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奧特曼預言:人類「只剩」最後5年!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倒計時開始!
奧特曼把「超級智能」實現的時間線拉到了2030年。
5年後,AI將全面超越人類。
他在接受德國《世界報》採訪時表示:
我可以肯定地說,到2030年底之前,如果我們沒能開發出能夠完成人類自身無法企及任務的超級智能模型,我會感到非常意外。
他還拋出了一個極具爭議的新標準:
幾年後的某一天,一個名為GPT-8的系統,平靜地告訴你,它攻克了量子引力——那個困擾了愛因斯坦之後所有物理學家的終極難題。
它不僅給出了答案,更能向你娓娓道來其思考過程、靈感來源,以及它為何決定研究這個課題。
這能算是AGI嗎?
在和量子計算教父David Deutsch的對談中,奧特曼拋出這個問題。
David Deutsch也不得不承認,這將成為一個潛在的基準。
假設GPT-8能夠解決量子引力問題,它將有資格成為真正的AGI。
倒計時開啟,AI五年後超越人類
剛剛在柏林領取了聲譽卓著的阿克塞爾·斯普林格獎,奧特曼緊接著就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在一次深度專訪中,他給出了一個驚人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慧將在所有維度上超越人類。
「超級智能何時會出現?」當被問及這個終極問題時,奧特曼的回答平靜卻極具顛覆性。
「在很多方面,GPT-5已經比我更聰明了,」他淡然說道,「至少在我看來,它也比許多其他人更聰明。」
奧特曼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奇特的過渡期:
AI模型已經能在許多認知任務上超越人類,但在物理世界和常識理解上卻仍有短板。
然而,這條進步的曲線將「保持極其陡峭的態勢」。
他為我們設定了兩個關鍵的時間節點:
首先,是2026年底。他預計屆時會出現的新模型,其能力之強,將讓我們今天的人們「大吃一驚」。這暗示著,從GPT-4到GPT-5,再到未來的迭代,其能力躍遷將是非線性的,是指數級的。
而真正的轉折點,他定義為「AI能夠做出人類無法獨立完成的科學發現」的時刻。這才是他眼中「真正稱得上是超級智能」的開端。這個時刻何時到來?
「我敢肯定,」奧特曼斬釘截鐵地說,「到這個十年末,也就是2030年前,如果我們還沒能擁有那種能力超凡、能完成人類自身無法完成任務的模型,我會感到非常驚訝。」
五年。這就是奧特曼為人類智力霸權時代劃定的最後期限。
工作的終結,還是任務的革命?
如果AI的進化已成定局,那麼人類在社會中的角色將何去何從?
對於「多少工作會被取代」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奧特曼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框架:
不要思考「工作崗位」,而要思考「任務」。
「我可以輕易地想象一個世界:在不遠的將來,當今經濟活動中30%到40%的任務都將由AI執行。」他預測道。
這意味著,幾乎每個人的工作內容都將發生根本性改變。
一些舊工作會消失,大量新工作會湧現,但更核心的變化在於,我們與AI的協作將成為常態。
這種變革速度將遠超歷史。
他引用數據說,社會上一半的工作崗位每75年就會更替一次,而AI將把這個周期急劇縮短。
那麼,作為一名新晉父親,他會如何為自己的孩子規劃未來?
