轉」。然而這樣的讓步著實太小,且來得太晚。更何況,各黨派不滿的並非某個人選,而是內閣名單所代表的馬克龍路線。
馬克龍時代難以為繼
考慮到勒科爾尼下台已是定局,各家法媒盤點了馬克龍可以做出的三個選擇:任命新總理,解散議會、提前選舉,本人辭去總統職務。外界普遍認為,前兩條路他實際上都走不通,第三條路他則堅決不會走,所以在馬克龍離開愛麗舍宮(總統府)之前,目前的政治僵局只會持續下去。
◆當前危機下,馬克龍成為眾矢之的。
馬克龍的優先選擇自然是任命一位新總理,但如果他寄希望於後者攜2026年預算草案在反對黨佔三分之二的議會通關,就勢必要放棄以親商業為核心的政策路線。否則,理論上他只能任命勒科爾尼擔任看守政府總理,履職到新總理出爐。可如此一來,看守政府是否有意願、有能力通過預算草案,要打很大的問號。
從新總理人選來看,來自馬克龍陣營的可能人選均已折戟沉沙——包括勒科爾尼及其前任弗朗索瓦·貝魯,來自社會黨的左翼政客眼下成為熱門——例如奧朗德時代的總理貝爾納·卡澤納夫、馬克龍第一任期的外長讓·伊夫·勒德里昂。
考慮到社會黨在凍結養老金改革、反對馬克龍部分親商業政策上的立場,馬克龍一向不接受來自該黨的人選,一旦他與左翼陣營合作,勢必會激起執政陣營內部的強烈反彈,即便組閣成功也是對自我路線的自戕。至於另一選項——任命無黨派技術官僚,亦不過是拖延時間的權宜之計。
如果訴諸解散國民議會,需在40天內舉行立法選舉,而這正是極右翼國民聯盟大力鼓吹、超過六成民眾所支持的做法。基於目前的民調支持率,提前舉行議會選舉重塑的是反對黨的合法性。最新民調顯示,國民聯盟以約三分之一的支持率領先,馬克龍陣營的支持率僅有前者的一半(約14%)。
假如現在舉行議會選舉,國民聯盟將毫無懸念在第一輪投票中贏得最多選票,不過最終的議會格局仍取決於兩大變數:一是在兩輪投票制下,其他陣營是否會為了限制極右翼做大在第二輪投票時選擇「棄保」合作,複製去年議會選舉的做法;二是目前議會席位最多卻不團結的左翼陣營能否克服「內訌」,尤當極左翼領導人梅朗雄與社會黨已然不睦。
◆法國國民議會各政黨佔比,圖源:BBC
無論怎麼做,馬克龍陣營勢必會成為最大輸家,三足對立的議會格局將會強化且對執政黨更加不利,想在年內通過2026年預算草案的機會只會更加渺茫。
無論馬克龍是否留在愛麗舍宮,「馬克龍時代」難以為繼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二戰後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因為政治高度不穩定,12年內連續24屆政府垮台,直到戴高樂「再造共和」,塑造了以半總統製為基礎的第五共和國。穩定運行不到70年,第五共和政體在馬克龍的治下竟戲劇般經歷「昨日重現」,如第四共和那般運轉失靈。(作者系國際政治專欄作家、中國翻譯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