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特會」談了近3小時,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俄羅斯總統普京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美國舉行了多年來的首次面對面會晤。
據新華社報道,普京和特朗普當地時間15日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埃爾門多夫-理查森聯合軍事基地舉行會晤。俄羅斯總統新聞局最新消息說,兩人會晤已經結束。俄媒報道說,會晤持續兩小時45分鐘。
這是自2021年6月以來俄美領導人首次面對面會晤,也是自2015年9月以來俄總統首次踏上美國領土。
當地時間8月15日11時許,美國總統特朗普(前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埃爾門多夫-理查森聯合軍事基地的機場會面。
報道稱,特朗普與普京在停機坪會面時,身後停放著4架F-22「猛禽」隱形戰鬥機,一架B-2「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帶領美軍戰機編隊從上空呼嘯而過。對於這番「大陣仗」,美國媒體有不同解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說,鋪紅毯通常表示尊敬,兩側停放美軍先進戰機卻是一種武力展示。
新華社報道稱,特朗普和普京一同登上一個標有「阿拉斯加2025」的平台,再次握手,合影,並未回應現場媒體提問。兩人隨即一同乘坐外號「野獸」的美國總統專車前往會場。據俄羅斯新聞社報道,普京在特朗普邀請下坐上這輛凱迪拉克牌防彈汽車。美國《紐約時報》注意到,普京的專車早早在停機坪等候,意味著雙方事先沒有商量好讓普京坐特朗普的專車。而按照《紐約時報》一篇報道的說法,戰機編隊飛行、同乘一輛車、鼓掌迎接等,都顯示特朗普歡迎普京抵達美國的高規格。
當地時間11時20分許(北京時間16日3時20分許),會晤正式開始。特朗普和普京在會晤開場未發表致辭,沒有回答媒體記者提問。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說,特朗普與外國領導人會晤時,通常會在開場時說很多話,但這次沒有。
雙方此前發布的消息顯示,特朗普與普京將先在翻譯陪同下進行一對一會晤。但會晤開始前,美國白宮通知媒體,這一小範圍會晤形式變為「三對三」。美國務卿魯比奧、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和俄外交部長拉夫羅夫、總統助理烏沙科夫均加入。
當地時間8月15日11時20分許,美國總統特朗普(右三)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左四)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埃爾門多夫-理查森聯合軍事基地正式開始會晤。
俄羅斯負責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事務的總統特別代表德米特里耶夫先前說,會晤議題將不限於烏克蘭危機和俄美經濟關係。俄羅斯塔斯社以一名知情人士為消息源報道,雙方還會談及全球戰略安全議題。
「如果各方未能找到規範俄烏問題的模式,將把重點轉移至國際安全和美俄關係發展。」烏克蘭政治研究所所長魯斯蘭·博爾特尼科向澎湃新聞分析道,「無論如何,普京和特朗普都有興趣表明會談的成功,向其競爭對手和盟友分別發出信號,即美俄之間有可能達成妥協。」
特朗普此前表示,他與普京的會晤如果取得積極進展,將給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參與下一次會晤鋪路。
關於烏克蘭和平問題,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貝蘭德分校政治學副教授、烏克蘭裔學者萊娜·蘇爾日科·哈內德告訴澎湃新聞:「純粹在美俄雙邊關係框架內解決俄烏衝突,可能性很小。各方沒有共識,會在許多方面適得其反。」而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主任安德烈·科爾圖諾夫認為,「烏克蘭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任何正式的領土讓步,但可能會承認俄羅斯對有爭議領土的實際而非法律控制。」
在此次峰會舉行之際,澎湃新聞專訪了4位來自俄羅斯、烏克蘭和美國的學者。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魯斯蘭·博爾特尼科(Ruslan Bortnik):烏克蘭政治研究所所長,曾在烏克蘭政府及最高拉達(議會)工作,長期為主要政治人物及政府部門提供政策建議,歷任官方諮詢機構烏克蘭國防部公共委員會副主席、烏克蘭外交部公共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馬克西姆·切博塔羅夫(Maksym Chebotarov):智庫「跨大西洋對話中心」美烏合作項目協調員
萊娜·蘇爾日科·哈內德(Lena Surzhko Harned):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貝蘭德分校公共政策計劃副主任、政治學副教授,烏克蘭裔學者
安德烈·科爾圖諾夫(Andrey Kortunov):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主任
普京與特朗普各自的考量
澎湃新聞:特朗普再次擔任美國總統以來,多次推動解決俄烏衝突的和平談判,但進展不大。俄羅斯強調在衝突中的根本目標:烏克蘭非軍事化、去納粹化和鞏固中立地位,不願做出妥協。為什麼普京此時同意與特朗普舉行面對面會晤?他想從中得到什麼?和俄羅斯國內形勢有關嗎?
