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拐點,有人偷偷獲利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石重貴的慘敗,後晉的滅亡,除了杜重威一干賣國賊之外,還有一個人,也在隱秘的發揮著作用。
這個人是誰呢?是劉知遠。
劉知遠,大唐昭宗年間生人,為人沉穩,而且是從小就沉穩肅穆,別的小孩在滿地打滾,房前屋后的玩呢,劉知遠已經讀書識字,明禮知世,跟小大人一樣了。
因為他家就在山西太原嘛,那個時候正值沙陀李氏父子割據河東,所以成年之後,劉知遠就在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也就是後來的明宗帳下當兵,當然沒有什麼職務,就是普通士兵。
而且劉知遠還不是直屬於李嗣源的士兵,而是在李嗣源的部將兼女婿石敬瑭麾下做軍卒。
當年梁晉對峙,大家都是在給李克用打天下,有一次石敬瑭和後梁軍交戰,他所乘騎的戰馬的馬鞍壞了,不便於石敬瑭在馬上作戰,這個時候劉知遠就在石敬瑭的旁邊,可以說他很忠心,立刻就把自己的戰馬讓給石敬瑭騎,他則騎石敬瑭的馬,並且在深陷梁軍包圍之際,劉知遠還讓石敬瑭先走,自己負責斷後。
這叫什麼,這就叫做患難見忠誠,只有在經歷生死考驗的時候,人的品質才能體現出來。
這段十分早期的經歷,其實並不為史家所注目,但其實這個事件很重要,他為劉知遠贏得了石敬瑭對他極大的信任,而這個信任,也成了他日後發跡的重要政治資本,甚至我們說,劉知遠後來能成就功名,成為五代後漢政權的開國皇帝,起點就源於此。
哪怕,當時的劉知遠其實沒有摻雜任何想法,而只是他想要去那麼做。
(節度河東 劉知遠)
因為這件事,劉知遠成了石敬瑭的心腹,很快被提拔了起來,掌握了一些兵力的指揮權。
這士為知己者死,劉知遠或許可以為了石敬瑭肝腦塗地,粉身碎骨,以報答石敬瑭的提攜重用之恩,但是在很多事情上,或者說在為人處世上,劉知遠對石敬瑭並不認同。
比如,石敬瑭後來為了消滅後唐,為了打倒李從珂,他勾結契丹,事契丹為父,卑躬屈膝敬送銀錢還不算,他還把燕雲十六州給割讓了出去。
商量這個事兒的時候,劉知遠就在旁邊,他就趕緊勸諫石敬瑭,說:
我們對契丹稱臣就已經就很可以了,為什麼要貶低自己的身份做兒子呢?何況河東富庶,只多給銀錢請求契丹出兵就行,而絕沒有必要割地,一旦將燕雲十六州割讓出去,將來後患無窮。
(幽燕之地)
說的很有道理,但是已經被皇帝夢填滿腦子的石敬瑭沒有聽。
等到後晉建立之後,劉知遠因有從龍之功,列為開國功臣,身兼數職,當然最主要的工作是節度使,負責鎮守河東。
石敬瑭死了之後,石重貴主戰,後晉和契丹就打了起來,劉知遠雖然遠在河東,但也不可避免的會被捲入戰爭。
事實上,在抵抗契丹軍入侵這一塊,劉知遠是很出力的。
後晉和契丹交戰期間,契丹將領偉王入侵雁門關,劉知遠不遺餘力,迎頭痛擊,在朔州的陽武關,劉知遠也殲滅了不少契丹軍,可以說只要有契丹軍入侵河東,劉知遠都會出兵阻擊。
那我們可以說,劉知遠是效忠於後晉,忠誠於石重貴的。
可以這麼說,但是又不能完全這麼說。
因為,河東在本質上就是劉知遠的地盤,就算沒有後晉,沒有石重貴,契丹人欺負到自己的地盤上來了,他也不可能忍著,他抗擊契丹人,客觀上是履行了自己作為朝廷將領的職責,但主觀上其實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在實際的交戰過程中,劉知遠對於朝廷的命令,他是一半拒絕,一半同意,有時候他聽從調遣,有時候他又直接抗命,整體屬於是模稜兩可的狀態。
這其實也體現出劉知遠內心的掙扎,他從小沉穩,既然有這種沉穩的性格,必然心思極多,在後晉面臨巨大的武力入侵的情況下,他必然會左右徘徊,是盡心竭力的幫助朝廷渡過難過,還是趁著亂世之際圖謀自立,或者乾脆投降倒戈契丹人?
