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學者:中國不怕特朗普 給世界上了一堂獨立課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重陽金融研究院與全球領導力學院共同承辦的「明德戰略對話(2025)」將於10月13日至17日舉行。會議前夕,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與德國資深媒體人、歷史學家、克魯斯曼傳播與諮詢公司創辦人烏維.克魯斯曼(Uwe Klußmann)進行對話,就中歐關係、特朗普政策、歐美戰略與未來世界格局等議題深入交流。
烏維.克魯斯曼表示,很榮幸能再次訪問中國並與學界對話。他回憶曾於1996年以遊客身分訪問中國,如今中國已發生根本變化,「我期待看到一個正在崛起、在技術、社會變革、環境等領域擁有豐富經驗的國家」。他強調,中國曾與多國一樣歷經殖民壓迫,如今的成功應放在歷史脈絡下理解。
談及中歐關係,克魯斯曼指出,歐洲「長期依賴美國,這是不幸的事實」。他直言歐洲害怕特朗普,這一點與中國大不相同。中國不害怕特朗普,展現了一個真正獨立國家的榜樣,給其他國家上了一課。他認為中國透過經濟與外交多元化降低對美依賴,因此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對中國影響遠小於對歐洲。
他同時批評歐洲部分政治力量與智庫主張「與中國對抗」,認為這種做法不利歐洲自身。「當歐洲面臨美國關稅等挑戰時,更需要與中國建立夥伴關係,尤其是經濟與科技合作。」
對於歐洲是否會制裁中國的問題,克魯斯曼回應稱,「我們不會制裁中國,這將摧毀德國的貿易和經濟」。他指出,中國作為主權國家,有權決定自身事務,相互尊重才是強化中歐夥伴關係的建設性途徑。
他舉例稱,德國港口城市漢堡最終接受中國中遠集團(COSCO)投資,展現務實力量的勝利,但華為未能參與德國5G建設,「結果是我在郊外花園裡網路信號很差,這不是建設性做法」。
在談到俄烏戰爭時,克魯斯曼表示,這場衝突將是一場長期戰爭,因為當戰爭被定義為善與惡的較量,就不可能有妥協。他認為世界應該重拾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強調同理與對話的重要性。
針對美國的未來,他指出,美國社會「深度分裂」,形象正在惡化。在特朗普上台後,德國年輕人不再以美國為榜樣。儘管如此,美國仍是重要的技術與經濟強國。他預測,美國的關稅政策可能促使德國工業轉向赴美設廠,短期內「削弱德國、強化美國」。
同時,克魯斯曼提到,德國國內的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AfD)崛起,可能改變外交政策。他批評當前德國政府「缺乏基於國家利益的明確戰略」,並指出歐洲無國家能主導全局,「即使法德合作,也難以形成統一立場」。
他並引用基辛格的名言,「如果我想給歐洲打電話,我該打給誰?」以此形容歐洲缺乏統一外交聲音的困境。
2025年8月19日,特朗普同時會見澤連斯基和歐洲七大領導人的場面相當具有羞辱性。在白宮東廳舉行的會見是在一個長條桌上,以一對八的排位。(白宮圖片)
展望西方未來,克魯斯曼指出,所謂「西方」並非單一體,「我們有不同的西方」。但歐洲將面臨人口老化與移民壓力,預估25年後「歐洲僅剩約4億人口、平均年齡50歲」,移民潮與右翼崛起將成為主要社會問題。
談到2050年世界格局,他認為非洲將成為影響人類未來的重要力量,「非洲的崛起將對中國構成挑戰」。他稱,中國在非洲的建設成果明顯,非洲對中國抱有高度期待。
在人工智慧議題上,克魯斯曼表示,人工智慧「既是機遇也是風險」,應建立國際監管機制,「就像核能一樣,既能造福人類,也可能帶來災難」。他指出,中國早在2023年就提出AI監管概念,「這是非常負責任的態度」。克魯斯曼最後強調,「我們不能天真地擁抱人工智慧,而應圍繞人類福祉展開國際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