博爾特尼科:我不認為普京同意會晤意味著俄羅斯軟弱,更不認為這表明他承認國內存在問題。
俄羅斯領導層可能認為,特朗普目前的政策,包括對歐洲和烏克蘭的負面態度,不僅是美俄關係正常化的「機會之窗」,也是西方承認「新俄羅斯」地緣政治重要性和作用的機會。
與其說俄烏衝突爆發是出於希望奪取烏克蘭全部領土,不如說是因為俄羅斯與西方之間更廣泛地緣政治對抗的因素,即雙方在東歐和原蘇聯地區的勢力範圍劃分,以及西方是否認可俄羅斯作為地緣政治參與者的角色。
現在,在戰略層面,俄羅斯領導層認為,或許有機會與美國方面就戰略穩定的新原則達成一致,並至少部分實現其地緣政治目標。
戰術層面,俄羅斯領導層明白,談判會在歐洲領導人和特朗普之間形成競爭和對抗,在西方內部製造不信任、不穩定。
談判也意味著普京擺脫孤立的處境,也能避免美國加強制裁。特朗普聲稱,對繼續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的國家徵收100%的關稅,參議員格雷厄姆更是提出500%關稅的設想。
當地時間2025年8月14日,美國安克雷奇,新聞媒體記者和士兵們站在埃爾門多夫軍事基地入口前。視覺中國 圖
切博塔羅夫:這場高調的會談可以被視為俄羅斯的勝利:在國防領域的巨額支出、預算赤字加速了其經濟挑戰,本次會談能讓俄羅斯(政府)在面臨這一挑戰之前加強權威性。
普京很可能會試圖通過會談,把話題轉移至推進美俄雙邊經濟議程,並與烏克蘭問題脫鉤。也可以藉此「戰術拖延」,通過說明 「善意」,暫停美國早些時候宣布的對其石油(貿易)徵收的(稅率)100%的制裁。在很多方面,這不在於為何俄羅斯同意參加峰會,而是為何不同意。
哈內德:自戰爭爆發以來,普京一直被美國、歐洲和其他盟友置於外交孤立的境地。特朗普的重點是停火,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採取不同方式,選擇結束俄羅斯/普京被孤立的情況。他似乎認為,可以在普京和澤連斯基之間達成協議。這存在極高的誤導性,普京對停火不感興趣,沒有改變在烏克蘭的目標——相當於摧毀烏克蘭的國家地位,也沒有興趣與澤連斯基會面。
讓普京擺脫孤立,對特朗普來說已是巨大的勝利。這讓俄羅斯的軍事行動正常化,甚至合法化。指責澤連斯基和拜登未能與普京達成協議、避免戰爭的說法,存在缺陷、事實有誤。這一說法免除了普京的責任。
這次會談不太可能產生切實的和平計劃。普京或許會重申他在烏克蘭的目標,用選擇性解釋歷史的方式為此辯護,還可能會強調,俄美有必要就共同的經濟、地緣政治目標進行合作。
科爾圖諾夫:普京重視與特朗普的個人關係,他相信後者可以幫助美俄關係重回正軌。俄羅斯努力擴大雙邊議程,讓美國處理烏克蘭問題等制約雙方互動的「麻煩事」,推動雙方經濟合作項目、討論戰略穩定和太空任務合作等。
俄羅斯領導層完全理解,解決烏克蘭問題對特朗普很重要。普京準備在會談時展示自己的政治善意和靈活性,同時不會過多偏離軍事行動的目標。至少,普京打算向特朗普表明,俄羅斯不是烏克蘭和平道路上的主要障礙。
澎湃新聞:特朗普為何選擇此時再度促成和談?特朗普還說這次會晤將是「試探性」的,這是什麼意思,是在降低外界的預期嗎?鑒於特朗普本人的風格和性格,如果「特普會」沒有取得顯著進展,他下一步會怎樣?
