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00后留子回國當家教:一周2天班 月入5萬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最近《人物》雜誌發了一篇「中產父母,高價搶大學生帶娃」的文章,說大學生帶娃成為「知識經濟」的藍海:陪玩象棋算時薪;早教還可以蹭一頓住家晚餐;如果英語能力突出,有過硬的學歷背景,價格還能網上再拔…
其中有一位新加坡留學生暑期回國找兼職,開出的時薪時每小時380元,結果有家長直接開出5000元一天的高價,周末兩天便是1萬元。即便是只周末工作,月薪4萬不是夢……這是讓多少985/211應屆畢業生都垂涎的薪資。
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4中國留學生歸國求職洞察報告》,教育/培訓/院校成為海歸就業的崗位有限行業,甚至超過了網際網路、諮詢、貿易等熱門行業。而留學顧問、英語教師、出國留學考試培訓講師等職業尤為熱門,遠超跨境電商運營、海外市場拓展、新媒體運營等職業。
記得幾年前爸爸真棒曾寫過一篇「花幾百萬出國留學,最後都成了留學中介」的文章,當時很多人對於留學中介的職業還是「嗤之以鼻」,更別提當家庭教師了。如今卻成為了就業香餑餑。談及原因:
一方面,留學生群體憑藉語言優勢、國際視野和專業知識,在高端家教市場中非常受歡迎。
另一方面,職業瓶頸、安全保障、身心俱疲等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留學生們。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讓留學生又愛又恨又無奈的高端家庭教師這一賽道。
甚至我們身邊不少准高三、大一的學生早已把職業規劃定在做教育,畢竟「時間自由,薪資卻十分可觀」,連自己在小紅書里做KOL招生的思路都已經想好了。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聽聽幾位留學生做家教的故事。來討論這個留學生就業的新現象。
一位在美國藤校留學的中國留學生Maggie,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她的經歷,頗具代表性。她通過教授古琴和全科輔導,月收入穩定在5萬元左右。
可能她的父母也沒有想到,從小培養的興趣居然真能夠成為孩子的賺錢路徑。
最初,她通過學校民樂社團獲得古琴家教機會,時薪高達500美元(約合人民幣3600元)。僱主是當地華人富豪家庭,希望孩子傳承中華文化。
隨著教學深入,家長進一步邀請她輔導高中全科課程,並分享藤校申請經驗,時薪提升至700美元(約合人民幣5040元)。
通過口碑傳播,她陸續承接多個高端家庭的家教需求,工作日每晚授課3-4小時,周末額外安排課程,收入結構多元化。
不過對於這位學生而言,家教只是她學習之外的兼職,用來cover留學生活花銷,未來還是要從事與專業相關的職業。
以在國外學習古琴為例,在社交軟體上可以搜到有人求學有人教學
也有留學生因為找不到工作而選擇家教,畢竟這個年代斯坦福普林斯頓的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
另一位是就讀於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碩士Johnny,他回國后,一直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無奈之下,他選擇擔任住家教師,月薪5.3萬元。
相比於其他應屆畢業生,Johnny的工資可以說非常高,但他的工作內容遠超傳統家教範疇,涵蓋孩子的飲食搭配、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
比如,通過露營觀察昆蟲教授自然知識,帶孩子騎馬、衝浪進行體育訓練,甚至安排國際旅行學習地理文化。
這種沉浸式教育模式深受高收入家庭青睞,僱主不僅支付高薪,還為其提供了獨立辦公室和考證支持。
社交平台上有各種家長發布來自全國各地需要住家留學老師的信息
去年,《深圳富人家庭里的外包媽媽:月薪3萬,住豪宅》一文爆火,揭開了豪門家教這個職業,薪資5000到5萬不等,也有每年收幾十萬的超高端家教,包含開家長會,一對一輔導英語,規劃興趣與專業,陪同夏校等等服務。
此外,還有海外留學生利用寒暑假,給當地華人教授中文。比如一位在澳大利亞的留學生Annie,利用寒暑假,主動找到一家專門給高凈值家庭推薦家教老師的機構,通過教授IB課程和中文,每月可收入4.8萬元。
相比於國內985/211學霸,家教時薪200-300,為什麼中產家庭溢價5-10倍來請留學生當家教呢?留學生高收入背後有以下核心競爭力:
* 第一,是留學生的多國語言與文化優勢。
不少留學生的發音和用詞更貼近母語者,能有效提升被輔導孩子的口語和寫作水平,而且可以時時陪在身邊,在生活中學習外語。
同時,他們對留學國家的文化、意識形態有深入了解,可以給孩子提供有價值的經驗。
* 第二,聘用他們的高端家庭大多孩子也學的國際課程,所以留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升學背景能更精準地對上。