「掌握『如何學習』這項元技能,學會適應,學會在巨變中保持韌性,」奧特曼給出了他的答案,「我堅信,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與互動,依然會是生活的核心。」
在奧特曼看來,洞察他人需求、創造價值、發揮創造力的願望是無窮無盡的。
就像工業革命時人們看著機器取代體力勞動一樣,每一代新人都會利用新工具,創造出上一代人無法想象的未來。
AI無法編碼的「關懷」
在AI無所不能的未來,人類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
奧特曼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這個價值就隱藏在我們最基本的情感之中。
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懷、對彼此行為的關注程度,以及人們渴望與他人互動的強烈意願。我認為在AI的世界里,這些品質將愈發重要。
AI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工具,但使用工具的「人」——我們的意圖、洞察力和同理心,將變得前所未有的珍貴。
像慈愛的父母,而非冷漠的主宰
當然,一個比人類更強大的智能體的存在,也帶來了深重的憂慮。
批評者如Eliezer Yudkowsky認為,超級智能與人類的關係,將如同人類與螞蟻一樣,後者的生死取決於前者的一念之間。
對此,奧特曼並不認同。
他引用了聯合創始人Ilya Sutskever的一個比喻,他認為這最能表達他的期望:
我希望一個通用人工智慧(AGI)對待人類的方式,能像一位慈愛的父母。
的確,AI極其強大,即便沒有惡意,也可能產生無法預料的後果。因此,將其與人類價值觀「對齊」至關重要。
奧特曼承認:「我們顯然犯過一些錯誤,而且未來我們還會犯更多錯誤。」
但在他看來,將與人類價值觀對齊的工具交到人們手中,讓世界去探索它的潛力,本身就是實現使命的最佳路徑。
2030年,已經不再遙遠。
而我們每個人,都已身處這場偉大變革的序章之中。
算力吞噬一切,萬億美元豪賭基建
與此同時,早已將目光投向了下一個十年的奧特曼,用一場史無前例的資本閃電戰,重新定義了AI軍備競賽的規則與風險,為他數萬億美元的宏偉藍圖畫上了第一筆。
這歷史性的一周,始於一連串震撼性的合作公告:
周一:晶元巨頭英偉達登場,承諾投入高達1000億美元,用數百萬顆GPU為OpenAI打造一座前所未有的算力心臟。
周二:OpenAI宣布與甲骨文、軟銀的合作升級,「星際之門」(Stargate)超級數據中心項目,將擴展為一個跨越多階段、多地點的4000億美元宏大工程。
周四:通過與數據分析巨頭Databricks的正式整合,OpenAI將觸角深入企業市場腹地,開啟了商業化推廣的全新篇章。
「我們需要17座核電站」
奧特曼的邏輯簡單而粗暴:要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就需要指數級增長的基礎設施。
而這個「指數級」,也有一個專屬於它的物理量——「星際之門」項目需要17吉瓦的電力容量。
這是什麼概念?它足以同時點亮1300萬戶美國家庭的燈火,約等於17座核電站的發電量。
在OpenAI描繪的藍圖中,這一切瘋狂的投入都是對永無止境市場需求的必要響應,並且最終必將盈利。
據知情人士透露,公司內部的財務預測顯示,到2029年,OpenAI有望實現1250億美元的年收入。
然而,想要憑空變出17吉瓦的電力容量,絕非易事。
美國現有的電網早已不堪重負
燃氣輪機的訂單也已排到了2028年
建造一座核電站更是需要至少十年時間
可再生能源項目又時常受困於政治阻力
而這也讓奧特曼成為了核能的堅定擁護者。
在他看來,無論是核裂變還是核聚變技術,都應大力發展,這樣才能滿足AI對高密度能源的渴求。
「我不覺得這有多瘋狂」
在德州阿比林,「星際之門」的第一個項目現場,奧特曼指著眼前的建築工地說道:
我想,每天使用ChatGPT的人根本想象不到背後需要付出什麼。這裡目前只完成了整個項目規劃的10%。而我們計劃要建10個這樣的基地。
這種在旁人看來近乎瘋狂的雄心,在一些投資者眼中卻是通往勝利的唯一路徑。
「我不覺得這有多瘋狂。因為這對於贏得通往通用人工智慧的競賽而言,是生死攸關的一步,」 Menlo Ventures合伙人Deedy Das表示。
他認為,歷史已經證明,AI的突破往往不是源於更聰明的演演算法,而是源於獲取海量計算的能力。
「奧特曼的天賦之一就是能夠洞察指數級增長的趨勢,並為此提前布局,」Das補充道。
可以說,OpenAI本周擲下的,是一場關乎未來的世紀豪賭。
它賭的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賭的是市場需求的無限潛力,更賭的是自己撬動整個物理世界來支撐一個數字夢想的非凡能力。
這盤棋局,才剛剛開始。
一個彩蛋
在德國的訪談中,奧特曼還提到了最令人興奮的啟示之一,首次詳細闡述了OpenAI在硬體方面的雄心。
在聘請了前蘋果設計靈魂人物后,外界對此猜測紛紛。
對此,奧特曼透露:「假以時日,我們將打造一個小型設備系列。」
這並非簡單的硬體迭代,而是對人機交互的第三次革命:
第一次是滑鼠、鍵盤和窗口;
第二次是觸摸屏;
而第三次,將由AI驅動。
計算機真正能夠理解我們的意圖,能夠思考,這讓我們得以重新想象使用計算機的意義。
想象一下,你可以給計算機下達一個複雜的指令,比如一個需要一天、一個月甚至一年才能完成的任務,然後完全放心地讓它去處理,只在需要你協助時才來打擾你。
這將徹底改變我們當前不斷在應用間切換、被通知打擾的工作模式。
「它們的外觀肯定會很棒,」他笑著補充,「但這並非重點。我希望,如果我們做得足夠出色,它們將改變使用計算機的意義,改變你的工作方式,以及你的娛樂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