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最失敗的產品,被vivo「改」好了?

京港台:2025-8-26 09:01| 來源:數智研究社 | 評論( 6 )  | 我來說幾句

蘋果最失敗的產品,被vivo「改」好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vivo在成立30周年之際,正式揭開了其首款混合現實頭顯——vivo Vision探索版的神秘面紗。這款產品一經亮相,很快在科技圈激起千層浪。靠著398克的極致輕量化設計、雙目8K的頂級解析度以及精準的眼手自然交互,vivo Vision在產品完成度上,給出了一個令人驚喜的答案。

  然而,這款「果味很濃」的產品身上,人們也清晰地看到了蘋果Vision Pro的影子,以及那個後者至今未能解決的內容與場景極度匱乏的「阿喀琉斯之踵」。在體驗樣機中,除了觀影、遊戲、空間相冊等基礎應用外,能顛覆生產力的「殺手級應用」依然缺席。

  vivo Vision的發布,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后發制人」式對標。它幾乎全方位地學習了蘋果的技術路線和交互哲學,卻又在佩戴體驗和價格策略上,針對性補足了前者的短板。

  當售價高昂、體驗沉重的Apple Vision Pro在全球銷量遇冷,成為「蘋果最失敗產品」時,vivo這位務實的「追隨者」,能否通過這場「像素級」模仿與改良,避免重蹈覆轍,甚至後來居上?這不僅是對vivo智慧的考驗,更是對整個MR行業未來走向的一次重要探索。

  摸著蘋果過河:一場「像素級」的對標與改良

  「摸著石頭過河」,是中國企業在技術追趕中常用的策略。在MR頭顯這條前人寥寥的賽道上,蘋果Vision Pro無疑就是那塊最大、最清晰的「石頭」。vivo此次發布的Vision探索版,幾乎是一次教科書級別的「摸著蘋果過河」的實踐,其產品理念和技術路徑,處處透露著對蘋果的深度對標。

  在技術路線上,vivo選擇了與蘋果幾乎完全一致的「VST(Video See-Through)」方案。 近兩年,行業在智能穿戴設備上出現了兩條路徑:一條是以Meta Ray-Ban為代表的輕量化AI眼鏡,放棄屏幕顯示,聚焦AI語音交互和拍攝;另一條就是以Vision Pro為代表的、以VR為基礎形態,通過攝像頭透視技術實現MR體驗的沉浸式頭顯。vivo沒有選擇更「輕」的AI眼鏡,而是直面挑戰,選擇了技術更複雜、沉浸感更強的MR頭顯路線,這本身就是一次對蘋果戰略方向的跟隨與認同。

  在核心交互上,vivo同樣復刻了蘋果「眼動+手勢」的方案。 與Quest、PICO等主流VR設備依賴手柄的交互方式不同,vivo Vision徹底拋棄了物理控制器,其機身內外搭載了多達11枚攝像頭,其中內部鏡頭用於精準追蹤眼球運動,外部鏡頭則用於捕捉手勢。用戶只需「眼到、手到」,通過視線移動選擇目標,再用拇指和食指的輕輕一捏即可完成確認。這種直覺式的交互,正是Vision Pro發布時最令人驚艷的部分,vivo將其成功移植,並實現了極高的流暢度和精準度。

  在硬體規格和初始應用場景上,兩者也高度趨同。 vivo Vision搭載了頂級的Micro-OLED屏幕,實現了與Vision Pro同級別的雙目8K解析度,配備了行業領先的高通驍龍XR2+ Gen 2平台。其首批展示的應用場景,也幾乎是Vision Pro的翻版:可以投射出120英寸等效巨幕的觀影模式、身臨其境的空間照片與視頻、可多窗口操作的辦公界面,以及與手機、PC的無縫串流投屏。

  然而,vivo並非盲目抄襲,而是在用戶痛點上,進行了一次精準的「手術式」改良。最核心的改良,就是佩戴體驗。

  蘋果Vision Pro高達600-650克的重量和糟糕的重心設計,使其「壓面感」十足,長時間佩戴成為一種酷刑,這是其銷量遇冷、使用率低下的首要原因。vivo則將機身重量控制在398克,幾乎與一副頭戴式耳機相當。通過更輕的材料、更優化的結構設計以及專為國人臉型定製的多款遮光罩,vivo Vision在佩戴舒適度上,實現了對Vision Pro的「降維打擊」。