IB的學生找IB的留學生輔導,未來想申請劍橋數學專業的學生找劍橋數學的畢業生輔導,還能省去培訓和留學機構的錢。部分留學生還結合自身研究方向,提供學術競賽指導或科研項目輔導,甚至還自帶海外教授人脈資源。
比如,向孩子介紹外國教授或者科研項目資源,這類「學術+人脈」的雙重賦能是留學生的巨大優勢。
教育中介平台數據顯示,2023年留學生家教訂單量同比增長180%,其中70%訂單要求「多學科教學」和「留學規劃聯動教學」。而留學生恰好可以提供針對性的升學建議,如美國藤校的申請策略、英國私校的面試技巧等。
* 第三,高端家庭對教育的需求已從「提分」轉向「全人培養」和「貼心陪伴」。
例如,帝國理工碩士Johnny通過設計露營、旅行等實踐活動,將知識融入生活場景。這種模式不僅提升學習效果,還滿足了家長對孩子綜合素質培養的需求。
此外,留學生的年齡與學生更接近,容易建立信任關係,增強教學互動效果。
* 第四,這也是培訓機構大量倒閉,外教離職率高,在職中教又不能進行補習等一系列市場環境的因素,造成了留學生家教火熱的需求。
「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科類培訓機構數量銳減,高收入群體通過「住家家教」「高端家政」等名義繼續為孩子找幫手。
據行業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家教服務市場規模將突破4萬億元,其中高端細分領域年增長率超25%,留學生家教佔據該市場30%以上份額,客戶中70%來自年收入百萬以上家庭。
尤其是頂尖名校畢業的留學生家教,通過高凈值客戶自帶的圈層和口碑傳播,較易形成穩定的客戶群體。
這裡要分成兩類情況:
一類是留學生還在外國留學期間當家教;
一類是畢業回國以後。
先說說第一類。在外國當家教時,留學生須注意各國法律限制。例如--
韓國法律明確禁止留學生從事家教,違規者可能面臨罰款或遣返;
英國允許留學生每周工作20小時;
澳大利亞允許每周工作40小時(不同類型簽證存在差異),但都需申請稅號並繳納個人所得稅。
此外,在讀留學生也不能捨本逐末,耽誤學業。高收入家教往往需投入大量時間,留學生最好制定好詳細時間表,優先保障學術任務。
第二類回國后的留學生在找家教類的工作時,首先面臨的是就業保障的問題。高端家教行業處於「灰色地帶」。
根據《校外培訓機構從業人員管理辦法》,家庭教師未被納入正式監管範疇,使得從業者權益保障長期處於模糊狀態。
比如,90%以上的家教從業者未繳納社保,醫療、養老等五險一金。典型的住家教師工作日從清晨6點開始,包括全天候待命的要求導致工作與生活界限消失。
入職時約定「每周工作40小時」,實際卻得給孩子當司機、翻譯、心理諮詢師,甚至還要協調家政保姆等額外工作,日均工作超12小時且無加班費。
住家家教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體力勞動和精神壓力非常強的工作,常常令人身心俱疲。
其次,轉行很難,職業天花板很低。
社交媒體上,一位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的留學生訴苦,她發現在連續服務三個家庭后,簡歷上的「家庭教師」經歷成為轉行HR的障礙,LinkedIn上的求職申請屢屢石沉大海。
教育中介數據顯示,僅有12%的留學生家教在工作兩年後成功轉型為教育機構管理者或課程設計師,多數人被迫在不同家庭間輾轉,當來當去都是家教老師,很難感到自己職業生涯有很大進步。
再者,許多留學生本身家境也都算得上中產,都是爸媽精心呵護下長大的。但為了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他們不得不從「精英」變成了「服務者」——家庭教師這個崗位常被僱主視為「高級傭人」。
平時需向僱主,甚至管家、秘書彙報工作,這種「主僕關係」使得不少心高氣傲的留學生們產生強烈的身份認同危機。
更不用說,留學生群體內部存在「家教=職業失敗」的刻板印象。留學生社群調查顯示,68%的受訪者認為從事家教會影響婚戀市場競爭力,尤其是女性從業者更容易被貼上「缺乏職業野心」的標籤。這也讓當家教的留學生們「不好意思」再見過去的留學生朋友。
最後,我們也要聊聊僱主家長在聘用留學生家教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一定要家教老師提供學歷證明、留學簽證等材料,驗證身份真實性。另外,家長還要簽訂書面協議,明確教學內容、課時安排、費用標準,提前說好雙方權責,避免糾紛。
在實際上課期間,要跟家教老師和孩子保持溝通,及時發現家教的問題,及時更換師資。
「 寫在後面的話 」
留學生家教月入四五萬的現象,既說明了留學生經過自己在國外摸爬滾打之後,綜合素質能力都被鍛鍊出來了,也說明了其他高薪的工作就業不易。
既顯示了高端教育市場仍有很大缺口,又反映出行業規範和法律法規尚無法全面保護雇傭者和被雇傭者的權益。
國際化的高端家教行業想要持續發展,需要從業者在專業能力、合規意識和價值理念上不斷突破,同時也得提高家長對教育價值的理性認知。
隨著國際化教育的普及,留學生家教有望成為連接中外教育資源的重要橋樑,推動高端家教市場向更規範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在你看來,留學生做家教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