博爾特尼科:特朗普政府在與俄羅斯達成協議方面,正面臨來自歐洲和國內的巨大壓力。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政府近期一直在試圖降低外界對會談的期望值。
特朗普現在談判,是因為情況進入了死胡同,所有相關方都面臨負面影響。一方面,烏軍繼續緩慢撤退。俄羅斯的軍事技術優勢緩慢增長。烏克蘭的國家動員和財政資源已經達到極限。
同時,特朗普試圖把俄羅斯與印度、中國、土耳其和中東等主要貿易夥伴隔開,但並未取得多大成功,這隻會讓這些國家走得更近。也就是說,之前支持烏克蘭、消耗俄羅斯的政策,雖然給俄羅斯造成了巨大傷害,但並沒有完全發揮作用。
這場戰爭還有可能變成新的世界大戰,或者成為另一個使用核武器的戰場。考慮到特朗普的競選承諾,這意味著一場巨大的外交政策災難,與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個人目標背道而馳。
切博塔羅夫:特朗普在沒有實質性成果的情況下,經常會設定「試探性會議」,應對反對的聲音。他能表明曾為此「努力過」,如果談判陷入僵局,他還能保持交易能手的形象。歐洲和烏克蘭嚴重懷疑這種外交方式。
許多人仍然堅持一種觀點,即能缺乏證據,匆忙實現和平。總而言之,這與美國新政府改變言辭、把外交努力轉向對抗、旨在通過「以和平換貿易」的模式重置美俄關係的做法一致。
哈內德:這次會晤無法推動和平,因為俄羅斯/普京對結束戰爭毫無興趣。特朗普的目標是,評估普京是否有意認真達成協議,主動停火。
兩位領導人的目標完全不同,不可能達成任何解決方案。普京可能會吹捧特朗普,並試圖讓後者相信他們「要做更重要的事」,無法預測特朗普將如何反應。
科爾圖諾夫:特朗普把自己定位為斡旋許多衝突的和平使者,包括以伊戰爭、印巴衝突升級、亞美尼亞-亞塞拜然衝突、柬泰邊境衝突等,但烏克蘭非常特殊。特朗普在烏克蘭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和個人政治資本,他迫切需要取得成功,不能輕易接受失敗。
如果阿拉斯加會談沒有成功,特朗普可能會加大對俄羅斯的經濟壓力,讓歐洲人在烏克蘭問題上發揮帶頭作用,比如為美國軍援買單。
澎湃新聞:有觀點認為,特朗普從近期威脅制裁俄羅斯,到派出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訪俄,再到親自宣布舉行普特會,是美俄雙方的「外交默契」,如何理解這一觀點?美俄能否在雙邊關係的框架內解決俄烏問題?除了俄烏衝突,俄羅斯和美國各自希望與對方發展什麼樣的雙邊關係?