  另一個關鍵改良,是價格策略。Vision Pro國行近3萬元的起售價,使其徹底淪為少數極客和開發者的「奢侈玩具」。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則明確表示,vivo Vision未來目標定價是「1萬元附近甚至更低」。通過復用成熟的手機供應鏈,vivo有望將MR頭顯的成本控制在更合理的範圍內,從而撬動更廣闊的大眾消費市場。

  蘋果的困局與vivo的「後手」

  在產品層面進行對標和改良,只是vivo「摸著蘋果過河」的第一步。更深層次的,是vivo對蘋果Vision Pro陷入困境背後原因的深刻洞察,以及為此準備的差異化戰略「後手」。

  蘋果Vision Pro的失敗,本質上是一場「期望與現實」的脫節。

  自發布以來,Vision Pro的銷量便遠不及預期,在美國市場出貨量「遠不足100萬台」。其核心困境在於,蘋果試圖將其定位為繼iPhone之後的「下一代革命性計算平台」,但卻未能提供與之匹配的、革命性的「殺手級應用」。目前visionOS生態中僅有不足2000個應用,且絕大多數是現有iPad應用的簡單移植。被寄予厚望的「沉浸式視頻」內容庫也極其單薄,蘋果甚至因擔心銷量不佳而刻意放緩了自有沉浸式內容的上線速度。

  這讓蘋果陷入了無解的死循環:沒有足夠內容,就無法吸引用戶購買硬體;沒有足夠的用戶基數,就無法激勵開發者和內容創作者投入生態建設。最終,這款售價3萬元的設備,在多數用戶手中徹底淪為了「最昂貴的觀影器」。

  這個連蘋果都無力解決的「內容困局」,vivo能成功嗎?

  vivo的優勢在於其更務實、更長遠的戰略耐心和差異化的目標定位。作為一個「探索版」,vivo Vision並未公開發售,而是通過在全國十餘個城市的旗艦店開放體驗,廣泛收集用戶反饋。vivo高管表示,公司將用2-3年的時間,打磨出真正成熟的消費級產品。這種「先體驗、後上市」的模式,避免了像蘋果一樣,在產品和生態尚不成熟時便倉促推向市場,透支用戶的期望。

  同時,vivo為MR頭顯找到了一個超越「個人娛樂設備」的、更宏大的戰略目標——成為家庭機器人的「眼睛」和「大腦」。這可能是vivo整場發布會最值得關注的「深層敘事」。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在訪談中明確指出,MR設備短期內的價值是滿足用戶對沉浸式大屏體驗的需求,但其長期戰略價值,在於為vivo正在研發的家庭機器人,提供核心的視覺感知和空間交互能力。

  這一戰略定位,徹底改變了vivo Vision的價值評估體系。它不再需要與Vision Pro一樣,背負「顛覆手機」的沉重使命。它的核心任務,是通過大規模的用戶體驗和數據採集,為vivo在空間計算、環境感知、人機交互等領域積累核心技術和數據,最終賦能給更具想象空間的具身智能賽道。當前機器人行業面臨的最大痛點之一,就是缺乏真實環境下的訓練數據,而MR頭顯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絕佳工具。

  從這個角度看,vivo Vision的發布,不僅是為了在MR市場分一杯羹,更像是一次「一石二鳥」的戰略落子:既能在消費電子領域卡位下一代計算平台,又能為更長遠的機器人戰略鋪路。

  vivo Vision的亮相,為陷入沉寂的MR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一種極為聰明的方式,學習了先行者蘋果的優點,又精準地規避了其犯的錯誤。

  然而,橫在所有玩家面前的「內容生態」大山,依然難以逾越。vivo給出的答案是——「跳出山外」,將MR的價值錨定在更長遠的機器人未來上。這一戰略構想無疑是高明的,它為產品的初期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耐心和容錯空間。但vivo Vision能否真正成功,或許並不取決於它本身,而取決於其所承載的那個更宏大的「機器人之夢」,能否在未來5到15年內,真正照進現實。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04: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