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總要背著井的青蛙父母,沒必要帶孩子出門

京港台:2025-8-14 00:13| 來源:那些原本是廢話的常識 | 評論( 12 )  | 我來說幾句

出門總要背著井的青蛙父母,沒必要帶孩子出門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這幾天在朋友圈和群里看到朋友的兩段記錄,頗為感觸。

  一段來自我的一位廣州朋友。她是一個相當厲害的媽媽,經常一個人駕車帶兩個孩子長途旅行。上個月,她第一次出國,就帶著孩子去歐洲自駕游,出發前向我諮詢了不少問題。我一一回答之餘,還告訴她,在申根區開車,只要遵守路權法則,就會發現自駕很簡單,行駛會相當順暢,駕駛感受非常輕鬆。路權法則並不是一味禮讓,而是每個人遵守規則。所謂自由,不是很多中國人張嘴就來、特別警惕的「無法無天」,而是「絕大多數人都遵守規則,我的自由和權利就不會被侵犯」。至於其他方面,也不用擔心遇到困難,因為大多數人都非常友善,隨時會提供幫助。她順利完成了自己的旅行,也在朋友圈提到在歐洲自駕真的比國內更輕鬆。

  

  在她的這條朋友圈裡,親戚的幾個提問(「沒空調熱不熱、吃得是不是很差,社會是不是很亂」),顯然是長期妖魔化的成果。許多人從未真正看過世界,只需要報紙電視抖音,就可以深信不疑,得出根深蒂固的印象。很值得慶幸的是,她的孩子去看過真正的世界,有了不一樣的認知。

  但是,帶著孩子出門增長見聞,就一定會看到真正的世界嗎?也未必。

  我的朋友宋金波去了趟深圳博物館,在群里發了這麼一段——

  深圳博物館談不上驚艷,但也不虛此行。除了兩個廳的野生動物標本,還有東西方陶器展和深圳改開史,都值得一看。

  陶器展我最愛的希臘黑繪前,一位六十不到微弱湖南口音的老兄邊看邊大聲宣布:「做得這麼精緻啊,這麼精緻不可能是真的,那時候怎麼做得到,一定是現在做的仿製品」……忍不住對他說了句「是真的」。他反覆看了看我,大概信了,含混地喟嘆:「居然是真的啊……現在人做事情做不到這麼耐心了呀……唉,可惜這是外國人做的」。他大概四五歲的小孫女脆生生說:「爺爺,雖然是外國人,但那是人類做的呀。」爺爺繼續哼哼唧唧:「什麼人類,什麼人類,是外國人。」

  深圳改開展里有張很大的深圳女工合影照。我正一個個面孔端詳,一位黑衣女士大聲喊叫她七八歲的兒子:「快來看!」我以為她要說什麼……結果是「你如果學習不好,就會像她們一樣,你知道嗎,就要去做牛馬……」

  

  截圖裡的那個爺爺,在現實中很常見,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就是「世界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外國」。雖然世界上還有許多許多國家,實際上千差萬別,但在他們的意識中都是一樣的。對於人類文明的成果,他們或是不認同,或是認為只屬於中國,即使萬不得已承認來自「外國」,也要來一句「可惜了」。

  這種認知的狹隘會製造價值觀的狹隘,所以必然會有「不好好學習,以後就要去做牛馬」的觀念。事實上,有幾個中國孩子沒聽過父母說「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只能掃大街」之類的話呢?

  中國人說起「職業不分貴賤」,往往會報以嘲笑,並用「社會經驗」否定這一說法。強調所有職業的「平等」確實很荒謬,但他們先行曲解了「貴賤」一詞。在任何國家任何社會,不同職業都存在很大差異,而且差異是全方位的。有些看起來更體面,有些沒那麼體面,有些收入高,有些收入低,這都是事實。所以,職業的差別是存在的,不同價值觀下的高低也是存在的,有條件的家庭希望孩子去當律師當醫生,而不是當收銀員,當然是正常思維。但「職業不分貴賤」的「貴賤」,本質上指的是人的權利。

  也就是說,在職業差異的前提下,個體當然有收入、階層上的差異,但享有的社會基本權利卻應該是一致的。比如富人家孩子和窮人家孩子都有受教育的底線權利,無非是富人家孩子可以在這個底線之上有更多選擇,既可以去免費公立也可以去貴族私立,這就是「不分貴賤」。

  但很顯然,中國社會確實沒有多少「職業不分貴賤」的空間。一個公務員和一個外賣員,在社會地位上確實差別極大,前者並不僅僅擁有體面。

  我生於80年代,當年的社會教育和現在孩子接受的社會教育,在許多方面沒有本質差別。「你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只能掃大街」之類的話,在中國家庭出現的頻率極高。但以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只會加固孩子的等級意識,無法學會真正尊重他人。

  許多中國人談「尊重」,往往與權力掛鉤,尊重的程度會與對方的社會地位、身家和話語權成正比。即使「不要隨便得罪人」的社會經驗,也不是出於對底層的尊重,而是僅僅擔心「有些人什麼都幹得出來」。對職業的貴賤判斷,也是一種思維傳統。這種教育方式越普遍,凡事僅以功利衡量、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就會越多。

  當然,情況肯定會有所改觀,雖然是被動的——985名校畢業生送外賣也不是新鮮事,外賣騎手裡的本科率越來越高。所以,如果父母說「不好好學習就只能送外賣」,可能對孩子已經失去鞭策作用,只是在預言未來。

  我一直贊同「相互配得上」的說法(雖然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同意),「不好好學習,就只能掃大街、送外賣」的觀念,正是越來越多大學生只能送外賣的重要「土壤」,因為一個崇尚權力、以權力和金錢衡量地位的社會,只會讓人們的空間越來越逼仄,這是無解的惡性循環。

  去博物館增長見聞,是如今許多父母熱衷的事情,哪怕不少人只是跟風。他們以為讓孩子去博物館、去旅行,就能開闊視野,但如果看到一張舊日女工照片(而且這些女工作為開放初期的務工群體,早已實現了從農村到城市的人生轉變和跨越,是時代的受益者)就以「不好好學習,就只能做牛馬」來教育孩子,那麼孩子逛再多的博物館、去再多地方,也只能在父母的低層認知里打轉。

  如果父母、長輩都是走到哪裡都背著井的青蛙,那何必浪費錢帶孩子出門呢?刷抖音就好,裡面什麼興奮劑都有。

        更多生活情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7:02

返回頂部