博爾特尼科:這很可能是各方談判前的極限施壓。特朗普試圖讓俄羅斯軟化立場、減少對停火的要求。
先前,俄羅斯要求烏軍撤出自己佔領的烏東四州(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現在,俄羅斯只要求其撤出頓涅茨克的一個地區,把沒有納入其領土的哈爾科夫、蘇梅、第聶伯羅彼得羅孚夫斯克等地交還給烏克蘭。
美俄可以相互理解達成這樣一份協議。但沒有烏克蘭和歐盟,不可能執行。因為烏克蘭將就此進行重大的立法改革,一些人繼續參與戰爭,直到解放所有被佔領土。
在軍事和財政支持上,歐盟仍然是烏克蘭的主要盟友,至少凍結了2500億美元的俄羅斯資產,也沒有讓俄羅斯能源重返其市場。
切博塔羅夫:純粹在美俄雙邊關係框架內解決俄烏衝突,可能性很小。各方沒有共識,會在許多方面適得其反。考慮到戰爭的規模、歐洲過去的承諾,歐洲希望「上桌」是客觀要求。烏克蘭也是如此,擔心在自己缺席的情況下,被當作談判籌碼,遭到背叛。
哈內德:制裁的威脅不會化為現實。威特科夫這次訪俄,產生了更多誤解和困惑。
美俄雙邊關係框架不會給烏克蘭帶來和平。這種方法存在嚴重缺陷,即超級大國能強加其意志,是帝國主義的世界觀。
烏克蘭依賴其主要盟友的援助,但低估烏克蘭的意志(自衛能力)是巨大的錯誤。
科爾圖諾夫:威特科夫訪俄似乎有助於縮小美俄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差距。我們不知道具體細節,但可以猜測,普京或許通過威特科夫向特朗普轉達了關於停火的新想法。
這些想法對特朗普來說很有趣,催生了阿拉斯加會談。目前尚不清楚,如果在這一問題上沒有進展,特朗普是否準備或願意討論美俄關係的其他方面。無論如何,俄羅斯希望會談議程儘可能多樣化。
澎湃新聞:本次談判地點為何選在阿拉斯加?從歷史和政治上看,傳遞了什麼信號?美俄各自有何考量?會否談及北極開發、能源和稀土等尋求合作的話題?
當地時間2025年8月14日,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前,埃爾門多夫-理查德森聯合基地入口大門外的圍欄上張貼著一個警告標誌。視覺中國 圖
博爾特尼科:美俄在北極共同利用和發展經濟合作非常重要。根據估計,北極地區蘊藏著全球已探明能源和其他礦產儲量的30%。
阿拉斯加於1867年被俄羅斯以72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這證明經濟工具能有效解決地緣政治問題。在當地的軍事基地舉行會談,能確保會談的安全性、保密性和私密性,其中一些內容可能永遠不應公之於眾。
在歐洲,還有一個在美國軍事基地解決領土爭端的例子,即《代頓協議》(Dayton Accords)。通過把南斯拉夫的領土劃分為獨立國家,有效結束了波黑長達3年8個月的內戰。所有這些相似之處並非偶然,有各自的作用。
切博塔羅夫:選擇阿拉斯加有客觀和主觀的原因。客觀地說,法律上這為普京提供了安全的場所,因為美國不受國際刑事法院逮捕令的約束,且阿拉斯加地處偏遠,遠離華盛頓、莫斯科和歐洲各國,提供了安全、可控的條件。1867年,俄羅斯把此地出售給美國,增添了象徵意義,這是罕見和平移交領土的例子,微妙地凸顯了此次會談的外交意義。
主觀上,阿拉斯加是展示特朗普「交易者」形象的舞台。他聲稱自己主動創造了可控的環境,強化了他作為關鍵對話者的形象。從某種角度來看,這與冷戰時期的峰會(如雷克雅未克、赫爾辛基峰會)遙相呼應,表明即使結果可能微乎其微,地緣政治仍有其重要性。
哈內德:歷史和俄羅斯對阿拉斯加的依戀表明,他們仍然認為這是他們的土地,引發太多相關猜測。不管怎樣,阿拉斯加屬於美國。
最大的信號是,普京在被國際刑事法院通緝的情況下,在美國受到美國總統的邀請和招待。這是(美國)政策逆轉的一部分,即幫助俄羅斯和普京擺脫外交孤立。
科爾圖諾夫:特朗普選擇阿拉斯加,發出了明確信號,即他在與普京溝通時,不需要任何中間人。這也是對普京的友好姿態,表明他不參與孤立或排斥俄羅斯。
如果會談在烏克蘭問題上取得進展,阿拉斯加非常適合美俄討論在北極地區的潛在合作。就安全而言,阿拉斯加是美國最好的地方:人口相對較少,沒有強烈的反俄情緒。阿拉斯加還曾經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很有吸引力。
烏克蘭與歐洲的處境
澎湃新聞:特朗普稱,俄烏雙方都必須接受「割地求和」,但烏克蘭多次明確拒絕在領土問題上妥協。烏克蘭會否受到外部壓力的影響做出領土讓步?這次會晤能否觸及領土問題的實質性安排?可能會達成什麼樣的方案?澤連斯基本人的處境會如何?
