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寵」多年的硬科技,又成了資本的「小甜甜」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上一次資本如此重視硬科技,還是「智能硬體」概念開始普及的10年前。
整個2025年上半年,AI初創企業吸引了全球50%以上的風險投資基金。
就在幾年前,國內網際網路大廠的戰投部還曾一縮再縮,今年卻開始恢復活躍。截至目前,阿里雲戰投公開投資事件共三起,基本圍繞AI展開。而京東、騰訊、美團、百度、位元組跳動……一眾網際網路巨頭對AI的投資也毫不手軟。
除此之外,聯想創投、海爾資本以及一些地方基金均對AI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IT桔子數據,聯想創投在國內人工智慧行業出手86起,投資了57個人工智慧項目。2024年以來,在AI領域出手三次及以上的地方產業基金共有7家,分別是中關村科技城、中安資本、無錫金投、蘇高新創投、順禧基金、臨港科創和北京人工智慧產業基金。
全球範圍內來看,2022 年以後,AI 領域的投資事件佔總投資事件的數量的比例逐年攀升,從 2022 年僅佔比 13.1%,到 2024 年的 32%。海外僅谷歌一家公司,自2014年以來對外投資1586 起, AI 領域 271 起,佔比 17.1%。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整個投資圈對AI的布局進一步延伸至AI全產業鏈。從上游基礎設施、中游平台與生產服務、下游應用的完整生態,無孔不入,在 AI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下,硬科技重新成為全球資本競逐的核心戰場。
而上一次資本如此重視硬科技,還是「智能硬體」概念開始普及的10年前。
資本「互卷」擠壓中小企業
事實上,當前的AI賽道早已人滿為患。僅創業端就有一組數據顯示,國內有超過190萬家AI相關企業,2024年以來新增超50萬家。
值得注意的是,資本斡旋在眾多企業中,基本都把目光投向了有一定規模的大企業。
根據IT桔子的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AI行業投資事件的數量為500個,同比下滑了16%,總投資金額約為663.16億元,同比下滑5%。其中,大部分的資金都流向了智譜AI、百川智能、月之暗面等頭部大模型公司。
經濟觀察報估算,2024全年6家頭部大模型公司共拿到超250億元融資。到2025年,這種局面依舊在繼續: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人工智慧領域共發生351起融資案例,總投資金額超200億元,這其中,前20%的創企分走了接近80%的融資額。
資本為什麼偏愛AI?
一個最直接的理由就是賺錢。以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成立的「清智資本」為例,數據顯示,從2022年到2024年,清智資本投資近20個AI項目,其整體投資回報率是業界平均三倍以上,一度被評為「2024年度行業提升最快的投資機構」之一。
但深入剖析這場投資盛宴的底層邏輯,其實資本的側重點各有不同。
首先從投資階段上就不難看出,大部分資本已經不如從前「膽大」,相比於押注種子輪、天使輪,資本更偏向成熟、初具規模的企業,以中後期的投資為主。典型的例子是騰訊,數據顯示,騰訊在AI領域B輪后、戰略投資事件較多,A輪佔比25%,天使輪佔比僅2%。
全球投資範圍里,種子輪、A輪的資金額度與後期的C輪、D輪差距也不小。數據顯示,AI賽道里,種子輪的融資中位數約1500萬美元(平均4100萬美元),A輪融資中位數約7500萬-8000萬美元。
反觀C輪和D輪,融資中位數集中在2.5億-3億美元之間。
這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環境不斷變化,資本只會越來越謹慎,另外一方面,AI賽道至今還沒走出「燒錢速度大於賺錢速度」的困境,就連華爾街分析師都曾預計,到2026年大型科技公司每年在開發AI模型上花費600億美元,僅獲約200億美元收入。
其次,AI領域的投資雖在全產業鏈化,但應用層始終佔據主導。數據顯示,2024年,投資者在全年面嚮應用層投入46億美元,比去年的6億美元增長了近8倍。其中,Alphabet(谷歌)超一半(53%)的投資事件集中於 AI 應用層。
具身智能和AIGC是投資圈最常見的項目。
