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美製裁到超越茅台,這對江西兄弟逆襲登頂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陳天石(左)和陳雲霽。
「我們有遠大的志向,
但長跑才剛剛開始。」
作者:劉瀟
中國A股市場誕生了新「股王」。
今日,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寒武紀)股價大漲15%,收盤價格1588元/股,超越貴州茅台,成為A股市場股價最高的企業。截至收盤,寒武紀市值已經達到6643億元。
這份成就的背後,是寒武紀創始人兄弟——陳天石與陳雲霽的科研之路。兩人均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以下稱中科大少年班)。哥哥陳雲霽主攻計算機晶元技術,弟弟陳天石則專註於AI演演算法研究。
不畏懼「坐冷板凳」
陳天石曾回憶:「我們剛開始做AI晶元的時候,這個領域一點都不熱——首先,AI不熱;給AI做一個專門的晶元,就更不熱。」
2010年,陳氏兄弟在中科院提出「AI專用晶元」構想時,全球相關領域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科研難度可想而知。
但科研創新的興奮克服了對未知的恐懼,兩兄弟一拍即合,不畏懼「坐冷板凳」,一頭扎進中科院一間30平方米的「小黑屋」實驗室里,埋頭苦幹起來。
2015年,團隊完成首顆AI晶元流片(試生產)。這枚晶元被他們命名為 「DianNao」(電腦)。參加國際會議時,陳雲霽一遍遍地給外國同行糾正發音,他自豪地說:「之前沒有中文發音的晶元,我們藉此也傳播了中國文化。」
次年,陳天石便選擇離崗創業,與中科院下屬的北京中科算源資產管理公司共同出資設立寒武紀公司,註冊資本僅90萬元。陳天石任CEO,陳雲霽則在幕後負責科研。
公司之所以取名「寒武紀」,是希望用地質學上生命大爆發的時代來比喻人工智慧的未來。
·寒武紀公司。
2016年春天,AlphaGo大勝圍棋大師李世石。AI迅速在全世界掀起浪潮,一大批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風口來了。
2018年,陳天石將業務從單一智能終端晶元,向雲、邊、端全場景智能晶元延伸,積極拓展政務和智能計算集群項目。到2020年,寒武紀已成為一傢具備軟硬體全棧系統能力的晶元設計公司。
同年3月,寒武紀正式啟動IPO,闖關科創板。經歷三輪問詢,寒武紀於同年7月20日在科創版上市,從IPO受理到上市約117天,顯著快於常規流程的6—12個月。上市首日,寒武紀即突破千億元市值。
·陳天石展示寒武紀研發的晶元。
2022年底,美國政府單方面將寒武紀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以限制中國晶元和AI技術的發展。名單中,近三成都是寒武紀及其下屬系列公司。
在當年的業績說明會上,陳天石表示,由於供應鏈的因素,產品已受到一定影響。公司克服外部困難,寒武紀及子公司研發及各項經營工作正有序推進。
此後,他頂住壓力,堅持研發投入。在他看來,晶元研發是長跑,沒有捷徑。他把晶元研發比作推土機,沿大路而行,不抄小道,不搞奇襲。
進入2024年,隨著AI大模型的普及,以及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成熟,寒武紀掙脫束縛,加速成長,更帶領中國AI技術持續縱深積累,打造生態構建。
具體來看,寒武紀生產的雲端智能晶元、加速卡及訓練整機和邊緣端產品等,紛紛押中了國產算力需求爆發的時間窗口。
寒武紀的公司業績也由此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寒武紀自2024年四季度首次實現單季盈利以來,已經連續三個季度實現盈利。扭虧為盈,意味著寒武紀從長期「高研發、高虧損」狀態中突圍。
今年二季度寒武紀實現營收17.69億元,環比增長59.19%;歸母凈利潤6.83億元,環比增長92.03%。寒武紀實現盈利和現金流雙轉正,則標誌著其從技術投入期進入商業化收穫期。這一切都成為其股價爆髮式上漲的因素。
清華大學校友會投資與產業發展專委會會長、AI醫療領域專家許紅磊對環球人物記者說:「當前是中國科技企業發展的最佳歷史時期,國家政策持續支持科技與產業創新,尤其在晶元、AI等關鍵領域推動國產化進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發展轉型壓力,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突破瓶頸。」
·陳天石。(資料圖)
不過,8月28日晚間,寒武紀發布公告稱,公司近一個月股價漲幅已超過大部分同行業公司,而且顯著高於大盤相關指數漲幅。股價存在脫離當前基本面的風險,投資者參與交易可能面臨較大風險。外界也普遍認為,投資者應理性看待其股價飆升情況,謹慎入市。