博爾特尼科:達成任何協議都需要俄烏間先有一項特別協議,規定停火的法律條件和必要條件,歐洲、美國可能還有其他國家都要參與其中。
這項特別協議可能會規定,用烏克蘭控制的頓涅茨克的部分地區,交換俄羅斯控制的蘇梅、哈爾科夫、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尼古拉耶夫的部分地區。
雖然從領土的角度看,這不是等同交換,但從政治和戰略的角度看,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這意味著俄羅斯放棄對赫爾松、扎波羅熱、哈爾科夫、蘇梅等大城市的野心,烏克蘭保證其黑海港口的航運安全,這些港口是烏克蘭現在主要的貿易路線。
切博塔羅夫:澤連斯基公開、明確拒絕了「土地交換」建議,強調烏克蘭的國際公認邊界由憲法規定,不容談判。否則,這不僅需要憲法修正案,還要烏克蘭全民公投。在當前條件下,這兩項舉措在法律和政治上都不可能。
在這種背景下,烏克蘭領導人認為,唯一可能和現實的結果是有限臨時停火,而不是全面的和平協議。這種停火必須與強有力的多邊監督相結合,以防止俄羅斯利用停火作為戰術暫停,重新武裝。
基於觀察者的角度,「土地交換」這個概念本身就極具爭議性。一方面,在雙方都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持久衝突中,領土妥協可以制止流血、拯救生命、穩定地區局勢。然而,這種做法以互惠為先決條件,難以實現持久和平。
另一方面,這種做法可能會開創危險的先例,即可以通過軍事力量改變國家邊界,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和多項雙邊協議。
哈內德:討論領土妥協比房地產交易更血腥。俄羅斯修改本國憲法,納入被佔領的烏克蘭領土。但烏克蘭憲法禁止放棄領土,大多數烏克蘭人也反對放棄,澤連斯基不能單方面做出這一決定。這不是固執,而是出於對被佔領的恐懼,割讓這些領土也不會阻止俄羅斯未來的襲擊。
任何關於領土讓步的艱苦、嚴肅的討論,都要從法律和事實的角度出發。比如,美國可能會承認(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但不要求烏克蘭這麼做。
科爾圖諾夫:解決烏克蘭問題,可以從兩個相互關聯但又不同的方面來看。第一是停火方式,包括階段、期限、執行、監督等。第二,關於未來如何政治解決這一問題,包括領土、烏克蘭在未來歐洲安全體系中的地位、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總體的關係。
烏克蘭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任何正式的領土讓步,但可能會承認俄羅斯對有爭議領土的實際而非法律控制。
澎湃新聞:美俄雙方自行安排好了阿拉斯加會晤,並單方面提及「領土換和平」方案,讓歐洲產生了被邊緣化的擔憂。但「白宮爭吵」后,歐洲在背後助推特朗普和澤連斯基的「握手言和」,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次阿拉斯加會晤,歐洲希望劃定「紅線」,並強烈要求把澤連斯基加入會晤,跨大西洋關係將面臨怎樣的考驗?如果和談結果有利於俄羅斯,北約保護盟友的「信譽」是否會受損,是否意味著二戰後西方建立的國際秩序崩塌?