時至今日,應用落地成了AI行業至關生死的一環,這也是資本重點關注的主要原因。2025年,全球AI工具在代碼生成和客服機器人等領域的應用率已經超過25%,華泰柏瑞基金研究部指出,在商業化落地方面,AI應用正聚焦B端(企業級)和C端(消費者級)。
另外,AI企業融資與否,其實與「出身」也有關係。尤其是地方基金十分看重這一點。
盤點在AI賽道出手的地方基金,北京佔了一大部分,比如中關村科技城、順禧基金和北京人工智慧產業基金分別參與了4次、6次和4次。同時,細究各大AI初創公司,其創始人基本都與北京高校有一定的淵源。《IT時報》不完全統計,擁有清華背景的AI公司創始人已經多達40位,較為活躍的有十幾位。
規模、盈利、能力、方向……種種因素疊加,將全球AI資本盛宴推向高潮。然而,在巨頭們瘋狂加註算力、數據和人才的同時,自ChatGPT發布至2024年7月,僅我國內就有78612家新註冊AI企業已消失。
資本互卷,而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正被不可避免地壓縮。
AI時代下的「產業資本夢」
在一眾對AI出手的資本里,背靠巨頭的產業資本似乎是最活躍的,其熱情程度一度蓋過垂直的VC或者PE機構。根據IT桔子數據,2024年1月1日—8月27日,國內AI領域發生317筆融資,其中出手三次及以上的投資機構共有38家。
這38家中,有產業背景的投資機構佔比超過35%,總計有14家,強勢壓過13家VC機構、7家地方產業基金與4家PE機構,而在產業資本中,網際網路系與頭部AI系共同演繹了一出出瘋狂的投資行為。
網際網路這邊,阿里、百度、騰訊、京東、美團……幾乎沒有一家缺席。而AI企業這邊則有智譜AI、科大訊飛與訊飛創投、商湯科技與商湯國香資本……甚至不止頭部AI名企,這兩年,曾經「被投資」的AI企業基本都在做投資。
數據顯示,近一百家國內早期AI公司在2020年後出手投資AI產業,包括雲天勵飛、雲從科技、縱目科技等幾十家AI上市公司,還有壁仞科技、魔門塔、思謀科技、普渡科技、智加科技Plus、愛筆智能等十家AI獨角獸企業。
有一點需要注意,相比於傳統VC機構的投資套現目的,產業資本更多時候出手是為了完善自身的整個AI生態,包括技術協同、資源共享、應用構建、模式創新……尤其是網際網路企業,當流量增長觸及天花板,似乎必須通過AI打開第二增長曲線。
具體來看,騰訊投資部近年密集布局 AI產業,不僅是財務回報考量,更是為企業生態注入AI。多項數據顯示,基於持續的算力投入、強大的產品矩陣和豐富的應用場景,AI技術已經開始對騰訊核心業務板塊構成顯著驅動。
無獨有偶,阿里則通過建設 AI 算力基礎設施,試圖構建 「雲—邊—端」 一體化的智能生態。位元組跳動在生成式 AI 領域激進測試商業化場景,百度 Apollo 從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向智能交通系統延伸。
頭部 AI 企業這邊。
投資行為首先源於對技術短板的彌補。在 AI 技術快速迭代的行業背景下,任何企業都難以憑一己之力覆蓋所有技術維度,而戰略投資似乎成為彌補能力邊界的最高效方式,當算力、演演算法與數據構成 AI 產業的三大支柱,投資能最快實現這三大要素的優化配置。
以智譜為例,此前,智譜花了數億元收購聆心智能,因為這家公司在自然語言處理(NLP)、對話系統、自然語言生成、情感分析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研究經驗,商湯分別參與了特斯聯、靈宇宙、人工生產力、優地科技四家公司的融資。
其中,特斯聯就是以技術起家的。
數據顯示,2024年,特斯聯發表近百篇學術論文,其中超過20篇被CVPR、NeurIPS、IEEE T-PAMI等頂級會議期刊收錄,累計獲得有效專利及軟著超過1440項,值得一提的是,特斯聯的空間智能體系已在多個已落地項目中得到驗證。
其次,AI場景落地能力的競爭加劇了生態投資的緊迫性。截至目前,AI 技術進入了商業化驗證階段,頭部企業通過投資可以獲取垂直行業的場景資源,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應用生態結構。
比如「北京商報」梳理髮現,智譜AI同時青睞醫療、法律和文娛行業場景的大模型應用公司;訊飛創投重點布局的AI + 新硬體、AI + 能源革命和 AI + 生命科學三大融合領域;商湯推動多模態大模型在機器人、智能眼鏡、智能車艙等智能硬體的應用……
自從AI進入「百模大戰」后的整合階段,生態協同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或許正因如此,對於一心想要踏上AI之路的巨頭們,投資就不再是簡單的資金往來了。
急需一個健康的資本生態?
