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鬥牛士首秀被公牛撞死 1觀眾當場被嚇死

京港台:2025-8-27 22:41| 來源:新歐洲 | 評論( 3 )  | 我來說幾句

22歲鬥牛士首秀被公牛撞死 1觀眾當場被嚇死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上周五,一個夏末的夜晚,葡萄牙里斯本的Campo Pequeno鬥牛場燈火通明,六千多名觀眾湧入這座有百年歷史的圓形競技場,氣氛熱烈而莊嚴。

  

  22歲的馬努埃爾·瑪麗亞·特林達德(Manuel Maria Trindade)站在沙場中央,目光炯炯,身穿傳統紅色緊身服和金線織成的外套。

  他是São Manços業餘鬥牛隊的新星,是一個「forcado」——葡萄牙獨有的鬥牛角色,一種用肉身對抗公牛的傳統。

  

  對他來說,這是夢想成真的夜晚。

  首次在首都登場,他代表的不僅是家鄉,還有父親曾經披上的那件榮耀的夾克。自小看著父親在沙場上奮戰,馬努埃爾從未想過逃離這項危險的傳統。今天,是他走上父親足跡的第一步——也是最後一步。

  當鬥牛的號角吹響,接近700公斤重的公牛從閘門衝出,沙塵飛揚。觀眾屏住呼吸,特林達德像往常訓練中那樣沖向它,準備完成一次「pega de cara」——正面抓角的勇者挑戰。

  

  他伸手抓住牛角,試圖控制公牛,但僅僅一秒的遲疑改變了一切。

  

  公牛猛烈衝撞,將他拋向半空,然後如山般的身體猛地將他撞向場邊石牆。

  全場一片驚叫。

  特林達德重重摔在地上,一動不動。其他forcados迅速上前分散公牛注意,努力制服野獸。

  

  而醫護人員衝進場地,對他進行急救。

  幾公裡外的São José醫院內,他被緊急插管並陷入人工昏迷,但24小時后,心肺功能停止——時間定格在8月23日。

  與此同時,看台上一位73歲的觀眾,骨科醫生瓦斯科·莫賴斯·巴蒂斯塔(Vasco Morais Batista),在目睹這一幕的過程中突發主動脈瘤,同樣不治身亡。

  真·雙重悲劇。

  其實,葡萄牙鬥牛文化有別於西班牙。

  這裡的鬥牛不以殺死動物為終點,而是以制服、控制、公牛的力量與人的勇氣進行較量。

  1836年,葡萄牙王室頒布法令,禁止在鬥牛場內殺死公牛,因而發展出一種獨特的鬥牛形式。

  Forcados正是這種文化的產物。他們沒有披風,不使用武器、不騎馬。他們以身體對抗公牛,靠團隊協作和個人勇氣去正面迎戰狂奔而來的鬥牛。

  在一場標準的Forcado儀式中,會有八人排成一列,第一個人站在正前方,等牛衝過來后,跳起來雙手抓住牛角;其餘人會陸續撲到牛背上、脖子上,最後一個人抓住牛尾,他們一起用身體的重量和動作協調,把牛壓倒或制服住,完成這個名為「pega de cara」的傳統動作。

  

  這種方式看似野蠻,但在葡萄牙人眼中,它是一種充滿尊嚴與審美的「舞蹈」。鬥牛士不是施暴者,而是面對野性的大地之靈,赤手空拳,用膽量和團隊協作向它致敬。

  與之對比,西班牙鬥牛則以「殺戮」為結局。

  西班牙傳統鬥牛表演中最核心、最具象徵意義的鬥牛士Matador,是整場鬥牛的主角,負責在最終環節擊殺公牛,決定勝負與榮譽,這被認為是整個表演的高潮。這種帶有強烈血腥色彩的表演形式曾引發全球的廣泛爭議。

  

  然而,不論是西班牙還是葡萄牙,鬥牛士的死亡都並不罕見。

  2016年,29歲的西班牙鬥牛士維克多·巴里奧(Víctor Barrio)就在鬥牛場中被牛角刺穿胸膛,成為三十年來第一位在鬥牛場上死去的職業Matador。

  

  而葡萄牙本國也並非首次哀悼forcado之死。

  2009年,25歲的弗朗西斯科·馬蒂亞斯(Francisco Matias)在一次訓練中遭公牛猛烈撞擊,頭部重傷身亡。他是Portalegre鬥牛團的一員,此事曾震動了整個葡萄牙鬥牛界。

  但話說回來,這些不幸離世的鬥牛士們都不是魯莽的冒險者。

  就拿特林達德來說,他出生於葡萄牙南部的Nossa Senhora de Machede,從小生活在牛棚、馬廄和沙地之間。他母親在兒子去世后寫道:

  「他愛動物。他回家后和狗一起睡覺,狗知道誰是好人。他戴著勇敢的外套,從不傷害公牛,只是用藝術去駕馭。」

  

  在葡萄牙,許多鬥牛士家庭幾代為業。Forcados不領薪水,他們是志願者,是兄弟,是某種形式上的修道士。披上夾克那一刻,他們就已將生死交付。

  鬥牛團São Manços也已經存在60年。每一代人都把勇氣與痛苦當作一種遺產傳遞下去。對於他們來說,鬥牛並不只是一場表演,而是人與自然的正面對抗,是一種帶有儀式感的生命體驗。

  鬥牛士的死亡悲壯,然而每一頭參與鬥牛的公牛也是一位「戰士」。按照葡萄牙傳統,被認為「勇猛無畏」的公牛會被赦免,退役進入種牛場,而非送往屠宰場。

  是否赦免一頭牛,取決於其表現的「英勇指數」——是否主動出擊、反應迅速、堅持抵抗。

  不過,也有不少人質疑鬥牛是否應當繼續存在。他們認為無論是否殺死牛,鬥牛本質上仍是一種對動物的折磨。這種聲音在社交網路上尤為強烈。

  

  特林達德之死,也許不會讓葡萄牙的鬥牛傳統戛然而止。正如他的母親所說,「他穿上那件夾克,不是為了戰鬥,而是為了尊重。」

  這不是一場關於勝負的戰鬥,而是一種命運交錯的古老儀式。在那片黃沙之上,年輕人用生命去詮釋一個民族與野性共舞的方式。

  在鬥牛的世界里,榮耀與悲劇只隔著一步——那一步,特林達德已經永遠踩上。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18: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