博爾特尼科:阿拉斯加會談已為美歐關係造成危機,雙方公開爭論和平解決(俄烏問題)的原則和模式,指責對方背叛跨大西洋關係的原則和國際法。但我仍然認為,特朗普和普京之間的任何協議都不會削弱北約。
簡單地說,這些協議將再次證明,北約就是美國,美國就是北約,也是其主要軍事力量。美國還有能力推行與北約個別國家的利益或目標背道而馳的政策。
切博塔羅夫:這種情況凸顯了戰略觀點的根本分歧。在特朗普的領導下,美國把自己定位為調解人,優先考慮追求和平與貿易,歐洲則成為烏克蘭安全的主要擔保人。因此,美國和歐洲各國正以不同的目標處理這場衝突。
儘管如此,美國仍然對歐洲安全很重要,烏克蘭是歐洲安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國)通過持續的情報共享、武器銷售和其他形式提供軍事援助。與此同時,歐洲和美國都正式承認,俄羅斯形成國家安全挑戰。儘管雙方存在方法差異,但都致力於把反擊俄羅斯的侵入,作為跨大西洋安全架構的核心要素。
哈內德:到目前為止,北約立場統一,堅定致力於(共同防禦的)第五條。13日,歐洲領導人與特朗普會面,討論立場。
特朗普和普京的會面,更多與前者個人主義的政治風格有關。他認為,通過和普京坦誠交流,能就此進行評估,並通過他的個性實現目標。
雖然俄羅斯急於重塑國際秩序,並喜歡強調,盟國之間的任何「裂痕」都意味著跨大西洋聯盟的終結,但現在談論「國際秩序崩潰」可能為時過早。
科爾圖諾夫:特朗普不希望歐洲人參與阿拉斯加會談,因為這會讓他斡旋衝突變得複雜。同樣,澤連斯基也沒有受邀。如果特朗普和普京的對話順利,不久之後,歐洲和烏克蘭都將加入談判進程。
特朗普的立場是,烏克蘭和歐洲各國最終將不得不接受他的和平計劃,以及他與普京的協議。這不一定會導致北約的「信譽危機」,但這表明他並不真正相信歐洲盟友的「戰略自治」。
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澎湃新聞:普京近日頻繁地與十多個盟國領導人通電話,包括印度、巴西、南非等以及幾個中亞國家,被解讀為與「特普會」有關。這次會晤是否會影響這些國家的利益?對中國會產生什麼影響?
博爾特尼科:普京和特朗普分別和盟國領導人通話,從而為他們的和平解決方案贏得支持,並使這些盟友相信方案的正確性和公平性。
美俄間的任何協議會在安全、國際貿易和社會關係等方面重塑國際關係。這些協議可能會推動(美俄)在戰略穩定、核安全監管、導彈系統的開發和部署等領域達成新的協議,也會決定是否放鬆、解除或加強制裁,這將對中美、美印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考慮到特朗普政府帶來的關稅和政治壓力,美國正試圖避免讓全球南方國家基於反美的立場,建立新的歐亞集團聯盟。為了達到目的,特朗普可以以烏克蘭和歐洲的利益作為代價,和俄羅斯達成協議,這是西方世界最擔憂的。
但這可能還意味著,重塑全球南方經濟和政治關係:俄羅斯重返國際能源經濟市場、清償對印度和中國的優惠制度、減少俄羅斯對全球南方夥伴的依賴。
切博塔羅夫:普京最近與盟國領導人接觸,是為了表明俄羅斯也有一定國際支持。其根本目標是,把西方和俄羅斯最終達成的協議,框定為改變全球力量平衡的重大進展,從而增強俄羅斯國內外的合法性。
這種做法與俄羅斯傾向於把和平倡議置於聯合國框架內的一貫做法相一致。在這個框架內,如果能獲得全球南方國家支持或中立的態度,會影響聯合國大會的結果,或避免安理會通過不利於俄羅斯的決議。
雖然阿拉斯加會談可能不會直接影響這些國家的物質利益,但俄羅斯可能會利用這些國家的外交立場增強任何最終協議的可信度。鑒於中俄間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國的立場尤其重要。
科爾圖諾夫:每個人都厭倦了這種自相殘殺的衝突,應該阻止,這麼做或許會得利。
普京希望,在與特朗普會晤前,俄羅斯的全球南方夥伴能充分理解其立場。鑒於白宮可能會對與俄羅斯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實施新一輪二級制裁,這一點尤為重要。中國是其中最重要的國家,俄羅斯政府應仔細研究中國對阿拉斯加會談成敗的潛在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拉斯加會談的兩周后,普京將訪問中國,參加二戰結束80周年紀念活動。他會和中方領導人詳細介紹會談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