面對公司取得的成績,陳天石也深知,未來的路還很長,他曾說:「寒武紀和行業前輩比起來還只是個孩子。羅馬並非一天建成,前輩標桿也都是篳路藍縷走過來的,我們有遠大的志向,但長跑才剛剛開始。」
苦熬的精神
回顧科研生涯,陳雲霽說:「從導師身上,我們不僅學會如何設計晶元,更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科學研究從來沒有捷徑可走,需要苦幹實幹。」
陳雲霽曾跟隨導師胡偉武博士,進行龍芯項目的開發。2007年,博士畢業后,陳天石追隨陳雲霽,也加入了中科院計算所,研究方向是AI演演算法。
他想著手干件大事,實現年少時的想法:「做一個東西讓計算機更聰明,終極目標像人一樣聰明。」兄弟倆一個精通硬體、一個精通軟體,開始聯手做AI和晶元設計的交叉研究。
·陳天石(左)與陳雲霽。
從此,陳氏兄弟經常吃過早飯就坐在電腦前工作,等感覺餓了已是晚上。熬夜是家常便飯,累了就在摺疊床上囫圇一覺。
當時,全球AI研究正處於低谷期,AI和晶元設計的交叉研究更不被業內人士看好。
陳氏兄弟先後提出一系列基於AI方法的處理器研發技術,多次向著業內「奧斯卡」——體系結構學術頂級會議投稿,但都一一被拒。
時間一久,兄弟倆擔心:做完研究,發不出論文怎麼辦?加之項目申請也不順利,兄弟倆只能在日常工作之餘開展研究。
2014年3月,陳雲霽終於圓了學術夢。在美國召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頂級會議ASPLOS上,他與法國計算機學者奧利弗·特曼等人合作的論文榮獲最佳論文獎。他們提出的深度學習加速器架構,為後來寒武紀系列晶元的誕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2015年,陳雲霽因其在深度學習處理器領域的貢獻,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年度「全球35位35歲以下創新者」。
2018年2月,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刊文稱,寒武紀的一系列成果為深度學習處理器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陳雲霽和他的團隊被評價為該領域的先驅和引領者。
陳雲霽經常用自己的經歷啟發學生:「不要為了發論文而一味去追逐熱點,要努力去做那些未來有前景、現在沒被關注的方向。」
許紅磊認為:「成功企業家需具備『又紅又專』的雙重特質。『紅』指忠誠於國家民族,『專』指在科技與商業領域具備創新能力,堅持長期主義和艱苦奮鬥的精神。」
「我感覺特別幸運」
陳氏兄弟是幸運的。
他們在開明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兄弟倆小時候,父母經常講科學家的故事激勵他們,還善用「激將法」。
陳雲霽記得,爸媽曾買回一套《十萬個為什麼》,卻說他還小看不懂,「這讓我好奇心更強了,偷偷找出來拚命看。」
·童年時期的陳氏兄弟。
三年級時,陳雲霽就學完了全部小學數學課程,9歲小學畢業時已經把初中數學課程學完,14歲便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3歲便獲得了中科院計算所博士學位。陳天石同樣天賦出眾,16歲就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學習,並在9年之內拿到了博士學位。
不過,陳雲霽不認同外界稱他們為「神童」:「我們絕對不是神童,頂多算是『早慧少年』,3歲多時,我連1、2、3都數不清楚。」
因為對計算機架構的痴迷,兄弟二人被中科院計算所破格錄用,成為龍芯團隊最年輕成員。計算所也給了兩人足夠大的舞台和空間。在那個很多人不知道AI為何物的年代,大力支持他們對AI晶元的探索。
一路走來,陳雲霽深感幸運:「我們原來在這方面幾乎沒有發言權,但智能時代給了一個機會。」對此,許紅磊評論:「即便在最好的創業時代,依然需要保持創業初心的拼搏精神。」
陳雲霽說:「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做未知領域的科研探索會很孤獨,特別是探索別人沒有走過的無人區,會更加孤獨。但是,在我看來,有科學理想的人應該偏離一般意義上的『最優路徑』,有勇氣探索冷門、未知的領域。人工智慧的星辰大海是值得投入全部精力去探索奮鬥的畢生事業。」
陳雲霽喜歡《人類群星閃耀時》的一段話:「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他說:「能把興趣和工作結合在一起,我感覺特別幸運。」
如今,當寒武紀成為A股新「股王」時,這不僅僅是一家公司的勝利,更是中國科技創新力量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