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回爐職校,很多人的大學都白上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本升專」的出現,終究是一種市場思維、務實精神的勝利,也是告訴那些大學們:真的關心學生,就好好幫他們找工作吧。
最近,「本升專」相關話題再次於社媒平台登上熱搜。
此次受到廣泛關注的,是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據媒體報道,2025年,該校的動車組檢修技術、高速鐵路綜合維修技術等多個專業備註招生對象為本科生。該校的工作人員在接受採訪時稱,學校的本科畢業生報名情況不錯,2024年就完成了招生計劃。
這個消息引人關注,因為這是一種「學歷倒掛」——先上了本科,再返回頭去讀大專。
這個現象,很多媒體用了一種相對開放、歡迎的態度去看待,認為這是破除「學歷迷思」,這是「重新校準人生坐標」。
話很漂亮,但無法否認這是反常的。
花4年去校準人生坐標,那早讀大專不就好了?可以省多少時間和精力?不僅大學4年省了,還省了高中階段沒日沒夜、軍事化管理、上廁所要掐點的苦讀。
無論如何,這種回爐就是一筆巨大的成本,長達數年的投入打了水漂。這背後終究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自救。
01
「本升專」已經越來越常見,幾年前就開始有媒體報道。
比如《南方周末》曾報道,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說,該校這兩年招收的本科生超過150人,主要是想通過培訓考取心理諮詢、營養和健康管理等方向的證書。
成都新東方烹飪學校的老師在報道中提到,在跟自己學習川菜烹飪的學生中,三成有本科以上的學歷。
青島技師學院從2009年開始創辦「大學生技師班」,招收已經有專科及本科學歷的學生。2015年以來,大學生技師班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學生是本科生,等等。
之所以「本升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好找工作。
像上面提到的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看名字就不難想象去向是哪裡,還是多少年輕人渴望的穩定大企業。像青島技師學院也在報道中說,學生大多順利就職知名企業,薪酬普遍高於同期應屆生平均水平。
有些話多少有宣傳成分,但對找工作有幫助肯定是直接原因,否則,誰讀書有癮呢?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大專就好找工作?
02
毋庸諱言,這是因為大專對應的工作不夠「高端」。當然這肯定有人抬杠「職業不分貴賤」,那麼就說得含蓄點,大專對應的崗位多在第二產業,而不是第三產業。
而第二產業向來就很缺人。2022年曾有數據顯示,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數據,2021年三季度企業用人需求中有38.7%集中在製造業。
同時,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於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有43個與製造業直接相關的行業存在供需缺口;24個新進「最缺工」排行榜的職業中,超過半數與製造業直接相關,佔比高達54.2%,遠高於其他職業。
另外,《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我國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至2025年人才缺口將接近3000萬人,需求總量與供給總量差距不斷拉大。
從這個角度看,甚至就業難都不存在,大量企業還缺人呢。只要脫下孔乙己的長衫,穿上工人的藍衫,甚至快遞員的黃衫,專車司機的襯衫,工作當然還好找的吧。
這就很弔詭了,一邊缺人,一邊又喊就業難,這種反差到底從何而來?其實很簡單,現在的多數年輕人不願進廠罷了。
這個現象早就有了,幾年前就有年輕人寧願送快遞、不願進廠的說法,此前就有媒體調研發現,年輕人不願進廠的主要原因就是「收入低、不自由」,有老闆甚至吐槽「出去買瓶水,人就不見了」。
缺人,終究是有原因的,工作環境大概什麼樣,人們心裡是有數的。
而那些年輕人,辛辛苦苦地讀書,背負了家庭的萬千期待,不就是為了擺脫這種命運,去追求一個最起碼進入服務業的未來嗎?
看看那些本科專業,經濟、金融、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醫藥工程、計算機工程,哪一個不指向聽起來就好聽的「現代服務業」?
只不過現在年輕人低頭了,找不到服務業的崗位,那麼就去「回爐」讀那些「最起碼保障一個工作」的大專吧。
當然,現在「本升專」還談不上多大規模。但如果有一天這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那麼更值得深思還不是年輕人「找到自我」,而是產業格局出現了問題——碰到了某種天花板,無法再向上突破了,大量勞動力,只能堵在「第二產業」。
03
這背後也無法忽視這些專科院校自己的努力。沒有所謂名校光環,也沒有各種不著邊際的折騰,它們想要在教育格局裡生存下來,只能靠一個——就業。
在一個報道里寫的細節很有意思,一個本科生讀了一個專科的多媒體製作專業,結果這個專業的名稱就叫「××國際會議中心訂單班」,直接就把甲方的名字、工作內容不掩飾地寫在名字里,毫無心理負擔。
而這種思路才是對的。相比於大學,這些專科似乎對學生才更負責。很多大學,由於先天賦予的地位,它們並不用擔心自己的生源,哪怕負面新聞纏身,大概也不怕「第二年沒人報」。
網民針對一些大學的負面新聞,動輒就說「明年分數線要降」,完全是異想天開的囈語,把大學的級別看一看就知道了,哪在乎你怎麼看它呢。
但是專科就不一樣了,它們真的要在市場中生存。它們的名頭不會構成號召力,從來也擠不進各種排名,所能依靠的只有KPI——到底能把學生送到什麼地方去上班。
當大學還在忙著各種安排通稿,津津樂道自己的教學改革、重大成果、「對學生多麼的貼心」,這些職業專科院校只能埋頭聯繫企業、找到贊助、輸送學生,做著一堆苦活累活。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學,明明在已經飽和的情況下,還可以開設專業,設置各種碩士、博士點。說白了,還是不擔心,完成「高等教育」的指標就好,至於就業,那得靠學生自己努力啊。
當然,專科學校也不是沒有騷操作,什麼把學生當免費勞力、壓榨學生的新聞也不少,但專科的生存邏輯有根本的不同。
就如同衡水中學對所有素質教育的衝擊一樣,專科也在用今天最大的教育KPI——就業,去打臉那些本科院校。你名氣是大、專業是多、分數線是高、社團生活是豐富,但我能讓學生有工作。
這或許不夠令人舒服,畢竟高等教育的各種所謂「內涵」,什麼「大學精神」,就只剩下了就業。但這也不完全是壞事,「本升專」的出現,終究是一種市場思維、務實精神的勝利,也是告訴那些大學們:
真的關心學生,就好好幫他們找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