最後一種大概是沒有可能的,劉知遠很早就對契丹人表露出了相當的排斥,投降他肯定是不會投降的。
這種情緒在杜重威率二十萬大軍陣前降敵之後,終於有了決定。
(賣國奸賊 杜重威)
杜重威的背叛太突然了,他一投降,等於直接把後晉推向了深淵,劉知遠甚至都沒有反應時間,朝廷一下子就落入了絕無翻盤可能的境地。
開封城裡孤零零的石重貴向劉知遠發出求援消息的時候,且不說劉知遠的馬有沒有契丹人的快,時間上來不來得及,就算是來得及,劉知遠難道已經做好了和這個已經無可挽回的政權蘭摧玉折,一同赴死嗎?
開玩笑,雖然劉知遠姓劉,但他畢竟不是劉豫州。
所以我們能看到的是,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劉知遠選擇了儘可能的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讓自己完全不發揮任何作用。
但是等到耶律德光在開封一稱帝,一改大遼的國號,他的反應倒是很快,直接派了自己一個叫做王峻的心腹,到開封城去,奉表請降,表示自己願意歸順契丹。
耶律德光十分高興,為了表揚劉知遠順應天命的這個行為,他親切稱呼劉知遠為「兒子」,還賜給劉知遠一根手杖,讓王峻帶回去。
《新五代史》中說「木拐,虜法貴之如中國几杖,非優大臣不可得」,意思是按照契丹的禮法,契丹的君主賞賜臣下手杖,這是了不得的大事,是很高的殊榮,只有君主特別賞識和重用的臣下才能擁有這樣的榮譽,這就好像中原的皇帝賜給大臣符節一樣,大臣持節了,到地方上就視為擁有皇帝的權利,非常的厲害。
王峻去了一趟,可以說沒白去,不僅成功替劉知遠博得了契丹方面的好感,他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替劉知遠了解到了契丹當時的情況。
回來之後,王峻做了這麼一句彙報:
契丹必不能有中國。
事實上大家都看得出來,契丹人雖然在武力上消滅了後晉,但卻沒有辦法用武力代替後晉繼續統治中原。
劉知遠一聽,心裡有數了,他知道不久之後契丹人必然在中原人民的反抗下倉皇北返,所以他這個時候就開始研究自己稱帝建國的事情了。
(契丹人形象)
當然了,稱帝是想要稱帝,但是不能表現的太著急,太主動,畢竟這種事情都要追求一個合理性和合法性,劉知遠抻著不稱帝,是在等臣下勸進,等四方擁戴,大家也很配合,一個接一個的寫信,一個接一個的勸進,大家如此之擁護,如此之熱情,劉知遠這才勉為其難(xin man yi zu)的在太原登基,建立了後漢政權。
我們知道開國之後,都要有一個國號,值得細品的是,劉知遠沒有改國號,但他也沒有用石重貴的年號,石重貴的年號是開運,他棄掉了,他沿用的是石敬瑭的年號天福。
這是什麼意思?這說明劉知遠在刻意淡化石重貴政權,或者說他直接就不承認石重貴政權,如果他不承認這個政權,那麼他按兵不動,沒有盡心竭力的為石重貴政權效力也就不存在了,反之,他採用石敬瑭的年號,就一下子把自己定位成了後晉開國正統的延續者,而且這也有暗示石重貴已經偏離石敬瑭的法統,自己才是石敬瑭事業的真正繼承者的意味。
劉知遠稱帝前後,石重貴一行人正好被契丹人押解著北上,劉知遠聽說之後,他還很悲憤,他還親自率領軍隊出征,說要把石重貴給營救出來,結果大軍走到壽陽一帶,轉了個圈又回來了。
看來,這不是營救,而是送別。
稱帝之後,有一件事情要抓緊做,那就是大封功臣,犒勞將士,畢竟手底下的這個軍事集團才是劉知遠帝位強有力的保障,那劉知遠就打算搜刮民財,向百姓汲取財富為自己所用。
這個時候,劉知遠的妻子李氏,也就是後來的李皇后說了一段在歷史上十分著名的話,她說:
方今起事,號為義兵,民未知惠而先奪其財,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後宮所有,請悉出之,雖其不足,士亦不以為怨也。
如今剛剛起兵,我們的軍隊,是有道義,有仁義的軍隊,現在百姓們還沒有得到我們的恩惠,反而要搶奪他們的財物,這是新即位的天子為了拯救百姓該做的事情嗎?
說完這些,李氏還表示自己願意拿出後宮中的所有財物作為軍費。
真是家有賢妻,不遭橫禍啊,李氏這麼一勸,劉知遠幡然醒悟,馬上就把自己宮裡邊私藏的財物全都拿了出來,分給了士卒。
您看,劉知遠稱帝之後,他善待百姓,而與此同時的契丹人,還忙不迭的打草谷呢,自然是高下立判。
亂世會讓人心喪盡,會讓道德淪喪,社會失去了制約,軍閥們搶糧食,搶地盤,搶資源,他們像蝗蟲一樣吞噬著目之所及的一切,但他們不知道,得到以上這些,只會暫時強大,而想要擁有整個天下,最該爭搶的,其實就在眼前。
眼前是什麼?是像你,像我,是每一個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