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一個「野馬效應」:5分鐘走出負面情緒

京港台:2025-8-21 05:50| 來源:陳默先生 | 評論( 5 )  | 我來說幾句

心理學有一個「野馬效應」:5分鐘走出負面情緒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成為情緒的主人,遇見更好的自己。

  有一位粉絲說,最近被一堆小事搞得情緒異常、心力交瘁,精神消耗很嚴重,就連吃飯和睡覺都不好,有沒有什麼方法化解?

  我說,你已經身陷「野馬效應」的泥沼。

  她問,什麼是「野馬效應」?

  我說,直接跟你講,很難理解,先給你講一個故事吧。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群野馬離奇死亡,一開始人們以為是吸血蝙蝠咬死的,但專家進行深入研究后才發現,吸血蝙蝠咬了野馬之後,其吸血量微乎其微,根本不會導致野馬死亡。

  真正導致野馬死亡的,是它們的暴怒。野馬為了擺脫吸血蝙蝠,於是瘋狂地奔跑,嘶鳴嚎叫,最後,精疲力盡暴斃身亡。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野馬效應」。

  「野馬效應」告訴我們:人一定要嚴格管控自己的情緒,不能像脫韁的野馬,任由情緒泛濫,最後做出過激的反應,害人又害己。

  拿破崙說:「能掌控自己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成事的路上,往往最大的敵人不是缺少機遇和人脈,而是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

  有情緒是正常的,最厲害的高手照樣也有情緒,只是說看誰能夠將情緒消化於無形之中。

  心理學上有一個[ 費斯丁格法則 ],它揭示了生活中有10%的事,我們無法掌控,而其他的90%,我們是可以掌控的。當碰到無法控制的10%,個人反應決定了那90%是否跟著變糟糕。

  也就是說,掌控了自己的情緒和反應,就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先要了解情緒本身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只有對情緒這個「敵人」知根知底,才能將其戰勝。

  情緒有三個顯著特徵:指向性、過程性、轉移性。

  為什麼很小的一件事,總讓我們生氣易怒?

  是因為情緒跟人的需求有直接關聯,這就是較強的指向性特徵。比如負面情緒跟需求未滿足和安全感缺失有關。你對某個人發泄不滿,實際上是你的內心需求沒有被他滿足,而一旦滿足后,情緒自然就化解了。

  情緒有一定的過程性特徵。也就是說,熬過了情緒高峰期,情緒就會隨著時間衰減,大喜大悲都不會一直持續。知道這個特徵后,我們可以利用[ 時間節點 ]對情緒進行物理分割。

  最後一點,情緒具有轉移性特徵。你把老公做的一些惹你惱怒的負面情緒,會下意識地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調皮搗蛋,你大發雷霆,甚至動粗,表面上是孩子的錯,實際上情緒轉移的禍大於孩子的禍。

  情緒來臨時,你要先搞明白,它屬於哪一種,如果你憤怒,你要理性思考,是自己所積攢的情緒在宣洩,還是目前這件事本身值得你如此憤怒。

  我給孩子教學,但總是習慣性地帶著情緒教育,這個時候,就要學會將情緒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就像不了解螃蟹的人,對它抱有恐懼,而一旦知道它的美味后,就對它垂涎不已。

  情緒也一樣,你了解它,就能更清醒、客觀地從負面情緒的泥坑中逃離。

   5分鐘走出負面情緒的黃金法則

  情緒源自於我們的內心,我們創造它,也可以選擇分割。

  5分鐘法則,可以幫我們理性分割情緒,進而擺脫情緒困擾。

  怎麼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合理髮泄情緒

  是人都有情緒,最好的辦法不是堵而是疏。用手捶打沙包,或者找一個無人的開闊地帶,把自己內心的不滿、委屈統統都吶喊出去,尖叫、跺腳、放聲大哭都是很好的發泄方式。

  如果在家出不去,那就轉移注意力,比如吃好的美食,打遊戲,寫日記,讓情緒自然疏泄,充分感受負面情緒的流淌。

  二、12秒物理分割

  心理學上有一個[ 12秒效應 ],人被某些事引發的憤怒時間一般為12秒,過了這個時間,就會恢復平靜。但是很可惜,大部分人都被這12秒所控制,最後做出後悔之事。

  在12秒內,我們可以做什麼?

  先深吸一口氣,再呼出一大口氣,然後告誡自己,發火解決不了問題,只會加劇問題本身,或者趕緊離開現場,去一個安靜的地方。

  利用分割法,等12秒過去后,再來處理這件事。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而不是做情緒的奴隸。

  三、刻意練習「看見情緒」的能力

  如果是憤怒,那就承認我在憤怒,如果是悲傷,那就承認我在悲傷,不要逃避情緒本身,要保持覺知力。

  要知道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唯有正視情緒本身,生氣了就生氣了,沒什麼大不了,遮遮掩掩只會讓問題擴大化,光明正大地接受,反倒能更好地與之對抗。

  保持覺知,深度內觀、內省,才能從容地面對已經不可控或者已經發生的事。

  四、正向表達,非暴力溝通原則

  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溝通。

  溝通要心平氣和、採取非暴力溝通原則,所以不能以指責、批評、強行輸入自己的觀點,那樣只會讓對方膩反。

  什麼是正向表達?比如伴侶太懶惰,總是不愛打掃衛生,你不要直接說:「你咋這麼懶?天天等著我來打掃!」

  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這樣:「我希望把地拖乾淨后,咱倆都可以光腳走了。」

  由「你」轉向「我」,是請求,是平等溝通,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指責和批評。

  這樣的溝通不僅不會引發負面情緒,還會很愉快地解決問題本身。

  產生情緒是本能,控制情緒才是本事。生而為人,不要被情緒牽著鼻子走,一定要有自己的清醒頭腦,是讓生活繼續爛下去,還是想讓生活變美好,都在於你的情緒那根弦。當你找回了屬於自己的力量,才能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更多生活情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10: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