PitchBook報告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風險投資交易總價值達126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180億元),同比上漲約53.46%,但交易數量達7551件,同比下降約32%;其中,AI市場最為活躍,交易價值佔全球風投總額比重為57.87%。
不可否認,AI 投資呈現「非理性繁榮」的特徵。
首先,AI投資熱潮不是這兩年才火的,早在2016年到2018年間,計算機視覺、無人駕駛賽道就曾掀起過一波過於樂觀的投資風潮,彼時,不少初創公司在尚未形成穩定盈利模式時便獲得高估值,後續的結果可想而知。
這導致連帶「被坑」的資本不少,典型的例子就是孫正義與軟銀。
2025年5月,曾經風光無限的印度AI獨角獸Builder.ai正式進入破產清算程序,16億美元估值一夜歸零。這讓孫正義等一眾投資人栽了一個巨大的跟頭,這兩年,軟銀願景基金大不如前,2024財年稅前虧損1150.2億日元(約為56.36 億元人民幣)。
另外,數據顯示,2022—2024年,僅中國註銷或吊銷的AI相關企業超過20萬家,近10年累計消失了35.3萬家。2023年8月,國內多家重倉AI的基金近兩個月凈值跌幅巨大,其中,華寶萬物互聯跌超26%。
更重要的是,全球投資圈其實都急需一個健康的資本生態。
由於大部分投資機構都在向AI為主的硬科技賽道集中火力,資本過度集中,導致其他戰略領域的投資被一再稀釋。比如,終端用能的電氣化率不斷提高、AI及數據中心的發展拉動了電力需求的增長,化石能源領域開始被資本冷落。
國際能源署(IEA)、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能源基金會發布《世界能源投資報告》顯示,2025年預計石油上游投資同比下降約6%,至約4200億美元水平,帶動油氣投資下降約4%,是2020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同時,農業、水資源、衛生的投資也在下降,聯合國貿發會議日前發布《2024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有關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投資金額規模下降。在農業食品、水資源、衛生等領域的投資項目數量上甚至不及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出的2015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不均衡的表現上,國內地方性基金還有一個明顯的地區偏好。
比如北京地方基金成為AI投資賽道中最活躍的一方,這讓北京的AI融資佔比近四成,2024年前8個月,北京共發生107起AI項目,佔37%,遠超廣東(58起,佔20%)和上海(46起,16%)。
地方基金投資偏向本地企業可能催生「候鳥性企業」,2024年北京人工智慧的核心企業數突破2400家,核心產業規模近3500億元,佔全國一半,2025年4月,北京人工智慧新質產業社區首批入駐的企業就高達26家。
事實上,全球 AI 賽道的狂飆突進正陷入一個「技術迭代」困境,同時,發展速度也遠超資本市場能適當的節奏。當資本長期偏離那些需要耐心培育的基礎性、持續性領域,全球經濟將逐漸失去底層創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